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醫歷法學

中醫歷法學

發布時間: 2021-12-21 02:43:50

⑴ 中醫歷法

中醫和易學同源,用的是農歷,但不同於農村的農歷。它是一種干支紀年月日時的方法,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代表正月二月等等到十二月。具體月份按二十四節氣來看即可。
比如,寅,正月,立春開始,一般是公歷的2.4號或2.5號。一個節氣15天,所以,寅月包括立春和雨水兩個。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辰包括清明和穀雨兩個。如此類推。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所以你只要記住二十四節氣的對應公歷時間,就會知道農歷是哪一個月份。
八字本用干支紀年,用公歷,再反查陰歷的那一天的干支,就可以了。
如果還有不懂,加我的QQ:191565750,詳細交流。

⑵ 學習中醫醫術

中醫和西醫不一樣 中醫涉及到了哲學、天文、物候、歷法等諸多領域,按你現在的年齡,應該先學好古文,這樣以後讀書就方便的很多。同時,多閱讀一些書籍,中國古代的名著都要讀,當然,不是那些小說什麼的。中醫是一門藝術,要成為一個真正好的中醫,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廣泛的涉獵!

然後考了大學之後就可以學中醫專業了。必須從基礎學起 生理 解剖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醫方劑學 中葯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外科學 針灸學 西醫內科學 等這是必須學好的 這也是中醫大專必修課。

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苦而枯燥的過程,你如果想要選擇當中醫,就要不斷的努力了!

⑶ 自學中醫,哪一本書是入門正途感覺現在黃帝內經也看了,河圖八卦,五運六氣,歷法天文也了解了一點,卻總

學習中醫 建議 從看秦伯未老師的《中醫入門》 結合看樊正倫 郝萬山 教授的 中醫視頻
再看中醫教材 中醫經典

⑷ 中醫看病說的是農歷

中國古代通行農歷,現在通行公歷,兩種歷法可以換算。中醫講農歷,體現的是一種時間醫學的觀念。

⑸ 中醫基礎學些什麼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書本大綱:
緒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二、中醫澇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第二節 陰陽學說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 五臟
第三節 六腑
第四節 奇恆之腑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第二節 氣
第三節 血
第四節 津液
第五節 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 十二經脈
第三節 奇經八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第二節 癘氣
第三節 七情內傷
第四節 飲食失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第六節 病理產物
第七節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第二節 發病類型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第二節 治則

⑹ 古代中國在中醫、天文歷法這些領域有哪些重大成就.

