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什麽

法治是什麽

發布時間: 2021-12-10 12:00:51

Ⅰ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Ⅱ 法治就是什麼的

法 治是指以民來 主為前提和基礎源,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其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立 法 強調法 治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 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 法 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 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Ⅲ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3)法治是什麽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

Ⅳ 法治是什麼呢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版體,小到個人的言行,權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Ⅳ 法治是什麼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家提倡的「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無論在理論上如何高瞻遠矚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可以表訴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應當說,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並不少見。行政機關往往藉助手中的「立法權」,紛紛行使行政權力擴張法律化,也藉助於手中執法權力及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法家「垂法而治」的再版。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5]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Ⅵ 法治是什麼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
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內的治國原則和方式。
它要容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Ⅶ 法治指的是什麼

法治指的是依法治理。凡事皆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規矩,任何人都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受自由,而你觸犯了法律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Ⅷ 什麼是法治,法治有什麼要求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版一種治國的方略、權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斯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Ⅸ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