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寺廟
『壹』 歐洲中世紀的婚姻家庭法與寺院法有什麼具體聯系
婚姻家庭法的法源,主要來自習慣法、寺院法和羅馬法三個方面。 歐洲版早期封建制國家的婚姻權家庭法,多為習慣法的匯集。父權和夫權十分強大。男子只有成婚後自立門戶,方可脫離父權的支配。離婚須出於習慣法上的理由,具有濃厚的男子專權主義的色彩。另—方面,早期的習慣法中,還保有某些原始的婚姻家庭習俗。 在歐洲各國封建化的進程中,寺院法和王室制定的成文法,逐漸取代了習慣法的作用。寺院法亦稱宗規法或教會法,其中包括許多婚姻家庭法規范。寺院法中的婚姻家庭法規范具有凌駕於世俗立法之上的權威。 關於婚姻的成立,寺院法在實質要件方面列舉了眾多的婚姻障礙,如欠缺結婚合意、不能人道、重婚、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未受基督教的洗禮等。在形式條件方面,要求當事人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 關於婚姻的解除,寺院法本諸教義持禁止離婚主義。無效婚姻和別居制的規定,是作為禁止離婚的救濟手段而採用的。除婚姻事項外,寺院法中的有關規定還涉及親子、收養、監護、繼承等諸多方面。婚姻家庭法的宗教化,是歐洲中世紀法律的顯著特色之一。 在整個中世紀,羅馬親屬法對歐洲各國的婚姻家庭制度仍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未間斷的。
『貳』 關於古代廟宇所有權問題
從你的描述中看,這座廟應該是一座小廟宇,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對宗教財產在立法上並未特別規定,一般大的廟宇都屬於文物,其財產所有權屬於國家所有,廟宇的僧人享有管理權而非所有權。至於你提到的這座廟,如果確定為文物的,那麼就不存在所有權之爭了。如果不屬於文物,那麼就是普通建築,只不過功能有些特殊,可以依照我國土地管理法、民法、繼承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
依照你所講的情況來看,我估計這座廟應該是在農村的,農村中個人自建廟宇一般是作為宅基地進行處理的,周邊土地如非耕地,也是作為宅基地處理。宅基地可以進行繼承,凌家依據繼承關系獲得了廟宇房屋的所有權,這個應當是受法律保護的,廟宇的所有權應當歸凌家所有。不過聽樓主的意思,好像凌家繼承廟宇之後,廟宇的維護和供奉仍然是由吳姓與程姓兩個家族在進行的,那麼吳、程兩家可以據此要求凌家支付管理費用。
『叄』 柬埔寨寺院歸什麼部門管理
柬埔寨的寺院歸宗教事務部來管理。。
『肆』 我國著名的寺院有哪些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老城東約幾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舊城中心八角街,始建於公元647年。傳說,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推測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薩卧塘湖恰為魔女的心臟,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驅魔。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里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
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建築群。
拉卜楞寺:全名為「甘丹謝知達爾吉扎西伊蘇奇委琅」,意為「兜率天宮講修宏揚吉祥右旋洲」。
少林寺 :公元495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
塔爾寺:位於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40公里。
懸空寺: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
『伍』 信宜市明覺禪寺釋通明法師
釋通明法師為明覺禪寺住持、中國禪宗臨濟正宗第四十七世,溈仰宗正宗第十一世正統法脈。茂名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信宜市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法師俗姓朱,生於1971年12月,祖籍江蘇。生於佛化家庭,自幼皈依,隨師成長。後因緣成熟,在梅州大覺禪寺剃度出家,於湖北黃石東方山弘化禪寺受比丘戒。2011年,經信眾禮請,駐錫信宜市明覺禪寺,負責寺院重建及管理工作。法師自擔任明覺禪寺住持以來,為寺院建設殫精竭慮,帶領四眾弟子,以弘揚正法,普度眾生,振興佛教,真修實證為建寺宗旨,同時積極響應政府和佛協組織的各項公益慈善活動,為信宜佛教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6年11月,通明法師於洪州佑民寺,恭接臨濟正宗第四十七世正統法脈。嗣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佑民寺方丈純一大和尚,立法名為心禪通明。
2017年9月22日,通明法師於四會六祖寺,恭接溈仰宗正宗第十一世正統法脈。嗣法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全球華人聯合會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禪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六祖寺住持方丈、湖北武漢靈泉寺住持大願大和尚,立法名為道晟通明。
『陸』 中國的國教是什麼
中國的國教是道教。道教發源於中國,已有1700多年歷史。中國現有道教宮觀9000餘座,乾道、坤道5萬餘人。道教院校5所。信仰人數眾多,難以統計。
