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通論
㈠ 危害行為的概念解析
國內刑法理論中幾種危害行為概念之評析
我國刑法學界對於刑法行為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對刑法行為理論中許多基本問題至今意見不一,尚待深探。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刑法學者對刑法中危害行為概念的表達的多樣性略見一斑。關於刑法中危害行為概念的表達,概括起來,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
第一,危害行為,或稱犯罪行為,即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實施的,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註:參見高銘暄主編:《中國刑法詞典》,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頁。)。
第二,犯罪構成客觀要件中的危害行為,即指由行為人的心理活動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活動。(註:參見趙秉志、吳振興主編:《刑法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頁。)。
第三,危害行為,在這里專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是指由行為人意識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陳興良主編:《刑法全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頁。)。
第四,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是指由行為人的心理活動所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第156頁。 )。
第五,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是指由行為人的意思決定所支配的違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規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熊選國:《刑法中行為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頁。)。
第六,危害行為指的是由行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觀上違反刑法禁止規范或命令規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肖中華:《論刑法中危害行為的概念》,載《法律科學》1996年第5期。)。
第七,應從行為概念中拋棄意思要素,而直接用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身體動靜來概括行為概念,包括危害行為的概念(註:參見黎宏:《論刑法中的行為概念》,載《中國法學》1994年第4期。)。
上述各種表達,可以歸於三派觀點。第一種表達代表傳統的觀點,認為危害行為就是指犯罪行為,這顯然不妥。正如有學者指出:「犯罪行為,具有主客觀的統一性。僅有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而沒有主觀方面的故意或過失,絕不可能稱為犯罪行為;因而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個要件,不宜用『犯罪行為』一詞來表示。『危害行為』,從犯罪構成的角度說,屬於客觀的范疇,用以表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個要件,在邏輯上自然比較妥當」(註:參見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第156頁。)。第二、第三、第四種表達代表通說。
盡管這三種表達也不盡一致,但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皆認為刑法中危害行為的概念必須具備心素、體素、法律特徵三要素。第五、第六種表達在概括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仍堅持三要素說,因此,它們實際上是通說的一個變種。第七種表達可以視為一新說,這種觀點果斷地拋棄了為眾多學者所支持的危害行為必須具備心素之觀點,但它仍然把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歸納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上述七種表達的共同之處是對危害行為的體素特徵基本無異議。由此可見,這些觀點的分歧的關鍵在於以下兩方面:一是心素是否為危害行為之必備要素;二是刑法規范的違反性是否為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
㈡ 誰知道「論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則」的外文參考文獻,至少三篇,謝謝!
【參考文獻】
[1)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3]〔日〕瀧川幸辰.犯罪論序說[A].王泰譯.高銘暄,趙秉志.刑法論叢: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日〕長岡龍一.刑法の解釋と罪刑法定主義の原則(一)[J].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法律學第10號.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義博.鼎談?罪刑法定主義の問題狀況[A].現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Ⅰ[M].有斐閣,1972.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內藤謙.刑法講義總論(上)[M].有斐閣,1983.
[10]陳忠林.從外在形式到內在價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價值沖突與我國應有的立法選擇[J].現代法學,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閣,1939.
[12]趙秉志,吳振興.刑法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嚴.刑法總論(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義——法哲學と實定法學の課題として[A].法哲學年報(法哲學と實定法學)[C].有斐閣,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有斐閣,2001.
[16]儲槐植.美國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7]〔日〕瀧川春雄.自由主義刑法の山脈と世界觀[A].平場安治.瀧川先生還歷紀念(現代刑法學の課題)(上)[C].有斐閣,1955.
㈢ 主觀歸罪是什麼意思
所謂「主觀歸罪」是從犯罪構成主觀方面要件解釋犯罪成立根據的。
在犯罪、行為兩個方面要件的地位和關系中,主觀心理是支配、決定因素,身體動作、危害結果等事實,則處於被支配的從屬地位,是主觀罪過的外化,行為危害的客觀事實根源於主觀的犯罪意圖。所以,外在的行為事實只有與同時存在的認識、意志因素相一致,即在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支配下才有意義,才能被認定為犯罪。主觀歸罪的特點是,缺乏故意、過失的行為及結果事實不構成犯罪,如果有犯罪意圖,即使行為及結果事實無現實的危害或危險,仍具有可罰性,刑事責任承擔與否取決於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及結果的認識與控制。至於是否造成現實的危害且並不重要。
主觀歸罪在實踐中的表現,是將錯誤思想或犯意表示當作犯罪處理,或者將事前的犯意當作事中的犯意,從而導致主觀歸罪。(註:參見趙秉志等主編:《刑法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㈣ 危害行為的概念解析是怎樣的
危害行為,是由行為人的意識、意志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按照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理論,危害行為是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或犯罪客觀方面最核心的要素。作為。指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實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作為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果行為人違反刑法禁止性規范,即違反不當為的義務而實施某種行為的,就成為危害行為中的作為。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且可能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當為而不為。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客觀方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
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義務,其來源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和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由於某種客觀原因而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構成犯罪的不作為。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在不作為犯罪中,雖然行為人有時也實施某些積極的動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義務。作為和不作為在我國刑法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多數犯罪只能由作為方式構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方式構成,如刑法第261條的遺棄罪,即純正不作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為方式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方式構成,如故意殺人罪,即不純正不作為犯。
㈤ 請介紹幾篇有關刑法的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3]〔日〕瀧川幸辰.犯罪論序說[A].王泰譯.高銘暄,趙秉志.刑法論叢: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日〕長岡龍一.刑法の解釋と罪刑法定主義の原則(一)[J].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法律學第10號.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義博.鼎談?罪刑法定主義の問題狀況[A].現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Ⅰ[M].有斐閣,1972.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內藤謙.刑法講義總論(上)[M].有斐閣,1983.
