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德國法學家茨

德國法學家茨

發布時間: 2021-12-10 16:28:09

⑴ 德國有什麼名人

馬恩、歌德、俾斯麥
德國名人簡介[ZZ]

Abbe, Ernst

恩斯特•阿貝。德國物理學家,1840年元月23日出生於埃森納赫,年元月14日卒於耶拿。1882年和卡爾•蔡斯共同在耶拿創建玻璃廠。阿貝曾設計過很多光學儀器。

Abendroth, Wolfgang

沃爾夫崗•阿本德羅特。德國國家法學家和社會學家,1906年5月2日出生於烏珀塔爾,1985年9月15日卒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自1951年起任馬爾堡大學教授,1964年出版《德國社會民主的發展和危機》。

Achternbusch, Herbert

赫伯特•阿赫特布施。德國作家和製片人。1938年11月23日出生於慕尼黑。

Ackermann, Konrad Ernst

康拉德•恩斯特•阿克爾曼。德國演員,1712年2月1日出生於什未林,1771年11月13日卒於漢堡。他是德國戲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曾和萊辛合作工作。1765年,阿克爾曼在漢堡開辦了一劇院。其妻子索菲•莎洛特•阿克爾曼(Sophie Charlotte Ackermann,1714年5月12日生於柏林,1792年10月13日卒於漢堡)和女兒多羅特婭•阿克爾曼(Dorothea Ackermann,1752年2月12日生於格但斯克,1821年10月21日卒於漢堡)均為對德國戲劇藝術的發展起過影響作用的演員。

Adenauer, Konrad

康拉德•阿登納。政治家、法學家。1876年1月5日生於科隆,1967年4月19日卒於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ndorf)。自1917年起任科隆市長。1933年由於反對納粹被開除一切職務,1944年被短期關押。1945年再次擔任科隆市長,但為時短暫。自1946年起任英國佔領區基民黨主席。1950-1966年任基民黨聯邦主席。1949年阿登納被推選為基民黨/基社黨、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的聯邦總理。此時的阿登納在明確主張德國和西方靠攏的同時力求德國的獨立以及和西方的平等。1955年在莫斯科訪問時,他促成了蘇聯和德國建交,並且使蘇聯同意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阿登納致力於促進德國和法國的和解,1963年簽署的德法條約為此後西歐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61年基民黨/基社黨大選失敗,阿登納於1963年10月15日辭去總理職務。其4卷回憶錄於1965-68年間出版。

Agricola, Georg

格奧爾格•阿格里柯拉。德國自然科學家。1494年3月24日出生於格勞豪,1555年11月21日卒於克姆尼茨。他是現代礦物學的奠基人。

Albertz, Heinrich

海因里希•阿爾貝茨。德國基督教神學家和政治家,社民黨員。1915年元月22日生於現波蘭的布雷斯勞(Breslau),1993年5月17日卒於不來梅。1966年至1967年間任西柏林市長。阿爾貝茨是和平運動的積極倡導人。

Alder, Kurt

庫爾特•阿爾德。化學家,1902年7月10日出生,1958年6月20日卒於科隆。1927至1928年間,阿爾德和奧托•迪爾斯共同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Diels-Alder-Synthese),於1950年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Altdorf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畫家。約於1480年生於累根斯堡,1538年2月12日卒於同一地方。
Bach, Johann Sebastian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埃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卒於萊比錫。

Barschel, Uwe

烏韋•巴舍爾。法學家和政治學家。1944年5月13日生於奧拉寧堡,1987年10月11日卒於日內瓦。1982-87年間任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總理。由於被控對社民黨的伯爾恩•恩霍爾姆進行誣蔑誹謗活動而辭職。

Barlach, Ernst

恩斯特•巴拉赫。雕刻家、版畫家及文學家。1870年1月2日生於韋德爾市(荷爾斯泰因),1938年10年24日卒於羅斯托克。

Barzel, Rainer

賴訥•巴澤爾。政治家。1924年6月20日生於東普魯士的布勞貝格(今屬波蘭)。1962-63任全德事務部長,1964-73任基民黨/基社黨在聯邦議會中議會黨團主席。1972年,對維利•勃蘭特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時被提名為總理候選人,但沒有成功,1972年重新競選總理。1971-1973年任基民黨主席。1983-84年任聯邦議院議長。

Beckenbauer, Franz

弗蘭茨•貝肯鮑爾。德國足球明星。1945年9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在1965-1977這段時間,貝肯鮑爾在德國足球隊出場103次。1984-1990年間任德國足球隊長。自1994年起是巴伐利亞足球俱樂部負責人。被譽為足球皇帝。

Becker, Boris

鮑里斯•貝克爾。網球明星。1967年11月22日生於海德堡附近的賴姆。於1985、1986及1989年獲溫布頓網球賽冠軍。

Beethoven, Ludwig van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生於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從1784年起,他是波恩選帝侯宮廷樂隊的成員。作為海登的學生,貝多芬於1792年來到維也納,在這里,他很快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是器樂,如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和奏鳴曲。貝多芬的每個作品都有其獨特性,因此,他在維也納的早期作品就因其大膽、新異而受到同行的好評。

左圖:貝多芬就是在這座位於波恩市中心的房屋中出生的,現是貝多芬紀念館。

Benz, Carl

卡爾•本茨。工程師和汽車製造先驅。1944年11月25日出生於卡爾斯魯厄,1929年4月4日卒於拉登堡。其父親是一火車司機。由於早年喪父,本茨未能完成機械製造學業。1883年在曼海姆成立汽油發動機製造公司,其1884年設計的由汽油發動機驅動的三輪汽車雖然遭到人們的諷刺和嘲笑,但於1886年獲得德國以及其它國家專利。1926年其公司和戴姆勒發動機製造公司合並為戴姆勒-苯茨股份公司。

Biedenkopf, Kurt

庫爾特•比登科普夫。1930年出生於路得維希港,中學畢業後分別在慕尼黑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攻讀政治學、法學和國民經濟學。1958年或法學博士。1964-70年間任波鴻魯爾大學教授,其間在1966-67年間任此校法學系主任,1967-69年間任校長。1971-73年間任亨克爾有限公司經理。1973-77年間任德國基民黨總秘書長。1976-80年間任聯邦議會議員。1980-83年間任北威州基民黨議會黨團主席。自1990年起任薩克森州總理。

