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中的道德
① 外事工作的工作道德
外事工作者在從事外交事務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外事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它對認真執行國家的外交政策,維護祖國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世界和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會主義外事工作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在外交事務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其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是:(1)無限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把祖國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自覺維護祖國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對外交往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有損國家、民族利益的事,不做喪失民族尊嚴,喪失國格、人格的事。虛心學習別國的長處,對外國朋友一視同仁,以禮相待。(2)堅決執行黨的外交路線和對外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要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積極支持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正義斗爭。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3)嚴格遵守外事工作紀律,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遵守所在國的法令。(4)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黨的外事工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鑽研外事工作業務,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外事工作能力。(5)嚴格要求自己,廉潔奉公,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產方式的侵蝕。
② 中國外交部對外的常用術語是什麼
親切友好的交談——字面意思;
坦率交談——分歧很大,無法溝通;
交換了意見——會談各說各的,沒有達成協議;
充分交換了意見——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吵得厲害;
增進了雙方的了解——雙方分歧很大;
會談是有益的——雙方目標暫時相距甚遠,能坐下來談就很好;
我們持保留態度——我們拒絕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內主管外交事務的組成部門,負責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政府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於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外交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代表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代表國家和政府辦理外交事務,承辦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外國領導人的外交往來事務。
(二)調查研究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中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研究分析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外交工作的重大問題,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外交戰略和方針政策提出建議。
(三)按照外交總體布局,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經援、文化、軍援、軍貿、僑務、教育、科技、外宣等重大問題,負責與有關單位協調,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情況、提出建議。
(四)起草外交工作領域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和政策規劃。
(五)負責處理聯合國等多邊領域中有關全球和地區安全以及政治、經濟、人權、社會、難民等外交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路
③ 田中角榮談判的「外交辭令」涉及那些法律層面和社會道德方面
④ 西方國家針對中國提出了「價值觀外交」,這里所指的價值觀不同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呢
近些年,在有的國家,其領導人「價值觀外交」的口號喊得很響,並且採取了一些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傷害他國人民感情的做法,影響了國家間的友好關系和正常合作,成為一種無風起浪、引發國際糾紛和麻煩的源頭。因此,對所謂「價值觀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內心恐怕都有一種潛意識:即自己的價值觀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種潛意識極易導致一種虛妄的道德自大,一種道德優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個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進別人的菜園里亂嗅亂啃一氣,還要說三道四。在人際社會中,自以為是、道德優越感強烈的人往往難與人相處,在國際社會中,也是同理。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都有一種按意識形態劃線的偏好,試圖搞精神上的「黨同伐異」。人類的價值有共同屬性,也有相當的文化差異,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例如,德國有德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傳統,即使話語表述有些類同,內在的文化差異是很大的。所謂「黨同」,只是說說而已,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恐怕還是各自的國家利益需求。
在現實的國際事務中,「價值觀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實際中根據自己的國家私利大搞雙重標准,多重標准,將「價值」虛偽化。對同一種行為,張三做了就大加撻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諒解乃至鼓勵,「價值」成為玩物,成為手中一頂方便的帽子,愛給誰戴就給誰戴。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在近代的國際事務中,推動「價值觀外交」並無建設性,也沒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國家大搞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輸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帶來災難性後果。有些國家因此陷入政治動亂,人民流離失所,種族、民族、宗教的沖突激化。在非洲,在中東地區,這樣的案例不少,所謂殷鑒不遠。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都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國情進行路徑和優先順序的選擇。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內生」的產物,如果從外部強加,小而言之會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會發生社會結構崩壞的政治災難。另一方面,某個推動「價值觀外交」的大國,也因此陷入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脫身。「價值觀外交」的後來者對此應深長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友好相處,根本基點是要有一種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態度。「價值觀外交」的推動者往往無視這樣的基點,過於道德自大,過於自以為是,因而成為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如此「價值觀外交」,不要也罷。(
