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壹』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
第一,我了人生的來意義在於不斷源的提升,成為更好的自己。我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是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徵和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還有健康成長等方面
第二,人生的品質在於不斷深化信念,樹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里,對於樹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都有深刻的啟迪。理想信念詩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鈣』
第三,大學生要不斷提高修養,注重道德,完善品格,學會用法。在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後,我發現一個道理:政治修養是核心,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重點,心理修養是基礎,學習成才修養是出發點和落腳點
拓展資料:最後 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
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
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
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
『貳』 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作用有:
1、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它體現著人們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各種問題時所體現出的是非善惡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是政治素養、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識的綜合體,決定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目的和方向。
2、良好的法律素質對於保證人們合法地事實行為,依法維護各種正當的權益,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中心環節和根本要求。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提高相應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才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承擔起相應的歷史責任。
『叄』 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有那些重要性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體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http://www.027xiaoy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27&extra=page%3D1 希望能夠幫上你。
『肆』 道德對我們的成長有什麼作用
道德素質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一)可以幫助認識和把握社會現實任何一個人才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對於社會現實的了解、適應和把握,在人才成長中至關重要。道德素質以其特殊的認識功能,為人才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二)對人的內在本質的統率作用,人才成長的內在因素可以歸納為德、識、才、學、體五個方面。德居其首,德是統率、靈魂。「德」的范疇,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
三、道德素質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一)可以幫助認識和把握社會現實
任何一個人才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對於社會現實的了解、適應和把握,在人才成長中至關重要。道德素質以其特殊的認識功能,為人才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現實基礎。首先,它使作為道德認識主體的人才,自覺員行社會道德義務,符合社會的要求,獲得社會的認可。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寫道:「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而獲得的,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經受的至今還在經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著儉朴生活,並且時常為發覺自己佔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難以忍受。」愛因斯坦是個很儉朴的人,在日內瓦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土學位時,他是戴著一頂舊草帽去登台領取證書的。「戴草帽的榮譽博士」則成為科學界的一時美談。其次,它使作為道德認識主體的人才,善於從個人和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個人對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態度這一角度,揭示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從而找准個人成才的目標。例如,馬克思在中學時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選擇為千萬人謀取利益的事業中完善自己。」馬克思的一生,的確以其光輝的理論思想照亮了世界無產階級前進的道路。又如周恩來小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倔起而讀書」的宏願,他用才學和品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員獻。
(二)對人的內在本質的統率作用
人才成長的內在因素可以歸納為德、識、才、學、體五個方面。德居其首,德是統率、靈魂。「德」的范疇,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僅就道德家質對人才成長的意義看,可以說它對人才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難以成才,難以對社會作出貢獻,相反,一個人具備良好的品德,就能夠在實踐中根據實際可能和需要去發展和開拓智能。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史學家司馬光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達爾文在回憶錄中寫道:「作為一個科學家,我的成功,不管它有多大,是取決於種種復雜的思想品德和條件的。」當然許多反面的事例也闡明了道德素質在人才形成發展中的統率作用。有許多智商很高的人,甚至已作出一定成就的人,因為道德素質很差,而斷送了美好的前程,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處理物質生活、個人名利、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而在人生發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墮入了深淵。在科技史上,法國著名科學家拉瓦錫曾發現氧氣而推翻了「燃家源」,完成了化學領域里的一場革命。但他總想成為一個「大財主」,所以加入了包稅公司,搜刮民財,又擔任了火葯和硝石管理局局長,趁機撈了不少錢。由於貪欲的惡性膨脹,後因貪污罪被送上了斷頭台。所以說,優良的道德素質是人才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中說:「在像屆里夫人這樣祟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
代的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耍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道德素質不僅對人才成長的內部各組合要素起協調促進作用,而且對人才成長的外部影響諸因素起認識協調選擇作用,以使人才盡早成熟和盡快成長,發揮最大的社會作用。
(三)對人際關系的協調作用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表現為學科的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每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都需要各類人才互相作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人才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人才的交往能力也日顯重要,而優良的道德素質是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馬克思曾說: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
性的關系,那麼,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具有優良的道德素質,才能識大體、顧大局、謙虛熱忱、不計名利,才能處理好復雜的協作關系,成就偉大的事業。用優秀的品德來協調入際關系,是一種最持久、最有效的最真實的人際交往藝術。總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道德調節較之政治,法律、宗教等調節手段,使人能更好地把握個人對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關系和活動;能更好地按「非惡」、「小善」、「大善」、「至善」等不同層次的要求來使個人的行為不斷達到較高的水準;更好
地處理非對抗性矛盾,形成協調的人際關系,為人才成長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自我評價與自我完櫻作用
老於曾指出:「知人者智,白知者明,股人者力,自勝者強。」現代人才,應是強者,也應是明智之人。做到這點應依靠優良的道德宏質的力量。道德的自我評價,總是以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形成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作為對照的標准,以與自己行為有關系的他人、社會的利益要求進行判斷,提醒自己哪些是應當做的,哪些是不應當做的,在不斷的自我評價中走向自我完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才在善惡選擇、境遇取捨方面,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使人才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健康順利地成長。
