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梁文道道德

梁文道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08 00:01:36

⑴ 梁文道:我為什麼不買房只租房

查建英:我聽說蝸居電視劇里就有這么一個角色,就是姐妹倆,那妹妹就看見姐姐白領這種夫婦倆買房難,得多少多少年,所以她就決定走捷徑,走捷徑就是去當二奶,或者當小三兒,就是去找一個已婚男人怎麼怎麼樣。就是從房子的問題引起社會道德問題了,這就復雜了。竇文濤:我沒什麼遠見,但是我恍惚間突然感覺,大陸人如果說每月供房超過工資的一半,再加上這種可以為了買不起房子,達到可以去傍大款這種程度。我不知道這些事情在未來,我老覺得會引起點什麼事兒。特別是如果經濟形勢越好的話,會引起什麼呢?查建英:但是也有另外一種說法,這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的前提,就是說大家不敢鬧事了,因為大家都想有房。就像以前孟子就說過,有恆產才能有恆心,你有了屬於你自己的房子,而且房供其實是一種責任,你對家人,你對自己都有了責任,而且責任是連續性的,你至少要供上20、30年,所以你這時候不敢亂鬧事。竇文濤:所以說你看香港人有這個體會,香港人有一個玩笑,我就不大瞭然。他說你買房子,供房子,香港馬上就會跟你說,千萬別讓公司知道。為什麼不能讓公司知道呢?他說公司要是知道你買了房子高興壞了,就知道月月靠你這工資了,怎麼整治你都行了。梁文道:對,沒錯,要怎麼虐待你,就怎麼虐待你。竇文濤:你不敢辭職,對吧?查建英:沒錯。梁文道:香港社會很和諧、很穩定,不容易鬧事。竇文濤:但是我覺得香港人活的真很可憐,香港才是《蝸居》呢。查建英:那麼一點點。竇文濤:我就覺得人生價值幾何?老實講我作為外來人口,我在香港覺得很快樂,我經常說我的快樂建立在香港人民悲慘的生活上。他住在那麼小的房子里,每月工資的一半多就供這房子,過著那種壓力很大的生活,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打造出一個高效率的這么一個城市,給咱們遊客點享受。查建英:我也是在香港住過兩年,開始我還覺得,因為我不會說廣東話,所以是不是他們比較排外,怎麼我住了兩年,很少有人請我到家裡去吃飯,都是去飲茶,到館子什麼的。後來我才知道,家裡就那麼一點。我有要好的朋友,真是本地的,也是一個已經工作了幾十年,那房子小的轉不開身,廚房怎麼去燒菜,側著身進去。竇文濤:我原來在香港租的房子,那客廳是三角形的,一頭長邊擺了一個長沙發,你知道嗎,我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電視就在我鼻子尖這兒。梁文道:所以我為什麼不買房,因為我在香港的時候很早就覺得,我不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寧願自己現在舒舒服服的,比較安全一點。那將來,很多人想的是將來的事情,但是我從來不相信將來,誰知道將來會怎麼樣?而且更何況像我這種人,我將來會哪兒我都不知道。萬一比如說我真要出家怎麼辦,有個房子很煩,對不對。竇文濤:比如說供款,有人跟我講,就是說你有錢趕快還,因為利息很高,負擔很大。但是又有一個經濟學家跟我聊說能供30年,你就別供20年,你就這么供,有了錢也不要還。我說為什麼?他說這個錢毛的速度,會比你的利息還要高,就是說你這錢到20、30年之後,那算廢紙了,我不知道他講的是不是危言聳聽。查建英:而且不是有一個租售比嘛,房價高到這種地步,其實租房要比買房合算的多,這就牽涉到一個文化心理的問題,既然實際上更合算的是租房,為什麼還有這么多人拚死吐血要買房。梁文道:我就是計算才一直租房嘛,而且我覺得你要小心一點看中國的問題就是,中國的高地價政策是怎麼來的,雖然我們現在官方不會承認這叫高地價政策,香港是承認的,香港的政策就是高地價,因為他的土地供應有限,每年就賣那麼一點,每年政府拿出來賣那麼一點,這個樓價肯定就炒高。那今天中國的情況,很多城市的房價那麼高,是因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靠賣地,因為中國的分稅制,比如說地方政府,它的財政支出負擔也很大,但是為了讓大部分的稅要往中央交,它能夠用的錢不多,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就要賣地。那麼賣地呢,中間難免牽涉很多別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講拆遷,很多的爭論其實就來自這兒。然後短期內他的房價還會高,就是這個理由。可問題是,第一如果供需的差距越來越大。比如說價錢再高,但大家已經脫離實際的話,這個怎麼辦?第二,就我剛才描述的那種財政狀況,是不是還會持久呢?我們觀察這兩點就知道了。竇文濤:你知道現在買房都出什麼招,香港人很實在,不一樣。大陸人就靠機遇,最近網上有一個人他怎麼賣房子,他的房子70多平米,然後再過幾年可能就拆遷,現在估價是25萬,他想賣30萬,那麼他就在網上說,我要找三千個人買彩票,一個人只需要出一百塊錢,口號就是說一百塊錢,你就可以買套房子,一個人出一百塊錢,然後他說,我籌集了三千人之後,我到公證處去公證,最後抽獎。抽出來的那個人你中獎了,你一百塊錢就換了一套房子,而他呢,發行彩票也收入了。梁文道:這就犯法了,私人發行彩票。

