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案例
㈠ 青少年犯罪案例
1、被告人羅某某故意傷害案
被告人羅某某(16周歲,在校學生)和謝某某均系長沙某學院學生,同住於本市天心區校區男生宿舍504房間。2015年9月12日11時許,被告人羅某某在宿舍內因瑣事與謝某某發生爭執,繼而肢體接觸,期間被告人羅某某用1把不銹鋼單刃尖刀捅傷被害人謝某某左側腹部。
經鑒定,被害人謝某某左腹部刺傷,左側橫結腸對穿傷,損傷程度評定為重傷二級。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羅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重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羅某某犯故意傷害罪的事實及罪名成立。被告人羅某某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依法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被告人羅某某在案發後及在庭審中認罪、悔罪,具有坦白情節,可以從輕處罰。被告人羅某某的家屬賠償了被害人,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量刑時予以考慮。根據被告人羅某某的犯罪事實和情節、悔罪表現及其居住地基層組織出具的社區矯正材料,可以對被告人羅某某適用緩刑。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認定被告人羅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宣判後,沒有上訴、抗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2、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等聚眾斗毆案案
被告人尹某(成年人)在天心區解放西路某酒吧遺失一部手機,此手機被酒吧服務員饒某撿到並使用多日。尹某知曉後,聯系饒某協商退還手機以及賠償事宜。饒某將手機退還給了尹某,並答應賠償尹某500元錢。後尹某多次要求饒某支付500元賠償金未果。
2015年4月29日凌晨,尹某邀被告人劉某凡(17周歲)在酒吧門口攔住饒某、遲某等人,要求饒某支付500元賠償金,遭到饒某拒絕,雙方發生口角。劉某凡於是打電話給正在另一個酒吧門口的被告人劉某聰(16周歲),要其前來幫忙打架。隨後,劉某凡手持棒球棍,並糾集被告人劉某聰肖某某、王某某等人趕至酒吧門口,對饒某、遲某等人進行毆打,造成一人輕傷、一人輕微傷。
經審理認為,劉某凡、劉某聰等五名被告人持械聚眾斗毆,其行為均已構成聚眾斗毆罪。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在歸案後和法庭審理過程中均能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並積極賠償受害人損失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均具有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依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被告人劉某聰、劉某凡所在的基層組織同意對兩被告人適用社區矯正,可以對被告人劉某聰、劉某凡適用緩刑。
法院判決被告人劉某凡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緩刑二年;被告人劉某聰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緩刑二年。該案沒有上訴、抗訴,判決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3、被告人張某某盜竊案
被告人張某某(17周歲)夥同他人分別於2015年12月24日、2016年7月1日凌晨,竄至長沙市芙蓉區某超市和天心區塗家沖某超市內,盜竊中華、軟極品芙蓉王等品牌香煙共計人民幣16244.1元。後二人將所盜贓物予以均分,分別銷贓後將贓款予以揮霍。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被害人數額較大的財物,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被告人張某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應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其歸案後及法庭審理中均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認罪態度較好,可以對被告人張某某從輕處罰。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判定被告人張某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
3、被告人陶某某、左某某故意傷害案
2017年7月16日2時許,被告人陶某某(17周歲)等人在長沙市天心區解放西路某酒吧與樊某發生了口角並相互斗毆。後被告人陶某某又糾集被告人左某某(17周歲)等十餘人至某酒吧將樊某、龔某喊出酒吧,雙方交談無效便動起手來,被告人陶某某等十餘人一同毆打龔某、樊某兩人。
2017年7月18日被告人左某某被公安機關抓獲,2017年7月26日被告人陶某某向公安機關投案。經鑒定龔某損傷程度評定為重傷二級,樊某損傷程度評定為輕微傷。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一人重傷,其行為均以構成故意傷害罪。本案系共同犯罪,兩被告人均系主犯。但從本案被害人的傷情來看,主要系被告人左某某持刀所致,對於本案的傷害後果,被告左某某的作用明顯大於被告人陶某某。
兩被告人在本案中具有以下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被告人陶某某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認定具有自首情節,被告人左某某歸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認定具有坦白情節。
