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的區別聯系
⑴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實,它們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可能存在1種同1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與道德調整的對象與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法官判斷1種行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該行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時,行為人的心理動機也是法官考慮的1個因素。)在古代社會曾經存在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國家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外在行為,它還規范人們的心理動機。即使在調整人們外在行為的問題上,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所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而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1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1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1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1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1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1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1個統1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1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1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⑵ 法律與道德紀律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
1、形成不同
法律是為維護社會利益而制定的,道德紀律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
2、實施手段不同
法律依靠法律手段即相關刑罰使其威嚴性得以實施,道德紀律依靠社會輿論以及社會團體的個人素質得以實施。
3、約束范圍不同
法律約束的是全體公民,道德紀律約束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
聯系:
1、相互滲透。
在法律規則體系中諸多法律規則都貫穿著道德的精神,一些法律規則直接根據道德規則來制定,或者說該法律規則就是一定道德規則的法律化。
2、相互轉化。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3、相互制約。
道德規則通過正當性評價,推動和引導法律規則的廢、立、改及實施,其是法律規則的有益補充。法律規則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規則。
(2)法律和道德的區別聯系擴展閱讀:
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⑶ 法與道德有何聯系與區別
法律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版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權.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⑷ 道德和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和法律都是約束規范人們生活活動的標准。一個是不成文的軟約束,一個是成文的帶有處罰的硬道理。違反道德受輿論譴責,違法則受法律制裁。道德的涉及面要遠大於法律,道理的標准要高於法律。二者相互聯系,又不能被取代。
⑸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區別:
1、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
道德宗教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宗教的內容則主要存在千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在人們的言行上。
3、體系結構不同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宗教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聯系:
1、法律是傳播道德宗教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宗教,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其中,第一類道德宗教通常上升為法律,通生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宗教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宗教。
2、道德宗教對法律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宗教觀念的加強,都對法律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3、道德宗教對法律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宗教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5)法律和道德的區別聯系擴展閱讀: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5、變化性
道德觀是不斷更新變化的,不同時代道德是有側重的,某種方面說,在不同的時代評價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傳播性
道德觀的來源於對世界的認識,而對世界的認識是在變化的,所以道德觀也是變化的,是學習的,是可以傳播的。
⑹ 法律與道德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
⑺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這玩意分權重么?又不是資源扶持。如果題主說的是權威性的話, 那無疑是法律的權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兩者的關系就在於容忍度上,觸犯法律是零容忍,而違背道德還是有轉換的餘地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法律規定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准,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人們正向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人與人能夠和平相處。而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道德行為規范也會越來越健全,而法律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健全。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或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後,再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基於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法律的更具有權威性,且必須是人人遵守的規則。
⑻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如下:
一、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