Blücher, Gebhard Lebrecht Fürst

格布哈德•萊布雷希特•布呂歇爾•馮•瓦施塔特侯爵。普魯士陸軍元帥。1742年12月16日出生於羅斯托克,1819年9月12日卒於西里西亞。在滑鐵盧之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odewig, Kurt

庫爾特•博德維希。1955年4月26日出生於萊茵貝格,已婚,有一兒子。1973年加入社民黨,自1998年任聯邦議會議員,自2000年3月20日起任聯邦交通、建築和住宅部議會國務秘書。

Brahms, Johannes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1897年4月3日卒於維也納。他是卡拉拉、羅伯特•舒曼夫婦是好朋友。布拉姆斯在世時,其盛譽也傳遍歐洲。

Brandt, Willy

維利•勃蘭特。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爾•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生於呂卑克,1992年10月8日卒於瓮克爾。政治家。1933年移民挪威,1940逃亡到瑞典。1945年以記者身份回到德國。1947年以筆名維利•勃蘭特重入德國籍。1949-57年以及1969年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6年任西柏林市長。1964-87年任社民黨主席,1987年起任名譽主席。1966-69年間任聯合政府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69-74任總理。197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74年因吉永事件被迫辭去總理職務。1979-83年任歐洲議會成員。

Büchner, Georg

格奧爾格•比希訥。劇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塔特,1837年2月19日卒於蘇黎士。他是現代戲劇的先驅,其手法是將無因果聯系的各個場景進行平行排列、用印象派的獨白片斷來替代傳統的對白。

Bürger, Gottfried August

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文學家,1747年12月31日出生於曼斯費爾德,1794年6月8日卒於格廷根。用其敘事詩對德國文學起到了同歌德一樣的貢獻,使德國文學開始富有民族特色。他系統地整理並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險故事。

Busch, Wilhelm

威廉•布施。作家、畫家。1832年4月15日生於施塔特哈根,1908年1月9日卒於澤森。
Carstens, Karl

卡爾•卡斯滕斯。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不萊梅,1992年5月30日卒於梅克海姆。曾分別在德國、法國和美國學習法學和政治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39-1945年服兵役, 1945-1949年在不萊梅任律師,1950-1973在科隆大學任教。1954-1955年任聯邦德國在歐洲議會的常任代表。1972-1979任聯邦議院議員。1973-1976任基民黨/基社黨聯盟的議會黨團主席及基民黨主席團成員。1976-1979任聯邦議院議長。1979-1984年任德國總統。

Christiansen, Sabine

扎比內•克里斯蒂安森。1957年9月20日出生於普雷茨,1983-85年間,在漢堡北德廣播電台接受新聞工作職業培訓,1985-87年間在漢堡作電視節目主持人,1987-97年間在聯邦德國廣播電視網作編輯和「今日要聞」節目主持人。自1998年元月主持以她自己名字作名稱的專題節目,它是目前德國電視中最成功的節目之一,觀眾超過400萬人。克里斯蒂安森因她傑出的新聞工作獲得多項大獎,如金攝像機獎、金小鹿獎,並被評為1999年德國婦女名人。

Clement, Wolfgang

沃爾夫岡•克萊門特。1940年出生於波鴻,曾在明斯特大學攻讀法學,畢業後在馬爾堡大學擔任助理。自1968年擔任《威斯特法倫評論》擔任政治專欄編輯。1970年加入社民黨。1981-86年間為社民黨主席團發言人。1987-89年間任《漢堡晨報》總編。1989-95年間任北威州州總理辦公廳廳長。1995-98年間任北威州經濟部長。自1998年起任北威州總理。自1999年12月7日起,擔任社民黨副主席。

Cornelius, Peter von

彼得•馮•科內利烏斯。畫家,1783年9月23日生於杜塞爾多夫,1867年3月6日卒於柏林。1811-19年在羅馬和拿撒勒畫派的畫家們接觸,其後在慕尼黑和柏林創作。曾嘗試革新德國濕壁畫藝術。

Cranach, Lucas

盧卡斯•克拉納赫。畫家、銅版雕刻家和木刻畫家。1472年生於克洛納赫,1553年10月16日卒於魏瑪。
Daimler, Gottlieb

戈特利布•戴姆勒。工程師和發明家。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舍恩多夫,1900年3月6日卒於斯圖加特的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機械製造專業大學畢業後,戴姆勒曾在英國和法國深造。1872年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和威廉•邁巴赫一道,完成一高速發動機的設計;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1886年生產和馬車相似的汽車。在1900年生產的由其設計的汽車,已達34馬力,速度高達每小時74公里。自1902年起,這種汽車按照一車輛設計工程師女兒的名字Mercedes被命名為「梅塞德斯」。

Dalberg, Theodor Karl von

卡爾•特奧多爾•馮•達爾貝格。1744年2月8日生於伏姆斯,1817年2月10日卒於累根斯堡。1802-13年是美因茲選帝侯。1806年是萊茵聯盟大諸侯,1810年是法蘭克福公爵。1813年下野。

D?ubler-Gmelin, Herta

赫爾塔•多伊布勒-格麥林。1943年8月12日出生於普雷斯堡(今屬捷克),信基督教,有兩個子女。在蒂賓根和柏林上大學時,主修法學和國民經濟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加入社民黨,1972年擔任聯邦議院議員和巴登-符騰堡州社民黨主席團成員,1979年被選入社民黨聯邦主席團。1988年擔任社民黨副主席。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司法部部長,2002年大選後,盡管社民黨和綠黨獲勝而繼續執政,但多伊布勒-格麥林因其將美國總統布希和希特勒相比的言論而不再續職。

Diels, Otto

奧托•迪爾斯。德國化學家,1876年元月23日生於漢堡,1954年3月7日卒於基爾。他於1906年發現二氧化三碳,並發現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結構。1928年,迪爾斯和庫爾特•阿爾德一道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兩人因此在195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Dietrich, Marlene