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家屬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對被害人進行了賠償,取得了被害人諒解。上述情節均應當依法從輕、減輕處罰或酌情從輕處罰。
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所在的司法局願意對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進行社區矯正,綜合被告人犯罪性質和情節及認罪、悔罪態度,可以對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宣告緩刑。
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判定:1、被告人左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2、被告人陶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四年;3、禁止被告人左某某、被告人陶某某在成年之前進入酒吧、網吧等營業性娛樂場所。
5、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搶劫案
2016年11月30日凌晨4時許,王某在本市天心區蔡鍔南路某酒吧以謊稱被害人曹某某調戲其朋友的女朋友為由,夥同曾某等人將被害人曹某某強行帶至本市解放西路某KTV廁所,並糾集余某某、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17周歲)、周某某(17周歲)等人,採用肢體推搡、匕首威脅等方式向被害人曹某某索要人民幣3000元。
隨後,又將被害人曹某某行帶至某KTV包廂,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用揮舞匕首的方式威脅被害人曹某某,迫使被害人曹某某通過支付寶轉賬人民幣1000元至余某某的賬戶上,余某某離開現場;
當日凌晨5時許,王某指使荀某某、曾某和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將被害人曹某某強行帶至某客房部,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繼續採用揮舞匕首的方式威脅被害人曹某某,被告人鍾某某強行奪過被害人曹某某的手機,操作被害人曹某某的手機轉賬人民幣2000元至被告人周某某的賬戶,隨後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離開現場,所得贓款予以瓜分、揮霍。
2016年11月30日,公安民警將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抓獲,並從被告人鍾某某身上起獲長約25厘米的黑色折疊式匕首1把。被告人鍾某某、 周某某歸案後均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夥同他人,使用持刀威脅手段劫取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本案系共同犯罪,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均系主犯。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作案時均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具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有坦白情節,具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判定被告人鍾某某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被告人周某某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
㈡ 誰能幫我分析一個法學案例
李某:搶劫罪、故意殺人罪(既遂)數罪並罰。
其持刀搶劫,並得手手錶、現金和自行車。符合我國刑法第263條對搶劫罪的界定。
刑法第263條:搶劫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
李某主觀上有搶劫的故意,客觀上有搶劫的行為,主體符合,客體具備,構成搶劫罪。
其手持尖刀進到屋裡,隔著被子猛扎,雖然對象錯誤,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
在故意犯罪過程中,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質上是一致的情況。如甲預定殺害乙(人),因為把丙(人)誤認作乙,而殺害了丙。這就產生了預想加害的對象(乙)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丙)不一致的情況。
(1)這種情形被稱為「對象錯誤」或「具體事實錯誤」。又稱法律性質相同的對象之間的錯誤,或者「同類對象錯誤」。
(2)判斷對象之間的法律性質是否相同的依據:是否屬於同一法律條文(罪狀或犯罪構成)的犯罪對象。如甲欲殺乙(人),因為誤認而殺了丙(人),乙、丙都屬於故意殺人罪條文中的犯罪對象「有生命的自然人」。屬於同一條文的對象,因此,屬於法律性質相同的對象錯誤。
(3)評價(或歸責)要點「法定符合說」:通常行為人甲直接對丙的死亡結果承擔故意罪責。即直接認定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再簡單點說,甲殺死了丙如同沒有發生錯誤實際殺死了乙一樣定罪處罰。
依此,李某殺害陳某不成卻殺害其妹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陳某:正當防衛,不構成犯罪。
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
陳某在本案中遭到李某持刀搶劫,侵害現實存在,侵害正在進行,針對侵害人防衛,將其打暈沒有超過防衛限度,故符合正當防衛。
其和李某之妹調換睡覺位置的行為並不是李某之妹死亡的根本原因,沒有因果關系,李某的行為才具備因果關系。
㈢ 高分求刑法案例及解析!!!