應當指出的是,道德素質對人才成長的作用並不是孤立的。道德素質是在同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覺悟、思想方法、生活作風以及傳統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密切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中發揮作用。
『伍』 談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生活中的作用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起源於人類最初的生產活動。道德在本質上是由人們的經濟關系、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和服務於社會存在的。而人類社會是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的,經濟關系、生產方式都是按照客觀規律發展變化的。因而,道德也必然是有規律地發展變化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最初是從人類的勞動生產過程和人自身的生產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人類兩種生產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矛盾、各種社會聯系越來越復雜,就使得最初存在於原始人中的調節矛盾、維持正常生活的天然秩序,不適應發展人類兩種生產的需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新的藉以協調自己戰勝自然的規范,這就是最初的道德,即原始人的道德。由於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必須結成某種集體,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相互協作,團結友愛,盡心竭力維護集體,而沒有自私自利的觀念與行為,以維持大家的生存。這就構成了原始人道德的基本特徵。原始人的道德觀念和規范包含在風俗習慣中。隨著分工的出現,私有制產生了。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和規范亦隨之產生。
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以後,原來統一的社會分裂為相對立的階級,統一的道德也分裂為階級道德。階級社會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種社會形態。這三種社會形態有某些相同之處,反映在道德上,構成整個階級社會的道德與無階級社會道德的根本區別。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它要求改變與幾千年的私有制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建立起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和道德體系的核心就是集體主義原則。以往的階級道德將逐漸地被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所取代。
將來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過渡,道德也要發展到更高的階段。縱觀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就是由統一的道德發展到階級社會的階級道德,隨著階級的消滅,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道德又將取代階級道德的過程。這是人類社會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道德的進步與每一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經濟關系的進步與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一種反映。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普遍意義上,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而一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道德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陸』 道德與法律在實踐生活中的作用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法在道德基礎上產生,人們對二者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便爭論不休。中國歷史上「王」、「霸」之爭,便是一例。本文主旨在於闡明社會生活中「德本法助」的思想。 一、道德、法之聯系與區別 道德是一定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靠社會輿論、各種形式的教育、傳統習慣、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而起作用。它隨人類社會產生而出現,用以調整經濟關系棗食物的獲取與分配,以防因有人不勞動或多佔而致人餓死。後隨生產發展、剩餘產品出現,道德對不勞或多佔的譴責不那麼強烈了,其調整經濟關系的作用也隨著調整范圍的擴大而不象原來那樣突出了。到階級社會,統治者把有利於自己的部分道德習慣上升為國家意志,把自己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合法化而出現了法。法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的總和。 不能從道德、法的起源與概念可知,法源於道德,且最初二者皆以調整經濟關系為主要目的,緊密聯系,從不同角度調整社會生活。但二者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道德與法的調節范圍不同。法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對達到危害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程度的行為予以制裁;道德不僅要干預法之范圍,且要廣泛干預法不能觸及的領域,可以說,其干預的是一切有關個人和社會的行為。 其次,道德與法的作用時效不同。法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階級對立的出現、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會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則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只要存在人類社會,道德就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次,道德與法的平等性表現不同。法學界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無論何人,同罪同罰。這固然體現了法的平等性,但其背後,又隱藏著不平等性。因為人的知識、智力水平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等,就決定著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盡相同,同罪同罰的不平等性就很明顯。相對而言,道德對不同知識、智力水平,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及不同的地域、民族,要求也不盡相同,這種表面的不平等,卻正是其平等性的體現。 從道德、法之起源及二者的聯系、區別,可以看到:在社會生活中,二者的作用應是德為本、法為助。 二、道德、法與人的完善 上述談及,道德與法是依靠不同的力量來實現的。道德主要訴諸社會輿論和個人覺悟,或者說更主要的是訴諸人的良心,靠人的內心信念來實施,通過輿論的監督,使人發自內心的反省,以達到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目的。法則依靠國家強制力,通過外在強制,通過違法後的制裁措施,使人震於法之威而服從法的規范。實際上,內心的反省與外在的強制,從人的自我完善而言,其作用恰象辨證唯物主義所講的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社會是復雜的,人的成長道路是曲折的。無人監督下壞事的做與不做,更多地取決於個人平時所受的道德教育,而非懾於法威。可見個人的人格完善,道德教化是主導。子雲:「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①說明我國古人就已經認識到道德在人格完善和社會生活中的中心作用。 道德的主導作用還在於能防患於未然。古人雲:「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教化能使人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發生;法則是不法行為發生後的制裁措施,治標而不治本。社會生活的中心目的應在於防止不法或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即要「防」字當頭。 由此,道德與法在人格完善中的作用是:德本法助。 三、道德、法與社會穩定 社會的穩定是道德與法共同作用的結果,二者不可偏廢,但道德對社會的穩定又起著主導作用。 立法的目的在於行法制,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具體到我國,法制有四個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要求有完備的法可供遵循,就需要立法。立法者除熟悉法律業務外,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否則就會出現一些維護個人和小集團利益的法而帶來社會混亂,歷史上隋文帝、煬帝的作為可為借鑒。文帝晚年,因驕傲、猜忌心理的發展,規定「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甚而「三人同竊一瓜,事發即時行決」,引起社會大亂。煬帝弒父殺兄,「敕天下竊盜以上,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②,結果激起民變,隋政權亦被推翻。可見立法者的道德素養關乎國家的興衰、社會的治亂,不可不重。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是要求一切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實際上,執法者的道德修養就決定其是依法辦事,還是以一己之好惡出罪入罪。 即:沒有道德的保障,法制的實施是不可能的。 在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德本法助是我國古人早已認識的道理。漢初君臣看到秦朝凡事「皆有法式」,「法繁於秋荼,網密於凝脂」③所導致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狀況,認識到要治本必「行仁義、立學校、興教化」,為此,西漢時期約法省禁,成就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唐初君臣認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④是以唐初注重以德化人。貞觀四年,「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⑤出現了被封建史家譽為「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 中西比較,亦可得此結論。據1996年3月11&127;日《人民日報》載:美國的犯罪率與刑事案發率為中國的30倍。死於被謀殺人口比例是中國的5倍。&127;強暴犯罪率是中國的18倍。刑滿釋放後的重新犯罪率為中國的5倍以上。與中國相比,&127;美國一向被認為是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以上數字清楚說明,法不能決定社會是否穩定。