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道德經
1. 道德經算是有關歷史的書籍嗎
不能算。道德經主要還是一種哲學思想闡述的書籍。
2.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
易亞蘇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德經》八十一章,九章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養);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國(立國);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樸歸真);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第一篇:德(修養)。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萬物資始。天仁、地義、人信(禮)。
(2)三十九章(德之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四十五章(德之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順天承運,德合無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積善成德,積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國(立國)。
(19)五十六章(國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立國,人立。
(20)五十七章(國之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國之德)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國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3)六十章(國之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4)六十一章(國之失)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5)六十二章(國之實)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6)六十三章(國之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7)六十四章(國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3)七十章(治之實)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實)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53)九章(善之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實)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八篇:道(返樸歸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二十七章(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73)二十九章(聖人之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國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實)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3.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書像道德經那樣
老子》《道德經》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長期以業一直存在著爭議。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老子》一書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聃學說的實錄和發揮,其書奠基於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於戰國初年。
4.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秘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針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注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秘.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老子在他的書中,經常提到「聖人」、「侯王」、「萬乘之主」、「人主」等,所謂「聖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將相、明君聖主,他在書中,或諄諄教導,或嚴厲警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謂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天下之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此外,他還對歷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駕馭國家和臣民的機宜,比如謙卑低調,禮賢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經》也是一封老子寫給歷代帝王的言懇意切的長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領導必讀.
歷史上,帝王們不僅愛讀老子的書,有的甚至親自批註解釋,闡述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流傳下來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道德經義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三、兵書
老子是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處.」但老子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在「大同」到來之前,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備戰爭,研究戰爭.「以奇用兵」是他軍事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結,一個「奇」字,涵蓋了古今中外所有兵書的內涵,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道德經》視為兵書是有道理的.
四、人類文明反思錄
《道德經》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敏銳的目光,揭示了科學文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根源這一秘密,他預言如果人類的私慾繼續膨脹,彼此之間繼續爭奪,如果不停止對自然的瘋狂破壞,總有一天要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文明.於是,他逆流而動,呼籲人類擯棄科學文化、道德禮儀,回歸自然,回歸從前,回歸蒙昧.與此相適應,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就跟「無為」不是「消極無為」一樣,「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實質乃是「朴民」,目的是實現人類原始道德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還論及直覺思維、養生、選舉、外交、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內容,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學之父
老子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不亞於孔子,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裡用的卻是老子的一套,這就是所謂的「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無不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像一棵參天古木,根,繁衍出孫子兵法;枝,延伸出韓非權術;葉,化作氣象萬千的楚辭漢賦、建安文章、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在它的枝幹上還藤籮般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雜家、陰陽家、武師、煉丹師、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傳人莊子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的理論對手孔子把他比喻為龍;中國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戰思想、荀子的天道論,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思想的淵源.
實際上,哲學,作為諸學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任何一門學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裡得到啟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老子不屬於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學之父.
十六世紀以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交往日漸頻繁,東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認識和了解,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利馬竇等人,左手捧著《聖經》,右手舉著十字架,要來開化「東方頑民」,當他們無意中打開中華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立刻放下手裡的活,轉而從事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古籍的翻譯,使得東方思想的陽光漸漸西移,照臨歐洲大地,直接對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產生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寫到:「歐洲十八世紀思想的啟蒙運動,採納了中國哲學,『花園是中國式的,室內也是中國的裝飾.』盧梭一談到自然,便使我們立刻聯想到老子和莊子的大道,就如同我們一提起伏爾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盧梭和伏爾泰都分別受到老莊和孔孟的影響」;
德國三位著名哲學家對老子也有高度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他研究每一個命題,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他說:「老子哲學和希臘哲學共同組成世界哲學的源頭」;尼采讀完《道德經》之後,贊嘆不已,說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謝勒說:「迄今的形而上學家,依其偉大性遞減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論中國哲學》);
有人問列夫—托爾斯泰:「人類歷史上,哪個思想家對您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回答說:「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老子的思想對我影響最大.」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老子跟馬哈維亞(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師)、摩西(猶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穌和釋迦牟尼進行對比,唯獨鍾情老子,他說:「我談論馬哈維亞,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的一部分,我的心從來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數學了,沒有存在的詩意,像一個巨大的沙漠,你在他裡面碰不到一塊綠洲,當我談論馬哈維亞的時候,我像一個局外人,他不再我裡面,我也不再他裡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裡沒有鍾響,那不會是活的,如果我去談論他們,那肯定是一件死氣沉沉的一件事情,他們過於算計了,都是極端主義者,他們漏掉了對立面,他們是單一的音符,不是和聲;我談論耶穌,我對他有很深的同情,我願意跟他一起受苦,我願意替他背一會兒十字架,他不會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會失去歡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樣,我們的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幾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談論佛陀,我愛他,他非常美,絕美,美極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飛,沒有留下腳印,你無法跟隨他,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哪裡,我愛他,我從我的心裡談論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距離,這種距離永遠保留在愛的現象里——我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可是在怎麼近也有一個距離;我談論老子就完全不同了,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就像談論我自己一樣——照出來的是自己的臉,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為一.」
因此,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對中國文化有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影響.
六、藝術成就
《道德經》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寫作風格和藝術成就也堪稱一絕,無與倫比.