道教產生於公元2世紀,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宋元時期,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系統的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國成立後,道教革除了宮觀封建經濟,實行民主管理,古老的道教邁進了新時代。
(6)立法寺廟擴展閱讀
中國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
1、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東漢時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
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2、佛教
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3、伊斯蘭教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由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
歷史上,由於伊斯蘭教傳入各民族地區的時間、途徑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分為內地伊斯蘭教(漢語系)和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突厥語系)兩大系。
4、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
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
16世紀(明朝)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5、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
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
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柒』 青海都有什麼寺廟
你網路搜索:青海十五大寺廟祈福地。就知道了。
如果信息量不夠的話,你就網路搜索:青海 寺廟。或者搜索青海省的市的寺廟。比如搜索:西寧 寺廟。就能為你顯示西寧周圍的寺廟地址和地圖。
朋友你是去求心願嗎?我為你略為講解一下相關的佛法吧,其實,我們信佛,學佛,去寺廟上香禮拜只是一方面,更需要講究的,是實踐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重點),你能改正過失,並行善積德,做佛菩薩的好學生,佛菩薩知道了,會非常高興,你因此也會有很好的福報的!
在行善積德中,有一大善行,也是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善行,就是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很能為我們積福改運,而不孝,則會折損我們的好運。孔子說過,孝順父母最難的是「色難」,就是難以對父母和顏悅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對父母以柔心對待,講話輕聲細語,語氣不要凶。
最後,建議你請一本佛學入門書籍,來了解一下佛法。我們信佛,學佛,不僅僅是去名山古寺燒個香,磕個頭就了事了,還有很多很好很有用處的佛門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實踐。我們的福氣,運氣,一方面可以靠菩薩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去行善積德修來的。
書籍建議凈空老法師著的《認識佛教》,佛法為我們講明了這個世間禍福的根源,人生的歸宿,意義,我們如何離痛苦得幸福如意之道,很是值得我們學習。這本書可以寺廟里請到。
(佛法中談到的人生的歸宿,我們現在是人,那有沒有來世呢,來世會變成什麼?有沒有永恆的生命?另外,來世能幸福嗎?還是痛苦?有沒有既讓自己幸福,又讓所有的眾生能感到幸福的辦法呢?這一點,佛法有詳細的談論)
『捌』 為什麼執法者與立法者通常不能是同一個人
你以你的標准立法,你去執法,於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有個有意思的故事。
寺廟里一群和尚分粥喝,本身就清苦的日子,誰都不願意多做點事情,耗費那本來就不充足的體力,分粥的活就也就只好大家輪流來做了。整天就靠著幾碗粥來充飢實在是苦啊,但清齋戒律的也沒有辦法。每個人一碗清湯掛水的粥就成了大家的焦點,利用輪值的機會,有的和尚就開始以權謀私了,總會在自己的碗里多放上幾粒米。時間長了,膽量也就漸漸的大了起來。往自己碗里放的米粒也逐漸多了,甚至最後到了極致,有人公然敢吃上了飯,當然也就有人吃不到一粒米。好在風水輪流轉,等自己分粥的時候就狠狠的飽餐一頓。但要苦等一周的時間,才能輪到自己分粥,平日里就只有喝湯的份了。
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有人提出來要找個公正的,口碑好的和尚來分粥,大家一致同意了。張三是這里最德高望重的和尚,他被一致推選為分粥的理事。張三的上任果真是立竿見影,粥分得是既快又平均,不偏不向,讓所有的和尚都非常滿意。大家都認為沒有選錯了人。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雖然還是吃不飽,但大家都是一樣的,同樣的待遇,沒有差異,心理還是平衡的。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都這樣過去了。突然有人發現,張三的粥分得不再是那麼均勻了,他開始給自己分得多了起來,這下大家可不幹了。換人!可換誰呢?沒有比張三資格和口碑更好的了,何況即使換了人,又如何能保證他不會變呢?
