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無
㈠ 《道德經》中,「無」字出現了300多次,「無」有什麼含義
“無”字的含義是不刻意的去做,不做多餘的事情以及步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違背自然法則,都要以遵守自然法則為前提來行事。老子生活的時代還要早於孔子百餘年的,有一種不太切合實際的說法是,老子是一支來自印度的傳教士的團體。所以,他的行動在常人看來很難理解。根據一些非正式的記載,印度人的長相都是形象各異,和正常人的長相區別很大,感覺就像是年邁的老人一樣,所以也就有了老子是老者的這層含義。
㈡ 道德經中有與無的關系
以下純屬個人理解。
無,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無或者道,原本是沒有任何名稱的,也不具有任何形態。但為了說明一些問題,需要它來表達,而強加給它一個名稱,道。
有,也就是萬事萬物,具有具體的形態,可見可觸。萬物統稱為有。
無,用來命名天地的原初,也就是本原(無並未指代虛空之意);有,用來命名世間的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言明,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冠之以名,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名。
有與無,同出於一源(我理解為:有與無,都是為了方便而對自然萬物之源的概括,以便於我們對它的模拜與領悟,就如同我們的姓名一樣,叫張三亦可,叫李四亦可,有個代稱就可以),都是居萬物之上而深不可得的本原——玄,對玄加以探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夠體會玄的玄妙深奧,但一旦領悟到了玄的奧妙,就猶如一道門一樣被打開,就能體會到萬物之本質本性及其奧妙(此妙小於玄之妙)。
天地萬物生於有,也就是說萬物的本原是有,而有,是老子冠之本原的一個名稱。而這個本原的本原是無,無,是老子冠之以玄之深妙的一個名稱,是萬物之有的開始,其意我認為並非指代虛空。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道,應該就是無,一則為有,一生二,二乃為陰陽之意,此後陰陽相剋相生,而生萬物。
要理解老子的這些話的真正含意,還得對道德經加以研讀,對其譯本多加參考,並通過自己身邊的事物加以感悟,才可以得其玄妙之意。並加以深入體會。
此短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㈢ 道德經中的「有」和「無」
無與有一定是同級的,老子很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個人更偏向於無的力量,內無形無態又可以化為容有形有態,所謂無中生有,只是一個感觀認識,兩者依然是同級的。
1樓的說二者肯定不同級別,那如何解釋有無相生,高低相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何況有與無本身能夠生長並且被區別出來,那就是說一開始連有無都沒有,連沒有都沒有,那不正是有么?難道有比無還要先形成?
「這一點,和我們現在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是一樣的,不能象我們現在的某些所謂專家在解讀我國先秦哲學思想一樣生硬的將這種辯證用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抽象起來,給我們現在的學生對祖國的哲學產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錯誤引導。」我覺得你這種只摳住書本而不進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錯誤引導。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不會有無,為何缺一不可?因為兩者本身就是同一個東西,以兩種方式呈現出來。至於為何要形成兩種相反的內容而存在,這個道理我不需要在這里解答。
㈣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中「有」和「無」是什麼關系
互補相成,又互相轉化的關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虛無的,所以無生成有,有中又有無。
萬物以後又會消失回到無的狀態,像植物枯萎,動物死亡。等。
㈤ 道德經里無無既無的意思
「無無既無」,這句話出自《清靜經》直譯是:連無也沒有就是無。第一個「無」,是指「非」,是否定的意思;第二個「無」,是針對「有」而言的「無」,指的是相反和相對;後一個「無」,是指沒有和不存在。有是虛幻而現的,無也是虛幻而說的,非有也是一種假設,非無也是一種猜測,這些都是自我心中虛妄的幻覺。而後說,既然有不是真有,無不是真無,非有非無也都不是真實存在,這種狀態才是最平靜安定的內心境界,認識到這一點,將知道什麼本來的清靜。
連無也沒有就是進入了道境,就是得道了,就是領會了人生的真諦。借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緣起性空,那麼,還粘滯什麼而帶來苦惱呢?一切都湛然寧靜了。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㈥ 道德經中的「無」到底是指什麼什麼意思求大神幫助
「有」與「無」二字,《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時常提到它們,然而今人對此二字的理解卻大有偏差:有的認為是指具體形物的「存在」與「不存在」而言,這個「存在」與「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覺知器官所決定的;有的乾脆認為是指「某物看得見」與「某物看不見」而言,譬如將人活著稱為「有」,人死火化了而稱為「無」。對「不滅論」學得好一點的人則認為,無論形物存在與否或人活著與否,其中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是永遠不會生滅的,所以「有」與「無」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諸說法不能說不對,只是不符合《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的本意而已,那麼其本意是指什麼呢?除了「不滅論」的一層意思之外,本質應是指我人乃至萬物的識心而言也。 