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呂祖注
『壹』 道教著名人物
老子
老子,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教認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有著樸素的辯證法,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到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在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中,其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驗證了「道」是世界的本源。
莊子
莊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其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後,成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對後世影響深遠。
列子
列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道家代表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列子》一書,內容篇篇珠玉,如家喻戶曉的《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等,均為道家經典,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他對生命表現出極為達觀磊落的態度,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鬼穀子
鬼穀子是著名道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著名謀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王禪老祖」是道教後人對鬼穀子的尊稱,將他與老子同列。鬼穀子更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自號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稱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稱為真人,所以歷來有鬼穀子經數代而不老的傳言。最經典的著作有《鬼穀子》《關令尹喜內傳》等。
張道陵
張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創始人,師從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著書有《老子想爾注》,弟子達3000多人。張道陵所創始的正一派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
『貳』 道德經!不是呂洞賓寫的么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版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權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叄』 呂祖注道德經與河上公注道德經是一回事嗎
1923年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 但各寫了一篇散文 都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而呂祖跟河上公都讀了《道德經》 但各寫了一份註解 都叫《道德經解》
『肆』 老子創立的道家和道教之間有什麼關系
道教由張天師創立。請參考
"1.叩禮地藏大士!請問老子是否獨覺極果的辟支迦佛?答:所向處難開化 2.請問是已證到斯陀含或阿那含聖果嗎?答:觀所疑為不實 3.請問是聲聞極果阿羅漢嗎?答:觀所夢為吉利 4.請問老子今在天界否?答:觀所夢為吉利 5.請問老子是在多羅夜登陵舍天嗎?答:觀所疑即為實 #地藏菩薩木輪相法佔驗選輯#
請問虛雲和尚出生時是個肉球,後賣葯者剖開肉球見一男嬰,事涉荒誕神怪,是有附會嗎?謝謝!此事千真萬確,一代高僧,豈有妄語?聖人出世,有異象不可思議之事,歷來皆有。如佛陀右脅而生,老子左脅而生,此等非同常人之途徑而生,也並不可視為荒誕。今引一段撰集百緣經,以證肉球出生之說,古來皆有。
在道教,我信仰呂祖,學過呂祖符法及劍,厲害哇!但甚少甚少用。呂祖有兩把飛劍,一黑一白,可以用來斬妖除魔,鬼見到,當然就反過來驚到震了!信仰並不等如皈依呀,不要弄錯了,法門無量中的一法誓願學罷了。呂祖師有幾個咒,假若大家行霉運撞鬼撞邪可以念,決定有效;有篇呂祖寶誥,一念祖師就到了。
如果你的信仰是道教,可以心中默念金光神咒或南無太乙救苦天尊;心中不斷念,不要停。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好像是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誠心一念,很快速就感應,天尊會立刻化現或派部屬來助你脫離苦厄險難的。至於金光神咒,一念就有金光到,罩住你,天兵天將都會到,所以鬼邪自然退避了!
若依道德天尊──老子之清凈無為法門而修,至極之處,當可從人天善法一步步進級修成如佛教之獨覺聖者。 然道法及道術亦有修為層次,但一般依道法而修,多成仙道。至若神者,最基本能守道教之《初真十戒》,命終後或成天人、或受玉帝策封天職。 "~常觀世音師父
『伍』 腎竅的道德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者神氣之樞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蘊,此合三為一,乃太極之根,先天之宰,所謂從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來非來,若有若無,杳冥者深昧莫測也,這些聯兆景象只有在「至虛極」、「守靜篤」中體驗之,稍縱即逝。虛極靜篤,必須經過恍惚杳冥之時。恍惚杳冥之時,即是神氣交礴而入於混沌之狀態。在混沌狀態中,則昏昏默默,不識不知。識神之思慮念想,人慾之喜怒哀樂,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來,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開一闔,盡於此際可以體驗出來。當時景象,真有上下與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實為超凡入聖修道學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經所說的先天一炁,叫做葯物。因此種葯物,完全是由神氣精三者混合一處;從恍惚杳冥中產生出來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調呼吸之氣,漸為胎息,攝取為先天之炁,這就是服煉長生大葯。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參同契》所謂「上有神明居」也。朝者,以下奉上、復初返元之意。默者,回光襲明。一紀者,十二年,極月數也。飛升,則移居上苑。此煉神而化,飛仙之道也。行之三乘以漸,道則一也。
