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老師說過

道德老師說過

發布時間: 2021-12-23 16:30:34

Ⅰ 品德老師說我是農村人沒見識,我好難過

這個老師這樣說確實太不應該了。
老師是德育工作者,應該愛護學生,教育好學生,不能排斥學生

Ⅱ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意思是:作為教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造成很深的影響。一個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話語、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體罰和譏笑、冷漠會對學生造成生理和心理傷害。 學生的聰明才智不敢發揮,我們的教育便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如果沒有立德樹人的仁心、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沒有有教無類的公心,那麼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溫度、缺乏責任心的。

(2)道德老師說過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居於領導學生認識的地位;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對象,其認識和發展必須在不同程度上服從於教師的領導;學生作為教學認識的主體,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必須取決於其積極主動的認識。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

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揚教育民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應成為我國師生關系的特徵,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其次,提高教師素質,綜合利用多種教育手段。

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有靈活的教育機智,善於處理各種偶發事件和教育過程中的其它問題。教師對學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嚴格要求,面向全體,又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既適時適度,又持之以恆,既重視學習,又注意品德、體質的發展。

Ⅲ 老師點名說自己的學生沒道德

其實這種沒有絕對的答案,就和清華學姐一樣,老師和學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如果真的要選擇一個的話,其實老師是不對的。
首先,學生是穿校服好認,老師穿便裝在車上說陌生人也是對的,要說在公交車這種公共場所,老師應該沒老到刷退休卡吧,再說了,學生的狀態姑且不說,現在的書包重量都能壓垮學生的背了,老師應該都是知道的,如果因為這個就點名和道德掛鉤,那這兩個老師把自己的架子也架得太高了;
其次,老師既然和他們的班主任說了就證明應該是眼熟那兩個學生的,也許是兩個孩子因為身體狀態,或者害羞沒敢向老師問好,老師才會心理沒得到滿足吧,畢竟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在公眾場合受歡迎和尊重;
最後,可能雙方都有問題,但是當面點名批評,其實對孩子的內心是有很大的傷害的,曾經都作為學生過,對老師的話有多在意,我們都懂的,如果因為這種小事,傷害到了兩個孩子的內心,我覺得這兩位老師的虛榮心遠遠高過師德,有點刻意抬高自己了。

Ⅳ 高三黨,老師說我道德敗壞人渣,然而,我和別的普通學生一樣,最多就是遲到和內務不整齊。他為什麼要這樣

那要看你心裡有沒有一把尺子來度量自己!按你說的,這個老師只是說氣話而已!等他教那些00後,那些整天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混小子就只是什麼是道德敗壞了!

Ⅳ 老師能經常說學生品德不好嗎

老師不應該經常說學生品德不好,甚至都不應該這么說。這樣涉嫌歧視學生。老師本來就應該引導教育學生,而不應該像個法官一樣來批判學生。

Ⅵ 為何那麼多老師道德淪喪,卻還說謊話說「個別」

社會抄造成的,現在的部分老師喪失師德,只在乎金錢,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任何事兒都以金錢來衡量。但還是有好老師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哪兒都有好人,這個社會還是正能量多,邪不勝正是改不了的,用個別很貼切。

Ⅶ 簡述教師的道德素養

教師應具備如下職業道德素養:
(1)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甘於在教師的崗位上無私奉獻。教師的勞動是十分高尚的勞動,人們稱贊他們是辛勤的園丁,這意味著他們是為祖國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是教師為祖國建設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表現,是他們崇高精神境界與高度政治覺悟的具體體現。教師崇高使命和高度責任感使他們在職業道德上表現出了無私奉獻精神。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只有具備這種品質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真正為祖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2)熱愛學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體現。古往今來,中外教育家無不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把它視為教師的美德。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是一種紐帶,是教育得以維系之所在,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它是教師做好工作的精神動力,又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它還有助於培養學生有好待人、趨向合群等良好社會情感和開朗樂觀的個性。從內容上看,在較低層次上,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親近感,這是一種教師對學生以生活上的關懷體貼為起點而產生的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它是如同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和愛撫的那樣的情感。從較高層次上,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理解感和尊重感,這是教師對學生年齡的增長,自主和獨立意識的增強所產生的不同與成人的需要、願望和情感的尊重和理解的情感。在更高層次上,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期待感,它是教師期望學生獲得較快進步和成長的情感,是教師對學生未來成就的可能性懷著暗含期待的一種深沉的情感體驗。教師這種期待感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鼓舞學生向上的激情,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發展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已經為心裡實驗和教育實踐所證實。
(3)嚴於律己,為人師表。「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它是由教師勞動所具有的示範性特點所決定的。教師榜樣作為一種具體的形象具有強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我國教師的傳統美德。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視「為人師表」,他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國唐代教育家韓愈則進一步指出教師應「以身立教」。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師以身立教的傑出典範,他不僅倡導了「教師應當以身作則」,「以身教人者教己」,而且身體力行,鞠躬盡瘁。
教師「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首先,表現在履行教師的義務方面,教師必須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努力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執行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說過:「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矣。」子貢解釋孔子的話說:「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仁也。人且智,夫子既聖矣。」再次,教師要協調好人際關系,搞好團結協作。在現代的學校中,教育新一代決非個人能夠完成,需要許多教師的合作,也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合作,教師如果不注意協調好人際關系,可能會導致教育的失敗或者存在缺陷。最後,教師應具有文明的言行風度。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言行舉止要注意風度,注意講究文明。