⑵ 梁文道《一百零一夜》: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道家是一個極其廣泛的范疇。凡相信道的理論,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依據的各類行業,都可以稱為道家。比如:中醫、內家拳、氣功,當然也包括道教,都屬於道家。道家不一定出家,只是運用道的理論進行各種實踐活動。
而道教,是運用道家的理論於探索生命的奧秘,逐漸形成完整的信仰體系和修行方法,而且主要是以出家的方式進行專業的修行的宗教。

⑶ 在中國古代,孝道和倫理道德發生沖突時,誰會取勝

一般不會發生沖突,因為一切都以孝道為先。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尊敬兄長的人不犯上,不作亂。孝悌就是仁義的根本】。
所以古代很多皇帝以孝治天下,違背孝悌的就是冒犯最大的倫理道德。
梁文道: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王的人,他有兩個兒子,這個大兒子很不象話,跟他弟弟借錢,他弟弟不借,那麼這個大兒子就追著居然要殺這個弟弟。後來他爸知道了,這個姓王的老爸,把這個大兒子抓回來痛罵他一頓,這個大兒子還不聽話,反罵他父親。於是,這個爸爸幹了一件事,把這個大兒子雙手捆了起來,活埋了他,活生生埋了他,弄死了。
那麼後來這個事兒當然給當地的官員抓去了,抓了去之後,最初就說這是一個因為子女違反教令,這個父親無故殺人,所以是判有罪的。但是這樣的一個案子得上刑部,結果上了刑部之後,刑部又有不同的說法,刑部說這主要就是兒子一開始就罵他爸爸,兒子罵爸爸是什麼罪?死罪,所以他從來就該死,他爸爸執行了私刑,也就算了,不計較了。這就是以前中國法律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兒女辱罵父母,死罪,這是死罪。

⑷ 怎樣評價梁文道的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鍾」

這個節目中,主持人每天向觀眾推介一本書,選取的書籍包羅萬象、涵蓋萬千,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所謂"開卷有益",通過每天"八分鍾"的節目,梁文道和其他主持人們帶著觀眾游覽知識的浩瀚海洋,與古今中外的大師產生思想共鳴,獲益匪淺。



我讀過他的節目文稿匯編的一本書《我想和你一起虛度時光》。書中所收錄的書評推介,就涉及中外文學、地理文志、歷史評論、社會發展、自然科學五個大類。推薦的書有最新出版的社會思想前沿著作,也有政治理論的"大部頭",還有略顯晦澀的自然科學理論研討。但主持人們在推介的過程中,深入淺出、旁徵博引,語言詼諧有趣、生動幽默,給觀眾均能留下深刻印象。

前幾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則題為「死活讀不下去的10本書」的推送。文中,有10本書進入「死活讀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紅樓夢》竟然排行第一,四大名著全部上榜;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馬爾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獨》。但是文章中也指出,「影響或知名度越廣,可能吐槽得越多,反過來,吐槽得越多,也說明這部作品的影響越廣」。《百年孤獨》,正是這樣一部影響了一代人創作風格的巨著。就我個人而言,初讀《百年孤獨》,確實覺得晦澀難懂。但梁文道先生是怎樣向他的觀眾推介這本書的呢?

