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講道德經
❶ 誰知道白話文版的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被言說,但這不是常道;名可以被定名,但這不是常名。無,用來表徵天地的初始,有,用來表徵生成萬物的本體。所以對於常無,要觀察它變化的妙要;對於常有,要觀察他的結構。這兩個東西是源於同一事物而名稱不同罷了,把它們都叫做玄幻,玄幻相交迭,就是大千世界產生的原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為美就是美,這就不好了;都以為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有無僅僅是表徵生的,難易僅僅是表徵成的,長短僅僅是表徵形的,高下僅僅是表徵傾的,音聲僅僅是表徵和的,前後僅僅是表徵隨的。一切都是恆常的阿,所以聖人無為,不言,萬物都是作而沒有初始,生發而不佔有,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為不自居所以不會有失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所謂賢能,讓人民無可爭;不以難得的物品為貴,讓人民不為偷盜之事;不突現可以挑動欲求的東西,讓民心不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使人民心中空虛無所想,得到保暖,削弱它的志欲,強健他的筋骨。是他們恆常保有無知無欲的狀態。讓那些智者不敢動作。這樣行無為就沒有什幺不可以得到治理的。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虛不可見卻不可竭盡,深遠阿好似萬物的宗祖。消挫萬物的鋒芒,消解萬物的紛擾,和萬物的光芒相追隨,和萬物的塵埃相融合,就那幺恍惚而明顯的存在著 ,我無法知道他是如何生成的,應該是在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是沒有仁義的,只是把萬物當作芻狗;聖人也是沒有仁義的,只是把百姓當作芻狗。天地之間就好象一個大的風箱,空虛它氣也不會窮盡,拉動它就有更多的氣產生出來。 多說天數總會窮盡,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中之神是不會死的,叫做玄牝,玄牝的開合之處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綿延存在,其用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恆長久遠,天地之所以能恆長久遠,憑借它不自我生發,所以能長久存在。所以聖人慾其身先就要置身於人後,要保存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是因為它沒有私心,只是這樣能成就它的私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和水有很多相近之處。水善於馭使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總是處在大家不喜歡居處的地方,這和道很相似。善於選擇居處的地方,善於保有深遠沉靜的心態,善於用仁義的方式給予,善於使言辭有信用,善於選擇治理之法,善於選用能人行事,善於選擇時機行動,只有這樣不與萬物相爭,才能沒有憂患。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2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保持而窮盡不如讓它消亡,時時打磨也不能長久保有銳利。資財豐厚難以守護,富貴而驕逸就會給自己造成禍患。成就而退身事外,這就是天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能魂魄與形體合一永遠不分離幺?能收斂氣息趨近柔和和嬰兒一樣幺?能除去蕪雜深察幽晦沒有遺漏幺?能愛惜百姓治理國家行無為之道幺?能象天門一樣開合像母親一樣幺?能通徹明白萬物之理而不用思辨幺?生它,養它,生發但不擁有,行為但不倚仗,使之生長而不宰割,這就是深幽的德行啊。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六根幅條共同撐起一個架子,妥當處置空虛,就有了車子的用處;團和粘土做成器皿,妥當處置空虛,就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形成居室,妥當處置空虛,有了居室的用處。所以說實物是被利用的,虛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讓人視覺被蒙蔽,五音讓人聽覺被蒙蔽,五味讓人味覺被蒙蔽,馳騁田獵讓人心智迷亂,難得的財物讓人行為受到妨害。所以聖人求溫飽而不求賞心悅目,放棄那些得到這個。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什幺是寵辱若驚呢?以為下為尊,得之失之達到驚懼的程度,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幺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如果我沒有這個身,我還有什幺憂患?