馬倫娜•迪特里希。1901年12月27日生於柏林,1992年5月6日卒於巴黎。電影演員和歌唱家。1930年主演電影《蘭天使》出名,後移居美國,1937年入美國籍。50和60年代她在世界各地舉行巡迴演出。德國有面值為1.1馬克的郵票紀念她。

Droste-Hülshoff, Annette von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女詩人。1797年1月10日生於明斯特附近的徽爾斯霍夫庄園,1848年5月24日卒於邁爾斯堡。德國現在通行的20馬克面值的鈔票上有其肖像。

Dür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德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471年5月21日出生於紐倫堡,1528年4月6日卒於同一城市。
Ehrlich, Paul

寶羅•埃爾利希。醫學家。1854年3月14日出生於西里西亞,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霍姆堡,他是化學療法的創始人和治療梅毒用葯灑爾拂散的發明人。1908年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德國面值為20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其肖像。

Eichel, Hans

漢斯•艾歇爾。1941年12月12日生於卡塞爾市,有兩個子女。上大學時期主修的專業有日爾曼學、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和歷史學。1964年加入社民黨。1975-1991年任卡塞爾市長,自1984年起,任社民黨主席團成員,自1989年任黑森州社民黨主席,1991-1999任黑森州議會成員和州總理。自1999年4月起,擔任聯邦財政部長。自1999年12月起為社民黨主席團成員。

Engels, Friedrich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家。1820年11月28日生於烏珀塔的巴門,1895年8月5日卒於倫敦。恩格斯的一生受馬克思的影響很大,自1844年起兩人就建立了終生的友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就是這種友誼的結晶。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協作於1873-83年間,出版於1935年。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傳播、發展和恩格斯的工作分不開。

Erhard, Ludwig

路德維希•艾哈德。政治家。1897年2月4日生於菲爾特,1977年卒於波恩。大學期間主修國民經濟學和企業經濟學。1928年起在紐倫堡從事研究工作。1945-46年任巴伐利亞工商部長,自1948年起任「統一經濟區經濟管理部」部長,艾哈德在1948年6月20日即由他參與准備的貨幣改革日宣布結束統制經濟,此後他實施了社會市場經濟,被稱之為「德國經濟奇跡之父」。1949-76年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3年任副總理,1966-67任基民黨主席。1963-1966年任聯邦總理。

Eulenspiegel, Till

蒂爾•厄倫史皮格爾。諷刺家。有關他的文獻記錄很少,傳說他本人是一農民,出生於不倫瑞克,在1350年卒於莫爾恩。他的名字,在德語中成了滑稽詼諧並且愛捉弄人者的代名詞。
Fallersleben, Hoffmann von

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日爾曼學家和抒情詩人。1798年4月2日出生於不倫瑞克市附近的法勒斯萊本,1874年元月19日卒於科魏堡。寫作過大量政治抒情詩和兒歌。1841年在赫耳果蘭島完成《德國之歌》。

Fischer, Andrea

安德阿•菲舍爾。1960年元月14日出生於阿恩斯貝格市,1978年高中畢業後當膠印印刷學徒工,期滿後當印刷工人和清樣校對工。1985年加入綠黨,1985-1990年她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國民經濟學,獲學士學位,學習期間從事新聞工作。1990-1991年在歐洲議會工作,重點為勞工市場和社會政策方面。1991-1994年間在柏林科學中心參加「中歐及西歐勞動力的轉移」科研項目。自1994年任聯邦議院議員。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衛生部長。2001年元月9日因為對德國的瘋牛症問題處理無力而辭職。

Fischer, Joschka

約施卡•菲舍爾。德國外交部長。1948年4月12日出生於巴登-符騰堡州的格拉布隆,1982年加入綠黨,1983-1985年3月29日聯邦議院議員。1985年12月12日-1987年2月9日任黑森州國務秘書和聯邦參議院代理議員,主管環保和能源。1987年4月8日-1991年4月4日任綠黨在黑森州議會黨團主席。1998年10月27日起出任德國外交部長。

Fliedner, Theodor

特奧多爾•弗利德訥。基督教神學家。1800年1月21日生於埃盆施泰因,1864年10月4日卒於杜塞爾多夫。1836年首次創建培養從事教會社會救濟工作女護士的教院。

Focke, Henrich

亨里希•福克(1890年10月8日,不萊梅-1979年2月25日,不萊梅)。飛機設計師。自1908年起開始設計飛機,1933年完成直升飛機的設計生產,1936年首航。

Fontane, Theodor

特奧多爾•馮塔訥。1819年12月30日生於諾伊魯平,1898年9月20日卒於柏林。作家、記者和文學評論家。曾任德法戰爭中的戰地記者。

Fraunhofer, Joseph von

約瑟夫•馮•弗朗霍夫。物理學家。1787年3月6日生於施特勞賓,1826年6月7日卒於慕尼黑。1814年發現用其名字命名的太陽光譜吸收曲線(弗蘭霍夫曲線)。對光的波動理論有突破性進展。
Gau?, Carl Friedrich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於不倫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於格廷根。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發表過有關高等數學、微分幾何學和天體運行的重要著作。和物理學家威廉•韋貝爾一道,高斯對地球磁力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地球磁感應單位「高斯」用其名字命名。德國面值為1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高斯的肖像。

Genscher, Hans-Dietrich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政治家、法學家,1927年3月21日出生於哈勒附近的賴德堡。1968年任自民黨副主席,1974-85任自民黨主席。1969-74內政部長,1974-92任外交部長。

Gerhardt, Wolfgang

沃爾夫岡•格哈德。1943年12月31日出生,獲哲學博士。1987-1991年間任黑森州副總理兼科學藝術部長,同期任聯邦參議院議員。自1995年6月任自民黨聯邦主席。自1998年10月任自民黨議會黨團主席。格哈德出版過多本政論書籍。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作家。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1765年歌德按照其父的願望到萊比錫學習法律,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歌德於1774年完成的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近期小說的典範。