他從小說的開頭入手解讀,向讀者講道:"其實很多偉大的小說家都想做一個造物主,在小說里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全新世界,這當然是一種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種狂妄的傲氣。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失敗了,而少數成功的人,就會留下像《白百年孤獨》這樣的作品。"通過對小說語言風格的分析,讓讀者明白這篇巨著的創作角度及風格標新立異之所在。

"得未曾有"部分,向讀者推介了幾位華人女作家的文學作品:蕭紅、王安憶、慶山(即安妮寶貝)。用比較文學的視角帶領讀者探究近現代話語女作家的文學成就。

「地文志」部分則向讀者介紹了探討香港地理文化的六本書。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對《香港重慶大廈》介紹。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本就令我印象深刻,而這本書的作者從人文研究視角出發,對重慶大廈這一地標做出了全景式的研究。

「來自上都的行者」部分中,向讀者介紹了七部書,通過這七部書帶領讀者探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還探討了古羅馬歷史,讀完這部分,我對於羅馬帝國這一概念也覺得饒有興趣。

"道德戰爭"部分,則介紹了9本當代中外經濟領域活躍的思想家們的最新研究作品,帶領讀者一窺當代國際經濟政治全貌;對當代經濟政治發展趨勢的積極關照。「以史為鑒」,研究經濟史是為了觀照今天和未來中國的發展。正如書中所說;「雖然說中國的發展道路一定有其自身邏輯,但如果能避開別人的沉痛經驗和走過的彎路,同時吸取他們的智慧,融會貫通,對我們是很有益的。」

最後一部分則介紹了七部自然科學著作,向讀者推介了物理、自然科學、天文學方面的書籍。有時光機的原理、物理知識的科普、和對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探討。我本人是學文科出身,平時很少涉獵自然科學讀物,這七部書的推介,對我而言,彷彿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了解當今自然科學的一些前沿理論,實在是受益良多。

《我想和你一起虛度時光》——說是虛度時光,但讀完這本書,實在是漲了不少「姿勢」。在這個節奏漸快、人心浮躁的社會,泡一杯香茗,跟著《開卷八分鍾》一起「虛度人生」,實在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⑸ 梁文道道長的人品如何_

「人品」——你是指他的運氣呢還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或者是意識形態?
運氣——這個要和他一起賭兩把才知道。
個人的品德——按照尼採的說法,道德不過是一個人的保護色而已,到底是真皮的還是穿的迷彩服,作為公眾人物,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極力維護自己的崇高形象,另一種是自認不是完人。他屬於後者。
意識形態——他一直批評大陸有一種氣氛就是,拿籍貫說事,同一句話,大陸人說沒問題,他說的就會有人要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漢奸呀。
究竟如何,還是請自己多接觸一點,你願意相信是什麼樣的,他對於你來說就是什麼樣的。

⑹ 梁文道: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

這要看情況了。由於是普通人,所以往往會是這樣。。。 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往往有一定局限性,所謂的局限性就是約束他們行為的一些人,事或者是其他一些因素。。。 這往往和一個人的閱歷和價值觀有關。。。 見多識廣,理性的人有時殺人的概率會更大一些(有時,不是絕對)。由於他們看待事物和人的關系的角度不同且角度更多,所以往往他們能找到一個符合邏輯且系統的解釋方式來使殺人合理化,這樣就會消除殺人的負罪感。但普通人就不一樣,由於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有限,且這些角度多受媒體,主流價值觀和身邊生活圈的人影響。殺人這種處理方式往往對於他們來說,發生的概率較小,一是受環境約束:害怕法律制裁,道德煎熬以及其導致的一系列對己和對人的影響。二是受價值觀約束:殺人往往是要達到目的(除非是病人,這里不談),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往往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克服上述重重困難的目標,換言之受一旦通過殺人途徑獲得某種東西,此種東西就會成為罪惡的價值觀控制,使得他們不敢殺人。