上帝,根據陳櫻寧的解釋,一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是無形無相之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為上帝之體相。即人心目中認為如人間帝王一樣,不過道德、神通、智慧三者異於人間之帝王。這個上帝,等於佛家所說的報身。道教很多稱作上帝的神,如: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玉虛上帝、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雖然名稱很多,實則可以說是由一個上帝分身變化出來的。這等於佛家所說的化身。儒家的經書中也有上帝,如:「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上帝臨汝,毋貳爾心」等,此則雖似指宇宙之主宰者,然儒家出於道家,儒家之上帝與道家之上帝有同意義。至於無形之上帝,乃是言道之全體,神之妙用,是先天的主宰。《道德經》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蓋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謂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個上帝,這個上帝即指人之本性靈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這個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三家相見,五氣朝元,日日如此,經過一紀之期,則可白日沖舉。或雲默朝上帝,是指陽氣上升於泥丸。此說也是講得通的。 道本無難,易知。行亦無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知者返求諸己,而征於天地時物,故易悟。昧者馳心於外,而蔽於愛欲,故難行。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也就是說,對超凡入聖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沒有夙根,就必定不懂這種道理,難以用功行持。 履者,循其跡。踐者,步其紀。天不自光,以日月星為光。循其跡,則日有昏時,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觀天也。步其紀,則迎日推月合辰,所以執夭也。履踐有順有逆。順者人即地以法天。逆者人契道以先天並行一致者也。呼吸者,息也。呼則辟,吸則合。呼吸之間一生焉。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動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養天一,光風相搏,而道居焉。
履踐,就是腳踏實地,真履實踐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說,要履踐天道的光明,必須善調其呼吸,以育清陽。調呼吸何以能育清陽?蓋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機在焉。
夫呼為陽,吸為陰。能將呼吸調和,則真機發動。於是一辟一闔,玄關顯現,真空之虛無竅中,有一靈之妙有發生。此一靈之妙有,即是真陽,故曰「呼吸育清」。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為入,入也以為出。以其合而言之,玄牝一而已,出入有無,同門合化,存亡一其候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道德經》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是虛谷中之靈氣,即天谷元神。玄牝即一陰一陽。心中神為玄,腎中氣為牝,神氣合一產生之虛無一炁,便是穀神。若以呼吸論,也可以說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穀神。玄牝是出入的門戶,門戶之中便有穀神在內。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陰陽溝通之象。《黃庭經》說:「出清入玄二氣煥」,「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無,是說呼吸之細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於胎息。 獨往獨來,無有斷際,柔若水,剛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花有蒂,蒂在上;樹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精神水火歸一之地也。
綿綿不絕,是呼吸出玄入化若亡若存之景象。綿者細也,細則若亡。不絕者,不間斷也,不間斷則若存。人之兩腎中間謂命門,丹經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氣充滿其中,綿綿不絕如胎息,則可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此即「虛其心,實其腹」也。仙詩有雲:「心在靈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蓋心虛,元氣方能下降直貫於腹,腹實則深根固蒂下元鎮定。久而久之,其氣漸貫於四肢百脈,乃能周身通暢愉快融和也。