[10]陳忠林.從外在形式到內在價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價值沖突與我國應有的立法選擇[J].現代法學,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閣,1939.
[12]趙秉志,吳振興.刑法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嚴.刑法總論(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義——法哲學と實定法學の課題として[A].法哲學年報(法哲學と實定法學)[C].有斐閣,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有斐閣,2001.
[16]儲槐植.美國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7]〔日〕瀧川春雄.自由主義刑法の山脈と世界觀[A].平場安治.瀧川先生還歷紀念(現代刑法學の課題)(上)[C].有斐閣,1955.
㈥ 危害的概念評析
我國刑法學界對於刑法行為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對刑法行為理論中許多基本問題至今意見不一,尚待深探。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刑法學者對刑法中危害行為概念的表達的多樣性略見一斑。關於刑法中危害行為概念的表達,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幾種:
第一,危害行為,或稱犯罪行為,即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實施的,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註:參見高銘暄主編:《中國刑法詞典》,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頁。)。
第二,犯罪構成客觀要件中的危害行為,即指由行為人的心理活動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活動。(註:參見趙秉志、吳振興主編:《刑法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頁。)。
第三,危害行為,在這里專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是指由行為人意識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陳興良主編:《刑法全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頁。)。
第四,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是指由行為人的心理活動所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第156頁。 )。
第五,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是指由行為人的意思決定所支配的違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規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熊選國:《刑法中行為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頁。)。
第六,危害行為指的是由行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觀上違反刑法禁止規范或命令規范的身體動靜(註:參見肖中華:《論刑法中危害行為的概念》,載《法律科學》1996年第5期。)。
第七,應從行為概念中拋棄意思要素,而直接用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身體動靜來概括行為概念,包括危害行為的概念(註:參見黎宏:《論刑法中的行為概念》,載《中國法學》1994年第4期。)。
上述各種表達,可以歸於三派觀點。第一種表達代表傳統的觀點,認為危害行為就是指犯罪行為,這顯然不妥。正如有學者指出:「犯罪行為,具有主客觀的統一性。僅有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而沒有主觀方面的故意或過失,絕不可能稱為犯罪行為;因而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個要件,不宜用『犯罪行為』一詞來表示。『危害行為』,從犯罪構成的角度說,屬於客觀的范疇,用以表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個要件,在邏輯上自然比較妥當」(註:參見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第156頁。)。第二、第三、第四種表達代表通說。盡管這三種表達也不盡一致,但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皆認為刑法中危害行為的概念必須具備心素、體素、法律特徵三要素。第五、第六種表達在概括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仍堅持三要素說,因此,它們實際上是通說的一個變種。第七種表達可以視為一新說,這種觀點果斷地拋棄了為眾多學者所支持的危害行為必須具備心素之觀點,但它仍然把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歸納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上述七種表達的共同之處是對危害行為的體素特徵基本無異議。由此可見,這些觀點的分歧的關鍵在於以下兩方面:一是心素是否為危害行為之必備要素;二是刑法規范的違反性是否為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徵
㈦ 小偷溺水引起的法律責任分析
你自己也寫的很清楚啦,第二條消息會構成涉嫌間接故意殺人行為,是因為3人「顏某、韓某等人覺得不解氣,用扳手和石塊毆打周某。被打破了頭的周某驚惶失措,跳入河中,往對岸逃去。」也就是說他們3人的先行為並不合法,而先行為引起他們3個人有救助的義務,而他們沒有救助,所以構成,。
但第一條中那些人開始的追趕是很正常的反正,也是正常公民的行為,所以從法律上說他們沒有義務救助落水者。
㈧ 張紹謙的主要學術成果
1992年以來,共獨著、參著刑法學學術著作或者教材13部,其中5部著作獲得學術獎勵:
1、《刑法因果關系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5月版(獨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修訂再版。2002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2、《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副主編) 。
3、《中國暴力犯罪對策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副主編)。
4、《暴力犯罪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副主編)。獲1994年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5、《共同犯罪的理論及其運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副主編)獲1993年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6、《故意過程中的犯罪形態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副主編),獲1991年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