看過佛家《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識心並不是那個真正的「心」,那個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莊子》中所說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識心才形成了萬物的自身,唯有識心才能識別萬物。譬如一個植物人,既不能說他死了,又不能說他不活著,若說其還活著,何以連人都認不得呢?若說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張嘴呢?可以說,他的識心並未全死,只是識心中的意識心死了而已;如此說來,「有」與「無」則應是指識心中的意識心而言,《道德經》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即是指識心與識心中的意識心兩方面而言也。 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初只是一派渾沌,忽起一動,於是識心也就隨之而漸成了,此時雖有了點識心但卻未發生作用,此即謂之「無」也。由於這個「無」的作用是後來所產生萬物的第一步,故曰「無,名天地之始也」。那麼此處的「天」、「地」,是否就是指頭上的天與腳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萬物中的一種而已。如果將那個渾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話,那麼它的一動即謂之「天」,它的一靜即謂之「地」,一動與一靜的作用就漸長了識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萬物之始」也。 因為「有」了識心的作用,所以才產生了萬物,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說到這里不免要問,植物人為什麼不認得萬物的呢?你會說「那是因為他沒有了意識」,由此而知,意識心才是我人認識萬物的根元。人類當初並沒有意識心,就連嬰兒也沒有意識心,人類長大了才有了意識心,所以也就能識知萬物了;由此而知,萬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識得它們而已,不識得則等同於「無」,識得則等同於「有」,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 《道德經》不是在講什麼世界的形成,當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經》也不是在講「如何認知世界」,當然也含有認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經》主要是講如何使我人恢復道心的,而恢復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識心,繼而除識心,最終達到「五蘊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蘊皆空」只算是歸入道體了,但還不能發生道的「妙用」,只有體、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須「即空即有」也;這個「即空即有」,即是「常無」與「常有」,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
㈦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解析
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相互關系問題。「無」和「有」並無矛盾,他們相互依存而統一,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成為同一事物的二個方面,不可分離,它們統一而不對立。
老子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車輪中間空無,可以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車子的功用;瓷器中間空無,可以用來盛東西,從而發揮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間空無,可以用來住人,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老子通過這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物體,它有形的地方只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設置的方便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虛無的地方。
所以佛家說「沒有不二」,心經說: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是類似的道理。
㈧ 道德經第一章里的有和無是什麼意思
道之全體本來抄是圓融而不可說的,但是凡夫既然已經迷失了這個本來的圓融,也只好用具有二元分別特點的語言來說。
道之全體本來就圓融而不失明了,但是因為【無明錯認】而虛妄地產生了【能明】與【所明】的二元對待,於是就把那個本來圓融狀態稱之為【無】,或稱為【先天】,也就是【天地之始】;把那個無明的二元對待狀態稱之為【有】,或稱為【後天】,也就是【萬物之母】。其實,所謂的【先天】與【後天】也是站在二元對待的狀態來說的,一旦回歸本來,消融所有二元對待,達致全體,如如自在。
㈨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㈩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是什麼意思
是有形和無形,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但是發揮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舉回例,泥土算是無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應用到學習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種記憶、學習方法或一套公式(無形),那可以應用到許多具體的學習內容(有形)。李小龍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是體現這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