G?ring, Hermann

赫爾曼•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於羅森海姆,1946年10月15日自殺於紐倫堡。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定戈林為其接班人。他是納粹政權時強制外國人勞動和滅絕猶太人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紐倫堡法庭被判處死刑。

Grimm, Jacob

雅各布•格林。德國語言學家和文學研究家。1785年1月4日出生於哈瑙,1863年9月20卒於柏林。他是日爾曼語言學的先驅,他的一生和其弟弟威廉•格林密切相關。他們於1812-15年間完成的《格林童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在1819年再版的《德語語法》中他首次闡明了德語語音的規律性。1854年出版《德語詞典》。

Grimm, Wilhelm

威廉•格林。德國文學研究家。1786年2月24日出生於哈瑙,1859年12月16日卒於柏林。《格林童話》主要為其所完成。

Gropius, Walter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德國及美國建築學家和設計師。1883年5月18日出生於柏林,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對20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1919年建立寶豪絲。在1928到1933年在柏林做建築師,1933年移居倫敦,從1937年起定居美國,並建立自己的建築學校。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寶豪絲》。

Gutenberg, Johannes

約翰內斯•谷騰貝格。在 1397-1400年間生於美因茲,於1468年2月3日卒於美因茲。約在1450年左右發明活版印刷。

Gysi, Gregor

格雷戈爾•吉西。1948年元月16日出生於柏林,已婚,有三個子女。1966年中學畢業後參加培訓,學習養牛。1966-1970年在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法律,1976年獲博士學位。1971年起,在柏林任律師。自1990年10月3日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98-2000年10月任民主社會主義黨議會黨團主席。

⑵ 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是近代軍事戰略學的奠基人,他的不朽兵學巨著《戰爭論》,是所有軍人必讀的兵學聖經,被稱作西方軍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稱作 西 方 兵聖。
在書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⑶ 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是什麼 詳細

