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理性主義

道德的理性主義

發布時間: 2025-09-22 16:03:37

『壹』 道德,情感和理性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在對該問題的研究中,分為道德理性主義和道德情感主義兩種流派,而他們之間則一直爭論不休。其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創了西方道德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將理性和情感的對立作為道德哲學的基本准則。柏拉圖將人的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慾望三類,亞里士多德將靈魂分為植物能力、嗜欲能力和理性能力。二者都認為理性在這三種類別中最為重要,需要通過理性來克服激情,從而達到靈魂的平靜。相反,近代英國所出現的道德情感主義則認為理性不能推導出道德上的善惡,只有訴諸於情感,才能體驗到人們的利益和需求等是否得到了滿足(王淑芹,2004)。和道德情感主義的提出者沙夫茨伯利,以及隨後的哈奇森相比,休謨往往被看作更具代表性的道德情感主義者。20世紀的英國經驗論者認為休謨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英語哲學家(彼得·米利肯,2015),而對道德情感主義進行闡釋的《人性論》則被認為是英語世界最為偉大的著作。現代情感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文森也談到:「休謨非常清楚地提出過我們這里所有關心的問題,並最接近於得出本書作者能夠接受的結論」。

一、道德的基礎

休謨的人性論與霍布斯相似,認為人是功利的存在,並進而在此基礎上推演出了一套道德觀念和政治制度。不過與霍布斯相比,休謨對人性中的自私的和自利的評價要相對溫和些。雖然休謨認為人性中存在著「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但這種自私在休謨看來存在著一定的限度,是「某種程度」上的自私,他也同樣認為「仁厚的感情」在人性中的存在。並且在對自利的闡釋中,休謨評價道「一般地說,自私這個性質被渲染得太過火了,而且有些哲學家所樂於盡情描寫的人性的自私,就像我們在童話和故事中所遇到的任何有關妖怪的記載一樣荒誕不經,與自然離得太遠了。我遠不認為人類除了對自己以外,對其他事物沒有任何愛情」。對自然的強調,以及隨後的相關闡述,使得羅爾斯(2012)認為休謨是運用自然主義的心理學方法來建構他的道德理論「他試圖證明,依照我們在世上所處的地位以及我們對社會的依賴,道德和我們的道德實踐使我們的本性的表現。它是休謨的自然虔敬的一部分,那種虔敬想要確立如下見解:道德是與人類心理學完全連續的自然現象」。

不過,通過對人性的闡釋,休謨進一步實現的是對包括「愛情」在內的這種情感向度的和之前的道德哲學家全然不同的闡釋,至少是要更進了一大步。休謨從功利主義出發,顛覆了理性和情感的關系。在古典道德哲學看來,理性是永恆的、不變的和神聖的,而情感則是盲目的,變幻的和欺騙的。情感一直被視為一種盲目的意識——不僅在認識真理上是盲目的,而且在價值上也是盲目的(黃裕生,2016)。所以,激情必須以理性為指導,理性是善惡的來源。而休謨則認為情感不是困擾人的心靈的非理性力量,而是人性的本質部分,並且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不過,若僅止步於此,那休謨可能僅僅是一種溫和的情感主義者。「理性是並且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職務」,這一論點的提出使得休謨的倫理思想成為了極端形式的情感主義者,並且在西方的啟蒙思潮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情感和理性的關系

Alboson和Nielsen在《哲學網路全書》的「倫理學史」詞條中這樣評價休謨的道德哲學:「盡管休謨對這些論題給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但他的論述不知不覺地從一類問題轉換到另一類問題,特別是從意義問題轉換到動機問題」。休謨這一結論的得出確實是建立在對「道德導源於理性,還是導源於情感」的這樣一個動機問題的探究之上,即對情感和理性這兩者與行為的關系的研究。休謨相信他已經證明了理性是完全沒有主動力的,永遠不能阻止或者產生任何的行為或者感情,他為此提供的最有力的論證是:理性在於發現真偽,而真偽在於對觀念的是在關系或者實際存在和事實的符合或者不符合。因此,凡是不具備這種符合或者不符合關系的東西,都不能成為真的或者偽的,並且也不能成為理性的對象。而我們的情感、意志和行為,本身圓滿自足,不需要這種符合的或者不符合的關系,無需太多的外在原因就可以引發出行為。所以,行為不能被斷定為符合或者違反理性的。也就是說,人類的道德是以激情為基礎的,而不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因為道德是被感受的,而不是靠理性來發現和判斷的。

雖然,休謨在有意抬高情感對行為的影響,並且貶低理性的價值,乃至於提出了「是-應」的這一之後所謂的休謨問題,即實然和應然這種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二分法(普特南,2006),並將之作為批判理性主義的利器。休謨認為這將「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並使我們看到,惡和善的區別不單單是建立在對象的關繫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因為道德理性主義學說的共同特點在於把關於道德的價值問題和關於事實的真理問題混為一談,認為可以用發現命題真假的方法來確定道德的善惡(周曉亮,1999)。

但休謨無意用情感的霸權代替理性的霸權,休謨願意承認情感和理性同時出現在幾乎所有的道德判斷中,但休謨堅信的是,最終對道德起到影響的因素依賴於情感,理性的職能僅在於揭示那種情形的物質狀況,以及指出通往情感所意欲實現的目的的途徑。理性對於行為的唯一影響,僅在於它對原初情感所起到的輔助作用,「給我們指示品質和行動的趨向,給我們指明他們對社會的以及對他們的擁有者的有益後果」。肯尼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學史》中這樣評價休謨的理性,「理性的功能是一種技術功能:在達到由激情設定的目標中幫助我們」。