也有說「固蒂」謂固我命根。命根即人之兩小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為小腰子內有腎臟腺,所以它是命根子。這個命根子處,稱之為人之命點,人體發育即從此處向上、向下發育。比之樹木,向上長枝葉,向下長根系。元氣充盈於此,則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雖藏而不見,乃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順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於癸。所謂上善若水,清而無瑕者是也。知其時,因其動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於神,則壬丙相交,鉛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濁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間似有一覺一動,而非為外界的感觸所致之謂。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慮之識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靈明知覺。以元精投元神即坎離相交,水火既濟也。 名所以表真,法於自然者也,失真則名不立。
修仙學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種,皆是外象形式,毫沒實際。就是《悟真篇》所說:「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炁。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證果成仙,故不可不採擷以得此真也。 石金類,形屬土;石至頑,而含金玉;形塊然而化光明,皆神為之。自外渝內曰入,自伏之舉曰飛。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神是虛靈的,石是冥頑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虛而靈也。譬之於電,電無形而有性。無形,故金屬不能礙;有性,故能傳電於金屬。或生光熱,或成動力,皆因具虛靈耳。此譬,僅就金屬而言,非是電同於神,電也還有不導電者。神本虛靈而輕清,故能飛。但僅能飛而無形不足以自見。今神在形中,以神煉形,則神力愈旺,形隨神化,故神能飛,形亦能飛。形之能飛,賴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屍解,則其次也。若能肉體飛升者,則是上乘也。 水火一神而已,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入則渾然而一,一則道。
這是說神的功能。水至陰,火至陽,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至靈,入水同於水,入火同於火,雖同於水火,而其至靈又不泯於水火,故神之為物,往而無礙。 形為器,形者神之舍。氣為母,精者氣之子。
以燭、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燭。火無燭,則不可見,燭無火則不發光。神若無形,神隱於造化而無所憑依,故火依燭而發光,神依形而顯靈。燭之油量越充足,火光也越明亮。燭之油濁則神濁;形旺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壞則神離也。故修性命之學者,重性(神)重命(形)之雙修也。
精之與氣,二者相須為用。精因氣而盈,氣因精而旺。精能生氣,氣亦能生精。比之雲水,水氣盛則密雲多,雲氣盛則雨水大。 木德之厚者松柏也,青帝之所始化也。人能返樸則受氣足,如松柏青青而長春。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則可知以形攝神,以神煉形;以氣生精,以精化氣。自然精氣充盈,形神俱妙,則如松柏之長青,永不衰老矣。 神氣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葯言之有三。三一其理可稽。以神為主者,則煉精氣以還元神。以氣為主者,則煉神精以還元氣。以精為主者,則煉神氣以還元精。曰三元三性三家三丹之說悉本於此。分而為六候,陳而為九鼎,序而為八十一之火符,其實一而已。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氣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轉者也。道不能無言,有言皆明三,三數無盡。言三則萬生,得三忘三則知一。知一妙一,言無可言,復無聲,何可聽。
後天之神氣精分而為三,到了先天則元神元氣元精混合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無聲無臭,故曰妙不可聽。 七竅皆居首,為載陽之器。火數七,眼耳口鼻四而七竅。火體金用而水注之者也。水即精也,金即氣也,火即神也。生之來謂之精水,為元即玄也,竅即牝也。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體,光明之主也。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門在焉。相通則天門開,七竅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蔫。
七竅,有外七竅與內七竅。外七竅:耳腒詒恰D諂咔鮮糶腦啵ト似咔轄鑰奕艘磺喜煌āF脹ㄈ嘶蚩歡竅,或開二三竅。人慾內竅通,必須外竅閉。外閉則內通,內通則視聽食息不用耳腒詒牽於堊郟源有怨庵蟹⒊觶壞匏晃牛匏患匏恢一肷砉餉鞫闖梗蚯掀肟礎霸窶賜Γ蚯戲⒐餉鰲?孫不二詩)。《悟真篇》雲:「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也。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聖日聖月者坎離之真光,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金庭即黃庭,天之黃道也,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於其庭焉。
日月,有以左目為日。右目為月者;有以耳為月,目為日者,因耳為腎竅,腎屬坎,坎為水、為月;目為肝竅,而肝木生心火,實即心竅,心屬離,離為火、為目。總之是耳目要收視返聽,精神內守,則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黃庭,即丹生之爐。 呂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永無失。蓋以三致一,一得則永得矣。以一煉百骸,百骸無不一。煉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一得,指得大葯而言。大葯得而不失,謂之永得。先天大葯秉純陽之性,其氣溫和而輕清,至柔中有至剛之德,至剛中含至柔之性,故能變化幻軀重濁之質,所以雲自然身輕。此即質隨氣化,神能飛形之理也。 太和元氣自中達外,無不充溢。所謂黃中通理,潤澤達肌膚也。