行政行為違反法律或者不合乎法律的要求,則依法行政就不能實現或難以實現。行政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這既是一個理念問題,也是一個制度和行為問題。在某種政治或法律理念的支配下,通過法律制度的運作,而對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做出法律上的評價和認定,從而監督和保證行政合法進行。只有做到了行政合法,依法行政才能具有可靠的基礎。 (一)行政合法的理念 政治哲學思想和法哲學理論對行政合法與否的解釋和判斷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同的哲學理念對行政合法關注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因此做出的解釋和評判往往相異其趣。西方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理念對政府行政所做的法律評判,通常因其學派的方法論以及對法的解釋的不同而有異,主要區分為三大派,即: 第一,著重從價值上對行政行為合法與否進行評判的自然法理念; 第二,強調從法律形式和法律規范上對行政行為合法與否進行評判的實證法理念; 第三,主張從社會目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實效上對行政行為合法與否進行評判的社會法理念。 這三種理念對行政合法的認知,分別強調了行政行為在價值、規范和事實三個方面的合法性。了解這些觀點,對我們從理念的高度認識並分析行政合法具有重要意義。 1、自然法理念中的行政合法 自然法理念以自然法(主要指道德)為評價尺度,強調理性、正義、公平、自由等內在價值,認為一切符合理性、正義要求的行為,才是合乎法律的行為,才能從法律上對行為給予肯定的積極的評價。自然法理念由來已久,從古希臘思想家開始,就奠定了自然法的思想基礎。到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然法理念成為限制專制王權,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分權體制的理論依據。這種理論對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的政治哲學家哈林頓(1611-1677 年)在《大洋國》一書中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下的行政合法觀。哈林頓認為,每一個政府的基礎或中心就是它的基本法律。基本法是政府的權威所系,執法的行政機構必須服從,否則共和國就會解體。也就是說,行政官員的手既然是執行法律的力量,那麼行政官員的心就必須向人民負責,保證他行政時是按照法律行事的。 應當說,近代自然法理念的真正代表之一是英國的另一位思想家洛克(1632-1704 年)。 洛克認為,人人都應當遵守作為理性的自然法,政府行使權力要符合為社會謀幸福的自然法的要求,「政府所有的一切權力,既然只是為社會謀幸福,因而不應當是專斷的和憑一時高興的,而是應該根據既定的和公布的法律來行使,」 最終應符合自然法的要求。洛克所說的政府行使權力應符合自然法,就是要符合理性的原則和價值。自然法的效力高於制定法是自然法理念中的一個古老概念,運用在評價行政合法方面,自然法的評價必然是最高的和最後的評價。法國的馬布里(1709-1785 年)認為,理性是人民和國王的最高法官,國家規定的一切法律,都必須符合理性原則,如果某一個政府實行了不公正的法律或有害措施,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受到損害,每個公民都有權要求更換這個政府。 自然法理念進入19 世紀後曾走向衰落,但到20 世紀初,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又開始復興。自然法理念在西方的復興,主要是對法西斯野蠻踐踏人性的反撥。法西斯利用法律的授權,取得合法的司法、行政、軍事等權力,並利用這種合法權力實行法西斯專政。針對這種現狀,人們提出要用一種更高的准則來評價權力與行為的合法性,這種更高的准則就是自然法理念所倡導的理性與正義准則。 荷蘭萊頓大學的克拉勃(1857-1936 年)法學教授在其《近代國家概念》一書中指出,國家的職能在於發現何種社會規則符合人民的正義理想,從而賦予它們以法律效力。法律不僅對公民有約束力,而且對政府也有約束力。沒有任何統治者或任何其他人能夠置身於法律之上,因為法律只是正義的具體體現,而正義有其客觀的和永恆的存在,並不依人類的意志或命令而存在。政府的權威寓於法律的權威,只有政府的行為符合法律,它才有要求人民服從的合法權力。 西方復興自然法理念代表之一的法國的馬利旦(1882-1973 年)認為,人類雖然受制於人類法,但是還必須服從一項更好的誡律,這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政府行動的准則,是行為正當與否的分界線,是有關人的行動的理想秩序,是行動合適與不合適、正當與不正當的一個分水嶺。用這種觀點來檢驗行政行為,評判其合法與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自然法理念中,自然法是評價行政行為合法與非法的最終尺度;法官可以根據他本人具有的向然法理性知識,宣布任何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哪裡有政府官員的活動,哪裡就可能出現專斷的決定,因此,自然法是使每個人對政府專斷行為進行防範的充分保證。對自然法理念復興做出貢獻的還有比利時法學家達班(1931- )、美國法理學教授富勒(1902-1978 年)、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1921- )、美國法理學教授德沃金(1931- )等,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指出了自然法作為正義、理性或道德規則對行為合法與否的最高評價作用,強調自然法是政府和其他主體實施行為時應當考慮或遵守的高於實在法的根本准則。 2、實證法理念中的行政合法 實證法理念主張用實證的方法研究法律,實際上是如何將法自身和法應當怎樣二者區分開來,著重分析法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尋求可行的法;否認道德判斷有可能建立在觀察和理性證明的基礎上。 實證主義作為一種哲學的意識形態是法國哲學家首創的。這種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1、一切關於事實的知識都以經驗的實證材料為依據;2、在事實的領城之外,則是邏輯和純數學的知識,也就是關於觀念關系或純形式的科學。英國哲學家休謨(1711-1776 年)指出,人類鑽研知識的領域分為兩種:一種是事實的領域,只關心事情的真相是怎麼樣,它的命題不是真的便是假的,此外的知識領域則屬於應然的范疇,即事情應該怎麼樣。實證法理念主張,要把實際的法和應當的法分離,存在的只有實在法而沒有「自然法」。 法是怎樣是一回事,法的善惡又是另一回事,從這種基本理念和立場出發,美籍奧地利法學家漢斯?凱爾遜(1881-1973 年)以他的純粹法學理論來分析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在凱爾遜看來,行政是一般規范(立法權力所創立的憲法與法律)的執行,一般規范存在於法律秩序中,法律秩序是規范體系存在的外在形式,每一項政府條例或法令必須以符合一項法規為其合法性的依據,一項法規的合法性決定於它能否符合憲法的相應規定,憲法又必須符合立於法律秩序頂端的基本規范。凱爾遜認為,無論是新的基本規范或者任何其他規范,都不是出於它的內容而獲得合法性的。規范是合法的,因為它是被假設為合法的,沒有這一假設就沒有人類行為能夠被說成是合法行為。政府的基本屬性是合法性,它的權威只有在這樣一個限度內才是合法的和有約束力的,即它要遵照那些構成法律秩序的規范行事。政府行為只要是符合法律規范的,就是合法的行為。 英國法理學教授哈特(1907- )雖然是一個實證主義法學家,但他卻有向自然法理念靠攏的傾向,表現在對行政合法的看法上,他主張應採用廣義的法律概念來評價行政行為,即良法和惡法都是法,都可以作為行政行為的評價尺度。例如,對待一個過去生效的不道德的法律所容許的邪惡行為,是否應承認它為合法,或給予懲罰,用哈特廣義的法律概念來解釋,就可以做出選擇:或者使一個技術上合法的但不道德的行為不受懲罰,或者為了懲罰這種不道德但技術上卻合法的行為,而不能不制定一個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法律,然而制定這種違背罪刑法定主義法律的本身也是一個邪惡。但哈特也同意,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司法部門要處理某些官員在前政權下以合法形式所做的道德上邪惡的行為,可求助於狹義的法律概念-即正義的法律才是法。 英國牛津大學的法理學家拉茨認為,每一個法律制度必然有規范作用;也只有規范性的法的規定才有規范的作用,而且它們的作用是由它們所屬的規范種類決定的。法律規范是包括行政行為在內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的理由,同時也提供了評價行為的標准,根據法律規范,可以判斷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有效或無效,正確或錯誤。 從行政方面來看,也只有經過法律規范的評判,才能確定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所以,在實證法理念中,行政合法是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行為時實在法及其規范的規定,而一般不過問法律本身是否合乎道德等價值准則。 