所以以合自我與天下者為貴,這樣的才可以將自己寄託於天下;把合自身於天下作為一生的追求的才可以託付天下給它。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聽它卻聽不到叫做希,捉它卻捉不到叫做微。這三種都是無法窮究的,所以把它們混同在一起。它突現也不明亮,隱匿也不幽晦。綿綿不斷不可名狀,與無相勾連。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事物的象。這就叫做恍惚。相向而行看不到它的前部,跟在它後面看不到它的後部。秉承遠古的道來統御現有,能知道的遠古的初始,這就是道的軌跡。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時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無不通識,深晦而讓別人無以辨識。因為大家不可辨識所以勉強描述一下它們的樣子。人們以為它謹慎小心彷彿在冬天穿越冰河,以為它猶豫彷徨好像懼怕所有的鄰人,以為它莊重嚴肅好像在做客,以為它散漫無形好像融化的冰。以為它敦厚純朴的象石頭,以為它心胸豁達的象山谷,看來難以辨識彷彿一條混濁的河流,恬淡廣闊象大海,幻化流動好像永無止息。誰能使混濁在靜置下逐漸清靜?誰能使安穩在撥動下逐漸化生?秉承這天道者不會讓它滿溢,只有這樣才能隱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3樓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進入虛無達到極至,恪守純靜達到深層。 萬物都在運作,我觀察它們的本原。事物雖然眾多,都要歸附它們的本原。這種歸附就叫做靜,靜也叫做復歸它們的命。復命是恆常不變的,知道這個才可以叫做明。不知道這個,肆意妄為就會凶。知道恆常就要包容萬物,有這樣的心才能更客觀的看待事物,也就成為事物的領首,這是順乎天命的,順乎大道的,這樣才能長久,身軀消亡了也不會死去。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高明的方法讓人們不察覺,其次讓人們親近贊美,再次讓們畏懼,再次人們就會指責了,信任不足了也就有不信任了。看起來遙遠又少撥動,事業成就了,人們都以為自然如此。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廢棄才有仁義產生,有智慧的人出現了才有了大的欺詐,六親不和睦孝慈才被推崇,國家昏亂了才有所謂的忠臣產生。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放棄對聖人的推崇對智慧的宣揚,人民得利百倍;放棄對仁義的推崇和宣揚,人民也就重新達到孝慈了;放棄對巧妙利益的宣揚,也就沒有盜賊了。這三點用來形成文字還不夠,所以要給他們一個規范,這就是顯現素有抱持純朴,少去妄想剋制執著。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飆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去掉象的學習也就沒有了憂慮。順從和背逆,美好和丑惡有什麼區別呢?別人畏懼你就要畏懼,這樣永遠也沒有盡頭啊。大家都愉悅的好像要分享祭品,得到什麼情景了一樣。只有我看到了那些大家察覺不到的東西,就好像嬰兒還沒有降生的景象。總是這樣啊無所歸附。眾人都覺得得到了什麼,只有我能感到在失去著,我是傻瓜么?人們都明了只有我糊塗,人們都感知大道到了只有我不言不語。大道啊象大海一樣,無有止息,大家都所預謀,只有我頑固不化,和大家不同,而只是保養著那本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德的內涵從於道而已。道這東西恍恍惚惚。恍惚啊卻總是有現象,恍惚啊,卻總是有事物,寂寥啊卻總是有精髓在其中,這精髓是很真實的。其中蘊含著信息。從古到今從未銷隱而關照萬物。我怎麼知道萬物如何達到今天的樣子呢?就是憑借這個。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故。
——彎曲才能成為圓,違背原有才能直順。有坑才能被充滿,舊的才能更新。少才能夠積累,多了也就會疑惑。所以聖人只抱持大道作為天下的楷模。不抱持個人見解所以能明,不自以為是所以得到人們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成就功績,不封閉自身所以能夠長進。正因為不與天下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它爭。古人說曲則全難道是空話么?不是都被驗證了么,這是自然的真理啊。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4樓
