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塘所法治
A. 國家法治越來越健全,將來公務員會不好乾,為什麼
近日,匯通天下總裁翟學魂預測公務員未來命運稱,當下拚命擠進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未來命運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崗國企工人一樣:人到中年被體制拋棄,渾身沒有一樣市場需要的技能。此語引發網友熱議。專欄作家趙楚評論稱,這句話是我2012年讀到的最富於現實和歷史洞察力的斷言。由此引起了關於公務員未來命運的大討論,在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呼聲下,幸福的鐵飯碗還能鐵多久?
正方觀點:公務員有竟爭優勢
對此馬上就有網友回應說:我也討厭、甚至看不起公務員的生活。但必須承認事實,即使有一天體制老化要讓公務員下崗,以這些人的人脈關系,做點小生意也比小百姓強。即便有一天下崗了,公務員轉身為地方精英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一些人預言公務員四五十歲命運悲慘實在是對公務員的阿Q式打擊。
還有人指出,目前很多公務員都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公務員都是飽學之士,在政治、管理、經濟、哲學、歷史等方面都頗有造詣。雖然目前公務員的體制,會讓庸者更庸,能力低下的人如果做了公務員,真的是前途堪憂,因為沒有競爭讓他成長。但真正出色的人干什麼都一定很出色。更何況公務員並不是沒裁員過,90年代初就搞過,當時流行停薪留職,看看後來多少發家致富的人是下崗的公務員。
反方觀點:下崗工人的今天就是多數公務員的明天
不可否認,很多公務員本身是非常優秀的,智商和能力都是一流的,但那些世襲的通過不正當手段進入的官二代除外。如果你在大浪淘沙的社會上闖盪,就算你失業了,憑著鍛煉出來一身本領你還可以繼續找到新的工作。可是公務員一旦失業了,他們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是否還記得,裡面那個監獄裡面被體制化的圖書館管理員出獄之後適應不了外面的生活,最後自殺了。一個長期在體制內的人,就算你曾經是精英,但是這些人恐怕都沒有真正地鍛煉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無論你學什麼專業,無論你的成績有多好,專業有多扎實,進入公務員隊伍後,你的專業就會慢慢丟失,若干年後,也許你除了知道了一些虛無縹緲的為官之道後,一無所有,發展極不平衡,變成知識的瘸子。
在一個行業內,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效率低下就要被淘汰出局。而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效率低下就會造就落後挨打。越來越趨於激烈的國家之間的競爭會倒逼中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這是未來的大趨勢。對於一家企業來講,如果管理者的薪酬過高,安排的冗餘崗位過多,則股東們會進行嚴重的干涉,因為不幹涉則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最後股東損失金錢,管理者失敗下崗,而管理者的首要責任就是提高效率。到時候政府部門會得到真正的精簡,大批的閑適人員會下崗重就業,就像過去十年所發生的國有企業變革一樣。
當年的國有企業職工當年是多麼的風光和優越,但下崗後卻又多麼的可憐和低微。從鐵飯碗到無飯碗!從搖籃到墳墓只是一剎那的事!更可悲的是,當公務員一旦面臨失業後,那些為官的公務員就像動物園里的老虎,養尊處優慣了,已經失去失去了野性和威風,已經連一隻雞都不能殺死了,把它們放入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多數會面臨被餓死的命運。而普通公務員就更慘了,他們像卓別林演的《摩登時代》中那些被機器異化的麻木機械的工具人,多數對新的工作手足無措。什麼樣的水養什麼樣的魚,在池塘里長大的魚放入大海,有幾條可以在狂風巨浪的大海中存活?
在美國,3%大學生願意報考公務員;在法國,是5.3%;在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業傾向公務員排在榜單第53位;在英國,公務員甚至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而在中國,76.5%的大學生願意報考公務員! 在西方國家,一般當政府雇員的都是一些沒多少創新精神,循規蹈矩、沒有志向、平庸平凡的一部分人,有能力有抱負的人都會選擇在市場經濟中去當律師、當醫生、當作家,去創業當老闆。
而在中國,每年都有百萬大軍參加公務員考試,公務員考試炙手可熱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特權及物質利益的驅動下,無數的人都在做著范進中舉的夢。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共4000萬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按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標准計算,我國吃皇糧的人數達7000萬人,平均18個老百姓供養一個官員,這無疑是世界之最。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在熱情地謳歌巴黎公社時,興奮地稱贊公社真正地建立了廉價政府,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現在,由於機構的裂變和冗員過多,政府越來越昂貴了。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國的變化太快了,60年前一定誰都不想做地主,40年前可能有的人會很後悔做知識分子,15年前有的人後悔做國企工人。當然,目前大部分養尊處優的公務員們肯定意識不到這一點,或者同思維已經僵化的父母那一輩一樣嗤笑,這個社會不會改變!現在如果醒悟過來的人就應該武裝自己,摒棄閑適,選擇充實,為將來做准備。
B. 政府的法制部門是干什麼的
政府法制工作機構通俗地說是政府的法律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專業地說政府法制部門回承答擔著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文件審查、法制審核、執法監督等市政府的各項法制工作職能。同時,法制部門承擔著推進所管轄行政區域內的任務。服務的對象是政府領導、部門鎮鄉和普通群眾。
另外,政府法制機構在我國法治政府建設中起著協調、推進、指導的重要任務。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政府法制機構特別是在基層,人少事多,政府對法制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政府法制部門存在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人員不多事情多,權力不大責任大,地位不高位置高,需要營造更加有利於法制機構及其人員成長的環境和人才培養的機制,才能進一步推動政府法制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發展,從而有助於法治政府的早日實現。
C. 行政強製法所體現的法治精神有哪些
行政強制是一種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得到行政授權的組織,對正在危害或將會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正在妨害或將會妨害國家行政管理的人、行為、物所依法採取的強制措施。行政強制種類主要有治安行政強制、經濟行政強制、文化行政強制、衛生行政強制及審計、國防、外交、教育、司法等其他行政強制。
行政強製法主要是依靠行政相對人的自覺遵守。但是,對於個別不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又不接受批評教育的人,必須採取某種特定形式的強制手段,迫使其履行義務。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促使義務人依法履行義務,以保證權利方實現權利;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民的生活、學習、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秩序,以保證國家和全社會更多的人的權利和利益實現。因此,依法使用行政強制解決國家和社會的行政管理問題,以保障國家安全、社會公義和大多數人的權利,這充分體現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治精神。
D. 法治和人治,的優缺點各在哪裡
1. 法治的優點
法治的社會中,法具有絕對的權威,一切的行為與交往都有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們憑借法律的指引來確定自己的行動,人們憑借法律可以預見他人的行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為的結果。人們合法的預期利益可以得到實現,人們權益的受損可以用法得以補償。許多的社會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穩定地進行著,人們享受法所帶來的穩定與安全。
2. 法治的缺點
法雖可以確立一種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社會秩序,但是正是它的優點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點。秩序一定的穩定性、持續性、連續性往往意味著一定的保守性和滯後性。社會生活的繁紛復雜,以及社會的變動不居,有限的條條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會規則往往因為社會的變化變得不合時宜,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應對的辦法。
1. 人治的優點
人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正是認識不斷變化世界良方。社會不斷在在進步,人也不斷在發展。雖然,過去的規則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時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認識與現實的一致。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可以針對現實生活的千變萬化和適用對象的不同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個別正義,從而使法律規范所追求的社會正義獲得有效分配,有利於緩解法律規范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內在的緊張關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這方面判例法國家通過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內部衡平法對普通法的特殊補充機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會適應性。規則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長期的時間,因此法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變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頭」個人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總是敏感的,個人的反應總是迅速的,個人的意志總是集中的。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