上述為普通人與殺人之間存在的屏障,可見這層屏障是很牢固的,那麼因此可以說,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普通人離殺人還是很遠的。但是,人畢竟是生存在環境中的,環境往往會以一股力量擊潰屏障,使人脫離正常狀態。它可以是地震,是車禍,是股票崩盤,是戰爭,是疾病,是紙醉金迷酒池肉林導致的「小死」狀態等等。。。 這些往往會在一定時期中擊潰所謂的屏障,這時普通人離殺人的距離會近一些,但還有一定距離,這個階段的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會將痛苦轉移至自身,往往會出現的狀況是自殺或其他可以泄痛的方式(也不排除殺人泄痛或以此報復的可能性,所以這種情況下,也有一定概率會殺人)。在屏障被擊潰的狀態之下,身邊人的反應往往會決定,這個當事人是否會殺人的結果,因為人性會在最危難,最緊急的關頭,不加掩飾的綻放開來,這時人性的力量是空前強大的,但由於人性本身的復雜性,使得這股力量的不定向性很大,在這個時候一些人性可能不是很健全的人的反應,會成為一股最終將當事人推向殺人舞台的力量。那時,普通人離殺人就很近了。。。 (個人淺見,酌情吸取)

⑺ 求:張曉慧《哭泣的圓明園》、余秋雨《廢墟》、梁文道《圓明園的道德故事》 全文

哭泣的圓明園

張曉惠

一直以為,圓明園是哭泣的。八國聯軍蹫躪著她的肌體,摧毀著她的骨骼,沖天大火燃燒的是一個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樓的殘壁斷垣穿越百年的風雨永遠存在——佇立在那西洋樓大水法的遺址前,我無法不感受圓明園的疼痛,感受一個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種切膚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圓明園。沒有人願去,說是那麼遠,又沒啥看的。我說我肯定要去。

是陰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細雨,和著秋風如刀子一般刮在臉上。沿著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見一個人影兒。最後,終於走到了那大水法遺址——盡管多少次從圖片上、從教科書中見過這遺址的照片,可當我立在蒼蒼的天空下,真實地面對著這一片一地一曠野的玉白石塊時,仍感到那來自心底的震撼!依舊華美——我撫摸著那冰冰涼涼的玉石紋理;依舊精緻——那歐式的曲線流暢又不羈;依舊貴族——斷碎的羅馬石柱在蒼天下筆直出一派偉岸和傲然。後來我就流淚了,好在周圍沒人,我沒帶相機,但那些石塊、石柱、石雕連同那灰蒼蒼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腦海,成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滅的壁畫。

十年後的今日,我說,再去圓明園。對我來說,去圓明園是一種憑吊,一種拜謁,甚至是一種提醒。說出這些我不怕別人說我矯情,我就是這樣想的。

進了圓明園,才發現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復存在,曾經寂靜的圓明園一片喧囂。柳綠桃紅藤紫,滿目春色也罷,昔日皇族的休閑園址,也該平常百姓流連賞目,門票從五角漲到二十五元也罷,這遺址這偌大的園子要人管理也得養活自己。裝飾華麗的人力車左右纏著:「去福海?去綺春園?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樓您哪!謝了您哪。」我說,我就是想自個兒走走。

往前,沿著湖邊再往前,穿過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遺址,大水法遺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樓遺址這兒,竟也有這許多的人!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孩子尖叫著互擲著石子,一群看來是高中生或是中專生的少男少女咬著冰棍兒在海宴堂遺址前高聲唱著「對面的女孩走過來走過來」;幾位看上去似幹部樣的人笑眯眯地擺好陣勢在鐫刻著「圓明園」字樣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著相機的說:「笑!笑啊!」這群人就腆著發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遺址前,就是那小時在書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兒時哭泣的五根大羅馬柱那兒,一對情侶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