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風雨都不會整天的肆虐。誰讓她這樣的?天地啊。天地都不能長久何況於人?所以修道之人有道的性質,修德之人有德的性質,貪戀得失變化的人也就有得失的性質。同於道者容易得道,同於德者容易從德,同於失者容易有失。對它的追求不足啊它就不給予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翹腳站不住,跨著的走不了路,只有個人見解的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不能得到認同,自我誇耀的人不以為有功,自我封閉的不能長進。對於道來說這就是被多餘的東西所拖累啊。事物會傷害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體而成,在天地之先就生成了。傲然獨立而不改變, 循環往復而不止息。是天地生息的本原。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勉強把它命名為道,說它很大。大就是一直消逝而去,這種消逝就會很遙遠,遙遠到在我們身邊卻觀察不到的地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社會亦大。世界上有四大而社會是其中之一。社會取法於地,大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取法於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厚重是輕靈的根基,清靜是浮躁的統領。所以聖人終日出行不離輜重,雖然被人崇敬,卻能坦然對待,超然物外。何況萬乘之主,怎麼能因為自身而輕慢天下。輕慢就失去了基礎,浮躁就失去了統領。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於運作不會留下軌跡,善於言辭不會留下把柄,善於謀劃不需要籌策,善於封閉沒有鎖閉卻打不開,善於捆縛不需要繩索卻無法解開。因此說聖人總是善於救助他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總是善於救助外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這就叫做恆常之明。所以說與人為善者是不與人為善者的老師,不與人為善者是與人為善者的資本。不尊重老師,不愛惜資本,這樣的人雖然有一定智慧卻有大的迷惑,這就是奧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不忒,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明知自身雄強,卻甘守雌弱,作天下的溪海,作天下的溪海,恆常保有正德而不離棄,重新回復到嬰兒的狀態。明知自身清白,甘受屈辱,作為天下的谷地,作為天下的谷地,恆常保有正德才充盈,重新回歸到渾朴得狀態。渾朴分散就成為可以被馭使的器,聖人用它作為官長,所以說高明的治理者不去割捨。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5樓
——想要奪取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他是不得已的。天下這樣大的器物是不可能佔有和用來作為的。作為就要使它衰敗,去佔有就會失去。所以聖人不作為,所以不會使它衰敗,不持有,所以不失去。萬物啊,有的動作有的跟隨,有的吸納有的噴吐,有的強盛有的衰弱,有的升騰有的降落。所以聖人摒棄過分,摒棄奢華,摒棄安適。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憑借天道輔佐王者的人不會憑借軍力稱雄於天下。他所作的都是具有長遠眼光的事情。軍隊所到的地方就會荊棘遍地,大的戰爭之後就會有大的災害。恰到好處是達到了目的就可以了,而不是逞強好勝。達到目的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炫耀,不要驕傲,達到目的也是不得已這么做。達到目的而不要再趨於強大。事物強大了就會衰敗,這叫做於天道相違背,這就會過早滅亡。
❷ 百家講壇有沒有講《道德經》的
百家講壇有講老子和《道德經》,是姚淦銘主講
❸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白講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❹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專個體修行即修屬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❺ 百家講壇道德經全集誰講的好
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老子》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連載回狀答態。
90後酷說老子。
公眾號是:酷說國學(ksgx007),這幾天公眾號正在籌備,簡書上,也可以看,但有好多被屏蔽了https://www.jianshu.com/nb/12684472
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儒學、基督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
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
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時候感覺痛快淋漓,豁然開朗。
有一篇是:為什麼「吃肉」「殺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們對佛家和道家的誤會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讀了以後,也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❻ 《道德經》講了什麼
您好!
