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八種道德

八種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23 05:48:49

1.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八種道德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2. 國士無雙代表的八種品德都是那八種

一,國士是什麼樣的人?

按照一般的解釋,國士就是:國中傑出的人物。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對李陵有一段評價,因為這是私人書信,而且司馬遷和李陵的關系不深,稱「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所以對李陵的很高評價是不帶感情色彩的,他稱贊李陵「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見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認為: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這樣的品德可以稱為有國士之風。

當然這是根據李陵這樣一個具體人物來說的。那麼其它情況下是否還能被稱為國士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這是蕭何對劉邦誇韓信的。蕭何認為韓信當得起國士的稱號,但顯然不屬於司馬遷說李陵的那種情況,只是單純指傑出的人才,對國家有很大的幫助的人。

《東觀漢記.黃香傳》:黃香江夏安陸人,「年十二博覽傳記。家業虛貧,衣食不瞻。舅龍鄉侯為作衣被,不受。帝賜香《淮南》,《孟子》各一通,詔令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謂諸王曰:此日下無雙江夏黃童也,京師號曰天下無雙國士。」意思是說黃香年幼時因博覽群書,皇帝(漢順帝)稱贊他是「日下無雙江夏黃童」。後來,皇帝對黃香的贊譽傳得朝野盡知,京師流行起「天下無雙國士」,「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稱譽。後世遂用「天下無雙」,「無雙士」,「黃童」等語稱贊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傑出人士。這里的黃香是個神通,國士只指出類拔萃的人物。

《戰國策.趙策》:「晉陽之孫豫讓事知伯,知伯寵之,及趙襄子殺知伯,豫讓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矣。』」最後一次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說:「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這里豫讓所說的國士,基本上和「士為知己者死」的「士」意義相近。但是不同於一般的士,規格要高一點。而且這里講到了待以國士之禮,也就是說君主對待的也應該是不同於一般的禮遇和關愛。

策帝對國士的理解是根據以上一些資料得出的帶個人觀點的初步解釋:首先,國士是在某方面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別是在對國家的軍政方面,並且具備讓人欽服的能力和品格(這是客觀上的要求);另外,國家和君主的器重也是重要的方面,否則他的能力發揮不出,建立不了與國士相稱的業績,或者在野隱居的具有國士潛質的人物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國士。

題外話:象李白的《與韓荊州書》中所說:「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國士。」稱對方為國士,一般只能理解為客氣話。這個話題在下面關於三國志的部分中還會提到。

二,三國志陳壽評價的四位國士

(1,2)關羽,張飛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3)呂蒙
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附:孫權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這里的注引江表傳提到孫權誇獎呂蒙和蔣欽,認為他們兩人可以並稱國士,但不是陳壽的評價,所以未把蔣欽算在內。

(4)凌統
後權復征江夏,統為前鋒,與所厚健兒數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數十里。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還以白權,引軍兼道,水陸並集。時呂蒙敗其水軍,而統先搏其城,於是大獲。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附:
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黙卧,使客卧下黙。」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黙之間邪?」表大笑。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綉,並與詡書結援。綉欲許之,詡顯於綉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綉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

以上兩段雖出現國士,一個是劉備說給對方的客氣話,一個是賈詡在批評袁紹不能容人,並非是評價,所以不計在內,和李白的《與韓荊州書》中提到的一樣,只是一種表達方式。

三,從這四位國士中得到的一些想法

關羽,張飛是蜀漢的重臣,呂蒙,凌統是吳國重臣,四人受君主的信任,禮遇規格也是在國中數一數二的。其中凌統是吳國受君主禮遇最高的人。

共同特點:在本國中他們的能力都是突出的,貢獻也很大。其次,都對本國以及君主非常忠誠,是君主十分信賴的將領。再則,信,義是他們的立身之本。綜合起來就是,貢獻,在本國中的地位,忠誠,信義,這也許是陳壽評價他們為國士的最基本原則吧。比如陳壽雖然認為「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這樣的缺點,但在這基本的幾點符合後,還是認為他們有國士之風。