2. 人治的缺點
作為社會的一種治理的模式,則應當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認可。人治,必竟是一種個人表達的意志,這種個人意志和眾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個人與眾人總是存在差異的,個人的決定未必就符合縱人的需要。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許多人的命運常常因為有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掌權者的號令朝令夕改,人們的行事則完全憑著對掌權者個人意志的猜測作為指導。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滿著危險,人治往往有走向專制,人治往往損害人們的合理預期,人治也往往與人們追求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E.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F. 法制 法治 哪個是24字價值觀
富強
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富強富強 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
民主
民主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 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做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
文明
文明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 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
和諧
和諧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和諧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態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自由
自由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自由 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
平等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平等 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
公正
公正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公正 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和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它要求政治、法律上的公平...
法治
法治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法治 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
愛國
愛國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愛國 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
敬業
敬業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敬業 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要具有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忠於職守、精益求精、服務社會,充分體...
誠信
誠信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誠信 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是為人之道、立身之本。它強調做人要誠實...
友善
友善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友善 是人們和睦相處的一種道德行為,是人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G. 請問法制和法治各是什麼, 什麼區別呢,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1.聯系: 「法治」和「法制」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聯系。一方面,要實行「法治」,必須以完備的「法制」為基礎;另一方面,在「法治」國家中,「法制」的運行要以「法治」原則為指導。此外,兩者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為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服務,都與民主相聯系。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對於我國健全法制、厲行法治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2.區別:
(1)「法治」與「法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本身的含義來說,「法治」是指嚴格遵法、守法、依法辦事的原則,這一原則有兩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義是:1法律完備;2法律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3法律體系協調、統一,無矛盾和抵觸;④法律的表述准確、簡潔,易於理解。二是遵法、守法、嚴格依法辦事,這一點又包含四層含義:1法律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嚴格依法辦事;④有效的法律監督。而「法制」則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層建築系統。「法制」至少包括三種因素,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現行的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規范在實際中的運行和指導法律規范的制定和運行的法律意識三部分。可見,從本身的含義上說,「法治」指的是一種治國原則,「法制」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二者是原則與制度的區別。
(2)產生的歷史時期不同。自從有了階級和國家後,便有了法,也就有了法制,因此「法制」是與階級社會相伴始終的。而「法治」的出現,則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產物。雖然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概念,中國古代的韓非和商鞅等提出了「緣法而治」,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3)制度基礎不同。只要有階級對立和國家存在,便有法制存在,所以「法制」不要求特別的制度基礎。而「法治」則不然,它是以資本主義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為基礎的,古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國由於沒有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所以他們講的「法治」便不是近現代意義上所講的「法治」。
(4)與人治的關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是絕對排斥的,是不能共存。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忍受一定的人治存在。
因此,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則必有「法制」。在西方社會,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制」越來越完備,而「法治」則出現了危機。
H.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I. 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區別
1.從概念和內涵上講: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內涵是一種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比如刑法、民法有關基本原則的規定。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又稱為以法而治,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2.從產生和發展上講:其一,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其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產生和發展卻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3.從基本要求上講: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例如,罪刑法定原則。
4.從實行的主要標志上講: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而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5.從核心意義上講:法治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法制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
J.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的區別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10)臨塘所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