7、《刑法學》(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參編,寫8萬字)。
8、《刑法學通論》,(高等學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參編)獲1995年國家優秀教材中青年獎。
9、《刑法爭議問題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參著),獲1996年河南省優秀圖書二等獎。
10、《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略》,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參著)。
11、《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參著)。
12、《危害公共安全罪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參著)。
13、《酷刑遏制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參著)。 近年來,共發表法學學術論文50餘篇,絕大多數為獨著,其中共有5篇論文被復印轉載或被摘登。主要論文有:
1、《以科研為龍頭,帶動學科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高教研究與管理》1992年第4期(合著第2名)。1993年獲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二等獎(合著第二)。
2、《國家機關不應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經濟刑法》(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獨著)
3、《論國際酷刑社會反酷刑運動的成為和特點》,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獨著)
4、《履行國際公約義務,強化刑法人權保障功能》(獨著),載《刑法論叢》(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獨著)
5、《堅持刑法基本原則,充分實現刑法價值》(獨著),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一期。(獨著)
6、《刑法因果關系介入研究》(獨著),載《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刑事法學》2000年第2期復印轉載。(獨著)
7、《康德刑法思想探微》(獨著)(獨著),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獨著)
8、《英美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探析》(獨著),載《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9、《黑格爾刑罰學說初探》(獨著),載《現代法學》1999年第3期。
10、《刑法事實因果關系論》(獨著),載《刑事法評論》(1998年第2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1、《堅持刑法基本原則,充分實現刑法價值》(獨著),載中國刑法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刑法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刑法法律因果關系論》(獨著),載《刑事法評論》(1998年第3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3、《論罪刑法定原則》(獨著),《法學論壇》1997年第2期。
14、《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人權的重要武器》,《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獨著)
15、《也談無罪推定》,(合著),《群言》,1996年第4期。(獨著)
16、《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問題探討》,《法 學 家》1995年第3期(獨著)。
17、《我國法人犯罪立法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獨著)(此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1996年第2期摘編》摘登)。
18、《論管制刑存廢之爭與立法完善》,《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獨著)(此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摘編》1996年第3期摘登)。
19、《我國法人犯罪立法思考》,《法 學》1995年第4期(獨著)。
20、《論共同犯罪的中止》(獨著),載《刑法學研究新視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版。
21、《論短期自由刑的立法完善》,《法學評論》1995年第5期(獨著),此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法學》1996年第2期復印轉載。
22、《論違犯公司法犯罪的幾個問題》(合著),《中國檢察理論研究》,1995年第4期。
23、《法人犯罪立法問題》(獨著),載《刑法的修改與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6月版。(獨著)
24、《懲腐倡廉---間接治理暴力犯罪的重要措施》,(獨著),載《法學論壇》1995年第1期,獲河南省委宣傳部1995年優秀宣傳論文二等獎)。
25、《懲治腐敗必須從嚴》(獨 著),《中州檢察》1994年第6期。
26、《略論教唆、幫助他人自殺行為的定性和處理》,《法學評論》1993年第6期(獨著)。
27、《適應變化,樹立新型刑罰觀》,《法 學》1993年第6期(獨著)。
28、《懲治法人犯罪探討》(獨著),載中國刑法研究會198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刑法發展與司法完善(續)》,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9、《論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權》(獨著),《法學雜志》1989年第4期。
30、《對挪用公款罪幾個問題的探討》(獨著),《法學》1989年第10期。
31、《法定刑修改之我見》(獨著),《河南法學》1989年第3期。
32、《運用刑法武器,同官僚主義方面的犯罪作斗爭》(合著),《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33、《充分發揮刑法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合著),載《河北法學》1987年第4期。此論文曾於1986年獲司法部優秀論文獎。
34《建立涉地軍事法庭於法有據》(獨),載《中國軍法》2000年第4期。
另有部分論文和譯文,恕不一一列舉。 1、 199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刑罰制度改革研究》(主持人,已結項)
2、 199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暴力犯罪對策研究〉(第二名,已結項)
3、 河南省「七五」社科研究項目《故意犯罪形態論》(主要完成人)
4、 河南省「八五」社科研究項目《暴力犯罪論》(主要完成人)
5、 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科研項目:《我國職務犯罪預防戰略研究》(主持人,在研)
6、 2003年上海市社會科學一般研究項目:《充分發揮財產刑在懲治和預防犯罪中的作用》(主持人,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