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擴張

道德的擴張

發布時間: 2021-12-05 19:35:33

『壹』 將道德銀行擴展到全社會范圍,是否有利於互助型社會的建立和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是的有助於社會的建立和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與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答體制的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如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也逐步深入人心,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但是,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及其道德建設剛剛起步,各項規章制度還不完善,加之改革開放過程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在社會道德特別是市場經濟道德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一些領域和地方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
在經濟生活領域,諸如摻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稅漏稅、不講信用、欺詐行騙等現象不斷發生。這些消極現象腐蝕人們靈魂,污染社會風氣,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因此,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逐步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就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貳』 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什麼

調節功能。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此外,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體體現,都建立在這兩種功能的基礎之上。

(2)道德的擴張擴展閱讀

教育功能:道德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平衡功能: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叄』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3)道德的擴張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肆』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4)道德的擴張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伍』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淪喪是指嚴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人性的扭曲是指人的自然、社會和精神屬性嚴重失常。

1、聯系:人性的扭曲包括了道德的淪喪,道德的淪喪是人性扭曲的嚴重表現。

2、區別:有些人性的扭曲不涉及人際關系和他人利益,就不是道德的淪喪。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出自中央電視台12套社會與法頻道的節目《道德觀察》,這個節目播放的是一些關於倫理、道德、法理的案例討論,主持人路一鳴在播報開場白和過場的時候說過這句話,後來便被一些網友用來搞笑和調侃。

(5)道德的擴張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在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

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惟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陸』 4、將道德銀行擴展到全社會范圍,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利於互助型社會的建立和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你說的這兩個問題,真是好問題,但還得先總結好以前的經驗,如果可以的話,先不要全面擴展,注重在條件好的銀行開始試點,待相關的機構、制度等完善後,再大面積的擴展。好問題還得慢慢地來,還得總結、提驗最後全面推廣。

『柒』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那段句子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這句話出自中央十二內套以前容的一個目,叫做《道德觀察》,主持人是路一鳴(現在接班撒貝南主持今日說法了)。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播出,每集20分鍾。

(7)道德的擴張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的電視欄目;是中國第一個日播的道德欄目。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唯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

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觀察

『捌』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玖』 環境倫理學要求人們通過自我約束怎樣把道德擴展到環境中去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由是美國思想史中最具活力的一個概念。作為歐洲民主革命和北美拓疆的產物,自由主義說明了我們國家的起源,描繪了我們代代相傳的使命,規定了我們的道德。天賦權利是美國的一個既定的文化前提,更是一個不容懷疑的理想。美國人對個人的善和內在價值所抱有的自由主義信念,導致他們追求自由、政治平等、寬容和自主。美國歷史中最成功的改革都是以這種自由主義傳統為依據的。20世紀60年代,當環境主義者開始談論大自然的權利,並想把這個被壓迫的新的少數群體從人類的專制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的時候,他們運用的就是自由主義的話語和理想。在被賦予倫理色彩並融入美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後,古老的資源保護主義變成了新的激進環境主義。

新環境主義的批評者攻擊這個運動的破壞性影響,指責它不僅是非美國的,而且是反人類的。據說,新的「生態變態者」和「德魯伊特」頑固地阻礙美國夢的實現。有趣的是,許多環境主義者接受了,甚至歡迎這一略帶破壞色彩的形象。1969年,保爾·雪帕德驕傲地說:「自然主義者似乎總是反對某些事。」

雪帕德的觀點出現在一本書名中帶有「顛覆」一詞的著作中。事實上早在1964年,保爾·西爾斯就使用那個詞來概括生態學所包含的內容;7年後,政治科學家林頓·考德威爾指出了「生態學的顛覆意蘊」。之所以要使用如此誇張的形容詞,是因為美國那種追求無限增長、強調競爭以及統治自然的傾向與那種強調穩定和相互依賴的生態學理想、與那種要求把非人類存在物和生物物理過程納入共同體中來的共同體意識格格不入。因此,雪帕德通過引證傳統的美國價值和行為准則總結說:「生態學意識形態是反抗運動的意識形態。生態學意識形態中的蕾切爾·卡遜和奧爾多·利奧波德都是顛覆性的人物。」

當代的環境主義哲學家,如默理·布克金,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觀點,他們號召徹底摧毀美國的「憲法和倫理構架」。布克金冷靜地預言道,沒有這些「革命性的變革」和一個無政府主義的「生態社會」的建立,「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就將結束」。赫伯特·馬爾庫塞認為,「大自然的解放」取決於一場反對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傳統的「即將發生的革命」。小威廉姆·科頓寫到,除非進行一場「革命性的改變」,否則,現代文明的崩潰將不可避免。西爾多·羅斯雷克同樣號召為捍衛地球的權利而摧毀和徹底改變美國的理想和制度。他也認為,當代的環境主義「從根本上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構」當代美國的社會和文化。深層生態學家補充說,真正有意義的改革在於重新建構這個國家的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范型。從這些觀點的角度看,似乎很難把一個新的美麗的生態世界建立在美國文化的基礎之上。

新環境主義者對美國傳統的許多批評都是言之有據的,但是在接受一種顛覆性的反文化態度時,他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具有典型美國特徵的保護大自然的思想基礎:天賦權利的哲學,這正是他們應用於大自然的古老的美國式自由思想。即使我們相信,當代環境主義運動最激進的派別促進了美國生態共同體中那些被剝削和被壓迫的成員的解放,它也不應被理解為是對傳統美國思想的背叛,而應被理解為是對美國傳統哲學的擴展和新的運用。我們應當用這一認識——環境倫理學的目標是要使那些和美利堅合眾國同樣古老的自由主義價值得到實現——來降低環境倫理學的所謂顛覆性色彩。這也許沒有減少現代環境主義的激進性,但它確實把現代環境主義進一步納入了美國的自由主義傳統中,畢竟,美國的自由主義曾經也是一種革命性的思想。最後,從這個角度看,以倫理為導向的環境主義者的目標在美國文化的框架內會比他們自己所相信的更容易得到實現。

『拾』 道德是什麼

就道德而言,我相信康德的說法。因為有了道德,所以我感受到自由而不是束縛。因此,我說道德里沒有克制和忍讓。 沒有克制和忍讓,並不等於說,自我可以無限擴張。因為有了理性,我在心中給自己設立了法律。有些事,例如欺騙,我不會去做。自覺自願地不去做某些事,在我看來,並不是克制。 舉個例子,我不會把自己的手放到火上面,因為我知道那樣會把手燒傷的。不把手伸進火裡面,沒有人會認為是克制、忍讓或者束縛。同樣的,我選擇誠實而不是欺騙,也不是克制和忍讓。因為,我清楚地看到,欺騙最終會不可避免地傷害我自己。

熱點內容
民法轉包 發布:2025-05-20 14:11:49 瀏覽:528
微法院待審查 發布:2025-05-20 14:02:36 瀏覽:854
建設法治國家的障礙 發布:2025-05-20 14:02:33 瀏覽:779
由裁判到立法 發布:2025-05-20 13:59:46 瀏覽:270
普會村法院 發布:2025-05-20 13:45:23 瀏覽:378
關於退伍軍人撫恤優待條例2017 發布:2025-05-20 13:44:37 瀏覽:844
2014一建法規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5-20 13:44:28 瀏覽:660
民法典演戲 發布:2025-05-20 13:31:37 瀏覽:474
司法輔拍書 發布:2025-05-20 13:31:30 瀏覽:4
二建法規mp3 發布:2025-05-20 13:25:02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