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自私的道德

自私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11 07:16:12

⑴ 自私的道德劃分

任何個人、集團同他人、另一集團的利益總是既具有現實的統一性,又具有現實的矛盾性。
之所以具有統一性是由於任何個人或集團,在與他人、另外的集團合作時,具有比他們各自單獨行動時獲取更大利益的現實可能。進一步講,獲取更大利益的現實可能是建立在分工的優越性與整體力量大於部分力量的簡單之和的客觀基礎之上的。明了這一點,是理解自私何以能夠導致人們合作,且可以達到既利己又利人(互惠)的客觀效果的關鍵所在。
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在於人的慾望沖動、在於人的貪婪、在於相對人的慾望(生理的、社會的)財富、利益的稀少是常數,而且,這種生理的、社會的慾望不總是能被有效的抑制。所以,矛盾沖突不可避免。聖雄甘地說:「按每個人的需要來說,東西是夠用的,但按每個人的貪欲來說,就不夠了。」(轉引自《西方社會病》「三聯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頁)他所說的「貪欲」
即是指的以生理需要為基礎的社會慾望的沖動。例如:僅就個人的生理需要而言,每個人有幾雙鞋子穿,能夠保護腳,便於行走,能夠替換,鞋子是夠了的。但如果穿鞋子是為了追求一種美的精神享受,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優越於他人,那就會像菲律賓的馬科斯夫人,擁有三千雙鞋子仍嫌不足。
人的利益既具有統一性,那麼,依據利益統一性的原則行事,從自己或本集團的利益要求出發,以利他作手段,最後達到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觀效果的行為及指導這種行為產生的觀念,我將其稱為「合理自私」。
人的利益既具有矛盾性,那麼,依據矛盾性原則行事,不僅從自己或本集團的利益要求出發,且以損害、犧牲他人、社會的利益為手段,最後達到損人利己的效果的行為與指導這類行為產生的觀念,我將其稱為「惡性自私」。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分。相應的,人的自私可分為「近自私」和「遠自私」。為了個人或集團眼前利益的意識及行為,可稱為近自私;與此相對,為了個人或集團長遠利益的意識及行為,可視為遠自私。
人之聰明、狡詐,人之利益關系的復雜,極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於人能夠為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人追求最大的利益,但這個最大的利益是從整體、長遠著眼的。而整體的、長遠的最大利益的獲取,往往需要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犧牲為代價。所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為了損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這兩類行為,從靜態的意義上,從一個行為,甚至一系列行為看,都極易與「無私的利他」相混淆。所以,遠自私的概念,對於從動態的意義上把握理解人的利益關系,十分重要。
讓我們看看「蛋糕理論」:就一個已經生產出來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資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資本家分得愈少,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無法改變的。然而,這個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夠引起生產下一個蛋糕的量的變化。資本家在反復的實踐中已經明了,如果在現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會因為這次分配挫傷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個蛋糕可能生產得更小,這就意味著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資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較少,至少很難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這次分得相對少些,給工人分得相對多些,由於刺激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次蛋糕生產得更大,這樣,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資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資本家追求的是總產品的總利潤,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因此,與其說資本家是由自私變得不那麼自私,勿寧說是由近自私變到了遠自私。
當然,上述分析捨去了一些東西,實際情況遠為復雜,但基本道理就是如此。那種認為工人與資本家的利益從根本上是對立的觀點,只能就靜態的意義上,即定量蛋糕的分配上說得通。從動態的意義上,從一系列蛋糕的分配上看,不如說工人與資本家的利益有統一性。如果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只有矛盾性而無統一性,資本主義制度是絕對不可能存在幾百年且仍在發展的。
與自私的劃分相對應的是人的道德劃分:前面提到,人的道德行為、觀念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A、損人利己,B、利己利人,C、舍己利人,我依據人在表現三種不同道德、觀念及行為的相對多寡,將人在道德上分為三種類型,A、惡性自私者;B、合理自私者;C、大公無私者。
惡性自私者較多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持惡性自私觀念的人,不僅第一位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圖奪取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一遇機會,他們就這么干。從小小的偷竊、詐騙,到殺人越貨、到竊國大盜。他們較少有同情心、良心,在他們的人生哲學中,人與人,恰如狼與狼,而現實世界則恰恰又是「狼多肉少」,因此,僅有一個規則:弱肉強食。所謂良心、道德、統統是糊弄人的。盡管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也將這些漂亮、美妙的詞句掛在口上,但那不過是幌子,是為了更巧妙、更方便地騙取、掠奪他人、社會的利益。如果惡自私者沒有掠奪、侵犯他人、社會的利益,則往往是因為懼怕他人、社會力量強大的結果,他們害怕「偷雞不成,反被打斷一條腳。」他們遵守道德法律,不過是驢子服從鞭子。
惡性自私者是社會的禍水災源。一般,他們只佔社會的少數。
合理自私者在社會生活中,首要考慮的也是自己的利益,「能否給我帶來利益」是他們絕大部分行為的出發點。與惡性自私者相比,合理自私者一般反對損人利己,「自己活,讓別人也活。」他們要求自身的利益,可常常願意用正當手段(即一般道德標准所允許的)來滿足。比起惡性自私者,他們較多同情心、良心,較有可能表現利他的行為;比較大公無私者,他們又較不願意為他人、社會作出犧牲。合理自私者即普通意義上的「好人」,可一般談不上「崇高」。
合理自私者是社會的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他們是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因為他們占的比例最大,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大力量。
大公無私者較多的表現利他的行為,具有崇高的品德。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他們更容易作出犧牲。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他人、國家、民族的利益,以獻出人最寶貴的生命為代價而名垂青史,光照千秋。我深信,只要人類沒有全部發瘋,大公無私者就將永遠在人類史上佔有最高的道德席位,他們是不朽的。
不幸的是,迄今為止,大公無私者始終未能在人類社會中佔有多數,他們之所以超群拔類,從某種意義上看,正因為他們人少,雖然為號召向這類人看齊,人類消耗了無以數計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沒有使他們成為「多數派」,——這本身也許就足以說明問題。
關於三類人的純經驗描述,無疑是十分粗糙的,但大致的輪廓應不會錯。
應當指出,三類人都不是「純粹」的。既不存在純粹的惡自私者、亦不存在純粹的合理自私者、大公無私者。
倘若人確實能自我改造與被環境改造,那麼作為個體的人必然具備成為惡自私者、或合理自私者、或大公無私者這三種可能性。
因此,不可否認的是:三類人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並事實上在相互轉化。一個曾是盜竊犯的人,也可以轉化為為他人、社會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英雄;一些曾冒生命危險為人民利益奮斗的「老革命」,也可轉化為大貪污犯,或成為魚肉百姓的「官老爺」。這是無須詳盡討論的,經驗反復證明這一點。
這里,我想專門談談不存在純粹的大公無私者的觀點。
之所以要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有人過去製造並在繼續製造一個神話,說是有那麼一種人,已達到如此的道德境界,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總是以他人利益、人民利益為重,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以維護他人、人民的利益。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他人、人民的幸福,人類的解放,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總之,這些人毫無「個人私利」可言,是純粹的大公無私者。(參照《倫理學詞典》羅國傑主編「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51頁,「大公無私」
一目。)
此種觀點,除了認為它是錯將政治鼓動口號當作一種客觀事實來陳述外,就只能認為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話——因為它既找不出任何事實來加以證明,也經不起任何的邏輯分析。持有此種觀點的理論家們,當他們翻遍人類歷史,搜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時,難道他們能找到任何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以滿足他人的需要、幸福的人嗎?人之能作為個體而存在於人與人的關系中,首先就在於人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對於個體來說,純粹的為他人而存在,實質上也就否定了人作為個體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⑵ 為什麼有些人極度自私,嚴重缺乏道德

