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㈠ 自治縣有立法權嗎
法律分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不享有立法權,民族自治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享有立法權。民族自治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規,按法定程序經上級機關批准後生效。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標,如果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自治機關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自治權的行使必須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處理好中央統一與民族自治,國家事務、地方事務與民族事務的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 第四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行使下設區、縣的市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行使自治權。
㈡ 立法自治權與民族立法權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請看解釋:
1、立法自治權: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各自治區具有立法自專治權、經濟自屬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變通執行權和其他自治權。
2、民族立法權:(1)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它由自治區、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2)制定和變動地方政府規章的權力,它由自治區、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的政府行使;(3)制定和變動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它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行使;(4)一定程度的立法監督權:(5)一定程度的授權立法權。
㈢ 民族立法權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含義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制定和變通制定效力及於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法規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可分為制定權和變通權,制定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變通權是指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據此制定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的原則和條件以及內容和程序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特定的立法權,它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范疇,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各項自治權中最基本的權力。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法律淵源
法律淵源是法律產生的根據和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產生首先來源於憲法授權。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旗)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這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最根本的法律淵源。其次,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立法權,第二十條規定了自治機關享有變通權,這兩條規定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直接法律淵源。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不僅有憲法依據,而且有民族區域自治法具體執行依據。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特徵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區域,它存在於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據當地民族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等條件,並參酌歷史情況,所建立的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范圍上有大小之別,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權立法,而一般地方並不都有立法權。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所產生的法,適用於各相關民族自治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立法主體,它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所進行的立法,而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是我國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確定的特定的民族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指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不是所有民族自治機關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才是立法主體,即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人民代表大會享有立法權,而在一般地方縣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一般地市級人民代表大會都不享有立法權。
3.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它限於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屬地方法規的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除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區、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以及自治區、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還可以制定其它形式的地方性法規、以及地方政府規章。作為同一般地方立法相對應的特殊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層次結構的顯著特點在於,凡實行民族自治的地方,無論其行政區劃是大是小,都行使地方立法權。現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層次結構有兩點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其一,自治縣(旗)都有立法權,而一般地方的縣沒有立法權;其二,相當於下設區、縣的市的自治州都有地方立法權,而一般地方不是所有下設區、縣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權。這種區別反映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國策的要求,有利於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平等地參與國事和維護自身利益。
5.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行使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首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相應的隸屬關系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憲法和立法法對此未做出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限制。其次,根據立法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只要不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外,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這種變通權以及與中央法律、法規的關系,一般地方性法規是不存在的。這些情況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在從屬性和自主性方面,與一般地方立法迥然有別。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權與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區別
1.立法權的來源不同。經濟特區的立法權來源於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授權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權來源於憲法、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立法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
2.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不同。由於經濟特區立法權與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來源不同,經濟特區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也不同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般說,經濟特區地方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在總體上不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那樣具有確定性。經濟特區立法所產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一般低於授權主體本身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但又高於一般地方經過授權所制定的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經濟特區立法的范圍,以不超出授權主體的授權范圍為限;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所調整的范圍,是以憲法、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所規定的事項范圍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體職權范圍為限。
3.經濟特區地方立法雖然比一般地方立法帶有明顯的先行性或試行性,但立法自主權和前瞻性以及授權立法范圍均不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廣泛。
4.在立法程序和范圍方面,經濟特區立法范圍帶有特殊性和不確定性,經濟特區立法權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面受到種種明確的限制;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許可權范圍和程序是常規的和確定的,其自主權較大,如自治州、自治縣(旗)地方性法規不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准,立法主體可以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自主立法解決各種問題。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特殊的立法權,是我國國情的要求和表現,在我國立法體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護各少數民族的利益,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少數民族的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立法。實行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制度,是實現和保護各少數民族利益、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