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與進步
⑴ 刑法的歷史演變
法律分析: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一是夏商周刑罰起源階段;二是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是刑罰制度的發展階段;三是隋唐時期刑罰制度全面確立較為完備階段;四是宋元明清刑罰制度相對穩定並向近現代轉化時期。 隨著時代演進,法律儒家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刑罰制度逐漸擺脫野蠻殘酷的外衣,開始向更具人道精神、更加文明的近代刑罰制度變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根據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就制定了一系列單行刑法,如1950年的《關於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1951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懲治反革命條例》《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1952年的《懲治貪污條例》等等。這些單行刑法在同反革命和貪污、販運毒品、偽造國家貨幣、泄露國家機密等犯罪作斗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頒布實施單行刑法的同時,我國也開始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法制委員會,接手主持刑法典的起草工作,繼續搞了三個稿本,其中第三個稿本即第38稿,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提交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進行審議,最後於1979年7月1日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同年7月6日正式公布,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刑法典正式誕生。
1997年3月1日至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刑法修訂草案是這次會議的最重要的議程之一。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同日,以國家主席令第83號予以公布,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此,一部嶄新的、統一的、比較完備的、具有時代氣息和多方面顯著進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即1997年修訂的刑法典,正式誕生。這就是新中國現行的刑法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十條 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⑵ 從刑罰演變的角度談一談人類文明的進步
從古帶到近代。刑罰從最原始的反人類性質,逐步演變到今天對自己犯錯誤所承擔責任,懲罰自己的性質。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在刑罰上,更加註重人權,逐步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至上的原則。
⑶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制較之前有哪些進步
西周的治國模式是奴隸社會較為完備的時期,其「保民」,「明德慎罰」的立法思想與目前國家提倡的「以德治國」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禮刑結合」。
以德配天君權神授說的產生,認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獨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屬於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西周統治者感到僅靠神權不足以維系其統治,還必須兼顧人事,重視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治國方略運用於法制方面就是要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這意味著神權思想第一次動搖,為戰國時期神權的進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產生提供條件。
(3)刑法與進步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法律形式:
1、禮。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又稱《周禮》,為周公所制。所謂周公制禮,即在周公主持下,對以往宗法傳統習慣進行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及相應典章制度、禮節儀式。禮在西周伴隨著宗法思想與制度的系統化而發展成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禮制。
2、刑。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相當於現代刑法典,迄今所知有《九刑》、《呂刑》。尤其是《呂刑》,貫穿明德慎罰精神。
3、誓。即誓詞,周王或諸侯發布的戰前動號令,屬於軍令。
4、誥。即訓誡之詞,周王對諸侯發布的命令。
5、命。即王命,周王對某一具體事務臨時發布的命令。
⑷ 明朝的刑罰比兩宋刑罰寬容,是社會的進步嗎
宋朝針對人民的刑罰之嚴酷,是超過了漢、唐和明朝的。宋朝不殺士大夫,但是老百姓販賣私鹽超過二十斤就是死刑,販賣茶葉超過二十斤也是死刑,造反的就是凌遲處死。宋仁宗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官方批準的大辟(斬首等死刑)人數就高達2436人,斷死刑數比唐代增加幾十甚至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