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儒家文化如何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
❶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哪些特點
關於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主要有哪些,學者們雖然見仁見智,但基本看法還是比較一致的。張晉藩先生所概括的,可以作為中國法律傳統比較有代表性的總結:
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立法上等差、良賤有別的立法指導思想,「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刑律為主的法規體系,漠視權利、詳訂義務的法律內容以及與此配套的各項制度;
在法律意識方面,認為法律的淵源在皇帝,皇帝口含天憲,皇權至上,法自君出,法律的作用在於治民、治吏等等。(參見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現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中華法系雖然歷經數千年,中國法律傳統中雖不乏現在看來也還是真知灼見的法觀念和充滿智慧的法律制度設計、法律運作安排,但其中卻難以找尋到全民普遍遵從的良法、良法至上這一法治精髓。 我們將現代法治的本質內涵歸納為:通過執法者嚴格依據民主程序產生的立法機構制定的明確、完備的法律,來保障社會成員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促進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其中包含著法律是多數人利益的表現、法律具有至高權威、上下一體同受且只受法律之治等核心觀點。它既是一種治國方略,也是一種原則性的、根本的治國制度,它還表示由此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它更是人類在飽經封建專制之後的一種新的價值追求。 因為法治思想源於西方,因此與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國的法治進程必然是對西方法治的揚棄和本土化,也是對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揚棄.當代中國法治必然是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是西方法治思想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及中國其他國情結合的產物.如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重的主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不能簡單的和我國法律文化中德法並舉的思想一概而論,但其中的淵源是不可否認的.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思想格格不入的內容,就將被時代所淘汰,被中國所淘汰. 綜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當代中國法治的關系,應是一種批判的繼承,既不能否認其與現代法治思想之間的矛盾,也不能一概的否定,歷史總是潛移默化的作用於現在,作用於每個人的思想.法治必須是自下而上的,每個中國人思想中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法律工作者,應該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最合適的契合點,才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法治社會.
❷ 孟子與韓非子各提出哪些治國方略
孟子治國方略:
1、孟子提出施行仁政, 首須「制民恆產」。他說:人民有了恆產, 才有「恆心」, 有恆產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固守家園;否則必將胡作非為, 擾亂社會。
2、以農立國的中國封建社會, 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 男耕女織, 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孟子規劃的藍圖, 正好滿足八口之家的農業小家庭的生產、生活需要。
3、儒家治國方略, 首重為政以德。注重家庭倫理, 做到父慈子孝維系骨肉之親;夫妻和睦相處, 保持內外之別;老少之間能尊老愛幼, 有尊卑次序;進而擴展到社會, 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 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如此, 整個社會才能保持和諧安定。
4、治國方略強調革故鼎新, 因時變法。並非對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 只不過是對舊制度作某些局部改變, 無非是著眼於抑制豪強兼並勢力, 上以強化中央集權, 防止社會分裂;下以輕徭薄賦, 減輕人民負擔, 防止社會動亂。
韓非子治國方略:
1、提出了「任法」「用術」「集勢」相結合的政治理論,主張以法治國、中央集權,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2、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3、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❸ 德治與法治的關系
德治和法治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漏晌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返鉛鋒,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激斗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改,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❹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在法治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積極影響
第一禪咐,在學術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為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了資源。依法治國的戰略的執行,需要法學學術研究先行,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而法學學術的研究要紮根於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同時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法學,將二者良性結合建立適合中國的現在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尚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鑒法學思想,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可以為當代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理論素材。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德治」與「法治」並用值得借鑒。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等原則。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主要強調道德和教化的作用,以法律作為輔助手段,主張「禮治」、「德治」、「人治」,通過道德與法律的高度相似實現儒法合流的。
在傳統社會特殊的條件下,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是治理封建國家的現實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儒家法律思想重「禮治」、「德治」、「人治」輕法治,固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但是從另—個角度看,儒家法律思想將德治與法治較好的共用與統一,這對於今天我們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有啟示意義。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可以為現代法治理念提供有益補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蘊涵著大量優良的法治觀念,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鄭國子產鑄刑書,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公布的理念;法家學說的創立者韓非子強調「法分明,則賢不得辱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爆寡。」