3、社會法理念中的行政合法 社會法理念主張用社會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法律現象,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作用和實效,傾向用社會實效的標准來評價法律的作用和行為的價值,更注重法律運作當中對行為的 控制與評判。誠然,由於法社會學的分支較多,在所關注的側重點和具體方法的運用上,也有一定差別,但這並不影響社會法理念對行政合法問題的認同和總體看法。 法國的狄驥(1859-1928 年)以社會連帶關系的學說為其理論基礎,把法律分為客觀法和實在法,認為客觀法是人類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一種行為規則,它適用於一切自覺的個人和社會集團的成員,實在法則是客觀法的表述和確認,人們的行為合法,不僅要符合實在法,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觀法。狄驥認為,一切法都是國家法,一切國家都是一種法治的國家,國家權力(包括行政權力)的對象和范圍由法來規定,受法的限制。正像個人要服從法一樣,作為人格化了的國家也同樣要服從法。政府以實現法為目的。它受法的約束,盡量以其權力所及來確保法律的統治,因此政府的一切活動應當服從法並且是合法之法。 德國的一些社會法學家強調利益是法律的基礎和目的,行為合法與否,不能只從法律條文的概念到概念進行邏輯推理,法官不是法律的自動售貨機,法官應當善於發現法規則的目的,通過創造性地合理地解釋去平衡互相沖突的利益,並以能否平衡相互沖突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來衡量行政行為和其他行為是否合法。 奧地利的埃爾利希(1862-1922 年)等一些歐洲大陸法學家代表著自由法學的觀點,主張活法論,認為法發展的重心在社會本身,國家制定和執行的法律僅僅是法中很小的一部分,與這種制定的法律條文相對的是活法,即人類組織的內在秩序。活法支配著實際的社會生活,是人類行為的真正決定因素。活法起著社會控制的作用,存在公司法決定、商業文件、社會組織的秩序和人們的日常行動中,因此法官不僅應當了解法律條文,更應當了解活法,運用自由判決的方法去發現法並把它們適用於當前的案件。他們主張,在法律的實施可能產生普遍危害,或法律條文不符合正義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的時候,法官有權改變法律,創制新的法律即活法。從這種理論推論,行政合法,不僅要符合議會制定法的法律條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法官創制的活法,或者說,只有法官認定為合法的行政行為,不論他依據制定法或活法,才是合法的行政行為。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韋伯(1864-1920 年)以法律統治來作為分析和衡量權力合法性的標准,認為要承認政府行動的合法性,其權力必須來源於抽象的、包羅萬象的規則體系所構成的法律秩序。實行法律統治是行政合法的理想類型,在這種類型中,法律秩序被接受的根據,是它反映了社會的常識,在這個范圍內,公民的個人目標才能實現。韋伯明確指出,在法律統治的形式下,法律表現為其自身的合理性,這是毋需道德或政治價值支持的,法律自身的系統邏輯結構使它具有合理性。法律僅僅是因為它是合理的規則體系才被承認的,行政權力必須服從法律的理由正在於此,行政合法的根本依據和標准也在於此。由此可以看出,韋伯所認為的行政合法,是主張在法治的前提下,通過對權力合法性及法律合理性的認同,來建立依法行政的機制。在這種機制中,行政合法既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又是權力合法性的具體體現。 持有社會法理念的其他學者,如美國的格雷 (1839-1915 年)、弗蘭克(1889-1957 年)、盧埃林(1893-1962 年)、龐德(1870-1964 年),英國的科特威爾等,也都從各 自研究的領域探討了合法性以及權力合法、行政合法等問題,表明了行政合法這一命題不僅在行政法學和憲法學中是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在法理學和政治哲學領域也是一個眾說紛紜、復雜多變的問題。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從理念的高度來認識和探求行政合法的法哲學基礎,把它首先當作一個理論原則問題加以研究。 4、行政合法的基本含義 在依法行政的大前提下,行政必須合法,這是依法行政的應有之義。 討論的問題在於,首先應解釋什麼是行政合法。從直觀的現象上看,行政合法主要指行政權力的存在和行政行為的實施必須依據法律並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以應然的模式來評價,這種觀點並沒有跳出實證法理念對行政合法認知的窠臼,即只以法律本身的規范性規定為惟一依據,經過行政官員或法官的邏輯運用,而認定行政是否合法,卻不考慮具體法律規范的規定是否合法,以及更高位階的法律規范乃至憲法規范的規定是否合法,只在假定所有法律都是合法的前提下對行政進行評判。這樣一來,等於放棄了從行政及行政行為的角度對法律規范合法性評判的價值要求,而僅把對行政合法的判斷局限於法律規範本身。如果僅從行政裁量或行政訴訟的某些具體方面來看,忽略行政行為的價值評判是容許的,但從理念上研究依法行政以及行政合法的問題,就不能不把視野擴大到行政行為的價值領域,進而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和法治運行的宏觀角度來認識和把握這個問題。 我們明確提出、確立行政合法的標准,不僅要立足於法律規范,也要立足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體系,把價值的選擇與法律規范的確定有機結合起來,用凝結並體現著現代價值取向的法律規范來作為判定行政合法的標准。這樣,就能從價值與法律規范的結合上確定行政行為的法律性質,保證對行政合法的評判具有更深刻的社會基礎和理論意義。 因此,當有些法律規范不能適應現代價值(如正義、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的要求時,立法機關應當通過對法律的立、改、廢和對法律的解釋等途徑,使法律應有的內在價值得以重新確立。同時,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時,也可對有關法律規范的價值取向提出異議,以促使立法機關關注並研究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司法機關從應然的價值層面評判行政是否合法,不僅可以推動法律體系的日趨完善,而且可以在對法律適用有自由決定權的范圍內更好地保護相對人的權益。此外,通過啟動違憲審查的制度和程序,解決抽象行政行為及其所依據的法律規范的合憲性問題。 行政合法的標准也不能不顧及社會對它的要求和它對社會的影響。即是說,對行政合法的立法認定和司法判決,應當考慮到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公民權利的具體情況,立法時不應授予行政機關過多的法規制定權和自由裁量權等權力,任意擴大行政合法的范圍,否則就可能是對行政權力的放縱。在很多情況下,行政權力的擴張(多表現為行政合法范圍的擴大)是以縮小或犧牲公民權利或社會利益為代價的,兩者具有某種反比關系。例如,警察自由裁量權的增大,相對地,就可能意味著公民某些自由權利的減少;行政機關立法許可權的擴大,就意味著立法機關代表民意的立法許可權的實際縮小;行政權力對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干預得越 多,這兩個領域的市場和公民的自由度就越少。所以,立法應把社會作為一個體系來考慮,用社會實踐的效果來規定或修正行政合法的標准和范圍。 在司法方面,法院應當重視對每一個行政行為的合法認定在社會上產生的反響,尤其應重視考慮參照適用規章一類規范時的社會效應。規章在司法上的參照適用實際是把確定擴大這方面行政合法范圍的權力交給了法院,法院如果不能謹慎地、正確地使用這種權力,重視維護社會和相對人的利益,那麼行政行為就可能在一種合法權威的支持下對處於弱勢的公民個人並通過這些個人對社會造成侵害。 簡言之,行政合法的理想模式應當是,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和准繩,既注重法律規范的內在價值,又注重它的社會效果。客觀、公正、全面地確定行政合法的標准和范圍,謹慎地依法適用由法律規范所代表和確認的這些標准,把行政合法的社會認同定位於價值、規范及實效制約的有機統一之中。 行政合法理想模式的實現,當然要受制於理想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1、有完備的法律體系,這種體系能為評判行政合法提供應有盡有的法律規范標准;2、作為評判行政合法的法律規範本身應當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原則;3、行政主體的設置較為科學、合理,行政主體本身具有依法行政所要求的基本素質;4、有公正、完善的司法評判系統,能夠依法獨立對行政合法做出判斷,顯然,中國要達到行政合法的理想模式,需要結合自己的國情予以創造和發展,並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對行政合法的理解還只能主要著眼於從人治向法治過渡的基本現實,側重強調法律對行政的授權與控權功能和評價與引導功能,以法律作為衡量行政是否合法的根本尺度,只要行政及其行為符合現行法律、法律原則或法律精神的要求,就可以認為行政是合法的。 在行政合法中,「行政」既可以作為一個動詞來理解,指一切行政活動或行政行為;也可以作為一個名詞來理解,指現有的行政機構、行政人員、行政行為、行政目的、行政內容、行政程序、行政形式等,即廣義的行政。 對行政的「合法」也應做廣義理解。從根本上講,一切行政權力的存在和行政行為的實施都應當符合本國現行法律的要求,這是行政合法的本意。