此言太和元氣充盈周身,筋骨變換之景象。骨散者,骨節融化若酥軟而解散也。寒瓊者,骨節涼爽松透,周身若有瓊瑤之氣。總之是言周身舒暢,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煉金,能消金,善用火者,金火相伏,食而還靈。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命失。慎哉。
金丹大葯既得,則能通靈變化,神妙莫測。不得則生老病死,終究傾喪其身。 《大丹賦》曰:千周燦彬彬,萬遍將可睹,道妙心明轉,經自得可也。
但能至誠誦持,則心能束氣,氣能束心。神會於理,理合於神。於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於誦經之時,即能證其一斑。所謂妙理,不特經文之妙理,而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經力之不可思議而通明。《參同契》所謂:「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靈乍自悟」。持誦經文之心力念力,一貫於身中,久之自可與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誠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誦是念誦,久誦而至誠可至開悟,明心見性。這只是做的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靈做修煉大葯的工夫,即做陰陽合一,由無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飛形的體道合真,肉體飛升。
心印經,是闡敷至道之玄機,剖露性命之根蒂。實登真之路徑,為度世之梯航。學者苟能造其理,達其辭,窮神以知化,參玄以入妙,知心為一身之宗,操養不失;勿塞勿閉,四闥光明,天宇泰定,虛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徹,如月現於江,如星涵於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為心,孰為印,至於心印俱忘,神與道俱返其天真,則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腎臟為成對的扁豆狀器官,位於腹膜後脊柱兩旁淺窩中。約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腎較右腎稍大,腎縱軸上端向內、下端向外,因此兩腎上極相距較近,下極較遠,腎縱軸與脊柱所成角度為30度左右。
腎為暗紅色實質性器官,形似蠶豆。腎表面光滑,可分為上、下兩端,前、後兩面,內、外側兩緣。
1.腎門renal hilum 是腎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及淋巴管等結構出入的部位。
2.腎蒂renal pedicle 出入腎門所有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稱腎蒂。右側腎蒂較左側腎蒂長。
3.腎竇renal sinus 是腎門向腎實質內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其內含腎小盞、腎大盞、腎盂、腎動脈分支、腎靜脈屬支、淋巴管、神經和脂肪組織等
腎外緣為凸面,內緣為凹面,凹面中部為腎門,所有血管、神經、及淋巴管均由此進入腎臟,腎盂則由此走出腎外。腎靜脈在前,動脈居中,腎盂在後;若以上下論則腎動脈在上,靜脈在下。
『陸』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目錄
第一章總序言
第一節黃帝、老子丹道益人天
第二節西方科學權威贊丹道
第三節中華各界泰斗煉丹道
第四節吳老煉丹道百歲童顏
第二章老子史傳與呂洞賓史侉
第一節《史記·老子列傳》
第二節《老子新傳》
第三節呂洞賓史傳
第三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一
第一節張三豐贊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詩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全文
一、重刊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二種肖天石序
二、老子《道德經》釋義河上公舊序
三、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李明徹序
四、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釋義凡例
五、道德經釋義卷之上
六、道德經釋義卷之下
第四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二
第一節《道德經解》純陽山人序
第二節重刊《道德經解》劉沅序
第三節《道德經解》呂洞賓注
第五章《老子內丹經》
第一節《老子內丹經》原文
第二節老子五十六字內丹道功真訣
第六章尹喜傳承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
第一節尹喜尹真人傳
第二節尹真人《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直解跋引
關尹子
第一卷一宇篇
第二卷二柱篇
第三卷三極篇
第四卷四符篇
第五卷五鑒篇
第六卷六匕篇
第七卷七釜篇
第八卷八籌篇
第九卷九葯篇
《文始真經》後序
第三節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序
一、添油接命章
二、凝神入竅章
三、神息相依章
四、聚火開關章
五、采葯歸壺章
六、卯酉周天章
七、長養聖胎章
八、乳哺嬰兒章
九、移神內院章
十、煉虛合道章
第四節尹真人廖陽殿問答
第一升座篇
第二吸提篇
第三始基篇
第四神室篇
第五河車篇
第六秘授篇
第七章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系列經典選集
第一節《老子說常清凈經》
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二、太上老君清靜經敘
三、無極品第一
四、皇極品第二
五、太極品第三
六、三才品第四
七、道心品第五
八、人心品第六
九、六賊品第七
十、三屍品第八
