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大道理
㈠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引言: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比較好的一個傳統文化經書,並且他的第27章是如何解釋的,你們知道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道德經第27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吧。
這也是老子闡述了他自然無為的思想,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不要過於依賴老師,要自己學習,當我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所以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不會學習的人,他就算天資聰慧,也可能有後天的一些麻煩,我們知道要過分的依賴技巧,而不是天資。所以你會發現一街道都靠自然,雖然我們看起來是比較愚笨的,但是你會發現其中會有一定的大道理存在,這正是他精妙的所在,在平時的時候人們可以學習這種方法幫助自己變得更加聰明,用自己的一些方法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㈡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5篇】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喜歡可以分享一下喲!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1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後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於「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於是我們後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於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於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 方法 去認識它、體驗它、並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後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2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 教育 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 學鋼琴 ,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 文化 ,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3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得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朴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麼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麼,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麼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麼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於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得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麼,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並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尺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於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4
在讀書上學的時候,接觸老子《道德經》的機會並不多,相對而言,孔子的《論語》我們會更加熟悉,可能是因為沒讀過,我比較好奇,所以選擇了它來寫我的第一篇 讀書心得 ,而沒選《論語》。當我看到這本書第一章時,就覺得挺熟悉的,裡面的 句子 常被作為電視劇的台詞,為人所知。看《道德經》有的地方會覺得難懂,裡面的句子很玄奧,就像在講一些深奧的大道理一樣。所以在讀的時候,我有藉助一些詞語句子的注釋,來幫我理解裡面的資料。我曾聽有人說道德經一經翻譯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經了,確實,這樣藏著老子這位偉大先賢智慧結晶的作品,裡面的資料不是用來翻譯,而是用來感悟的,你僅有用心去讀了,你才會聽到老子想說的那些,而不是僅僅從字面上去獲得,這樣的獲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譯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老子,讀懂《道德經》,這又何嘗不可。
那句在電視劇里反復出現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是出自《道德經》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別人在看電視劇時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看時只覺得好玄奧的句子,完全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學理念,認為「道」生萬物,為萬物本源。其實翻翻這本《道德經》,你會發現「道」的出現很頻繁,「道」是作為老子哲學理論的核心思想,代表著他對宇宙人生獨特的深刻感悟和體察,對自然界,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說,也不易輕易領會,它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歷程。
我們高中的學校有一塊石頭,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下,那塊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是深綠色的字,與那棵大樹倒是映襯得挺好看。「上善若水」這四個字也是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它講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當如水一般,已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四個字雖然簡單,卻決不易做,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經》里講的道理還有很多,雖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經失去了意義,但裡面還有很多在今日仍有著重要進取的意義,仍值得我們去珍藏和學習。《道德經》教給我們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讀去體會,你會收獲很多。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5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接觸過聖人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於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 故事 。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 傳說 ,其中就有關於聖人老子的傳說——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為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著這些傳說比較神秘、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麼是老子的學說,他所著作的《道德經》講述的是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閱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為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於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為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為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為一本 網路 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著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為本,直接從關註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盪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為經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可謂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應該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即守柔。為什麼呢?因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堅硬的石頭。推及到人,若人能夠做到「上善若水」,所賦予的精神和意義,那麼他的心胸會像水那樣曾經深邃,待人像水那樣愛親,言談像水那樣真誠,處事像水那樣靈活圓通。這樣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說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仿的人呢?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5篇】相關 文章 :
★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5篇
★ 精選10篇關於道德經學習的心得體會範文
★ 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
★ 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想與心得
★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心得5篇精選
★ 讀完道德經後的心得感想
★ 道德經讀後心得感悟
★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總結
★ 道德經讀書心得感想
★ 全國教師發展大會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
㈢ 《道德經》這部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巜道德經》給我人生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話:
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眾所周知,「道」是老子極致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意思是:人世間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對一事一物一時的看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譬如生活中,一個家庭的道是什麼,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公職人員的道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做一個豁達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離毛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夠不被世間的紛擾是非所羈絆,看淡人生,笑對人生,暢享人生,不枉活著一生!
㈣ 你從《道德經》里學到了哪些哲理
萬物負陰而抱陽,氣沖以為和,世間萬物就是陰陽對立面不斷激盪的表現,只有達到陰陽平衡,保持中庸的狀態,貴柔守雌,才是全身之道。
㈤ 大道至簡出自《道德經》的哪章
「大道至簡」並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而是後來的道學學者專對《道德經》思想內屬涵的一種概括。
原句為「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釋義見下: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知道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本質的東西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本質的來源卻是錯綜復雜的。
大道至簡: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認識,明白。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㈥ 大道至簡一以貫之道德經原文是什麼
1、「大道至簡」【出處】《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釋義】是說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把復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後就是事物最本質的大道理。
2、「一以貫之」【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釋義】貫:貫穿。之:代詞,代「道」。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