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具有平等和正義的屬性。又如「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強調了法治的價值;而「刑罰清則民服」則是說明刑罰目的。這些傳統法律文化帶有鮮明中國傳統社會的色彩,在當今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本土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等級思想、特權思想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傳統封建社會中,等級思想根深蒂固,上下尊卑,等級森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於人的自由和權利處於漠視甚至無情侵犯的狀態,至今對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仍有不良影響。
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採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民接受等級安排,人民相對於特權階級是沒有平等可言的。統治階級以「人治」作為手段,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維護森嚴的等級,其目的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能長期維持下去,這與法治中平等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治理念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白誕生起就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儒家崇尚「德治」和「人治」,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繫上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繫上強調人治。
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和固化,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難以改變的影響,包括「人治」思想、義務本位思想、等級特權思想、尊卑有序思想以及懼法厭訟的思想。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於中國社會的法律觀念中,還會以難以發覺和改變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延續,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後、信息閉塞的地區。這將會對新的法治觀念樹立產生不小的阻礙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民主、平等、個人權利意識長期以來也受到儒家人性論與天下論等觀點的壓抑。儒家學說認為人性本善,人應該每日修身養德。一個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必須為集體利益犧牲自身利益。儒家遲襲猜思想還認為「百善孝為先」,個人對於家長要絕對服從,「天下」是一個「大家」,統治者則是這個「大家」的家長,所有臣民必須對於統治者要絕對服從。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的碼型特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幾乎處於封閉隔絕的狀態,與西方的法律體系有著鮮明的不同。儒家思想更加關注的是整體的利益,個人對於利益追求是不被重視和鼓勵的。
儒家學者始終推崇整體主義精神,他們通過「修齊治平」積極入參與到社會活動和政治實踐中,通過入朝為官掌握政治權力,進而將其推崇理念帶入到治國安邦的實踐中,最終形成得失一種整體化的秩序體系。
在這中秩序體系的支配下,經濟、政治、文化和法律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穩定牢固的宗法體制。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延續這種非常穩定的封閉性法律體系,使得一些傳統法律文化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中華法系封閉性強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幾千年形成的法律傳統與現代法治理念產生碰撞其慣性也難以一下改變,至今仍然存在部分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卻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造成了不利影響。
(4)傳統儒家文化如何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自成一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德治」的作用。法治理念的根本出發點是用一套成型的法律體系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在傳統社會中「德」恰恰就是約束和規范人們言行的最基本的原則,遵循傳統的「德」的規范是法治思想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儒家思想尤其推崇「德」,以「仁」、「忠」、「孝」作為個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以「三綱五常」作為社會的基本倫理准則。
儒家思想重禮輕法,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強調統治者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身正則令行。在傳統的「德治」思想的引導下,法律與道德規范、行政命令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道德高於法律,法律依附於道德,法律自我發展的動力受到了限制,成為了封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集體和義務。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一個個的小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這種小家庭中,以長幼尊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等級結構」。
無數個宗法家族構成的社會架起「大家」,這種家族式的宗法等級結構的疊加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權的架構。皇權是國家政權的中心,是「最大的家族結構」中的「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縱觀傳統文化中的各家思想,凡是支持這種典型的專制統治的思想和理論,無論是強調以「權」、「術」治民的法家的國家集權思想還是強調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都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青睞,甚至使用國家強制力使這些思想成為必須被全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觀念。
在這種情況下,「國」和「家」本位主義不僅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有了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強調「國」和「家」的集體觀念,要求每個人以「國」、「家」為重,履行個人義務,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第三,中國傳統法文化生長於君主專制的環境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特別強調個人身份、等級的不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存在於理想之中,實際貫徹執行的卻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從統治階級的角度來說,以法律體系確立等級制度,最為根本的目的就是自身的統治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種工具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是封建君主統治百姓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