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性道德
① 政治品質包括什麼有個空是政治靈敏性,第三個是什麼
應該是道德操守。(政治品質包括政治靈敏性、政治高度和道德操守)
補充:政治品質
1、定義: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黨性原則等方面,是對黨員幹部「官德」的綜合衡量。
2、意義:
「政治品質」是新時期新階段黨繼續地保持先進性的根本要求,就是黨員尤其是黨員幹部和領導幹部保持先進性的核心要素。
具有崇高的政治品質,是黨永不變色的根本要求,也是每個黨員尤其是黨員幹部和領導幹部永葆先進性的基礎。「政治品質」是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拒腐防變的內在支撐。
「政治品質」是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開拓進取、永不懈怠的恆久動力。
3、途徑:培養優良的政治品質,就要自覺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
② 初三政治,道德和法律兩者都具有什麼性
約束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2)政治性道德擴展閱讀
加快法治進程,已是當下國家治理的一個緊迫的課題。很自然,人們總是將目光向著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領。同時,法治社會建設也當及時提速,它是主體,是根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是依法治國的參與者、捍衛者、推進者。
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
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③ 政治無道德,道德無政治
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
而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很大的區別,不能夠同日而語,不可相提並論。
祝好!
④ 政治道德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所謂政治道德,則是為了實現和維護一定的政治理想與政治秩序,在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有關政治活動的合理、合宜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與從政者道德品質的總和。
第一,政治道德是基於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維護一定政治秩序的需要而對人們提出的道義要求,是一種應然的義務性規范、責任。
第二,政治道德,作為對從政人員的一種行為要求和規范,是為了達到政治理想與政治秩序的至善境界,而有些政治價值觀念(如中國儒家的仁政政策與王道理想)本身直接體現著這種合理合宜的至善追求。這樣就使政治道德具有道義上的價值崇高性。由此可見,政治道德是理想主義的。
第三,政治道德本來就是一種合宜正義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規范,因此,非但沒有必要隱匿,反而,為了達到光大、示範教化之目的,還需要大力宣傳,而且它也不需要詭詐偽善,而必須出自內心之信念,真誠而為之,方具有道德價值。如果是裝出來給人看的,那本身已不再是德,而是以外在之德實現內心之術,因而也就是一種權術了。
第四,政治道德則是以人性善理論為其理論基礎的。
⑤ 高中政治問題,道德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道德的功能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6.最初的調節功能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在一起,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能起到輔助作用。
我們國家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在一起,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道德雖不具有強制性,但是它的這些功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⑥ 舉例說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的例子——「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的重大意義
1、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的精神指導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榮辱觀,但如此具體地談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且把榮和辱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卻並不多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中國社會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普遍崩潰。底線倫理崩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一些人內心深處恥感和罪感意識淡化以至消失:沒有了羞恥感、知恥感、恥辱感,一些人對任何羞辱的事情也無所謂;沒有了負罪感、內疚感、懺悔意識,就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幹。人一旦不知羞恥,做人便難以做好人、辦事難以辦好事。與此同時,損人利已、見利忘義、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等便會被一些人引以為榮;而對於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等,卻反而「不好意思」起來,不能理直氣壯。例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一些大學生生活中以用名牌為榮,以節儉為「寒酸」等等。敗壞了社會風氣,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為我們劃出了一個評判是非的標准,這一標准精闢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們正站在實現「十一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起點上。值此之際,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激發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不能做到旗幟鮮明,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失去了前提。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來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進而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是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人的榮辱意識在內的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總體良好,「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生活藍圖,讓人民群眾懷喜悅和期待。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在激活人們的市場主體意識、財富創造主體意識,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己主義和「向錢看」的傾向;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在賦予社會活力的同時增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社會思想的「分散化」加劇了;加之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舊的腐朽沒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身上泛濫成災,少數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所謂「八恥」就是典型的寫照。反映在一些社會現象上,一盒天價月餅、一頓天價年夜飯,使勤儉節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盜版、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誠信良知。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沖擊,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
現在,「拉美化」教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不注重社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必然嚴重損毀經濟建設成果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人均GDP曾達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於社會進步能力、和諧能力弱小,物質進步沒有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反而帶來社會道德風尚的淪落。結果,社會矛盾叢生,經濟起飛後又墜毀了。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化並不是GDP的簡單增長,它是經濟與社會、物質水平與道德風尚的雙重起飛。「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新內容,為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醜提出了具體標准。它要求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道德文化基礎的建設;要求我們避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彎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舉措
