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
『壹』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對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基回本要求和根本准則。答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規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依法行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2.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
3.必須維護憲法權威,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
4.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6.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拓創新與循序漸進的統一,既要體現改革和創新的精神,又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類推進。
7.必須把堅持依法行政與提高行政效率統一起來,做到既嚴格依法辦事,又積極履行職責。
『貳』 1,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內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容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越權無效原則.
4.信賴保護原則.
5.比例原則.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行政公開原則.
3.行政公正原則.
4.行政公平原則.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誠實信用、程序正當、權責統一
『叄』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回程序正當原則答、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3、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1)行政效率原則。
(2)便利當事人原則。
5、誠實守信原則
6、權責統一原則
『肆』 行政立法的原則有哪些
我國行政法有六大基本原則:
1、合法性原則:法無授權即禁止
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的約束。
2、合理性原則
公平、正義(行政主體應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國家應平等對待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
考慮應當考慮的因素
3、比例原則——適當性、必要性(最小損害原則,行政機關應當選擇侵害相對人權益最小的手段)、狹義的比例(衡量性原則,要求行政機關所採取的手段,不能給相對人權益帶來超過行政目的之價值的侵害)
4、程序正當原則(行政公開、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聽取厲害相關人的意見、說明理由——當作出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時,負有說明理由的義務、不得單方接觸)
高效便民原則(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其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其次是遵循法定時限。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
5、誠實守信原則(行政信息真實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或意思表示的信賴而對自己將來的行為進行籌劃和安排,由此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法律保護)
6、權責統一原則(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責任行政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伍』 行政立法的原則及內容
行政立法
一般來講,行政立法就是指委任立法或者授權立法。由於學者們對委任立法或者授權立法有不同的觀點,因此行政立法的內涵也就隨之而有所不同。學者們關於行政立法的觀點主要有如下一些:
第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又稱次級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議會授權制定的各種行政管理法規。 根據這種觀點,行政立法的授權者為立法機關,受權者則為行政機關,立法機關授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各種行政管理法規」的立法權均在授權之列。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法規非由議會制定,而是由議會為特定的事項授予無立法權的團體或個人制定。立法的權力通常可授予政府,公共事務行政機構和委員會,地方當局,法院,大學和其他機構。 這種觀點中的受權者十分廣泛,已遠超出行政機關的范圍,但授權的內容卻十分有限,只能就特定事項授權。
第三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基於法律授權的立法,是法律委任行政當局制定具有法律內容和法律同等效力的法規,其許可權由授權法規定。 這種觀點的獨到之處,是它強調了受權者所制定的法規,具有法律的內容並和法律有同等效力;而且行政立法的立法權應由授權法授予,而不是來自憲法。在第三種觀點看來,立法授權中的受權者實際上包括各部部長、地方當局、自治團體法定企(事)業。甚至私營公司、群眾組織(教會),它們基於議會的授權,都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情況下,依照法律規定製定其有和法律同等效力的規章制度。
第四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當代行政機關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行政立法權則是頒布這種規章的權力,是行政機關行使從屬的立法職權。這種觀點的一大特點,是強調為了保持立法機關作為主要立法者的地位,行政立法權必須受到制約;除非有法定標準的限制,否則立法機關不能授出它的任何立法權。
第五種觀點把行政立法分為制憲機關對行政機關的授權立法和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委任立法。認為一般的行政立法,是指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的立法,是立法機關委任行政機關在授權范圍內可以代替立法機關制定和法律效力相同的規章,行政機關不但可以依據法律頒布命令,而且可以制定和法律相同的規章。