十一、氣質品第九
十二、虛無品第十
十三、虛空品第十一
十四、真常品第十二
十五、真道品第十三
十六、妙有品第十四
十七、聖道品第十五
十八、消長品第十六
十九、道德品第十七
二十、妄心品第十八
二十一、人神品第十九
二十二、萬物品第二十
二十三、貪求品第二十一
二十四、煩惱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生死品第二十三
二十六、超脫品第二十四
二十七、後記
第二節《道德經》(昆侖山秘本)
第三節《太上老君內觀經》
第四節《老子說五廚經》
第五節《太上老君日用妙經》
第六節《太上老君枕中經》
第八章易道名家唐明邦論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第一節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一、養性貴守和
二、煉身貴守恆
三、飲食貴守淡
四、起居貴守時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和諧觀
一、謹守心性和諧
二、促進社會和諧
三、維護自然和諧
四、世界企盼和諧
第三節唐明邦:《太極拳贊》
第四節老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一、老子思想涵化諸子百家
二、老子思想激發古代科學
三、老子的養生思想
四、老子是直覺思維的首創者
第五節老子「愛民治國」的政治理想
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九章修真圖淺釋
第一節「修真圖」淺釋
第二節「還精補腦」內丹成,生命再造的工程
第十章關於「中國老子《道德經》誕生地里河南三門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一、本文緣起
二、中國和世界「申遺」形勢競爭激烈
三、三門峽市「申遺」優勢與不足
四、「申遺」工作方略之建議
五、「申遺」工作具體方案
六、附言
第十一章與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有關重要文章
一、老子度孔子
二、《鬼穀子全書》中的尹真人內傳
三、羅浮奇人蘇華仁話養生
四、老子《道德經》與養生大智慧
《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叢書》編輯緣起、致責任編輯趙志春的信
……
『柒』 作為本土信仰,道教拜什麼人
中國的本土信仰是道教,那麼現在全國有道教大約1500餘座,乾道和坤道,共2.5萬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是官方統計的數字,實際的數量肯定比這個要多得多。但是實際上和國內其他的幾個宗教相比,道教的人數相當少,道教現在一共有兩個教派,一是正一教,另外一個叫全真教,那麼注冊在案的信徒大概有30萬人左右。
那麼也有人說,道教的信徒廣泛來講,拜的人很多,比如說拜財神拜關公都可以算作是信教,因為道教起源於中國是土生土長的宗教,與中國人的思想是最為相近的,很多思想都融入了民間傳統之中,有的人雖然不信教,沒有特殊的宗教信仰,但是他的所言所行可能都尊奉著道教的原則。
『捌』 道家除了道德經,還有什麼經典的著作 啊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莊子》 《百字碑》 《翠虛篇》 《翠虛吟》
《大道論》 《道竅談》 《地理說》 《福壽論》
《關尹子》 《管窺編》 《淮南子》 《還源篇》
《黃庭經》 《慧命經》 《金丹歌》 《楞嚴經》
《七破論》 《敲爻歌》 《日用經》 《入葯鏡》
《十二嘆》 《十二笑》 《說戒喻》 《胎息經》
《太玄經》 《天口篇》 《通關文》 《悟道錄》
《悟真篇》 《西升經》 《下苦歌》 《泄天機》
《修道辯》 《玄膚論》 《玄要篇》 《玄珠錄》
《訓世文》 《陰騭文》 《玉皇經》 《指玄篇》
《坐忘論》 《韜光歌》 《百回詳注》 《百字碑注》
《碧苑壇經》 《常清靜經》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傳》 《道門語要》
《恨六賊歌》 《黃帝四經》 《既濟真經》 《金丹妙訣》
《金丹問答》 《金丹要訣》 《金丹真傳》 《金華宗旨》
《金仙證論》 《敬日月文》 《孔易闡真》 《煉陰精歌》
《靈寶畢法》 《呂祖心經》 《七言律詩》 《青華秘文》
《三車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閑談》 《譚子化書》
《天仙心傳》 《通玄真經》 《銅符鐵卷》 《五篇靈文》
《五言律詩》 《悟真直指》 《西遊原旨》 《西遊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辯難》 《修真後辨》 《修真後辯》
《修真九要》 《玄機直講》 《玄科戒律》 《玄譚全集》
《延生心經》 《玉井奧訣》 《雲笈七簽》 《蟄龍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闡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經》
《道德經真義》 《得道了身經》 《洞天福地記》 《還丹復命篇》
《還源篇闡微》 《黃帝陰符經》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要找的話還有。。
『玖』 呂洞賓著書,除了道德經心傳和百字碑,還有哪些,清靜經集注和醫道還元是他的原著嗎十分謝謝
沒有考證,不知道真假
全唐詩 ----呂洞賓
《金花的秘密》,中文名字叫《太乙金華宗旨》
序
序二
凡例
卷一 呂祖本傳
卷二 靈應事跡
卷三 文集(上)
卷四 文集(中)
卷五 文集(下)
卷六 指玄篇
卷七 忠誥
卷八 孝誥
卷九 前八品仙經(卷上)
卷十 前八品仙經(卷下)
卷十一 後八品仙經
卷十二 五品仙經
卷十三 清微三品經(上)
卷十四 清微三品經(中)
卷十五 清微三品經(下)
卷十六 參同經(上)
卷十七 參同經(中)
卷十八 參同經(下)
卷十九 聖德諸品經
卷二十 金丹直指諸品經
卷二十一 醒心經
卷二十二 度厄、救劫、救苦、滌氛四神咒397
卷二十三 雪過修真仙懺
卷二十四 玉樞寶經贊
卷二十五 葫頭集(上)
卷二十六 葫頭集(下)
卷二十七 涵三雜詠
卷二十八 涵三語錄
卷二十九 修真傳道論(上)
卷三十 修真傳道論(下)
卷三十一 《敲爻歌》《沁園春》註解
卷三十二 呂祖諸誥
全書跋
附 禪宗正指
佛說禪宗秘密
修證了義集經
阿難尊者開演
語錄六則
『拾』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譯注比較好
我推薦早年看過的古籍出版社的。
還有陳鼓應的版本。
其實最推薦買本版古文辭典,自己看。權
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