醫學: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⑺ 中國古代歷法有哪些,與中醫有沒優關系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於1個太陽年,並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歷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歷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後來歷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二、 節氣
a.節氣名稱
古人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周歲太陽年365又1/4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氣。這些節氣先是平分的,平均每個節日是15.22日弱。後代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規定為
14日(如冬至前後),有的規定為16 日多(夏至前後)。24個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套節氣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驚蟄古名「啟蟄」,漢朝避景帝名諱改。24節氣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絕對固定年年一致的。因為節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系。上述說的是大致情況
古人最初還把24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余此類推。
節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一些關系。由於1人節氣加上1個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要大於一個朔望月,所以每月的節月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推遲到某月就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後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所以古人說「閏月無中氣」。陽歷每月都有節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日期。
b.節氣的確立
節氣的確立和天文有關。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等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交某節氣,實際上24節氣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
《漢書•歷律志》提到過節氣與星次的關系,如太陽運行星紀初點交大雪,運行星紀中央就交冬至,運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運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歷志》所提到的星次和節氣對照如下:
1. 星紀: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諏訾:立春驚蟄
4.降婁:雨水春分
5.大梁:穀雨清明
6.實沈:立夏小滿
7.鶉首:芒種夏至
8.鶉火:小暑大暑
9.鶉尾:立秋處暑
10.壽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陽運行到某星次初點,就是前一個節氣,如果運行中央,就是後一個節氣
這個對照表是《漢書》提到的,驚蟄在雨水之前,清明在穀雨之後,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現代不一樣,《律歷志》中提到了交某節氣時指太陽所在的星宿和度數,如冬至點在牽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現代的冬至點在人馬座。
c. 節氣的演變
24節氣是逐步完善起來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這四個最重要的節氣。《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國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呂氏春秋》都叫日夜分。《堯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左傳僖公五年》說:「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呂氏春秋》里已經明確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到了《淮南子》就出現了和現代名稱完全相同的24個節氣了。
三、 紀日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組合,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調戲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
四、 記時法
古代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出現朝夕、旦暮、晨昏、昏旦並舉。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後,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後黃昏,黃昏以後是人定。《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就是對段時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後就是夜半了。
《詩經》上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後相繼的兩個時段名稱。昧旦是天將亮的時間,又叫「昧爽」。古書還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古人對一晝夜有等分的時辰概念之後,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小時的本意就是小時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現代對照,夜半12點(24點)就是子時(所以又稱子夜),上午2點是丑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以此類推。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點(23點)是為子初,夜半12點為子正;上午1點為丑初,上午2點為丑正,等等。這就等於把一晝夜等分為24小時了。對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記月法
古人紀月通常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為歲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秦時代每個月似乎還有特殊的名稱。例如正月為「孟陬」(楚辭)、四月為「除」(詩經)、九月為「玄」(國語)、十月為「陽」(詩經)。
古人又有所謂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個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份十一月(夏歷)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直到十月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復始。
後世還有以天干配合著地支來紀月,這是後來的事。
六、紀年法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後世還有干支紀年法。下面分別敘述。
a. 歲星紀年法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認為歲星(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次星次。假如某年歲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運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紀為「歲在玄枵」,其餘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左傳》襄公三十年裡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事實上歲星並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范圍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
b.太歲紀年法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對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紀 丑
2.玄枵 子
3.諏訾 亥
4.降婁 戌
5.大梁 酉
6.實沈 申
7.鶉首 未
8.鶉火 午
9.鶉尾 巳
10.壽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古代的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並用它來紀年。太歲是《漢書•天文志》的叫法,《史記•天官書》叫歲陰,《淮南子•天文訓》叫太陰。根據《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國時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
此外古人還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12個年份取了專門名稱,如攝提格、單閼等,對應如下表:
太歲年名 太歲位置 歲星位置
攝提格 寅(析木) 星紀(丑)
單閼 卯(大火) 玄枵(子)
執徐 辰(壽星) 諏訾(亥)
大荒落 巳(鶉尾) 降婁(戌)
敦牂 午(鶉火) 大梁(酉)
協洽 未(鶉首) 實沈(申)
涒灘 申(實沈) 鶉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鶉火(午)
閹茂 戌(降婁) 鶉尾(巳)
大淵獻 亥(諏訾) 壽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奮若 丑(星紀) 析木(寅)
單閼音chan2 yan1, 執徐音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離騷》中有「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認為這里的攝提是太歲年名里的攝提格,孟陬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於「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紀年裡的「寅」年,而是指太歲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漢年間,歷法家又取了閼逢、旃蒙等十外名稱,叫做歲陽,依次和上述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紀年法自西漢太初元年就開始使用了。
《爾雅》記載十個歲陽和十干對應,列表如下:
歲陽 十干
閼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強圉 丁
著雍 戊
屠維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陽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歲與十二辰的對應如下:
太歲年名 十二辰
攝提格 寅
單閼 卯
執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協洽 未
涒灘 申
作噩 酉
閹茂 戌
大淵獻 亥
困敦 子
赤奮若 丑
有時這些年名可用干支來表示,閼逢攝提格為甲寅年,旃蒙單閼為已卯年。創制這些名字是為了表示歲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後來發現歲星並不是每年整走一個星次,所以就廢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紀年了。但後人還有用這些古年名的,是根據當年的干支來對照的,已經失去了這些年名的本來意義了。如司馬光《資治通鑒》176卷《陳紀》十下註:「起閼蒙執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這是說從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據說最早應用於西漢,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干支紀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書記載西漢以前的干支紀年,是後人推算出來的。
七、三正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夏歷、殷歷和周歷,三者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不同,所以又稱「三正」。周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建丑之月(即夏歷的十二月),夏歷以建寅之月(即後世常說的陰歷正月)。周歷比殷歷早一月,比夏歷早兩個月。由於三正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歷季節與月份的對應: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歷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節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歷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節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歷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節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里所以紀時的歷日制度並不統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歷。《詩經》要看具體詩篇,如《小雅•四月》用夏歷,《豳風•七月》周歷和夏月並用。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二月無冰」,史官把這一罕見的天象載入史冊,很顯然這個二月指的是周歷二月即夏歷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歷二月,則已經是「東風解凍」,用不著大書特書。又如《庄公七年》說「秋,大水,無麥苗」,這也是指周歷,周歷秋季相當於夏歷的五六月,晚收的麥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沖殺」,如果是夏歷秋季,就不可解了。同樣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的秋陽是指夏歷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實,在《春秋》和《左傳》所記月的時月常有出入,同屬《左傳》的記時也有差異。《春秋隱公六年》說「冬,宋人取長葛」,
《左傳》說「冬,宋人取長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說「春,晉侯殺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傳》被記在僖公四年十二月,這說明《左傳》依據的史料有用夏歷的。
在戰國秦漢之際有所謂「三正論」,認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輪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於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以建亥之月(即夏歷的十月)為歲首,但夏正比較適合農事季節,所以並不稱十月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漢初沿襲秦制。《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殺灌夫,十二月晦殺魏其,接著說「其春,武安侯病」司馬遷不說「明春」而說其春,就是因為以十月為歲首,當年的春天在當年的十二月之後的緣故。
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後大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歷法和天文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中醫學主要涉及的是經絡學。