Ⅷ 老師影響學生道德方面的典故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繼承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創立一套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是此意。這是懷海禪師對禪宗的又一個巨大貢獻。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

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更不肯假手他人。

百丈懷海禪師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如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說道:「既然沒有工作,怎能吃飯?」

弟子們無奈,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

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豐子愷眼中的弘一法師
----懷李叔同先生

做教師確非一件易事,可能我們也常常會抱怨我們的學生是如何的不配合我們,或許會難過於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但有時再細想來,難過之餘,是不是還需要進一步去思考一下如何為師呢。聽到有人談到了豐子愷的老師弘一法師,於是找來了豐子愷先生的這篇寫於60多年前的文章,除了產生了對弘一法師的敬重外,更對豐先生的尊師之精神由衷地產生了無比的敬意。現摘引全文如下: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那時我是預科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台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裡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吃驚更是不小。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隻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是上下兩塊可以推動的)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兩塊都寫好,上塊蓋著下塊,用下塊時把上塊推開)。在這樣布置的講台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出(後來我們知道他這脾氣,上音樂課必早到。故上課鈴響時,同學早已到齊),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不看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於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後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十步之後,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向他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就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了。最不易忘卻的,是有一次上彈琴課的時候。我們是師范生,每人都要學彈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風琴及兩架鋼琴。風琴每室兩架,給學生練慣用;鋼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彈琴教室里。上彈琴課時,十數人為一組,環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放一個屁,沒有聲音,卻是很臭。鋼琴及李先生十數同學全部沉浸在亞莫尼亞氣體中。同學大都掩鼻或發出討厭的聲音。李先生眉頭一皺,管自彈琴(我想他一定屏息著)。彈到後來,亞莫尼亞氣散光了,他的眉頭方才舒展。教完以後,下課鈴響了。李先生立起來一鞠躬,表示散課。散課以後,同學還未出門,李先生又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還有一句話。」大家又肅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以後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又一鞠躬,表示叫我們出去。同學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

李先生用這樣的態度來教我們音樂,因此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里,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范學校里,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於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墮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重,而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的上海。所以後來他母親死了,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西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他出家時把過去的照片統統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扎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後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他入東京美術學校,同時又入音樂學校。這些學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畫和西洋音樂。李先生在南洋公學時英文學得很好;到了日本,就買了許多西洋文學書。他出家時曾送我一部殘缺的原本《莎士比亞全集》,他對我說:「這書我從前細讀過,有許多筆記在上面,雖然不全,也是紀念物。」由此可想見他在日本時,對於西洋藝術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後來他在日本創辦春柳劇社,糾集留學同志,並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小仲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這照片,他出家時也送給我,一向歸我保藏;直到抗戰時為兵火所毀。現在我還記得這照片:卷發,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托著後頭,頭向右歪側,眉峰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另外還有許多演劇的照片,不可勝記。這春柳劇社後來迂迴中國,李先生就脫出,由另一班人去辦,便是中國最初的「話劇」社。由此可以想見,李先生在日本時,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生。我見過他當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樑上,竟活象一個西洋人。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一樣,象一樣。要做留學生,就徹底地做一個留學生。

他回國後,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范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范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我就是杭州師范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於儀表很講究。雖然布衣,卻很稱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你可想見,他是扮過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個美男子。「淡妝濃沫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今人侈談「生活藝術化」,大都好奇立異,非藝術的。李先生的服裝,才真可稱為生活的藝術化。他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與洋裝時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時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無從著手。四十餘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象樣的。後來他范畫給我們看。畫畢把范畫揭在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攀。只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於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廬呢?於是我的畫進步起來。此後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後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事外,並不對我談道。但我發見他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彷彿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我。他的朋友日本畫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來寫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引導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話)。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日之後,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照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李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我回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里,把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回來分得了他的「遺產」,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進愈深。當初修凈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復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余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象個青衣,起老生象個老生,起大面又象個大面……都是「認真」的原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慶。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熱點內容
律師的編制 發布:2025-05-09 05:10:37 瀏覽:444
2016李建偉民法音頻 發布:2025-05-09 04:49:12 瀏覽:428
日本商業道德 發布:2025-05-09 04:49:06 瀏覽:735
刑法犯罪案例 發布:2025-05-09 04:48:26 瀏覽:522
條例和准則最嚴執紀 發布:2025-05-09 04:43:50 瀏覽:663
郯城法院法官名單 發布:2025-05-09 04:28:27 瀏覽:740
濟寧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9 04:25:51 瀏覽:292
天津免費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5-09 04:24:32 瀏覽:984
民法典感想 發布:2025-05-09 04:05:07 瀏覽:286
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9 03:56:45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