作為論說文,《道德經》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許多結論都具有幾何定理那樣確定性,不可動搖和辯駁,有正論,有反論,有歸納法、倒推法、類比法、演繹法 .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寫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對仗、頂真,尤其是他的反問式排比,像層層疊疊的波浪,前推後涌,奔騰向前,最後砸在礁石上,又從礁石上翻轉過來,濺起萬千浪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寫作藝術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體,用水比喻道德,用嬰兒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魚比喻治國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謙卑低調的胸懷,用彎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愛的風格比喻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道理,在第十五章,為了描繪古代得道高人,他連續用七組形容詞,形象生動,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這就是《道德經》,它的美在於比喻,它的妙也在於比喻,奧修說:「比喻是什麼呢?如果我有一種體驗而你沒有,那麼我怎麼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所以,像《道德經》這樣的書,你是讀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讀下去,你能夠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它隨著你的心境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悟性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成長而變化,在你的不同頭腦狀態下,它給你不同的視覺.」
《道德經》用字凝煉傳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動.」的「反」字,「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來之筆,或內涵無窮,或耐人尋味,或形象生動.
《道德經》採用的是詩體語言,文章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時而如春雨落地,時而如秋風掃葉,時而如斷崖流瀑,時而如長空霹靂……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韓解老
本書是筆者研讀理解《道德經》的心得,也是一本關於解說《道德經》的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復、有強調、有呼應,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的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章節都要放在整體上去理解,讓它們互證,自圓其說,以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用《道德經》解釋《道德經》,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道德經》的解說者數以千計,筆者認為莊子和韓非子對它的理解最為精到,莊子繼承了老子尊重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雖然有發揮,但其主要內容不離《道德經》的主旨,正如司馬遷所言說:《莊子》就是一本《道德經注釋》(明老子之術);韓非子專門寫過《解老》、《喻老》,對老子教導帝王如何駕馭國家和臣民,也就是「權術」部分理解的比較到位,並結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終成法家大全(由此看來,司馬遷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記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韓二人生活的時代離老子較近,他們對《道德經》文字的解讀不存在「古今異義」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時,大部分參考他們的觀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二.
縱觀歷史,解說老子《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莊子的解說最為精彩,流傳最廣,因為莊子採用了意譯;近代,翻譯西方書籍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嚴復的《天演論》取得成功,受人青睞,也是因為嚴復採取了意譯.由此可見,對古代典籍,採取直譯,咬文嚼字,不是聰明的辦法.莊子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讀書,關鍵在於理解語言後面的意義,而不在於語言本身.因此,筆者解說《道德經》,盡量採取意譯,部分章節採用對話形式,參與對話的人物有真實的,如莊子、孔子、韓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虛構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莊子》)等,但情節基本是虛構的,許多人物不在一個時空,如柳下趾與老子,李白與老子,嚴復與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於通過故事表達思想內涵,這純粹是一種方便,讀者不必在乎情節,借莊子的話說,我姑且說,您姑且聽.如果說到您的心裡去,博得您會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說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氣和給我指出來,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觀點,說服我,說到我心裡去,那將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讀文章後面附有「延伸閱讀」,主要是一些莊子寓言、歷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聞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含義,增加閱讀趣味.
5. 道德經是什麼書
樓主你好!《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兵書。它以各種道理和現象分析,從社會、政治、用兵方法等各方面歸納講述哲理。《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是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6.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專子》、《五千屬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因此自古道家修行者用《道德經》來指導修行,約束自心,皇帝用《道德經》來治理天下,將帥用《道德經》來制定戰略。總而言之,「道」乃萬事萬物之源,《道德經》作為一本解釋「道」的內涵的經書,自然無所不能了。
7.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呢
《道德經》是一部什麼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
又比如,如果統治者帶著去追求財富,那麼由於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那些能得到財富的社會成員形成為社會中富裕的階層,而那些無法獲得財富的社會成員便自然而然的成為該社會的貧窮的階層了。所以,由於統治者追求財富便使得社會分化成貧富兩個極端了。有了分化便有了對立,這些被人為分化了的兩組社會勢力,並不能夠長久地保持和諧相處,它們之間更多的是矛盾和斗爭,而且這個矛盾和斗爭往往就是導致社會組織解體的原因。所以,只要社會中有權力,有財富,有有權者與無權者的對立、有貧窮與富有的分化,那麼這個社會組織便總要有自我解體的那一天,社會便不可能長久保持太平清靜了。那麼相反的結論,人類只有消滅權力和財富這樣的事物才能使社會進入大同的結論便自然成立了。
8. 《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個朝代都給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特別是在百家爭鳴的時候,每個門派都積極表達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紛呈,後來也誕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兩大思想派別。但是人們對於道家思想總是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它的思想是消極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認真讀透了《道德經》,就會發現這是一本終身受益的書。《道德經》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有其他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等等。
這本書中也有教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期,這句話就很好地鼓勵了面對困境的人們。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倘若人們能夠正確地解讀《道德經》,就足以過好這一生,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困惑,它總是在思想的制高點俯視著世間種種,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9.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不只是哲學,更多的是老子自己在講自己是如何體驗「道」的,「道」體驗起來像版什權么。簡言之,老子說:他通過靜坐觀想,達到了一種更高的意識維度,體驗到了更基本的存在本體,這種體驗是超越唯物、唯心二元論的。
南懷瑾等稱之為「心物一元」。
正因為這是一本講體驗的書,所以有很多後來人效仿他的方法去修練。所以有道教的產生。把道德經當成哲學來解讀,是解放後大談辯證法的惡果。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把這本書當成某種超驗之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