「我們成立個分粥委員會吧,再成立一個分粥監督委員會!」有人提議道。於是大家分成了兩組,第一組是分粥委員會成員,專門負責分粥的工作。第二組是分粥監督委員會,專門檢查第一組的工作結果。大家都各自負責,反正集體的眼睛是亮的,一個人的不公正,很快就被其他人給糾正了。監督委員會的更是認真負責,恨不得一粒一粒的數,對分粥的工作是認真督查,毫不留情,這下大家可放心了。再加上,兩組人員定期輪換,那粥分得叫一個公平。但是,問題也隨即出現了。中午的粥熬完後,等到大家喝上的時候都快下午了。很明顯,時間都耽誤在分粥的上了,熱氣騰騰的粥等喝的時候都成了涼的。
大家又苦惱了,怎麼辦啊?這時,有個和尚提出了個建議:大家還是輪流分粥,但是,與原來不同的是,誰分粥,誰最後一個喝。把粥按人數平均分成若干份,大家按順序挑選自己認為最合適的那碗,而取粥的順序也要定期調換,最後剩下的那碗粥就是分粥人的。從此,分粥人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最公正的方法把粥分了。因為他非常清楚,哪碗粥最少,哪碗粥就肯定是他的。分得速度慢了,他也要喝涼粥。
分粥的人少了,而分粥的效率還大幅度高了。從一個簡單的分粥行為就清晰地透露出人性對利益得追逐,和人性的貪婪。看來人性的弱點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完美的人性,只有相對完美的機制。當然,或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分粥方式演變出來,而更完美的分粥機制也會隨時應運而生
『玖』 什麼是十方寺院
叢林即佛教寺院。寺,本為中國古代掌管某項事務的官署的通稱,如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之類。據說,漢明帝劉庄派遣使臣前往西域,請來攝摩騰等僧人到洛陽,由掌管賓客朝會禮儀的鴻臚卿負責接待。其後不久,當朝政府為攝摩騰創立了館舍,稱之為「白馬寺」。這是中國佛寺之始。後來佛教的廟宇因此而稱為「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後建築簡單的佛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稱作「庵」。叢林本來是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為禪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仿照禪林制度而稱之為「叢林」,故從近代以來,叢林便被當作佛寺的代名詞。根據其規模大小、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分為十方叢林和子孫叢林兩類。規模較大、財產屬僧團共同所有、住持系公請諸方名宿大德擔當的叢林,被稱為十方叢林。印度的寺院,有一種叫作「僧伽藍摩」的。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二者合起來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僧伽藍摩,略稱為「伽藍」,一般都是國王或大富長者所施捨,以供各處僧侶居住的。佛陀時代的比丘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不許有別的財產。因此,伽藍是從任何地方來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場所,所以稱為十方僧物。「僧伽藍摩」又名「貧陀婆那」,義為叢林。《大智度論》卷三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合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僧聚處得名叢林。」僧侶居住在伽藍之中,是依受戒先後為長幼次序的。從受戒時起到七月十五日(農歷)為一臘。遇事集會的座位須按戒臘多少排列先後。戒臘最長者稱為「上座」。伽藍中一切事務要由全體僧眾集會來共同決定。凡事必須取得一致意見,方可辦理。其日常事務也由全體僧眾推定「知事僧」負責辦理。這一管理僧眾雜事的職稱,梵名譯音為「羯磨陀那」。「羯磨」義為事務,「陀那」義為授與。羯磨陀那意譯為「悅眾」。(見《四分律行事鈔》卷一)印度佛教的這些制度也傳入了中國,中國佛教對之有沿襲,也有改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叢林規制。
