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無因性與立法政策
『壹』 論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
簡單的理解一下,舉個例子
去買東西,傳統的說是個債權履行行為。按照物權無因性,就把這個交易行為分為三個步驟
賣方買方訂立買賣合同的債權行為,買方轉移價款的物權轉讓行為,賣方轉移物品的物權轉讓行為
無權獨立性和無因性就是說,債權合同的效力不影響物權效力。
比如,交易發生後,發現賣方是偷來的贓款,也就是說合同存在無效的可能,那麼這個效力不影響已經發生的物權轉讓效力。賣方賠款給物品的合法主人,主人不能追究物品,因為物權獨立性,買方已經取得物品的所有權。物權無因性我國不承認。但是我國有善意保護制度,完全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理論上理解一下
獨立性主要是指物權的轉移不依賴於其他關系的發生,尤其是指債。
這個在買賣合同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孳息和風險的轉移並不完全和所有權的轉移一致,特別是在簡易交付和佔有改定等擬制交易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由此可以論證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而無因性相對好理解些。就是物權以公示方式加以證明。具體的公示又分為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和動產的佔有公示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讓第三人相信該物的所有權歸屬,在接下來發生物權轉移,就不考慮其物權取得的原因。
所謂無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不作為考量物權合法性的標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商品買賣而制定的
『貳』 關於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
看孫憲忠寫的吧,他好象出了一本文集,裡面有不少相關文章,在大陸民法學界應該是最權威的了
『叄』 我國的《物權法》等法律是否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一般只有票據法才比較徹底的貫徹無因性。物權法不完全承認,但是善意取得制度是否為無因性確實值得商榷的。
『肆』 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
哎,這個問題想要搞清楚,你看論文可能只會更加糊塗。。。因為很多人都反對無因性,物權的獨立性也受到質疑了
從傳統觀點來看,我的理解是:
獨立性主要是指物權的轉移不依賴於其他關系的發生,尤其是指債。
這個在買賣合同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孳息和風險的轉移並不完全和所有權的轉移一致,特別是在簡易交付和佔有改定等擬制交易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由此可以論證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而無因性相對好理解些。就是物權以公示方式加以證明。具體的公示又分為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和動產的佔有公示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讓第三人相信該物的所有權歸屬,在接下來發生物權轉移,就不考慮其物權取得的原因。
所謂無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不作為考量物權合法性的標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商品買賣而制定的
但現在已經有了善意取得制度和物權請求權制度加以保護,無因性有多大實用價值實在……
簡單的理解一下,舉個例子
去買東西,傳統的說是個債權履行行為。按照物權無因性,就把這個交易行為分為三個步驟
賣方買方訂立買賣合同的債權行為,買方轉移價款的物權轉讓行為,賣方轉移物品的物權轉讓行為
無權獨立性和無因性就是說,債權合同的效力不影響物權效力。
比如,交易發生後,發現賣方是偷來的贓款,也就是說合同存在無效的可能,那麼這個效力不影響已經發生的物權轉讓效力。賣方賠款給物品的合法主人,主人不能追究物品,因為物權獨立性,買方已經取得物品的所有權。物權無因性我國不承認。但是我國有善意保護制度,完全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理論上理解一下
獨立性主要是指物權的轉移不依賴於其他關系的發生,尤其是指債。
這個在買賣合同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孳息和風險的轉移並不完全和所有權的轉移一致,特別是在簡易交付和佔有改定等擬制交易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由此可以論證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而無因性相對好理解些。就是物權以公示方式加以證明。具體的公示又分為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和動產的佔有公示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讓第三人相信該物的所有權歸屬,在接下來發生物權轉移,就不考慮其物權取得的原因。
所謂無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不作為考量物權合法性的標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商品買賣而制定的...補充:你關於獨立性的理解不錯.…但是無因性的理解不對,只有善意取得的才對物上返還請求權產生抗辯…
參考資料:<a href="http://..com/question/54953992.html?fr=qrl&cid=209&index=2&fr2=query" target="_blank">http://..com/question/54953992.html?fr=qrl&cid=209&index=2&fr2=query</a>
『伍』 物權行為無因性的相關原則
(1)『分離原則』(Trennungsprinzip)。該原則的意義是,德國法將權利主體移轉標的物的交付義務的法律行為(一般為債法上的契約或稱之為合同)與其完成物權的各種變動的行為作為兩個法律行為,而不是一個法律行為;前者為原因行為,後者為物權行為。因為這兩個行為各自有其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因此他們是分離的兩個不同的法律事實。依此分離原則,德國民法實現了物權法與債權法及其他民法制度在法學理論上的徹底的明確的劃分,因為物權從此有了自己獨特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的法律根據,即『合意Einigung』。」
「(2)『抽象原則』(Abstraktionsprinzip)。抽象原則的意義,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這就是說,物的履行的效力已經從債務關系的效力中被『抽象』出來。抽象原則是依據分離原則進行推理的必然結果,因物的履行根基於物的合意,而不是根基於原因行為(如債的合同),所以物的履行行為是物的合意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行為的結果。故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動產的交付)的效力只與物的合意成因果關系。根據抽象原則,當原因行為被撤銷時(比如一個買賣合同被宣布無效時),依此原因行為所為的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的行為)卻不能當然無效,因為當事人之間的物的合意並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權不能隨之而撤銷。」
『陸』 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什麼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是德國民法創立物權行為概念。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債權行為是物權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於生效不瘦債權行為的影響,即謂之無因。也就是意味著當事人一方在交付標的物之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如: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行使不當得利返還的請求權,而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
舉例說明:
甲(房主)與乙(買房者)在10月1日簽訂一份買房合同,10月2日乙交付50萬首付金給甲,10月3日甲將房屋交付給乙並進行過戶登記。然而,10月4日甲以受到欺詐為由主張買房合同應被撤銷,次年2月法院終審判決撤銷該合同。
若依據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則可認定:1.買賣合同自始無效;2.乙保留房屋所有權,甲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3.甲保有50萬首付金的所有權,乙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
『柒』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區分原則什麼區別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說物權變動不因負擔行為的無效而無效。而物權區分原則是說物權無效,但合同若無其他效力瑕疵,合同仍然有效。
『捌』 物權的無因性是什麼意思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根據無因性原則,當原因行為被撤銷或者無效時(比如買賣合同被宣告無效),依此原因行為所為的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並移轉所有權的行為)卻不會當然無效。因為當事人物的合意並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權不能因之而被撤銷。此時,已為物的交付的當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但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權(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再次轉讓給第三人的話)。
『玖』 物權行為無因性到底是什麼!
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即謂之無因。這意味著在交付標的物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
如 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就是因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其物權效力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