已發送更詳細的案例。
㈣ 司法考試刑法案例分析:犯罪中止及共同犯罪
司法考試刑法案例分析:犯罪中止及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案情]
被告人:劉某,男,31歲,農民。
1991年6月,被告人寫信給當地一專業大戶,「借3萬元錢給我買汽車,5日後下午5時40分你一人到某公園假山後找我,如果不帶錢或帶來他人,小心你女兒。」5日後,被告人按自己定的時間來到某公園,遠遠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在他試圖接近該人時,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假山旁經常有人出現,於是,他在公園內轉了3小時左右,終未接近該人,最終放棄,走到公園門口處,被公安機關抓獲。
[問題]
犯罪中止應如何認定與處理?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劉某的行為屬於自動放棄實施犯罪的行為,因為他可以接近或接觸被害人,卻基於自己的意志,終於放棄,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符合我國刑法關於犯罪中止的規定,所以被告人的行為是犯罪中止。
[法理分析]
根據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所謂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構成犯罪中止,必具備以下要件:首先是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即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實行和實行終了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之中。換言之,只有在犯罪預備至犯罪既遂之前的過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必須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自動中止犯罪就是行為人出於自己的意志停止本可以進行下去的活動。再次是必須徹底地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徹底地停止犯罪,就是行為人打消了完成該種犯罪的念頭而不實施該種犯罪。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中止也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主觀上自動放棄了意圖,客觀上中止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認定是否為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罪,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從以上分析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來看此案,我們認為,劉某的行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而只符合犯罪未遂的的基本特徵。因為:被告人劉某因作案現場的不利情形放棄了犯罪行為,是基於客觀上的不利因素不得已被迫放棄的,而不是出於被告自己的內在意志停止可能進行下去的活動。被告人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經常有人在假山附近出現,被告人因此受阻或感到恐懼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了犯罪的行為,這不屬於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故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
共同犯罪
[案情]
被告人:李某,男,50歲,某法院助理審判員。
被告人:趙某,女,48歲,某紡織廠職工,與被告人李某系夫妻關系。
1990年7月,某縣銀行幹部余某因挪用本單位資金罪被依法逮捕,余某之妻徐某找到同廠好友被告人趙某,要求趙某請其夫被告人李某幫忙,想辦法將余某放出來,並表示一定給予重謝。趙回家後對李講了這件事,李拒絕說:「此案不在我手裡,我不能做到。」趙聽到後很生氣,罵李某沒用,死腦筋,送上門來的錢都不要。李仍然不答應,說:「我不是不想要錢,而是不能要,弄不好自己要坐牢的。」趙聽後大哭大鬧,並聲稱要與李離婚,李聽後說:「那聽你的,看她願意拿出多少錢。」趙上班後告知徐某,徐某回家後,拿出家中密藏的未被檢察院查出的現金5000元,又向同廠職工、鄰居借了5000元,於當晚送到了趙家,趙、李收下了1萬元現金。被告人李某拿到錢後,想方設法把余的案子爭取到由自己辦,並在提審被告人余某時,支走同去的書記員,告訴余某如何在法庭上回答問題,由於徐某借錢的職工中有一個與趙某不睦,寫檢舉信給李某所在法院的領導,法院領導找李某談話,李某如實交代了受賄事實。1990年12月退贓時,被告人趙某和李某退出贓款1萬元。
[問題]
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有哪些形式的共同犯罪人?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李某是有身份者,被告人趙某是無身份者,本案屬於無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共同實施犯罪。所以趙某應依李某的行為定受賄罪。
[法理分析]