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當代青少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談話中特別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既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青少年一代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虛化」、「弱化」、「大化」等現象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區別對象,分類指導,在增強榮辱意識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上下功夫。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新的價值觀,非常切合實際。「八榮八辱」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發展,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對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義重大。青少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關系21世紀中國的命運,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系中華民族的興衰。看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如何,關鍵是看現在的青少年的面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長,不僅僅是青少年本身的問題,其背後是千家萬戶、億萬民眾,祖國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戰略舉措。
⑦ 政治與道德有何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⑧ 什麼是黨員幹部必須恪守的政治道德
黨員幹部必須恪守的政治道德
一、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始終做到講政治品德
政治品德是領導幹部道德修養的靈魂,是統帥領導幹部全部政治實踐活動的主導因素。政治品德是從政的基本准則,領導幹部不僅對國家對人民負有重大的經濟、政治責任,而且負有重大的道德責任。要始終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忠於職守,清正廉潔。理想信念是道德之基,動搖了理想信念,就會失去道德准則,人的思想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想就會蛻化變質。胡錦濤同志說:全黨同志要常修為政之德,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仰的危機是最致命的危機。領導幹部要常懷律己之心,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牢守清正廉潔底線。對組織、對群眾要有敬畏之心,時刻把自己置於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之下,決不能把自己置身於監督之外,逃避監督、濫用權力。
二、堅持公共利益不侵犯,始終做到守職業道德
道德問題是做人為官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古人雲:「百行以德為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做官必須先做人,做人必須先立德;德乃為官之本,為官須先修德。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意是說為官從政者的道德具有導向作用。我們共產黨人更應成為當今社會的道德楷模,否則就不能體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職業道德是領導幹部的必備素質,領導幹部的職業道德,在黨員幹部隊伍中起著示範作用。任其職,盡其責;在其位,謀其政。敬重工作、敢於負責的精神是為政之德的核心內容,也是領導幹部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領導幹部只有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模範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賴。領導幹部必須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並接受社會監督。做任何事情,都要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塑造良好的公僕形象。
三、堅持和諧幸福不傷害,始終做到思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維系家庭和諧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是現代家庭是否健康向上、和諧融洽的標志,黨員幹部的美德表現,不僅表現在官場上,表現在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同時也表現在家庭生活中。領導幹部的家庭美德常常被社會高度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國、平天下」,必先「修身、齊家」。領導幹部是公僕,為人民服務,其家庭是他強有力的後方保障。在家庭美德建設中領導幹部發揮著示範作用,不能以身作則的領導幹部很難保證家庭成員的道德高尚。幹部當好榜樣「把前門」,家屬見賢思齊「把後門」,這樣才能共譜清正廉潔之歌。因此,領導幹部必須常修為政之德,提高自身家庭道德修養,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常言道:清官無私,庸官無才,昏官無德,貪官無恥。清官不是做了官後才清廉,而是首先具有無私的品格。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一把手,在權力運行過程中處於關鍵地位,特別容易成為被腐蝕的對象。領導幹部必須提高自身家庭道德修養,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要經常對照黨紀法規梳理自己的行為,看看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與規定不相符的,及時自我凈身;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防止他們利用自己的職權謀取私利。
四、堅持清正廉潔不褪色,始終做到修個人品德
個人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所構成。道德認識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品德的首要環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個人品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基礎,領導幹部的個人品德不僅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領導作用的發揮,而且對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導向作用。重視並堅持個人思想品德修養,歷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自覺行為,也是終其一生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必須常思貪欲之害,永葆清廉本色。領導幹部手中都掌握一定權力,如何正確看待這份權力,如何正確行使這份權力,如何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要冷靜思考。一旦經不住誘惑,權柄就很容易變成別人手中的把柄,就會迷失方向、走向墮落。在對待公權上要慎始、慎微、慎欲、慎獨、慎終,要以廉為榮,以儉立身,耐得住艱苦,守得住清貧;要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和精神追求,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加強世界觀改造;要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凈化「生活圈」和「社交圈」,做情趣健康、生活正派的表率,增強對消極腐敗現象的免疫力和戰鬥力。
五、堅持行為底線不放鬆,始終做到顧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准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黨內少數腐敗分子不顧社會公德,嚴重地影響了黨的執政形象。有的花公家錢大手大腳,工作上鋪張浪費,不節約行政成本,生活上用公款大吃大喝,一擲千金不心痛;有的在公眾場合酗酒滋事,無視公共秩序,以權壓人,以勢欺人,公然與執法者發生沖突;有的參與賭博,通霄達旦,夜不歸宿,甚至攜公款聚賭等等,都是對社會公德的藐視。
⑨ 什麼叫「政治性」
政治活動指人、、階社會團體實現其政治目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政治行社會各階級、政黨、集團達其政治目而進行社會活動從概念上看二者應該沒區別說政治行指人應該說錯政治行突出人唯樣理解:政治活動突出實踐性而政治行僅僅有實踐性應該還包括人政治心理活動、政治意識等內容政治活治行實際社會政治生活具體體現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是政權主體,「治」是維護政權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圍繞著政進行的。
政治包括軍事,法律,政權機構,政治黨派團體,等等方面。「政」主要是政權,政府,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治組織,政治機構。「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據這些進行的行為,包括軍事,法律,行政等方面。「政」是硬體,「治」是軟體。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本質
經濟是社會交往不斷發展的產物,是社會交往不斷趨於規模化、標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確化和條文化的結果。社會交往的發展產生了社會管理,社會管理是「關於社會交往的規則體系」。政治又是社會管理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是社會管理不斷趨於規模化、標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確化和條文化的結果。
社會管理可分為規范化的社會管理與非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兩種基本類型,其中,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就是政治,非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一般是指民間管理。
政治的本質:就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