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始,直到隋朝,各地建起了許許多多寺院。據《法苑珠林》記載:「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道世《法苑珠林》卷一百)唐宋以來,創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請,得到許可方准興建。寺院的名稱也由政府頒發。《舊唐書·職官志》載:「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充之。」又注雲:「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中國禪宗由曹溪慧能後,四傳至於懷海,百餘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於律宗寺院。到了唐貞元、元和年間(785—806),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修禪證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制,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這即是叢林之始。叢林的意義,除了沿用前引《大智度論》所言之外,《禪林寶訓音義》則認為是取喻草木之不亂生亂長,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等。究竟何意,很難確指,因為各書解釋並不一致。
叢林規模開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間,南方頗有發展。如洪諲住浙江徑山,道膺住江西雲居山,僧眾達到一千餘人;義存住福州雪峰,冬夏禪徒更不少於一千五百人(《宋高僧傳》卷十二)。入宋,叢林建置益臻完備,禪眾亦以集中居住為常度,凡名德住持的叢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壽至杭州靈隱寺移住同地永明寺(今凈慈寺),學侶多至二千人(《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
北方叢林,亦始盛於宋代。仁宗皇佑元年(1049),內侍李允寧捐施宅第創興佛寺,宋仁宗給予寺額為「十方凈因禪院」廬山圓通寺懷璉應命為住持,神道大弘於汴京。神宗元豐五年(1082),又命京師大相國寺,創立慧林、智海二大禪院,後來此二禪院都成為京師有名的叢林。至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宗熙集《禪苑清規》時,叢林制度已燦然大備。
宋室南渡以後,禪宗名僧輩出,所居叢林,皆極一時之盛。如圓悟克勤所住江西雲居山、大慧宗杲所住浙江徑山、宏智正覺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真歇清了所住真州長蘆崇福寺,其住眾常至千人以上。史彌遠因而請定江南禪寺為五山十剎,可見叢林之興盛。禪院五山為:餘杭徑山寺,杭州靈隱寺、凈慈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禪院十剎為: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場寺、溫州江心寺、金華雙林寺、寧波雪竇寺、台州國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靈谷寺、蘇州萬壽寺、蘇州虎丘寺。
叢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為一眾之主,非高其位則其道不嚴,故尊為長老,居於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所集禪眾無論多少,盡入僧堂,依受戒先後次序安排。行普請法,無論上下,均令參加生產勞動以自給自足。又置十務(職位),謂之寮舍,每舍任用主事一人,管理寮舍之事務,令各司其分(《景德傳燈錄·禪門規式》卷六)。
《百丈清規》所立十務,主要是管理全寺勞作事務的。相傳《百丈清規》曾推廣到全國的禪宗寺院,但此清規到宋初已失傳,當時稱之為《古清規》。現在只能看到宋楊億撰寫的《古清規序》一篇(見元德輝編《敕修百丈清規》卷八)。宋元時各寺都有自己的清規,內容不盡相同。宋圓悟克勤的後嗣無量宗壽禪師有《日用小清規》,元中峰明本禪師有《幻住庵清規》。宋崇寧二年(1103)宗賾編《禪苑清規》十卷,他在《序》中說:「叢林蔓衍,轉見不湛。加之法令滋彰,事更多矣。」咸淳十年(1274)惟勉編成《叢林校定清規總要》二卷,《序》中也說:「朋輩抄錄叢林日用清規,互有虧闕。」元代至大四年(1311)一咸編成《禪林備用清規》,《序》中說到各家清規「或僧受戒首之,或以住持入院首之」。但是一咸卻以「祝聖」、「如來降誕」二儀冠其前。由此可見,宋元時各寺清規甚為繁雜,各各不同,但都不叫作「百丈清規」。到了元代後至元四年(1338)德輝根據一咸所編,參考諸家,撰成《敕修百丈清規》,始用百丈標名,實質上與百丈原制頗不相同。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永樂二十二年(1424)先後敕旨推行此清規。英宗正統七年(1442)又敕令重刊施行。可見,清規的發展由百丈創始,逐漸演變成「敕撰」,以政府的命令加以推行。