根據《刑法》第25條規定,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為:首先,從犯罪主體來說,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共同實施犯罪。其次,從犯罪的客觀方面來說,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犯罪活動的整體,每一個人的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共同犯罪行為的形式有共同的作為,或者共同的不作為以及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根據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所謂主犯,就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的人。
據此上述,我們認為,趙某與李某的犯罪行為屬於共同犯罪。因為:首先,從主觀上看,當被告人趙某要被告人李某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將余某放出來,並收受余某之妻徐某的賄賂時,李某開始不同意,後經趙某的多次勸說、逼迫,李某終於同意。到此,共同受賄的犯罪故意已經形成。其次,從客觀上看,被告人趙某利用被告人李某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被告人李某實施了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表明兩人行為已經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聯系的共同受賄犯罪行為,被告人趙某雖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但夥同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被告人李某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受賄。因此,屬於受賄罪的共犯,並應以受賄罪對其定罪判刑。
因此,人民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數罪並罰
[案請]
被告人:潘某,男,32歲。
被告人潘某以下廣西做工為名,將××縣挽蘭鄉女青年王某騙到廣西某縣,以3500元人民幣賣給該縣村民李某,因村民需要該女青年的婚姻狀況證明,先付2000元,待潘將此證明辦來後再補1500元。潘返回××縣後,即找到田某(另作處理),請其幫忙私刻「××縣挽蘭鄉政府」公章一枚,刻好後,潘某將事先寫好的假證明蓋上章,即將印章銷毀,後二人將此證明帶到廣西某縣李某處,補得1500元。
[問題]
如何正確區分一罪與數罪?數罪並罰有幾種類型?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潘某以出賣為目的,將拐騙的女青年王某賣與他人的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被告人潘某雖有私刻公章並偽造婚姻狀況證明的行為,但其行為並不單獨構成偽造印章罪,因為該行為只是潘某詐騙李某1500元的手段行為,被告人潘某又構成詐騙罪。 採集者退散
[法理分析]
數罪是相對於一罪而言,一罪是指一人犯一罪的情況,而數罪是一人犯兩種或兩種以上罪行的情況。一罪又可分為實質上的一罪與法定的一罪,其中實質的一罪包括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和繼續犯,法定的一罪通常包括結合犯和慣犯。處斷一罪是實質上數罪,處斷上按一罪處理,包括連續犯、牽連犯和吸收犯。數罪又可按不同標准分為同種數罪與異種數罪、並罰數罪與非並罰數罪。我國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標准通常採用「犯罪構成標准說」,也就是說,應以犯罪構成的個數為標准確定犯罪的單復,具備一個犯罪構成的為一罪,具備數個犯罪構成的為數罪。
數罪並罰是刑罰適用的基本制度之一,是指人民法院對一行為人在法定界限內所犯數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照法定的並罰原則及刑罰計算方法決定其應執行的刑罰的制度。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第一,必須是一行為人犯有實質上的數罪或獨立的數罪;第二,一行為人所犯的數罪必須發生於法定的時間界限之內;第三,必須在對數罪分別定罪量刑的基礎上,依照法定並罰原則,並罰范圍和並罰方法,決定執行的刑罰。我國刑法關於數罪並罰適用期限及不同並罰方法的基本內容主要有:第一,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依照《刑法》第69條規定的原則進行並罰;第二,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據《刑法》第70條規定的「先並後減」方法進行並罰;第三,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依據《刑法》第71條規定的「先減後並」方法進行並罰;第四,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或者發現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進行並罰;第五,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應依《刑法》第71條的規定進行並罰,如發現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依《刑法》第69條的規定處罰。