三、理性和情感的契合

理性是一種技術功能,相對於情感的主動性來說,這種技術性的理性是被動的,其作用范圍僅限於發揮理性的推理能力。布勞德在《五種倫理學理論》一書中,將僅承認理性在倫理學中具有推理能力的學說稱為「非理性主義」,而那些承認理性在推理能力之外,同樣具有其他功能的則是道德理性主義。而這些所謂的其他功能則是直覺歸納和先驗概念形成這兩種功能,如布勞德所述「理性的三種認知功能分別為:直覺歸納、推理、先驗概念的形成。否認先驗概念的可能性,這是休謨的根本原則或偏見……他在此處全部抹煞理性的功能,心照不宣地把理性歸之為推理」。

但是過度對理性的強調,將情感從人的范疇中驅逐出去也是絕對不可能和不可行的,即便柏拉圖也不得不承認情感這種非理性因素對於行為的作用。那麼情感的作用是什麼?柏拉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認為情感是一切伴隨著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並進一步開展了大篇幅的探討,在《政治學》中,亞細亞人淪為奴隸是因為「精神卑弱,熱忱不足」。在中世紀,以情感為核心的宗教,更試圖以理性來對這種虛構的存在加以解讀。即便在張揚理性,尋求理性主宰地位的啟蒙運動中,也有休謨對情感主義的辯護。「現在,一些理性主義者所寫的東西,好像他們認為單是理性對倫理特性的認識,就足以解釋道德感覺和道德行為。如果這些理性主義者中的任何一位真的這樣認為的話,他們就錯了」(布勞德,2002)。

但當我們試圖去判定在倫理問題中,理性和情感這二者,到底是以哪種為主,哪種為輔,哪種為善,哪種為惡時。以及更進一步的,如當前所主導的尋求理性和情感的契合的這一路徑。我們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與倫理有關的情感和理性是什麼?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與更普遍意義上的情感和理性的區別是什麼?他們各自對於個體行為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如何來保證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能夠保證我們的行為的驅動力不被人最原始的欲求和本能所主導。而對第一個問題的闡釋則恰是解決諸多現有問題的根源。不過,如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認為的,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關於一般情感的原則性的本體論闡釋並未取得值得稱道的進步。而對於理性來說,和情感相比,雖然理性的研究史,以及對理性的定義界定存在著相當長的歷史,但「現在,理性是一個意義非常模糊的詞」(布勞德,2002)。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笛卡爾將理性擺脫了希臘「宇宙理性」的束縛,成了個人理性後,對於理性的含義的認知便產生著驚人的變遷。

文藝復興是推動近代理性主義崛起的社會背景,而在其內在思想淵源中則有著基督教思想和復興的古希臘羅馬思想間的碰撞去,其目的在於尋求人的個人理性和個性解放。但是在宣揚理性的同時,所壓抑的則是人內心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在休謨之後有著康德,黑格爾之後還有叔本華,而現在則又是後現代主義所掀起的一次對理性批判的潮流,但這次所批判的理性,具體來說是工具理性或者是科學理性。

但在這些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激辯的過程中,在不斷提出的紛繁復雜的理論中,透過外在的觀點,所能得到的本質又會是什麼?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具有效用的確定性的發現呢?而不至於陷入無際的叢林之中。

『貳』 道德 規矩 理性不許是什麼意思

道德理性主義可謂是脈絡明晰,源遠流長,從蘇格拉底起,經斯多葛學派、笛卡爾、斯賓諾沙,最後在康德那裡斐然而成一座高峰。
康德的倫理學是建立在他的先驗論哲學基礎之上的,康德立足於普通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然後向上追溯,以探尋這種道德意識與道德觀念得以成立的邏輯條件。這個條件在康德看來,應該是絕對的、超經驗的「理性」。因為一條規律被認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為約束行為的根據,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絕對的必然性,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對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康德認為,道德法則之所以具有絕對必然性,就在於它是一種「定言命令」,那是意志對理性主體自己所下的命令,是「自律」。
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一切可能的道德概念只有在這個原則的涵蓋下才具有可能性。

『叄』 淺談道德理性及與道德情感的關系

道德理性主義者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種本能沖動,需用理性對其進行約束;道德情感主義者則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並不能解決道德上的善惡,只有情感才能彰顯人的感性生命與自由本性。

(3)道德的理性主義擴展閱讀:

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種作用:

1、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2、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3、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熱點內容
臨沂法律咨詢服務熱線 發布:2025-09-22 18:18:14 瀏覽:616
社會與法天網下載 發布:2025-09-22 18:09:29 瀏覽:529
2018刑事訴訟法修改關於證據 發布:2025-09-22 17:41:41 瀏覽:601
民法總論體系 發布:2025-09-22 17:29:34 瀏覽:15
刑事訴訟法解釋543條 發布:2025-09-22 17:29:28 瀏覽:730
規章制度護理題庫 發布:2025-09-22 17:22:14 瀏覽:546
2015民法全文 發布:2025-09-22 17:20:57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列舉的事由 發布:2025-09-22 17:17:31 瀏覽:961
百度拼音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9-22 17:12:43 瀏覽:294
汽車銷售公司簡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2 17:12:41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