叢林須有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等用的地方,二義合起來作為中國佛寺中重要屋宇的總稱。唐宋時代,按常規,佛寺須有「七堂伽藍」,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佛教各宗派對其解釋略有不同,一般認為是:山門、佛殿、講堂、方丈、食堂、浴室、東司(廁所)。發展到近代,逐漸以佛殿為其主體部分,而且設置較為規范化。禪宗的殿堂配置最有章法,比較固定,故各宗寺院多從之。但古剎常存遺制及遞改之跡;山寺又多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也不規則;有些位於鬧市區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或由花園、別墅、住宅改造等而建成的佛寺,布局往往自成一格,不甚規范。一般而言,殿堂的名稱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薩像者,有大雄寶殿(簡稱大殿)、毗盧殿、葯師殿、三聖殿、彌勒殿、觀音殿、韋馱殿、金剛殿、伽藍殿等。安置遺骨及法寶者,有舍利殿、藏經樓(閣)等。安置祖師像者,有開山堂、祖師堂、影堂羅漢堂等。供講經集會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禪堂、板堂、學戒堂、懺堂、念佛堂、雲水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齋堂、客堂、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延壽堂(養老堂)等。
中國佛寺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盧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於寺院的南北中心線上,其餘齋堂、禪堂、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葯師殿等,則作為配殿而建於正殿前後的兩側。如宋慧洪《潭州白鹿山靈應禪寺大佛殿記》說:「世尊遺教,弟子因法相逢,則當依法而住。……營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薩像。使諸來者知歸向故,晝夜行道,令法久住,報佛恩故。」又《信州天寧寺記》說:「入門,層閣相望而起。登普光明殿,顧其西則有雲會堂,以容四海之來者。為法寶藏以大輪載而旋轉之,以廣攝異根也。顧其東則有香積廚,以辦伊蒲塞饌。為職事堂以料理出納。特建善法堂於中央以演法,開毗耶丈室以授道。」(《石門文字禪》卷二十一)文中,普光明殿即大雄寶殿,雲會堂即禪堂,法寶藏即藏經閣,香積廚即廚房,職事堂即庫房,善法堂即法堂,毗耶丈即方丈。從宋代以來,殿堂配置則大抵與此相仿。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是兩組建築:山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是主體建築。有此二者方可稱為「寺」或叢林。前殿,包括山門、鍾樓、鼓樓、天王殿這一組設施。有的寺院限於條件,常將山門與天王殿合並,取消鍾樓和鼓樓。大的叢林理應齊備。附加建築則品類較多,各寺可按情況自由配備。
寺院殿堂布置除佛像之外,還有比較固定的各種庄嚴和供具。主要的庄嚴為寶蓋、幡、幢、歡門等。《洛陽伽藍記》記述建中寺的佛殿、講堂,有「金華寶蓋,遍滿其中」的記載,可知中國佛殿之庄嚴,由來已久。
寶蓋又稱天蓋。本尊佛像有寶蓋,經中稱華蓋,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今常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類,製成華蓋之形,垂於佛像之上。當然,也有不用此蓋的。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庄嚴標幟。一般以絹、布等製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個垂帛,或綉佛像,或加彩畫。《觀無量壽經》有「於其台上,自然有四柱寶幢」之說,故今每一佛前多置四幢,或繞寶蓋而懸。