通過道德教化而輔之以法,才是實現社會治平的真正出路。 四、道德、法與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以法律為邊界」,厲以寧先生如是說,在此體制下,經濟要有個:「籠子」,「這個籠子就是法律,任何單位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這個邊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切活動都要根據法律。」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了,這就要求有健全的法,並嚴格依法辦事。因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的力度要加強。有人就片面認為,市場經濟時期,道德的調節作用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在此觀念指導下,前幾年出現了「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⑥的狀況,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又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公平競爭,反對爾虞我詐,反對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為我」哲學。它要體現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為此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為「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可以說,沒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離開了思想道德建設,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應該削弱,而是應該加強。 總之,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體現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體現社會主義的特徵。法制建設是市場經濟的有力保障,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偏廢。
『柒』 聯系實際論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要兩千字以上。誰能幫我啊,先謝了!急啊!!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
⑴、有助於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
⑵、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打下知識基礎。
⑶、有助於梁當代大學生擺正德與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課能幫助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大量素材和生動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獲得真、善、美的心理啟迪,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具體地說,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它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意味著發展的機遇。然而,由於當代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特點及其經歷的原因,近年來大學生在這一轉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地影響大學生教育任務的完成及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助於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增加應對現實中各種挑戰的能力,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完成大學期間的各項發展任務,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於青年學生積極探討人生的具體問題及其哲理,盡快選擇並走上成功之路。隨著大學生離開家庭並逐漸融入社會,他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有關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問題,並引發有關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相應思索。「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針對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特點,從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進而透過具體現象探討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哲理問題,將有助於青年學子撥開市場經濟的迷霧,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取向的干擾,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成才撥正航向。
最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學習,還將有利於青年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我的新境界。修身養性向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個體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保證。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責任,黨和政府對此也寄託了殷切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將有助於青年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並在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擺脫了低級趣味的人,無愧於時代與民族的重託,真正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同學習其他任何課程一樣,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也要注意一定的學習方法。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一貫倡導的學風,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教學原則和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學習掌握理論知識;二是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學習、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理論。這是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前提。沒有理論指導的行動是盲目的、不自覺的行動。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結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導。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理論,我們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實踐中,區分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自己的道德實踐活動也才有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其次,我們要善於把所學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論運用於道德實踐活動,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活動。毛澤東有句名言:「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也才是檢驗一個人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高低的標准。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效果的有效方法。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過程,是一個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積極揚棄過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觀的努力,也需要客觀外界的幫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還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畢竟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還要善於運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稱為自我修養,它表現為一種自我主觀積極努力、勇於進取的狀態,表現為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不斷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監督、自我反省、自我改進的能力和水平,我國儒家學說中提倡的「慎獨」就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進行自我總結和鑒定,通過分析解剖自己的優缺點,樹立新的奮斗目標;立座右銘,針對自己的弱點或根據自己的願望把名人名言置於床邊、案頭,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勵、督促、潛移默化的作用;記日記、寫讀後感等也不失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捌』 結合實際經歷談談思修課道德方面的收獲
我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是在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徵、歷史使命回與成才目標和適應轉變、健答康成長方面。生活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
生劃分成若干個階段,大學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經歷。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為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
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准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