⑤ 外交人員的素質
這個要求可就復多了
首先在政制治思想上,必須熱愛黨熱愛祖國,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分裂主義和邪教,能夠抵禦物質和精神誘惑,絕對保密……雲雲。
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和分析國際形勢形勢和外交風雲的變化,深入學習理解和嚴格執行黨和國家制定的外交政策,對外宣傳我國的外交方針。
要有靈活機敏的頭腦和嫻熟專業的外交知識,包括外語的使用能力,能夠看到外交事件的本質,即不媚顏曲膝也不傲慢自倨
體現我們的大國風度,把握原則與靈活相結合的原則。
儀表端莊舉止大方,注意之一個人修養和衛生,有國際禮儀知識。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嚴謹周密,外交無小事。
其它還有很多了,看具體是那個戰線上的,比如駐外外交官和外交部發言人的工作就很不一樣。
⑥ 在國際政治中經常被提及的"價值觀外交"具體什麼意思
「價值觀外交」,即按照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這是冷戰時期最流行的處理國際政治的方法,柏林牆倒塌後仍有一些國家嘗試著,但多以失敗告終。
布希剛出任總統後採取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其實是價值觀外交的一個變種,「邪惡軸心」、「流氓國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國價值觀給出的標簽。在對華政策上,布希總統就任後將中美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調整為戰略競爭對手,堅決不認同中國的政治體制,要在人權領域理直氣壯地進行斗爭,因此美國抬日本壓中國,親台北遠北京,申明大陸動武美將堅決助台防衛,不能「犧牲民主台灣的利益」。
這一政策隨著九一一事件的發生而開始變化,布希政府最終改弦更張,把中美關系重新定位為很現實的「利益相關者」。布希說美國歡迎「一個強大、和平與繁榮的中國的出現」,國際體系要幫助中國獲得成功,中國也有責任加強這個體系。
日本也曾對中國實行價值觀外交,小泉時代的對華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識形態砝碼,在雙邊和多邊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權牌」,使中日關系帶上強烈的冷戰色彩,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國人,最終危害日本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成了小泉下台的原因之一。
安倍就任首相後,開始進行「破冰之旅」,恢復和中國的正常交往。福田擔任首相後,已決定擯棄價值觀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藍皮書中,將不再把「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方針列入其中。「自由與繁榮之弧」是指從東南亞經由中亞到中歐及東歐,連成一條弧線包圍著歐亞大陸,支持擁有與日本相同價值觀的國家。
現在以默克爾為首的德國執政黨重新拾揀已在美國和日本試驗失敗的價值觀外交,實在顯得不合時宜。更何況,中國現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進行法治社會建設,探索實現自由、保障人權的中國化方式。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默克爾不該忘記,東、西德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全面融合至今未完成。
轉文一篇給樓主看看,希望有助於你理解:
近些年,在有的國家,其領導人「價值觀外交」的口號喊得很響,並且採取了一些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傷害他國人民感情的做法,影響了國家間的友好關系和正常合作,成為一種無風起浪、引發國際糾紛和麻煩的源頭。因此,對所謂「價值觀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內心恐怕都有一種潛意識:即自己的價值觀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種潛意識極易導致一種虛妄的道德自大,一種道德優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個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進別人的菜園里亂嗅亂啃一氣,還要說三道四。在人際社會中,自以為是、道德優越感強烈的人往往難與人相處,在國際社會中,也是同理。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都有一種按意識形態劃線的偏好,試圖搞精神上的「黨同伐異」。人類的價值有共同屬性,也有相當的文化差異,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例如,德國有德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傳統,即使話語表述有些類同,內在的文化差異是很大的。所謂「黨同」,只是說說而已,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恐怕還是各自的國家利益需求。
在現實的國際事務中,「價值觀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實際中根據自己的國家私利大搞雙重標准,多重標准,將「價值」虛偽化。對同一種行為,張三做了就大加撻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諒解乃至鼓勵,「價值」成為玩物,成為手中一頂方便的帽子,愛給誰戴就給誰戴。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在近代的國際事務中,推動「價值觀外交」並無建設性,也沒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國家大搞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輸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帶來災難性後果。有些國家因此陷入政治動亂,人民流離失所,種族、民族、宗教的沖突激化。在非洲,在中東地區,這樣的案例不少,所謂殷鑒不遠。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都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國情進行路徑和優先順序的選擇。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內生」的產物,如果從外部強加,小而言之會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會發生社會結構崩壞的政治災難。另一方面,某個推動「價值觀外交」的大國,也因此陷入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脫身。「價值觀外交」的後來者對此應深長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友好相處,根本基點是要有一種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態度。「價值觀外交」的推動者往往無視這樣的基點,過於道德自大,過於自以為是,因而成為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如此「價值觀外交」,不要也罷。
⑦ 對外交往中良好的道德修養體現在什麼方面
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文武雙全,該出手就出手,
殺伐果斷,
廣義,勇敢, 慷慨激昂。
⑧ 田中角榮談判的外交辭令中存在哪些道德倫理問題
⑨ 三國中有哪些人在科技、外交、道德很有建樹
醫學算科技把,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麻沸散。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外交當中諸葛亮出使東吳,建立聯軍。這次外交戰略意義比較大。
比較著名的外交家還有蔣干,不像演義中所說的窩囊,蔣干是個名嘴,獨步江淮間,莫與為對。沒人能說的過他。
道德:蜀國廖化被東吳扣押以後攜母千里走單騎逃奔蜀國,忠義孝三全,為道德之楷模。
⑩ 中產外交是啥意思
詞語中產
拼音zhōng chǎn
注音ㄓㄨㄥ ㄔㄢˇ
引證解釋
1. 中等財產。 宋 葉適 《財總論二》:「若夫齊民中產,衣食僅足,昔可以耕織自營者,今皆轉徙為盜賊凍餒矣!」 魯迅 《三閑集·<小彼得>譯本序》:「則故事中的物件,在 歐 美 雖然很普通, 中國 卻縱是中產人家,也往往未曾見過。」
2. 中等財產的人家。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貧無兼辰之業,中產闕洊歲之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