但是,且不說中國法律體系尚不夠健全,即使在那些法治的國家,由於行政管理要求有自己的權力和權威,有行使行政權力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因此,法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行政的方方面面、層層級級事無巨細地都加以規范,機械地對行政實行法律統治。例如,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授權、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或其人員的授權、行政機關對非行政機關或其人員的授權,都要為授出的權力確定一個限度,即合法的標准和范圍等。無論授權是以法律、決定、命令或其他形式做出,只要是依法進行的授權,就是合法的;而受權者依據合法授權所做出的行為,只要是符合授權決定、授權法的要求,也就被認為是合法的。在一個特定的層級授權的體系中,以法律形式直接進行的授權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相當多的授權則是以決定、命令等合法形式做出的。例如,上級公務員對下級公務員的授權,通常不採用法律的形式而只在上級公務員職權的范圍內以合法的形式進行授權。這種授權決定就成為評判下級公務員行使受權行為的合法 性的直接依據。再如,派出所聘請某公民擔任治安巡視員,授予他相應的權力。在判斷該公民的巡視行為是否合法時,派出所的授權決定便成為判斷的直接依據。只要派出所的授權決定是以合法形式做出的,盡管這種決定不是法律,但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就可以作為評判依據。 由上可見,從法律形式上看,行政合法既可以是符合憲法、法律、法規或其他法律規范,也可以是符合不是法律規范但具有法律上效力的行政命令或決定等。從行政合法的方式和行政行為與法律規范的關繫上看,前者稱為直接合法,即可以根據授權法直接評判行政的合法性;後者稱為間接合法,即對行政合法性的評判,要通過不是法律規范的但具有法律上合法性的中介形式,如具體行政命令、決定以及執政黨和國家的政策等來實現。如果說依法行政強調的是法律對行政的引導功能,是從立法的視角審視並要求行政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話,那麼,行政合法所強調的就是法律對行政的評價功能,是從司法的視角來觀察並要求行政及其行為的。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意義上,行政的直接合法與間接合法的法律意義通常是一樣的,但在法院審查過程中,間接合法要循其中介形式回溯到做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或法律精神的初始依據上,才能作為法院判決援引的(即適用的)依據。例如,審查某縣公安局的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其直接上級的授權決定並不能成為判決適用的依據,而一直要返溯上去,找到相應的行政規章或法規等,甚至以憲法規范為依據,來具體判斷該抽象行政行為合法與否。而且,間接合法之「法」因數量眾多且不能直接得到法律的規范和引導,因此容易出現瑕疵而被法院否定;直接合法之法則由於要通過違憲審查一類需要適用更復雜程序的機制和標准才能斷定其合法性,故而難為法院否定。 在有的國家,行政所合之法還包括習慣、判例、解釋、法理、政策、道德等。在這些國家中,在某些有限制的特定條件下,行政及公共行為符合習慣、判例等,可被認定為合法。例如,在法國,行政法院的判例構成法國行政法的重要成分,只要按照行政法院所確認的判例辦事就為合法。 在中國,執政黨和國家的某些政策、最高人民法院的某些司法文件,也都可以成為判斷行政合法的依據。比如,執政黨和國家關於計劃生育的政策,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關於民主黨派人士在政府部門任職的具體要求,等等,都對中國行政合法起著指導或規范作用,成為評判行政合法的重要依據。執政黨和國家的部分政策為什麼能成為評價行政合法的依據?這是因為,執政黨和國家的政策是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同時符合大多數群眾的意願和利益。中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各政黨……,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執政黨和國家的政策,具有憲法和法律上的合法性,因此,從本質上講,在沒有具體法律規范作為依據的情況下,以執政黨和國家的政策作為評價行政合法的依據是以憲法或法律規定的原則或精神為根本依據的。這種合法形式屬於間接合法。當然,正由於中國處在由人治向法治過渡的時期,這種可以作為評價行政合法依據的政策並不鮮見,但這並不是行政合法理想模式應有的內容,應當通過立法手段,盡快把政策法律化,使之上升或轉變為法律規范,以便為實現行政合法的理想模式提供良好的法律前提。 綜上所述,行政合法在中國主要是一個作為評價尺度的廣義的概念,是指行政的主體、行為、目的、內容、程序、形式等直接或間接地符合中國的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或法律精神,具有司法上予以確認的合法性。行政合法同時也可作為一個狹義的概念來理解,即特指行政行為符合中國法律規范的要求,是一種合法行為。 5、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 現代法治主義認為,積極的行政合法要求行政主體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要求為一定行為,消極的行政合法則要求行政主體不得為法律所未允許或禁止的行為。「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行政法治規則,就是為行政合法的不作為方面劃定的一條界限,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 在依法行政原則提出之初,為了對抗行政的專橫,限制王權的獨斷,法治主義者對政府職能的認識之一,是提出了「政府最好,管事最少」的消極行政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確立了「無法律即無行政」的原則,強調政府的一切行為均需有議會制定的法律為依據,法律僅能做狹義解釋,沒有按照議會法律的規定所做出的行政行為不具有合法性。通過貫徹「無法律即無行政」的原則,政府的權力和行為受到了議會法律的嚴格限制。20 世紀以來,政府職能有較大轉變,政府幹預經濟的重商主義的復活和凱恩斯主義的推行,擴大並強化了政府幹預經濟和管理社會的職能,消極行政向積極行政轉變,政府管理著「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事情。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法治主義對依法行政的內含予以了新的評估和解釋,要求從立法上授予政府更主動、更廣泛的權力,主張以廣義的法律作為政府行為的依據,破除「無法律即無行政」的絕對法治行政的信條,接受並確立了「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相對法治行政的規則。 「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完整表述是,「對於行政主體來說,凡是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這一規則與「對於公民個人來說,凡是法律未予禁止的,都是允許的」規則相對應。這兩個規則分別從兩個角度對兩類主體的行為在總體上劃分了行為的界限,兩個規則相對相應,體現了現代法律對人民與政府關系的理解和確認。 「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實際是民法上法人制度及其原理在憲政理論和行政法領域的類推適用。按一般的理解,法人行為能力的范圍是由有關法律、條例、章程等規定的。法人在規定范圍內按法定條件實施的行為是合法行為,超出規定范圍實施的行為是無效法律行為。政府的行為亦然。一般認為,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在人民主權原則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以立法或其他合法形式授予政府行政權力,政府受人民的委託行使人民授予的權力,人民授予哪方面的權力以及授予多少權力給政府,政府部門或某個政府人員,就應在授權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行使權力。 第二,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行政機關與其他機關的權力、各級行政機關之間的權力和職 責,都有一個大致的劃分和分工。為使這些權力按一定規則有序行使,必須強調法治,設定「凡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樣才能從一個重要方面保證權力主體分工明確,職權清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如果國家的一個機關可以越出法律允許的限度任意地侵用其他機關的權力,那麼這個機關的權力也可能會被侵用,因為別的機關同樣可以不按規則行使權力。這一規則與個人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由的原則同理。 第三,社會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日益精細,政府的各項職能不斷趨於專門化、定向化和細化,政府管理行政事務的職權分工也日漸專一,行政機關內部平行的各部門之間、上下級部