幡又稱勝幡,也是象徵佛的庄嚴。凡結壇場,必以幡嚴飾,布列四周,所謂「幡壇不相離」。幡有多種顏色和製法,以平絹制者曰平幡,束絲制者為絲幡,以金屬玉石聯結制者曰玉幡。凡造幡之法,不得安佛、菩薩像,但須書寫經文。現今多書佛號或者經偈,懸於佛前。
歡門是懸於佛前的大縵帳,其上以彩絲綉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屬。兩側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一盞。
殿堂供具多少,視堂構的大小及法事所需而定。《陀羅尼經集》說:「當設二十一種供奉之具,若不能供二十一種,五種亦可。其一香水,其二雜花,其三燒香,其四飲食,其五燃燈。」現今佛前所設香爐、花瓶、燭台,所謂「三具足」,即由此簡化而來。小燭台之外,又有長檠,高五尺至八尺,上安木盞,以燃蠟燭。檠身多施雕刻彩畫,今禪林佛殿、法堂佛前多用之。
又,佛前設有香幾供台(大桌),其形或長或方不一。長的香幾,以安置三具足之屬,而供台則以奉五供(即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綉桌圍圍其四面。供台之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以紫檀木為之,上置一香爐二香盒,分置檀香、末香。盤前掛一紅幛,綉蓮花、瑞禽之屬。凡住持尊宿入殿誦經及上堂說法,多由侍者端香盤先導,至佛前置於香幾,尊宿即就其前禮佛拈香。
至於叢林古規的職事,則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這些職事之上,則有住持(方丈)加以統領。唐代的寺院是由三綱共同負責全寺事務的。至叢林大盛之後,三綱之制廢而住持之位立。唐代的三綱是政府任命的,而宋代的住持則是由當地州官和僧人備文邀請的,其他僧職都是由住持委任。後世叢林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同為十方叢林的住持,往往因時制宜,自立職事,致使叢林名目層出不窮。宋宗賾《禪苑清規》的序文寫道:「庄嚴佛社,建立法幢,佛事門中,闕一不可。豈立法之貴繁,蓋隨機而設教。」在《禪苑清規》中所載的叢林職事就有二十三種。宋宗賾還寫了《龜鏡文》說明設立各種職事的必要:「叢林之設要之本為眾僧,是以開示眾僧故有長老,表儀眾僧故有首座,荷負眾僧故有監院,調和眾僧故有維那,供養眾僧故有典座,為眾生作務故有直歲,為眾生出納故有庫頭,為眾僧主典翰墨故有書狀,有眾僧守護聖教故有藏主,為眾僧迎待故有知客,為眾僧召請故有侍者,為眾僧看守衣缽故有寮主,為眾僧供侍湯葯故有堂主,為眾僧洗濯故有浴主,為眾僧禦寒故有炭頭,為眾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為眾僧執勞故有園頭、磨頭、莊主,為眾僧滌除故有凈頭,為眾僧給侍故有凈人。」(《禪苑清規》卷八)
以上制度,自宋以來通行很久,少有更改。今日十方叢林所實行的,則根據元代《敕修百丈清規》,更有增益調整。住持(方丈)為整個叢林的核心,住持之下有四大班首和八大執事輔佐。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和堂主,八大執事為監院、知客、僧職(又叫糾察)、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叢林的執事,細分起來共有一百零八位。但這些不一定全部設置,而是隨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種特殊情況靈活掌握,其名稱也有差異。這些職事名稱,以等級分司統稱為知事人員(一級)、主事人員(二級)和頭事人員(三級)。以承擔的職責輕重又可分為列職與序職兩部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當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東序為主位,西序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於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實際上,東序和西序的區別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成為一種形式。有人說這是為仿照宮廷中文武兩班朝見聖上的威儀而設,可能也有些道理。十方叢林中,比較典型的是設四十八單執事,依東、西兩序排列為:
