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食色
『壹』 什麼是孔子的「食色性也」,什麼是老子的「無為而治」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
無為而治其實是道家思想,是由黃帝和老子的學說而來的。每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的時候,為了恢復國內的生產和經濟,都會實行一段時間的無為而治。比較著名的是西漢初年,陸賈根據黃老學說綜合當時國內情況,提出不可「極武」,不能「用刑太極」,而要「文、武並用」,即所謂「無為而治」。請參看《新語·無為》。劉邦及後來的幾位皇帝都奉行了這一政策,使得飽經戰亂的國內生產有了極大的恢復,這才有後來的文景之治。
『貳』 老子說過:「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十抄七章
1 太上,下不襲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彷彿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
2 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叄』 性無善無不善說是誰提出來的孔子,老子,還是其他人
世界上偉大的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辯論家---『性無善無不善』命題的提出者告子
告子以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論而著稱。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棬。」孟子反辯說: 「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杯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這回辯論的下文如何,沒有記載,好像是告子輸了。其實,孟子的反辯並不合邏輯,因為沒有先論證以杞柳作器皿是違反杞柳的本性的。顯然,告子並沒有被駁倒。在另一回辯論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反辯說: 「水信(誠然)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這里的下文也沒有說,好像也是告子認輸了。其實,孟子論證的邏輯性太差。向下流是水的性,向上跳躍或被提上山不同樣也是水的性嗎?這正好給告子補充了論證。又一回辯論中,告子說:「生之謂性(生來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辯說:「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都答說「然」。告子對性這樣的理解是不錯的,因為不同東西的白都是不同東西相類似的一種性。但孟子卻把話頭一轉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孟了這樣說話完全不顧邏輯,因為不同的東西可以有某種相似的性,但並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所有的性都是相似的。在又一次辯論中,告子說:「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認為食色是性,這是一個正確的根本命題。他說:「義,外也」,也是正確的。至於仁內之說則有問題。但孟子對仁內之說並沒有表示反對,對義外之說則極力反對。至於食色是性則孟子並沒有表示異議。總之,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見解並沒有被批倒。但除仁內之說不對外,告子也還只知道「生性」而不知「習性」。
在中國古代眾多論性的善惡的思想家中,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是比較正確的。但告子的思想一直被貶抑,直到清代後期的龔自珍才特別把它提了出來,並加以發揚。
『肆』 食色,性也。這句話是老子說的還是孔子說的
是莊子和孫子一起喝酒時候說的 一人說了半句
『伍』 「食色性也」源於何處
孟子·食色性也
食色雖然人固有,原於形氣所由根。
苟徒即此名為性,太極之真已弗存。
『陸』 食色性也—這是孔子說的出自何處何意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柒』 食色性也:誰說的老子還是莊子
告子。「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而是和孟子同一時期的告子,他認為人性無善也無惡,有類太極。
『捌』 《道德經》里好德如好色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對品德的追求要像男人對美色的追求一樣,執著並樂於其中。(和老夫子的那句「要像好色一樣好學」異曲同工)
『玖』 食色,性也。這句話是老子說的還是孔子說的
出自於《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拾』 老子名言
老子沒有說,出處在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
將心比心
【釋義】 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事應該替別人設想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示例】明·湯顯祖《紫釵記》第三十八出:「太尉不將心比心,小子待將計就計。」
【近義詞】:推己及人、設身處地
【反義詞】:恩將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