呂蒙的經歷有點特殊,因為他有一個質變的飛躍,他除了忠誠,信義,之外,還具備好學,勤勉,善待士卒,廉潔的品德,陳壽以「克己」概括之,按照儒家的觀點來說,克己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境界了。

至於凌統,他的表現和司馬遷說的:「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最為相近。

策帝個人認為:凌統是四人當中最符合國士的人物。

總結:總的說來,我認為,國士一般是一個泛稱,這個稱號既不是說明這個人物是該國的第一人或最強者,也不是泛泛之輩就可以獲得,而是需要有幾個條件同時滿足,特別是在忠,信,義上比較突出一點,還有君主的信任禮遇,因為國士的含意畢竟還是從「士」這個角度派生出來的。光是從能力上來講,那麼很多人符合,但不是人人都被稱為「國士」也許原因就在這里。

3. 中國傳統的「八德」是哪八種德行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4. 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八種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的八大內容

一、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為根本,強調人獸之分,人無良知不如善,體現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價值。主要有:剛正、謙恥、為善、篤學。

二、精髓是以義制利,人為人的價值應以道義為重,升華為「生以戴義」、「義以道生」的人生觀。

三、崇尚律己修身,這是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格修養的體現。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虛心、談泊、大度。

四、精忠報國。

五、仁愛孝梯。

六、誠信好禮。

七、天下為公。

八、自強不息。

以上是中華民族固有的美好的品德,這種品德是世代相傳,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道德。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

或者簡單一點的
八榮八恥

5. 古代女人的八種品德是什麼

中國朱子禮教中,要求女性所謂的「三從」、「四德」。所謂的「三從」,專是指:未嫁從父,既屬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八種品德可能就是要乘以2吧。

6. 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八種美德是什麼

熱愛祖國
服務人民
崇尚科學
辛勤勞動
團結互助
誠實守信
遵紀守法
艱苦奮斗

7. 什麼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八德

八德:含義主要表現為: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以待人,善於待人,不小肚雞腸,不妒賢嫉能;愛是敬愛兄長,順從長上。在事業中,尊重領導,服從組織,嚴守紀律;信是誠信。它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義是正義。它是一種道德靈魂,也是一種道德的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和是一種意境,簡單地講就是陰陽平衡,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平是指公平均衡,平等待人,誰犯法都要處罰,誰有貢獻一樣有賞。

「八德」從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涵蓋了個人與家庭以及社會的道德關系。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這八種品德,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不會落後於時代,而且還會成為新世紀的強者。

8.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8)八種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9. 品德修養八個標準是什麼

一、厚道。

古人雲:厚德載物,就是說人只要有好德行,沒有承載不了的事,相反人無大德便無法成就大事。這些名言忠告,告誡我們要樂於吃虧,多為別人著想,才能成就事業。同時,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二、善良。

善良是好人品的關鍵要素。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方能使人敬仰。要多存善心,多興善舉。只有這樣,才能坦坦然然做人,達到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境界。

三、守信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什麼事也干不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講究言必行,信必果。尾生為愛情魂斷藍橋,曾子因--句話為兒子殺豬,都是守信的千古佳話。人在社會上如果不講信用,肯定沒有人願意與其交往,更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

四、寬容。

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下難容之事。我們要學會寬容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特別是與自己有矛盾的人。

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的心靈松綁,否則,只會給自己的心靈加壓,受累的還是自己。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寬容別人不足之處,一分為二地看待別人。凡事爭則兩敗,讓則兩利。

五、誠實。

誠實是立身之本,誠實是一一種美德。人之無誠,不可為交。「欲當大任,須是篤實」。做人只有實實在在,老老實實,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我們對待工作也一一樣,不管是匯報工作,還是反映問題,都要實事求是,絕不可弄虛作假,失信於人。

六、謙虛。

謙虛是好人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什麼時候把自己看低一一些,總是好事,一方面有利於自己的進步,另一方面有利於與人相處。古人雲「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干任何事情,不要總認為自己賢能,不可少之,這樣不好,容易讓人討厭。謙恭之人,人皆愛之。