列職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頭、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頭、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序職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葯、侍者、清眾、請客、行者、香燈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十方叢林,一般有比較完備的組織和齊全的執事。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置五個部分,即禪堂、客堂、庫房、大寮、衣缽寮,合稱為「五大堂口」;其中後四者又稱為「四堂口」。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主事共議決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學新參,有行者寮以處務行者和童行,有眾寮(雲水堂)以接待過往僧眾。又有蒙堂以待知事、僧值以上退職人員,有單寮以待副寺以下退職人員,有延壽堂以待老、病僧人,有莊田以供禪眾從事生產。各堂又各立規約以資遵守約束。
十方叢林的規模較大,財產為僧團公有。僧人們不準招收弟子,故其住僧來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起。十方叢林具有開堂傳戒的資格,一般都定期傳戒,為子孫叢林的求戒者傳授戒法。十方叢林依據方丈的產生辦法可分為選賢叢林、戒眷叢林和法眷叢林。選賢叢林的方丈是寺僧經過民主協商,從廣大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眾者;戒眷叢林的方丈,也是從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眾者,但其必須是在本叢林中受的戒;法眷叢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眷》上載明的幾位嗣法弟子依次擔任。十方叢林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連任,也有實行終身制的。住持退位後稱為「退院和尚」。
十方叢林可以接待各地雲游參學的僧人,叫作「掛單」或「掛褡」。「單」指僧人的行李,掛單是將行李安放起來,暫不他往的意思。僧人掛單於十方叢林,首先住在雲水堂。雲水堂住相當長時期後,以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住進禪堂或念佛堂,成為寺中的基本僧眾。住雲水堂可以隨時他往;住禪堂或念佛堂後,如果要離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請告假。禪堂或念佛堂的僧眾名額是有一定限額的。
關於叢林制度詳見於《百丈清規》和它的注書《百丈清規證義記》等。至於叢林中行事和古德風規,則有道融《叢林盛事》、慧彬《叢林公論》、慧洪《林間錄》、凈善《禪林寶訓》、無慍《山庵雜錄》等,可資參考。
『拾』 初一和戊日咋燒香,戊日道家不燒香,但又與初一碰到一天怎麼辦
每個寺廟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讓進了殿,和一些允許進入寺廟。但只要有通常會讓進入避難許可。賭馬普通下法會這樣安排: - 第2月15日日(農歷九月)
至2月21日(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吉祥法會 BR>(拜葯師懺,早上空腹天的第十五天) - 北美3月9日日(農歷二月2天) - 亞洲祈求保護奧林匹克國家災難智慧萬市鎮理事會
頁3燈(2月19日農歷正月十五)觀音聖誕紀念理事會
女神
3月29日月26日
(農歷2月22日)
至4月5日(2月29日農歷正月十五)
法會慶典兩棲月9日
頁5
(農歷初五)
BR>至5月11日(農歷十七)
教導在家菩薩戒
頁5月12日日(農歷初八)
佛誕節
7月21日日(農歷6月19日) - 歐洲觀音菩薩成道紀念議會
8月9日
(農歷九月)
至8月15日
(農歷7月15日)
中元節返回法會(崇拜Liang黃寶禪) - 北美9月14日
(農歷八月十五日)
中秋晚會
10月17日日(農歷九月十九日)
菩薩出家紀念立法會
註:周末例行的周末宣講活動,信徒集體參觀寺廟,寺廟安排住宿。 (有些寺廟沒有) - 歐洲其實,如果真誠,當佛就行了。佛知道在門口。您還可以設置寺廟在家裡。關鍵是要尊重。恭敬佛是佛。
如果恭敬的心臟中,棕櫚樹,蝴蝶結,贊一個,甚至一個蘋果有可取之處。如果沒有敬畏,磕破了頭也沒有好處。當然,奉獻給佛菩薩拜,罪滅恆沙。更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