萬事萬物都有他的對立面,有陽就有陰,有好就有壞!有大慈大悲,就必然有大奸大惡!有大公無私,道德高尚之人,就必然有極度自私,嚴重缺乏道德之人。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⑶ 人性本是自私的,為何又崇尚道德

兩個原因造就兩種人,一種是對道德的嚮往,一種是把道德當工具

⑷ 道德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

道德是無私的,但是每個人的性格和信奉都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就算講道德也是自私的!

⑸ 為什麼有些人那麼自私,極度沒有道德,卻一點都不自知呢

太自私的人,沒有朋友交到更好的朋友,其實我也不贊成的特徵是沒有道德,那樣人不講理,蠻橫不講理。我不稀罕男人,他不知道他那啥那個不講理,她以為她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不講理,其實他應該算面兒,想想這個說的話對不對?沒啥原理,都遠離你而去,沒朋友。都是你不對。

⑹ 自私是不道德嗎

自私的定義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自私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才是自私的行為,自私的人是什麼樣的?這些都是我們要了解的前提。自私是什麼?利益是什麼?利己主義被分為心理學的利己主義和道德的利己主義。心理上的利己主義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我服務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做一些不自私的事情。道德利己主義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應該是自我保護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做一些不自私的事情。這兩者之間有矛盾。如果你接受前者,後者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做那些不自私自利的事,我們就不需要談論自私的問題了。

你是一個自私的人嗎?

⑺ 自私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嗎

⑻ 所謂的道德是什麼道德是自私普遍性的產物嗎拜託各位了 3Q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古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五倫:夫婦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朋友關系。 相應的,人類道德倫常是: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誠友信。在這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相反,人類若失去道德倫常,則表現為: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在這種情況下,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由此可見,能夠實踐「五倫十義」的人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記得採納啊

⑼ 自私是不道德嗎

自私不是不道德。

自私是:

1.只為自己打算;只圖個人的利益。

2.謂歸個人私有。

3.偏私。

出處

晉・潘尼《安身論》:「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濟其欲,理之至也。」

《宋書·孝義傳·蔣恭》:「禮讓者以義為先,自厚者以利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

清・朱梅崖《樂閑圖序》:「天子以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謂樂,先生之所謂閑也。」

宋・歐陽修《正統論》上:「蓋於其可疑之際,又挾自私之心,而溺於非聖之學也。」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