七、正直。

一個人不一定能成為一一個偉大的人,但完全可以成為一一個正直的人。正直之人,首先要做到憑良心辦事。清人王永彬有雲:「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做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幹事都能從良心出發,那絕對是一個高尚的人、正直的人。人還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遇到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決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要堅持真理,不能因為關系好把錯說成對,也不能因關系不好,而把對說成錯。

八、執著。

人貴有恆。干任何事情要有決心、恆心和耐心,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否則,將一一事無成。所謂「滴水穿石,鐵棒磨針」,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愛國將領馮玉祥說過:「世上成大事者都是傻子」,因為這些人一旦認准目標,只管朝前走,所以才會取得成功。相反,有些所謂聰明之人,因為腦子轉速太高,幹事業左顧右盼,思東想西,結果還是成不了事。

我們自己不妨做個傻子,把自已看得渺小一一點,有什麼不可呢?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只要是認準的事,就應該想盡千方百計把它完成,把它干好,奮力追求成功的樂趣。這種恆心和勇氣,就是執著追求的具體體現。

10. 傳說中的騎士八大美德是那八種

謙卑(humility)
彬彬有禮,尊敬他人,謙虛謹慎,這就是騎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騎士有其驕傲的一面,因其榮耀與地位,但騎士不等同於其他貴族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同時還有謙卑的一面。謙遜的態度不僅僅是面對年輕貌美的女士和身份顯赫的貴族,在對待平民時,騎士也絕不會惡言相向。騎士尊敬所有善意的人,他的禮貌幾乎是與生俱來。

榮譽(honor)
榮譽從何而來?榮譽對騎士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為榮譽而戰!甚至不惜犧牲一切!這是騎士恪守的信條。騎士團光亮耀眼的徽章在太陽下醒目地提醒著它的佩帶者:這就是你的驕傲。

犧牲(sacrifice)
騎士,你是否具有這樣的勇氣,在需要你付出代價來成全大多數人利益時,你敢於犧牲么?也許是犧牲物質利益,也許是犧牲生命。你必須具備這樣的勇氣和魄力,才是一名稱職的騎士。

英勇(valor)
毫無疑問,怯懦者不配冠以騎士的榮耀頭銜。沒有勇氣的人根本就無法通過騎士的測試。騎士必備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無所畏懼地向邪惡宣戰,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保護弱小,你決不能退縮。

憐憫(compassion)
同情弱者,騎士要有一顆博大包容的心。騎士肩負著除惡鋤奸伸張正義的使命,騎士雖然是效忠於領主或王室,但正義才應該是他們行為的准則。

靈性(spirituality)
靈性這種美德,含有對神旨的領會能力在內,騎士必須敬仰神,要熱衷於為神作出奉獻。在中世紀被神統治的那個年代裡,愛基督愛教義,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

誠實(honesty)
無論在何處,誠實都是值得稱贊的美德。作為騎士,誠實也是一種必須的品質。

公正(justice)
公正無私,嚴守法律,按章辦事,沒有什麼是比公正更應該做到的美德。即使對你的敵人,你也必須公正

熱點內容
高校司法類 發布:2025-05-09 10:20:38 瀏覽:704
交通法規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09 10:20:37 瀏覽:316
國際經濟法上的匯票案例 發布:2025-05-09 10:13:07 瀏覽:919
新婚姻法讓已婚女人很糾結 發布:2025-05-09 10:10:13 瀏覽:106
國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5-09 10:03:26 瀏覽:91
勞動合同法解除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9 09:54:34 瀏覽:178
2016厚大鍾秀勇講民法 發布:2025-05-09 09:28:45 瀏覽:347
法治三大刊 發布:2025-05-09 09:23:17 瀏覽:866
原刑事訴訟法九十六 發布:2025-05-09 09:21:55 瀏覽:79
民法典規定約定 發布:2025-05-09 09:13:31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