⑻ 往往中醫之術被叫做岐黃之術,那麼岐黃之術又有哪些解釋呢

就是望聞問切,觀察病人的一切外在的症狀從而對症下葯。

⑼ 我國在天文歷法和中醫中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請列舉出來 初一歷史課本上的東西 速度速度哈

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如:夏歷,廿四節氣,十二氣歷,授時歷等.

天文氣象的成就:
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科學的天文知識,可能當屬《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識大量出現
漢代,蓋天,宣夜,渾天三種論天學說已成形.
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漢代已用多種風信器觀測風向.最簡單的一種,叫做「視」
對於濕度的觀測也較早.據《史記 天官書》和《淮南子 天文訓》記載,是用"懸土炭"的方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中醫中葯方面的成就:

古代篇

約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
約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
公元259年左右,西晉醫家皇甫謐撰成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書《針灸甲乙經》。
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成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
公元652年,唐代醫家孫思邈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公元659年,唐政府組織編修成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唐本草》。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中醫學出現四大流派: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和養陰派。
公元1578年,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
大約公元十一世紀,中醫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
公元1830年,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

近代篇:
近百年來,在西醫學大量傳入的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受到沖擊和歧視。由於中葯治病療效顯著,它的存亡直接關繫到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因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得到較大的發展。

一、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
《神農本草經》的輯佚
顧觀光於道光24年(1844年)完成《神農本草經》重輯本四卷。
《神農本草經》的注釋和闡發
近代對《本草經》的匯纂、注釋和闡發有較大進展,其中以仲昂庭、沉其煜、蔡陸仙等人的著作較為突出。
蔡陸仙,於l937年編成《中國醫學匯海》。書中分為經、史、論說、葯物、方劑、針灸七部,其中經部首列《神農本草經》及各家論注。

二、葯性、葯效研究的進展
長期以來我國醫葯學家從臨證實踐中深切體會,必須熟知葯性、葯效,針對患者病情選擇用葯,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到近代,隨著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的發展,醫葯學家不僅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對葯物功效作較深入的探訪,同時也試圖採用國內外學者某些研究方法,以確認葯物功效,取得了一些進展。
傳統的葯效理論研究
近代醫家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十分重視以葯物功效分類研究中葯,其中比較突出的首推屠道和《本草匯纂》。
周岩的《本草思辨錄》更具有特色和深入。周岩於1904年初夏編寫成《本草思辨錄》四卷。
效研究的新進展
這一時期,在「中醫科學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醫家不滿足於傳統的葯效理論研究,他們試圖採用西醫葯理解釋葯物功效,或是採用化學分析、提取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確認葯效。突破了原有的框架,開創了葯效研究的新途徑,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留日學者丁福保是其中較突出的代表。
丁福保於1933年編寫成《中葯淺說》。書中按葯物功效,以西醫葯理論分為強壯健胃消化葯、解熱葯、利尿葯、鎮痛鎮靜鎮痙葯、鎮咳祛痰葯、收斂葯(或有止瀉止血之效)、興奮葯、瀉下葯、變質解凝葯、驅蟲葯10類。
繼《中葯淺說》之後,又有趙體乾編述的《中葯新說譯解》(約1936年)。
與此同時,福建仙游醫家溫敬修編寫的《實驗葯物學,經秦伯未校訂,1935年由上海中醫書局出版。全書分正編、續編,收載葯物587種(其中植物部466種、礦物部52種、動物部69種),分為強壯葯、強(健)胃消化葯、瀉下葯、利尿葯、收斂葯、沖動葯、祛痰葯、解熱葯……等23類,對葯物科屬、異名、形態、成分、效用、處方、禁忌、用量等均有記述,尤其著重於對葯物功效的闡述。
總之,近代研究葯物功效的方法有較大進展,用化學分析、提取葯物有效成分是其中一種手段,從總體上看它對於投進葯效研究的深入發展有一定作用。