⑷ 克勞塞維茨是哪個國家的軍事思想家 A

克勞塞維茨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⑸ 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著作《戰爭論》叫的是什麼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3卷8篇124章;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為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於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餘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斗;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矛。
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
克勞塞維茨還曾對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關系作了精闢的闡述,他寫道:"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這兩種企圖是相輔相成的,
因為它們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同一意圖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第1卷,63頁)
···
我覺得,它和《孫子兵法》都是描寫戰爭中的一些問題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過《孫子兵法》注重的是技巧方面的一些打仗勝法,而《戰爭論》更側重的是分析實質及在戰爭中的的確引人深思的道理~~~
您可看看這里http://ke..com/view/194858.html?wtp=tt

⑹ 對於德國作家倫茨有哪些介紹

倫茨,1926年3月17日生於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戰爭結束前不久他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團,在納粹軍隊崩潰時逃往丹麥。戰後在漢堡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

1950年,倫茨擔任《世界報》副刊編輯,1951年起成為職業作家,定居漢堡。他在政治上主張改革,贊同社會民主黨綱領。在藝術上反對藝術為政治服務,主張藝術為道德服務。他認為作家應該是勇於揭示社會弊端和群眾疾苦,不應該對現實置之不理。他初期的創作曾受託馬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加謬、福克納、海明威的影響。

⑺ 克勞塞維茨是哪國人﹖

戰爭論(德文: Vom Kriege )是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一部軍事理論作品。
克勞塞維茨是德軍參謀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將軍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另外一個是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參加過反法同盟的戰爭,《戰爭論》是他總結自己所經歷過的歷次重大戰役後所著的軍事理論著作。

⑻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⑼ 西格弗里德·倫茨的人物簡歷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倫茨生於東普士的呂克——現位於波蘭境內的馬祖里亞,父親早逝後,6歲大的倫茨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和君特·格拉斯一樣,二戰期間曾加入過希特勒的青年團,那時他才13歲。1943年,17歲的倫茨加入德國海軍,戰爭結束前開了小差逃離軍隊,被英軍俘獲後送到德國的石荷州。戰後,倫茨在漢堡攻讀文學和哲學,1950年,24歲的倫茨開始出任德國《世界報》副刊編輯,他的工作就是改稿——修改別人的連載小說。因為這份工作,他自己也開始嘗試寫作,並於1951年完成了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有蒼鷹》並開始在《世界報》連載,這部小說中文版不久前剛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和九久讀書人出版。倫茨的首次寫作並沒有寫自己熟悉的二戰,而是將時間放在了一戰結束前的芬蘭內戰,小說主人公施滕卡就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師,他越獄逃到俄、芬邊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終卻戲劇性地落在了追蹤者的手裡。倫茨的處女作得到了評論界的關注,這本書於1952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獎,德新社則評價這位年輕的作家像一隻「蒼鷹闖進德語文學界」。
倫茨早期最受歡迎的作品是1955年出版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這是倫茨當時為他的新婚妻子寫下的幽默溫柔的情書,一共寫了二十個關於自己故鄉的故事。《我的小村如此多情》中文版之前曾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本鄉土小說集中,他用簡單、活潑的語言寫自己年少時生活的村莊,故事的場景圍繞在牲畜、谷倉、農家與小村酒館之間,故事的主角盡是居住於此的平凡人物。這部小說當時在德國發型了160多萬冊。
開始寫作的最初10年是倫茨創作的高峰期,他還陸續出版了《與影子決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麵包與運動》(1958),《默哀時刻》,這三部作品均已翻譯成中文出版。1963年,倫茨發表了《滿城風雨》,這位經歷過二戰的年輕作家提出了戰爭的罪責問題,表示了作者對過去戰爭的反思,而關於戰爭反思最成功的作品就是1968年出版的《德語課》。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倫茨生於東普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他曾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團,戰爭結束前夕被征入伍,在納粹軍隊崩潰時逃往丹麥。戰後在漢堡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1950年任《世界報》副刊編輯。1951年起成為職業作家。倫茨在政治上主張改革,贊同社會民主黨綱領,在藝術上主張藝術為道德服務,反對作家置身於社會現實之外,初期創作受海明威等人的影響。1951年第一部小說為《空中群鷹》。成名作《德語課》發表於1968年,是戰後西德流行較廣的小說之一。小說取材於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引起輿論界的重視。倫茨的重要小說還有《與影子決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麵包與競賽》(1958),《默哀時刻》。1963年發表的《滿城風雨》,提出了戰爭的罪責問題,表示了作者對過去戰爭的反思。他還著有話劇和廣播劇。
他的成名作《德語課》名列世界50大小說,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近期著作有《少年與沉默之海》與《失物招領處》。

⑽ 德國作家讓.保羅即里希特爾寫的小說《武茨》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4244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