整部《道德經》五千言,都是從不同的層面引導世人追問「我專是誰」。老子屬堅信,一旦知道「我是誰」,整個宇宙的奧秘都將被打開。
從古至今,《道德經》所享有的盛譽,讓很多人為之著迷和自豪。但是很多人讀起來道德經又會覺得艱澀難懂,不知道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
系辭傳里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就是高度概括了什麼「道」,《道德經》的「道」也就是一陰一陽。陰陽理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伏羲一畫開天,始有陰陽,然後生萬物,陰陽衍生出八卦,八卦又構成六十四重卦。老子的《道德經》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從頭至尾,都在向人們闡釋一個「有陰就有陽,陰極必反」的道理。而這也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種樸素的辯證法,這比西方哲學的辯證法要早很多年。
比如道德經所言: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老子不僅指出了陰陽的對立,更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這不是辯證法是什麼?這講的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
❼ 道德經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無法用具體的言辭來表達的,它超乎言辭。人們費盡心思描寫「道」,其實掛一漏萬,只要一落言荃,損失的遠遠比說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恆的,這是相反相因、對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無所私黨,不偏不倚,公正無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憫。聖人不仁,是說聖人無所偏私,取法於天地,純任自然。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虛空的,唯其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蘊藏著創造一切的因子,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沒有窮盡的。它視而不見其行,聽而不聞其聲,他虛空幽深,生生不息,連綿無窮。它「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它「綿綿若存」,體現出道的創造性。
事物之間是相形存在的,有無相生。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所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只有當它和「無」相配合時,才能顯示出來。
人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精神與物質合一並重的,所謂「營魄抱一」。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偏重物質生活的享樂,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漠不關心,從而導致了道德淪喪。所以老子告誡眾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切要適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把握了「道」的規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靜而不可測。他們能夠在渾濁動盪中以靜制動,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靜安定的狀態。在長久的安定狀態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動自強,生發生命的活力。能由動而生靜,又能由靜而生動,就在這動、靜的互生過程中,去舊生新就完成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變化不已,但其中有「常」。這個「常」就是「反復」,也就是辯證法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不斷發展,達到一定極限,就無法前進,這時候就會一變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時代,人民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統治者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最後,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達到「貴言」的境界,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卻能天下大治。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忠臣」。人們的行為自然合乎仁義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如果這種仁義出於人們不自願的效仿,等級就降了一級。等到統治者出來提倡某種道德觀念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中這種道德已經很缺乏了。
老子認為,大道廢棄的根本原因,在與所謂的聖人誤導,他們倡導的種種治國學說,如仁義、禮法,無一不是以「私」字為核心。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人們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對的關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質往往就在這種相反、對立的關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顯現,人應該善於從負面來觀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在老子看來,聖人無棄人、無棄物,這就是因襲了常道。不管是對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聖人都一視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要首先了解事物剛勁的一面,才能執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決定去取。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幽微深遠,難以名狀,總是處於質朴的狀態。它是至大的,因為它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為它幽微乃至無法覺察。「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省視,找到自然本來的自我面貌,從而努力保持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和諧一致。在老子看來,人應知人,更應該自知,應該不斷戰勝自我,同時應該在物質生活上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比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總是在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當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超過一定極限的時候,就會轉向對立面,所謂物極必反。這就是辯證法所謂的對立統一規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為;下德的人無所作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們預設的種種道德禮儀規范,不過是「道」的虛化,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輕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但人們因為拘泥於世間的仁義禮儀,而不能把認識上升到「道、德」的境界,這些規定成為禁錮人心的枷鎖,是人們認識大道的障礙。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們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這就形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恐怕是最為人們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說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資質不同,對道的認識也不同。所以下士聽說「道」如此玄妙,竟會大笑,他們哪能領略「道」的玄機呢!上士聞「道」,努力實踐;中士聞「道」,半信半疑。說以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們總是習慣於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這種現象,在今天同樣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相互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體。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化生的母體。它化生出太極,又化生出陰陽兩極,陰陽相和,化生萬事萬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產物,那麼人類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運動。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況,實際上它可能恰恰屬於反面。事物在很多時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對立面,善於運用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則往往可以轉圜。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老子在這里之所以貶低直觀感覺觀察的作用,是為了突出對理性認識的重視。較之經驗,它更注重內省。他認為,如果一任心智活動向外馳騁,則會使人思慮紛紜,精神渙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遵循天道的運行規律,去玄覽外物。這樣,才能洞察幽微,燭照深遠,了解事物的本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就是探索外物知識的求索活動,人們獲取只是要靠積累,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是對於「道」的體會,是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對於「道」的認識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積累而獲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慾,所以「為道日損」。對天道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們常常看到,即使一個知識很豐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卻未必很高。老子所說的聖人,要具備非常豐富的知識,同時又具備對天道的精微體認。在這基礎上,他又能超越知識,好像無知無識,像嬰兒一樣純朴天真。真理性的認識往往不被大眾接受,這並不是因為真理深奧難明,而是因為大眾被一己私慾迷惑,即使真理距離自己一步之遙,世人也往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萬物都由「道」化生,「道」是萬物之母,這就是「道生之」;萬物化生之後,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維持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託在一定的形體里,才能成為物體,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變化發展還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限制,這就是「勢成之」。在這四個階段中,「道」和「德」是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江海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學在戰爭領域的運用,對後來的兵家產生了很大影響。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❽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