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會的標志
Ⅰ 簡述法的產生的標志
法的來產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源。標志主要有兩點:
1、國家的最終形成標志著法的形成;
2、只有當人們有了選擇行為的自由,出現了授權性規范,才意味著有了權利和義務的劃分,從而產生了法。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法的起源問題,存在過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1)法學會的標志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恆存在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所代替。法的產生有著經濟的、階級的、社會的根源,同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Ⅱ 作為獨立學科的法學的出現以哪個學派的誕生為標志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Ⅲ 中國法學會是什麼性質的機構職能是什麼如何加入
性質:人民團體;
職能是:組織推動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參與立法的起草、論證,參與執法的調查和司法的改革,參與法學教學和法制宣傳,開展多學科、多層次、寬領域的法學研究。據近20年來的統計,召開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數以百計,召開的地區性學術研討會數以千計,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和法律對策建議數以萬計。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實施,做了大量創造性、開拓性的工作;
會員的加入:會員分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 凡贊成大會章程,有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或法律工作實踐經驗,並有較強的法學研究能力的我國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其他各界人士,由本人提出申請,本會會員一人介紹,經本會批准,即成為大會個人會員。 地方法學會是本會團體會員。凡贊成本會章程的全國性法學、法律團體,向本會提出申請,經本會批准,即為本會團體會員,團體會員中的成員,符合本會個人會員條件的,可根據前款規定的程序申請加入本會。
Ⅳ 法學院標志上面的動物是什麼
復制來的。。。。不過又來確實是這樣。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處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義女神忒彌斯是法律的象徵。從中世紀始,這位手持天平與利劍,蒙著眼睛的女神,就棲息在城市法院的屋檐之上,居高臨下,支撐著西方文明對於法律的信仰。在中國,法律的象徵則是獬豸(讀xiè zhì)。 出身——未解之謎 獬豸,也稱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頭生一角,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惡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為此,從誕生之日起,獬豸就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各種法學教材對於「法」字的造字結構的解釋:古體的「法」寫作「灋」,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則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則「去」之。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得見,獬豸的尊容自然引發了學者們無窮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史記集解》認為它是黃帝時代神仙所贈的神鹿,而《說文解字》則指稱它長相酷似牛,而後世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神羊說。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在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基本上都是一角之羊的造型,而其他形象如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後,由此認定神羊說更接近事實。 在真身為何都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就認定獬豸的存在,不免有道聽途說之嫌。明代一位謝姓學者就對獬豸頗不以為然,他撰文說:很多法官沒有神獸傍身,卻仍有斷案如神之名。而作為他們前輩的皋陶,堂堂審判之神,居然要依賴神獸成就自己的名聲,豈不荒唐?按照這樣的邏輯,既有獬豸,又何用皋陶? 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追捧。獬豸頻繁地出現在廟堂之上,風光無限。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王得一獬豸,並製成了獬豸冠,帶於頭上,取能辨曲直之意。這種獬豸冠呈現高桶狀,形如「鐵柱卷」。此後上行下效,這種樣式的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為了衙門必備的裝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作為「任法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就連東坡先生也拿獬豸做文章。東坡先生的《艾子雜說》中就有「獬豸辨奸」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齊宣王與艾子的一次聊天。 這天,齊宣王問艾子,先生可曾聽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獬豸的動物?艾子回答說,堯帝時代曾經有過這樣一種兇猛的動物,被飼養在宮廷之中。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忠臣與奸臣,如果遇到奸臣,就用角把它放倒,變成自己的大餐。接下來艾子的話則更為辛辣,他說,如果朝堂之上仍有獬豸這種神獸在,那麼它肯定不缺食物果腹。 東坡先生巧妙地借用獬豸的特性,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意味深遠。 由「灋」到「法」,獬豸雖然已在「法」字中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能被舍棄
Ⅳ 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對嗎
法律是人為制定的,目的是揚善棄惡。信賴普世價值產生出來的法律,是法治社會的進步。信仰是對一種理想的追求,終極標志意味著不能再前進了。所以說,我們對公正的法律完全信賴,是法治社會的一種標志。
Ⅵ 關於LOGO的法律相關問題!
1.LOGO是不能作為專利來申請的,可以申請版權和商標。
2.網站LOGO可以申請版權和商標。
3.你要是申請版權,其他任何人沒你的許可不能用他作為盈利性的使用。
Ⅶ 市法學會是什麼單位,干什麼的
法學會是人民團體、學術團體和群眾團體。
主要任務是:組織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學習和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憲法法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法律素質和業務素質;
引領、繁榮法學研究,推進法學理論創新、法律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創新,促進法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轉化,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服務;參加國家政治協商、科學決策和
民主監督,對我國改革開放和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學術研討,提出對策和建議;組織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總結新經驗,反映新情況,研究新
問題,加強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參與國家和地方立法總體規劃的研究以及法律、法規、法律解釋的咨詢、論證、草擬、修改等工作,參與全國性、地方性和行業性法治評估工作;組織評選和表彰優秀法
學人才和優秀法學成果等活動,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參與法治宣傳,主管主辦本會法制、法學報刊和網站,編輯出版法學法律圖書、資料;參與法學教育,培養法學、法律人才;發揮人
才、智力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咨詢、培訓和法律服務發揮人才庫和思想庫的積極作用;反映會員和法學界、法律界的意見與要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7)法學會的標志擴展閱讀
市級法學會一般工作任務:
1、組織會員參加法學研究活動;
2、組織法學學術會議;
3、開展國內外法學學術交流與合作;
4、組織、推動會員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5、 組織有關立法、執法、法律監督等問題的討論,提出建議或者咨詢意見;
6、參與法制宣傳和法學教育培訓工作;
7、編輯出版法學刊物、書籍和資料;
8、 反映會員的意見、建議和要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9、開展法律服務;
10、承辦領導機關交辦的事項。
Ⅷ 中國法律的標志(圖)和中國權力的標志(圖)是什麼越多越好謝謝
法律標志:法槌
權力標志:國旗、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