剎那,我有點不知所措。親吻示愛幹嘛到這大水法遺址面前呢?在這樣殘破頹敗的亂石間,怎麼笑得出來?要唱歌蠻好去那桃紅柳綠的綺春園、長春園或是泛舟福海啊!看著這群在破碎的石塊遺址前歡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視那高高而破殘的羅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隱隱地疼起來。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經圍繞這圓明園需不需要重建有過爭論,結果是理智的人們理解了廢墟的價值,尊重了歷史留給我們殘酷的真實,這片廢墟留下了。當時,我是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見到這么多在廢墟上在遺址前歡笑嘻鬧的人群,我有點懷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經過那麼多歲月之後,眼前這般斷壁殘垣,還能提醒人們對一個多世紀前那場噩夢的記憶,那場中華民族的災難與奇恥大辱?!

該是來圓明園,天就要陰的。一陣沙塵撲面而來,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劈頭劈臉,歡笑的人群直往外沖。剩下我一人,靜靜地,在潔白的石塊上坐下,對著這大水法遺址,對著這華美殘破的羅馬石柱,和蒼天,和這些斷壁殘垣一起落淚

⑻ 怎麼看待梁文道說「中國人向來講尊卑,今天只尊權和錢」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經過近幾十年尤其是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國人幾乎將原有的傳統道德拋卻一光,在經歷了暗無天日的青少年時光後,如今社會的中流砥柱群體都害怕極了窮,在這個心理陰影的左右下,凡是可以掌握更多資源的位置便成了群體之所向,這就是權和錢。
無可厚非,但從中華文明的傳承來說,確實悲哀了些!

⑼ 跪求讀梁文道寫的蓋茨行善的背後 行善作為一種興趣有感 明天晚上之前 分數不是問題

我時常遇到一些把比爾·蓋茨當偶像的年輕人。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告訴我,有一天我將在《財富》雜志的富豪排行榜上看見他們的名字。但是當我問到他們想借著哪一種事業去獲得此等成就時,原來的滔滔不絕卻化成了片刻的沉默和遲疑。那是因為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功成名就,而不是自己的興趣。

然而,當年的比爾·蓋茨中途退學,與拍檔保羅·艾倫出來闖盪江湖,他們有沒有想過會有今天這種身家名利呢?同樣地,史蒂芬·喬布斯在車庫動手動腳,用木板裝拼出第一部蘋果電腦的原型機時,大概也只是為了興趣,覺得干自己喜歡乾的事很過癮。回首往事,蓋茨說他那時的志願是要每個家庭和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部電腦,而不是當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終於履諾退休,挾著巨大資金全身投入慈善事業。往日大家批評他反競爭搞壟斷,是許多IT人心目中的魔王,可是現在卻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了。沒錯,他幾乎在每一個人電腦用家身上賺過錢;但他現在的作為等於是幫大家一起把財富轉移到了第三世界的貧民和病患身上。面對如斯壯舉,夫復何言?

於是再一次,大家又可以拿他當指標了,這回比較的對象不是充滿野心的青年,而是那些形象不怎麼樣的中國富豪。許多論者借機批判中國富人的吝嗇,可是,當我們只是著眼於富人的道德責任與慈善的條件時,很容易就會忽略了其它有意思的議題。例如以蓋茨為代表的「創投慈善家」的崛起。

比起美國史上其它著名的大慈善家,新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不只是為了抽象的慈善捐錢,而是對准一個具體的目標,然後以「創投」的心態注資其中,著眼長期。一般創投基金的目的,是透過某種有發展潛質的事業獲取最大的金錢利潤,而「創投慈善家」則是借著一項有遠景的非牟利事業贏得最大的社會公益。這一批新慈善家不會被動等待別人來申請領款;相反地,他們主動出擊。

創投慈善家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他們不會像前輩那樣,等到人生快達終點時才捐獻自己所有,彷彿自己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只是財富。新一代相信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既然能在商場馳騁,干起慈善工作也一樣會充滿創意講求效率。所以這些人或者在事業的高峰期就急流勇退,轉入另一個戰場,或者身兼兩職,謀利行善兩者並顧。如果說洛克菲勒那一代人身上還有少許新教倫理的影子,把財產當作證明自己獲得「預選」的最大成就;這批創投慈善家其實是更俗世化的,以人間功業為目的。

