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用法治推動改革
1.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改革涉及了法治的最優途徑什麼則是凝聚法治共識的根本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改革設計了法治的最優路徑,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則是凝聚法治共識的根本。
2. 十八大對法治政府的基本定位進一步凸顯了法治在國家總體布局中的地位
這句話是對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一開篇就明確指出,這次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個判斷,深刻揭示了黨的十八大的重大意義。
從取得的重大成果看,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2)凝聚共識用法治推動改革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
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3. 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其一,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宣示了對公民人身、財產及其他基本權利的保護,並通過相關制度予以具體落實。
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用憲法約束公權力。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並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其二,落實黨的依法執政方略。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我們黨帶領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
領導幹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要運用法治凝聚共識,引領改革,推進改革,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其三,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求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許和法律授權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
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壓縮政府審批許可權、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范行政行為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通過權力問責機制,加大對違法、失職行為的追懲力度;另一方面,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履行其法定職責,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為,不得懶政、怠政。
通過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從而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其四,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必須通過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不斷提高司法審判人員整體的職業素養,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其五,建設法治社會。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法律與道德的互補,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只有全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規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礎。
(3)凝聚共識用法治推動改革擴展閱讀:
建立法治社會就是要全社會成員有序參與法治建設進程,真正實現民主的法治化,人人守法、和諧有序。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通過法治確保社會自治。通過法律對公權力的約束,保障社會自我調節的功能空間,確保社會自治得以有效進行。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化,必然要求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功能得以發揮,使得社會自治和國家管理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
此外,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4. 為什麼要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A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為什麼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這既是在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勢下,對深化改革開放、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的新要求,也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起點上,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
目前,中國的改革步入「深水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就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以憲法和法律為至高行為准則的良法之治。與道德規范、宗教倫理、政治說教、行政強制、社會習俗等方式相比,由於法治具有明確的社會價值的主導性、社會行為的規范性、社會利益的包容性、公共權威的至上性、國家意志的強制性等特徵,由於現代法治是與現代民主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共為一體的,因此,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通過法定程序等來表達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體現民利,同時規范制約公權力,防止公權力的腐敗和濫用,這樣更有利於構建社會共識的民意和法理的基礎,更有利於發揮法治價值對社會共識的引領與整合作用。
改革共識是當下中國社會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試驗性改革,必然會挑戰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權威,出現所謂「良性違憲、良性違法」的改革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識。一方面,全社會應當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盡可能達成為什麼要改革、改革什麼和怎樣改革等的共識,從而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難關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另一方面,全社會與立法機關以及立法機關內部應當努力達成改革共識,減少改革「個識」和反對意見,及時通過法定程序推進相關法律的立改廢,從而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與合法性保障。
如何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法治的引導功能和教化作用。通過依法治國和法治的全面實施,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人們中國改革的性質、方向、原則、目標、底線、邊界、方式等等,提示人們在改革過程中哪些合法權益應當去依法爭取,哪些法定義務和責任應當自覺去承擔,哪些非法行為和方式應當避免,進而為凝聚改革共識提供指引、提出要求。在重大利益調整的改革過程中,人們表達或主張這些概念的相關訴求時,可以也應當遵從法治的指引,符合法律的規定,做出法律上的預測和評估,在法治的框架下求大同、存小異,努力達成改革共識,依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實體法治「分配正義」的作用。推行實體法治的分配正義來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自由原則。立法所要分配的利益涉及全體人民、部分群眾或者某些群體時,應當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訴求,尊重他們選擇自己利益的方式和結果,變立法的「為民作主」為「由民作主」,保障人民意志得以充分自由地表達。二是兼顧原則。當不同改革涉及的利益出現一定矛盾時,立法者的價值選擇應當兼顧平衡利益分配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盡管其中應當有輕重、主次、先後之別,但都應對各種利益給予合理的兼顧和平衡。三是公正原則。立法者應當努力在價值選擇的方式和結果中給予公平地對待,既維護法治的形式公正,也維護法治的結果公正。四是必要的差別原則。在價值選擇的分配中,如果確有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如為了國家安全而限制公民的某些自由,也可以適用差別對待的原則。但在保證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同時,要對利益受損的處於少數的一方予以適當救濟。只有通過法治對各種利益做出合法、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和處置,才有可能在法治的基礎上真正達成改革認同,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程序法治的「游戲規則」作用。在一個不斷深化改革的多元利益的社會中,利益的沖突或者失衡在所難免。在利益博弈過程中,利益各方代表有時會相持不下、難以達成利益妥協或者讓步,在這種僵持的情況下,如果利害關系人認同程序法治的規則,通過論證、聽證、協商、調解、仲裁最後是投票表決等方式,一般就能夠解決問題。如果仍然不能形成多數意見、達成改革共識,還可以選擇暫時擱置、冷處理或者繼續協商調解等方式。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註重培養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中國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矛盾凸顯如何妥善處理?利益多元如何實現公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我們黨是執政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努力培養並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執政能力,努力掌握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的執政本領。尤其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努力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治能力,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通過法治程序去凝聚全社會、全民族的改革共識,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5. 為什麼說法治中國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識的根本方法
具體來說,有一下幾方面原因:
1.我們黨領導的改革歷來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在紛繁復雜的形勢面前,在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相互激盪下,要沿著正確方向推進改革,必須牢牢把握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
2.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凝聚共識、推進改革合力的保證。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各種社會關系、利益格局的調整,沒有堅強的政治領導、思想引導,改革就不可能順利推進。
3. 只有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保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種政策、措施能夠自上而下得到貫徹實施,從而真正打破部門地方保護壁壘、突破部門地方利益格局,進一步形成公平有效的發展環境。
6. 怎樣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中國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矛盾凸顯如何妥善處理?利益多元如何實現公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以法治匯集改革民意、凝聚改革共識。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誰是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的責任主體?既不是一般百姓、企事業單位,也不是一般公職人員、基層機關組織,而主要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我們黨是執政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是建設法治中國對執政黨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