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上的匯票案例
① 有沒有懂國際經濟法的,來看看這個題
1.錯,同時要表明提議人有在其建議一旦得到接受就受其約束的意思方構成要約。
2.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還包括國內立法等。
3.錯,反補貼協議(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SCM Agreement)的簡稱,是世界貿易組織管轄的一項多邊貿易協議,是在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同名協議的基礎上修改和補充的,是對《關貿總協定》第6條、第16條規定的具體化。
反傾銷協議(Anti-mping Agreement),即《關於執行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Agreement on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VI of GATT 1994),是世界貿易組織管轄的一項多邊貿易協議,是在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反傾銷守則》的基礎上修改和補充的。
4.對,國際逃稅是指跨國納稅人採取某種違反稅法的手段或措施,減少或逃避其跨國納稅義務的行為。國際逃稅屬於違法行為。
5.對
6.錯,貨款主要是跟單托收。光票托收(CLEANBILLFORCOLLECTION),是指賣方僅開立匯票而不附帶任何貨運單據,委託銀行收取款項的一種托收結算方式。一般來講,光票托收用於收取貨款尾數、代墊費。
7.對,公約只適用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即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但對某些貨物的國際買賣不能適用該公約作了明確規定。
② 票據無因性原則
1、案情簡介1990年11月12日,某回收站作為付款人填寫了一張面額為100萬元、收款人為某鑄造廠的商業承兌匯票,並在承兌人處蓋了公章,匯票到期日為1991年5月13日。次日,回收站、製造廠持該匯票至某信託投資公司貼現。
投資公司扣除貼現利息56472元,943528元匯入將鑄造廠駐某市辦事處賬號。該匯票到期後,回收站無款返還。投資公司在收不回貼現款的情況下,向公安局報案。
公安局立案後,追回89700元,但認為該案雖有詐騙行為,但構不成犯罪。1992年6月4日,投資公司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回收站、鑄造廠歸還債款並賠償損失。
2、法院判決要旨法院審理後認為,回收站與鑄造廠惡意串通,開出空頭商業承兌匯票,利用貼現套取資金,應予以返還。投資公司違反《銀行結算辦法》中關於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只能在收款人的開戶行貼現的規定,造成款項不能收回,也有一定過錯,應承擔部分利息損失。
(2)國際經濟法上的匯票案例擴展閱讀:
相對性
雖然票據法的制定和發展,更多的是出於促進票據流通、方便商品交易、繁榮市場經濟的技術上的考慮。票據法本身亦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法律。
固然基於這種考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票據法將"方便"、"快捷"、"效率"置於比"穩定"、"安全"、"秩序"更高的地位。
所以才規定了票據的無因性原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方便"、"快捷"、"效率",忽視對公平和誠實信用的追求,忽視對票據使用所需"穩定"、"安全"、"秩序"的保障,也是不可取的。
正如台灣學者鍾兆民所言:"依票據法的規定,票據固為不要因證券,
若絕對堅持這一原則,亦足以妨害票據的流通性。按票據法之所以規定票據為不要因證券者,原在保護票據的流通性。若今為保障執票人之權利而輕易舍棄發票人或執票人前手權利之保護於不顧,自非本部分法條之本意。"故為追求法律的妥當性和衡平性,
在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基礎上,兼顧該原則的效力不及之處;在對該原則進行普遍適用的同時,對該原則的例外情形予以嚴格適用,即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具有相對性的原則,才能實現票據法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的雙重立法目的。
③ 國際經濟法案例,麻煩各位幫忙
第一題:
根據《公司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逃出資。第七十二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由此可知,乙不能抽逃出資,丁可以轉讓股份給非公司股東。所以:
(1)甲正確(2)丙錯誤(3)丁可以轉讓股份(4)丙可以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
第二題:
(1)FOB術語即離岸價格,根據該術語,當貨物在指定的裝運港越過船舷,賣方即完成交貨,買方自該點承擔貨物滅失或毀損的一切風險。泰國公司已經提出貨物合格的證據,其在裝運港即完成交貨義務,大米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泰國公司不必承擔責任。
(2)CIF是指FOB+運費+保險,賣方承擔運費和保險,但是風險仍然是在裝運港即轉移,CFR是指FOB+運費,賣方只承擔運費,風險也是在裝運港轉移。所以如果是CFR術語,大米的損失仍由買方承擔,如果運輸方存在過錯,可以向運輸方追償。如果是CIF術語,可以要求保險公司承擔損失。
④ 銀行承兌匯票最長期限是六個月嗎是哪裡規定的
銀行承兌匯票最長期限是六個月,是對的,《支付結算辦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商業匯票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根據中國當前經濟法展程度、法律覆蓋面以及票據業務普及程度,對票據期限做了進一步限制,規定銀行承兌匯票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目的是為了避免長期匯票帶來的較大的支付結算風險。
拓展資料
匯票(Money Order)是最常見的票據類型之一,我國的《票據法》第十九條規定:「匯票是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匯票是國際結算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信用工具。它是一種委付證券,基本的法律關系最少有三個人物: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
匯票是一種無條件支付的委託,有三個當事人:出票人、受票人、收款人。
1、出票人(Drawer):是開立票據並將其交付給他人的法人、其它組織或者個人。出票人對持票人及正當持票人承擔票據在提示付款或承兌時必須付款或者承兌的保證責任。收款人及正當持票人一般是出口方,因為出口方在輸出商品或勞務的同時或稍後,向進口商付出此付款命令責令後者付款。
2、受票人(Drawee/Payer):又叫「付款人",是指受出票人委託支付票據金額的人、接受支付命令的人。進出口業務中,通常為進口人或銀行。在托收支付方式下,一般為買方或債務人;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下,一般為開證行或其指定的銀行。
3、收款人(Payee):是憑匯票向付款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人。是匯票的債權人,一般是賣方,是收錢的人。
國際貿易結算,基本上是非現金結算,匯票是國際商務中一種常用的支付工具。在國內貿易中,賣方通常在沒有結清帳戶的情況下先發貨,標明貨款金額和支付方式的商業發票隨後跟到,買方通常可以在不簽署任何承認自己義務的正式文件之前先獲得貨物。
相反,在國際貿易中,由於缺乏信任,買方在獲得貨物之前必須支付貨款或者做出支付的承諾。使用以支付金錢為目的並且可以流通轉讓的債權憑證——票據為主要的結算工具。依照國際慣例,人們使用匯票來對交易進行結算,它是由出口商開出的、要求進口商或者它的代理在特定時間支付特定金額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