第六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通常指憲法國家立法機關委託或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律的活動,表現為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只規定一般原則,而明文授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細則。這種觀點把行政立法歸結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專用品而加以批判:它是壟斷資產階級縮小立法機關權力,擴大行政權力的表現;行政機關往往利用這種行政立法權,制定違背憲法或法律的規范。
第七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議會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該當事項規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針及限定委任的范圍;而其實質的、具體的內容則委由法規加以規定。也有學者認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權基於法,並為具體實現國家目的所積極的、繼續的作用,藉經行政權而對有關國民的權利、義務所做的一般性抽象性的法規規定。
綜觀上述,筆者認為,行政立法的概念,大致可包括如下內容:行政立法的授權者,以立法機關為宜,因為在絕大多數國家,立法權屬立法機關所有,只有它才有立法的權力可授;行政立法的受權者,以行政機關為宜,不應授予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或個人,因為立法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意志活動的過程,如果把立法權委授予非國家機關的組織或個人,立法的這種國家行為的性質將會發生質變。至於法院的司法立法權,主要是判例法國家的傳統和慣例使然,在可預見的將來,在這些國家未改變這一傳統和慣例的情況下,仍依憑傳統和慣例來立法(司法立法),而不必非通過授權法來獲取此權力不可;行政立法的授權形式,無論以憲法或其他授權法均可,只要受權者是行政機關即可,因為無論用什麼法律(根本法或一般法律)形式授權,都是國家立法權從一個主體轉歸另一個主體,即從立法機關轉歸行政機關,在形式上不必苛求行政立法的授權內容,在符合法治原則的前提下,既可適當地廣泛授權,也可就某個方面或某個問題(事項)進行授權。至於行政機關根據授權創制的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稱為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命令,這是各國的立法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行政立法權的角度看,稱謂只是形式,未必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其效力等級(位階)。行政機關立法的法律效力等級,應由授權法(含憲法)規定,按民法原理來講,授權機關有多大的權力,受權者即可被授予多大的權力,受權者制定的法規(暫且先稱之為法規),其效力不可能也不應當超越授權者的權力范圍,但是,授權者不一定把其權力都授出,有些立法機關享有制憲權,這種權力就不能授出。如果必須對行政立法予以界定,那麼基於以上認識,可界定為: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製法規的行為。這個定義是指一般情況而言,不包括某些國家的行政機關內部的再授權。而且,這個定義是把「行政立法」作為動詞來使用,強調它的過程、活動及行為,如果從名詞的角度來界定,可定義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據立法機關以法定形式制定的授權法所創制的法規。 原則 民主立法是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行政立法也應嚴格遵循。盡管行政權以追求效率為價值取向,盡管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務院或其部委,它們作為行政機關有其實施行政管理的特殊性,盡管行政立法(特別是抽象授權)的內容主要是行政機關職權的內容,但不能忽視了行政立法所具有的兩重性,即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結合,行政行為與立法行為的結合,效率與民主的結合。立法權和立法行為所要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意志,它追求的價值的本質是民主,行政權和行政行為所要體現的是對全體人民意志的執行及實現,其追求的價值的本質是效率。如果說,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是行政行為的內在要求的話,那麼,這種制度對於行政立法應當有所例外,或者某種程度上的例外,否則行政立法就有可能成為行政首長立法,而以個人說了算為特徵的首長立法在本質上是同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原則相對立的,是對現代民主與法治條件下的立法的否定。
從民主政治的意義上來看,之所以需要讓行政機關以立法形式來實施某些抽象行政行為,不在於這些行為可以由此取得法律所具有的規范性、強制性和國家意志性(因為國家行政機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幾乎都具有這些屬性,這些屬性並不取決於它們是叫行政法規或者行政文件,而取決於行政機關所擁有的權力的性質),而在於這些行為可以由此匯集民意,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體意志,在廣泛民主的基礎上由行政機關做出正確的立法決策,從而促使行政權力與社會相互融合而不是彼此分離,保證行政機關運用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特徵的法律規范來保障行政管理的有序和社會的穩定。
行政立法必須貫徹民主原則和效率原則,體現在具體程序和立法要求中,就應當規定一些限制條件。各國都要求行政立法應符合一定條件,但具體規定不盡相同。
『陸』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回合法行政答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2、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3、程序正當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子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第二,公眾參與原則;第三,迴避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一是行政效率原則,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