印度裔澳洲名廚傑夫·甘比諾(JeffGambin)擁有一個餐飲帝國,還養了17匹純種賽馬與一輛勞斯萊斯。但是在45歲那一年,他毅然放下一切,改行為街頭露宿者提供食物;同時開設訓練班,讓遊民得到謀生能力。甘比諾迄今已經協助了一千多名露宿者離開街頭。每個星期有兩天,他更會親自下廚做飯給他們吃。他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享受烹飪的樂趣。

阿森納的球迷應該還記得老將湯尼·亞當斯,他當過英格蘭國家足球隊隊長,但也曾經是個酒鬼。退休以後,他發誓要幫助所有運動員解決自己的身心問題,不管那是繁華褪盡的昔年明星,還是一輩子在下游沉浮的普通運動員。亞當斯開了一個慈善診療所,讓沉溺於酒精和毒品的同行重獲新生。他說:「如果連英格蘭足球隊隊長都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酒癮問題,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然後他一邊擔任某些次級球會的教練,一邊研究運動員退休之後的生活問題,立志要讓他們開展第二個生涯。

還有無數創投慈善家都把自己本業的目標從個人謀利轉成了社會公益。沒變的,是他們仍然留在自己的行業里:喜歡煮飯的煮飯;喜歡運動的仍然在運動之中;還有些發展商則免費開發貧民住宅;而巴菲特則仍然以賺錢為最大嗜好,雖然他現在是為了慈善基金賺錢。在這個意義上,比爾·蓋茨也從來沒有變過,他始終是那個想要改變世界的人;只不過他從前賺錢,如今行善。

當然,也有許多人真真正正地轉了行。可是,那種轉行往往是為了重新拾回自己當年因為要賺錢而放棄了的興趣。比如說e-bay的共同創辦人傑夫·斯克爾(JeffSkoll),童年夢想是當作家和編劇,離開公司之後,他專門投資拍攝許多深具社會關懷但不一定賺得到錢的電影,力圖用故事去喚醒大眾對社會不公的警覺。比爾·蓋茨就從來沒有變過,他始終是那個想要改變世界的人;只不過他從前賺錢,現在行善。

我們的問題,不只是中國富人有沒有這份慷慨,而是他們有沒有一個魂縈夢系的課題,更是我們所有人有沒有一份賺錢以外的興趣與理想。一個有嗜好有理想並因此發展出某種特長的人,可以在他覺得賺夠了的時候,持續以自己的專長貢獻社會,也可以在他還要為生活奔波的時候就兼職義工。許多國際非政府機構的義工都是平凡的工程師、建築師、護士甚至建築工人,一旦有事,他們就奔赴災區各展所長。慈善不需要富有,最普通的家庭主婦能夠為孤兒講故事,最平常的清潔工也可以去養老院打掃(清潔或許不是興趣,但行善卻是)。

在我們拿蓋茨和巴菲特等人來比較中國新貴的時候,還可以參考一下英國。這個國家現在出不了多少財雄勢大的慈善家,但是它有2600萬人當過志願工作者,這差不多是英國人口的一半。

熱點內容
司法公證處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9 16:18:32 瀏覽:602
兩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5-19 16:08:52 瀏覽:465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身份尷尬 發布:2025-05-19 15:59:00 瀏覽:107
清新區司法 發布:2025-05-19 15:58:50 瀏覽:627
法學家耶林格 發布:2025-05-19 15:58:49 瀏覽:152
司法考試60天 發布:2025-05-19 15:57:57 瀏覽:596
疫情有辦法治癒嗎 發布:2025-05-19 15:57:03 瀏覽:263
銀行對賬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9 15:55:32 瀏覽:198
司法所條例進展 發布:2025-05-19 15:43:11 瀏覽:274
司法員前景 發布:2025-05-19 15:35:42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