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道德的定義
A. 關於超道德價值的理解
不知道「超道德價值」具體。不過,道家的還沒有做到「超」。道家的天人合一講究的是非常普遍的價值觀 沒有「出世」
B.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2)超道德的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C.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處】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為遭到大家的譴責和唾罵。
【近義詞】品格、品質、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3)超道德的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近義詞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釋】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出處】明·釋今無《壽江若海》:「名譽高縉紳,品德潔清修。
名聲好的官宦,注重修養和品質道德。
【例子】喬治·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宣稱,一個共和國的公民如果沒有品德就無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們的自由權。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釋】品性;性格。也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物品的質量、規格等。
【出處】唐韓愈《畫記》:「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到了河陽,與幾位客人一起討論畫作的質量和風格,因為出色大家都喜歡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公認的一個人處人、處事應當秉持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公職人員一切優秀品格的起點和終點。
D. 倫理學超道德 含義
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取決於它是否滿足了道德義務所要求的,而不取決於它是否滿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滿足了道德義務的行為是道德的行為,違反了道德義務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沒有違反道德義務的行為或者不為道德義務所禁止的行為則是道德上可允許的行為。將超道德的行為混同於道德義務會導致超道德的。
超道德的行為( supererogation)指的是超出道德義務所要求的行為。「超道德的(supererogatory)一詞的英文解釋是「beyond the call of ty」(「超出義務要求的」) 。該詞最早出現在拉丁文的《新約全書》中。在羅馬天主教的傳統中,超道德的行為指的是超出上帝要求的行為。《新約全書》「歌林多前書」第7章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每個人都有選擇結婚的自由,但果選擇保持獨身以更好地侍奉上帝則是更好的高尚的行為,後者被神學家視為超道德的行為。超道德的行為有兩個特徵:
第一,行為主體道德上沒有義務非得採取這樣的行為。換言之,行為主體不採取這樣的行為上是可允許的。
第二,這樣的行為是有價值的行為,值得贊美和歌頌。超道德的行為往往也是英雄式的行為,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但超道德的行為應當遵循自願的原則。一旦我們將這些英雄式的行為視為道德義務,它們就成為了超道德的要求。
E. 什麼是超道德價值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提到,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
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於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這種價值並不限於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
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里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
超道德價值是將個人與宇宙聯系在一起,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准則合乎社會的規范,特別是當社會規范的存在僅僅是維護社會安穩而規定的時候。
如孔子,孔子除了對經典作出新的解釋以外,還有他自己的對於個人與社會,天與人的理論。個人與社會是道德價值,而天與人的理論屬於超道德價值。
超道德價值,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即為超道德價值。
(5)超道德的定義擴展閱讀:
道德價值是存在於人際關系中的。當人不存在了的時候,道德價值就失去了意義。而追求超道德價值,本質上是一種對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對自我生命的超越。
馮友蘭先生相信人有超道德價值的追求,是基於他對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理論的摩拜,斯賓諾莎雖然是無神論者,但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馮友蘭先生所秉持的這一觀點,本質上是也就是對充滿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的敬畏。
一方面,哲學家們都是無神論者,包括馮友蘭先生。他們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根本不相信這個宇宙中還有超越人智慧和能力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們卻把大自然神化,並從理論和實踐上奉勸人們敬畏它。也就是追求超道德價值。
F. 什麼叫做超道德求定義。。。。。。與道德有什麼區別呢
當時的出生地
G. 前道德,道德和超道德的差別是什麼,關系是什麼
後人附會的說法不必深究,知道道 德就行了
H. 什麼叫超道德
「道德」是在「溫飽」的經濟基礎上的一種上層建築,是人的精神領域的一種什麼叫不食嗟來之食?!
I. 倫理學中超道德,非道德的定義
根據後人的,所謂超道德指的是一種在人腦的道德意識中潛隱著的,卻又無時不在的,超越一切常規輿論、條律、集體慣性、公眾倫理的道德觀念。,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超越人類慾望和一切物質條件的,某種類似於空中樓閣的道德追求。
所謂的非道德,是指介於道德和社會法律邊緣的一種道德觀念,可以理解為既不違法,也不嚴格按照道德為人處世的一種的觀念。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