三、中葯鑒別與炮炙
葯物鑒別
《增訂偽葯條辨》是曹炳章在鄭肖岩《偽葯條辨》的基礎上增補編寫的一部集大成的鑒葯專著。鄭肖岩於1901年著成《偽葯條辨》一卷,收載葯物110種。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電,浙江鄞縣人,出身於商賈家庭,通曉中醫中葯。1913年在紹興發起創設「和濟葯局」,倡導葯品改良。先後出任神州醫葯總會紹興分會評議,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熱心發展中醫事業,主編《中國醫學大成》,著述亦多。於1927年夏編寫成《增訂偽葯條辨》,《增訂偽葯條辨》分為四卷,凝集了兩位醫學家的智慧與經驗,書中共載葯110種,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蟲介、獸8部。
《增訂偽葯條辨》於1928年由紹興「和濟葯局」刊印,在國內廣泛流傳,對於提高醫葯人員鑒別葯物能力,豐富葯物知識,有著較大影響。
其後,有陳仁山的《葯物出產辨》(1931年);汪雪軒《鑒選國葯常識》(1936年)。
總之,近代中醫葯工作者的鑒葯經驗更加豐富,有關葯物真偽品種、形態與功能的對比更為細致和全面,並在小范圍內引用了彩繪、攝影及理化鑒定等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宏觀寫生的不足。但從整體看,近代鑒葯工作仍處於傳統經驗觀察階段,使葯物鑒別學的發展受到不少限制。

近代制葯學的發展
近代刺葯學,包括中葯制劑與生葯炮製兩大內容。與傳統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相較而論,中葯制葯學是近代中醫葯領域中發展較快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一批從事制葯的專門人才和有見地的制葯專著。
近代中葯制葯學的發展有幾個明顯特點:①倡導改革,吸收新說。②重視傳統理論對炮製與制葯學的指導作用。③強調制葯標准,即符合葯學葯性原理,製作得當,生熟有度。粗略統計,這一時期制葯方面論著約十餘種,其中學術成就較突出的有楊叔澄《中國制葯學》和周復生《葯業指南》④葯用植物、圖鑒及其它。
隨著近代生物學、葯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不少學者、葯學家注重對葯用植物、常用葯物作實地考察匯集,並對葯物科屬、形態、成分等進行較深入的研究,拓寬了葯物學的研究領域,其中成就較突出者有吳其浚、趙燏黃、楊華亭等。吳其浚(1789~1847)博學多才,「官跡半天下」。平生酷愛研究各種植物,公餘閑暇常精心收錄經、史、子、集、方誌中有關水陸草木的記述,匯編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栽植物838種。

⑽ 中醫醫學為什麼被稱為岐黃之術

1、因為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因而後世用即以「岐黃」代稱《內經》。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
2、中醫副作用小、醫療成本低、而且個性化診治。
(你是做寒假作業吧?)

熱點內容
楊雪元律師 發布:2025-05-10 18:29:47 瀏覽:167
通知函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18:29:46 瀏覽:464
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範本 發布:2025-05-10 18:24:01 瀏覽:849
法律法規辨識 發布:2025-05-10 18:19:28 瀏覽:602
律師非訴收費 發布:2025-05-10 18:18:02 瀏覽:79
商法題出現在卷幾 發布:2025-05-10 18:14:38 瀏覽:732
勞動法公休新單位 發布:2025-05-10 18:12:53 瀏覽:709
2020會計考試初級經濟法基礎精講班 發布:2025-05-10 18:10:45 瀏覽:267
七月一號新法規 發布:2025-05-10 18:00:58 瀏覽:264
銀行轉賬和網銀轉賬同樣具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5-10 17:45:39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