據此分析上述案件,我們認為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應構成拐賣婦女罪和詐騙罪兩個犯罪。理由是:其一,被告人潘某將女表年王某騙到廣西並出賣給李某,其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且屬犯罪既遂,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行為之一的,就應構成拐婦女罪的既遂,並不以行為人是否實際取得營利為必要條件。其二,被告人潘某在完成拐賣婦女的犯罪之後,出於騙取剩下的1500元的目的,私公章偽造王某婚姻狀況證明,騙取李某1500元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應認定為詐騙罪。至於私刻公章的行為,並不單獨構成犯罪,它作為手段行為與詐騙他人錢財的目的行為構成牽連犯罪,應按詐騙罪一罪論處。
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構成拐賣婦女和詐騙罪,應按《刑法》第69其理由是:被告人潘某的行為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拐賣婦女罪,第二階段是詐騙罪。被告人出於兩個故意,實施了兩個行為,構成兩個犯罪,並且兩罪都是在被判決之前犯的,所以應按《刑法》第69條之規定實行並罰。
㈤ 關於刑法基本原則按一些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1:刑法對外國人的效力范圍
卞某,23歲,外國人,系某國在醫科大學的留學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醫科大學另一外國留學生安某拳打後,蓄意報復。6月10日晚7時許,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學生l樓104會客室會客,便手持木棒,到會客室敲門。安某將門打開後,卞某用木捧擊打安某。安掙脫後,會同在該校的本國留學生翁某、風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學生宿舍2樓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國留學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學生宿舍2樓走廊中部208房間門前,雙方形成對峙狀態。後雙方發生毆斗。在廝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隨手用尖型菜刀亂刺,刺中對方留學生翁某的上腹部,創傷透入胸腔,將肝臟切成局部破損,經搶救無效,於次日下午死亡。
[問題]卞某某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可否適用我國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圍
李學沛,男,26歲,工人。王義勇,男,24歲,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國公民。某年10月,該二人受雇在美國輪船上工作。同月24日,輪船停泊於巴西某港口後,二人在輪船上飲酒鬧事,不僅不聽從船長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勸阻,反而公然殺死制止他們的中國公民張世良。殺人後又搶劫了一些其他船員的財物,然後逃到巴西某市藏身,並策劃逃到第三國。由於在隱藏期間二人的財物被盜,王義勇被迫回到船上,並報告了李學沛隱身之處。其後,巴西警察將李、王二犯逮捕。
[問題]李、王的犯罪行為可否適用我國刑法?為什麼?
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圍
]溫源和,泰國籍。戴文,廣東省廣州市人。余錫寬,廣東省台山縣人。上述三人在泰國曾策劃進行跨國販毒活動。約定戴文負責接運毒品,經我國昆明、廣州至深圳市出境。某年4月18日,戴文與余錫寬進入昆明市與從泰國到達的溫源和會面後,共同約見了潛入昆明市的國外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時間和地點。8月16日下午6時許,戴文和余錫寬在昆明市火車站外水果攤接收毒品時,被當場抓獲,繳獲海洛因22768克。溫源和於當晚亦被抓獲歸案。
[問題]對本案行為人能否適用我國刑法?為什麼?
案例4:訴時效中斷
劉某某,男,32歲,工人。劉某某於1997年3月12日,以欺騙手段強奸了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女青年。於1999年7月4日被捕後,劉又交待了其於1993年3月3日盜伐集體林木200株。
[問題]對劉某某盜伐林木的行為是否還要追究?為什麼?
案例5:刺傷便衣警察案
賴某,男,25歲,工人。 某在與他人打鬥的過程之中,對便衣警察的行為誤認為是對方幫凶的侵害行為,將其作為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為對待而實行了
某日晚,賴某在自己家附近遇見兩個男青年正在侮辱他的女朋友,即上前制止,因被其中一男青年毆打而被迫還手。在對打時,便衣警察黃某路過,見狀抓住賴的左肩,但未表明其公安人員的身份。賴誤以為黃是對方的幫凶,便拔刀刺黃左臂一刀後逃走。
[問題]對賴某的行為應如何認定和處理?並請說明理由。
案例6:負有特殊義務人不作為殺人案
石某,男,35歲,工人。石某經常虐待妻子。一日,石某的妻子因不堪石某的毒打,在石某走後服毒自殺。鄰居發現石某的妻子在床上掙扎,便把石某找回來,要他趕快將妻子送醫院搶救。石某既不搶救,也不讓鄰居搶救,還惡狠狠地說:「我就要看著她死。」最後,鄰居們強行將石某的妻子送往醫院,但由於時間拖廷太久,經搶救無效死亡。
[問題]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麼?
案例7:在服刑期間又犯新罪
張某某,男,23歲。張某某因犯盜竊罪於1997年5月5日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5年。在服刑期間,張因病於同年7月11日保外就醫。從保外就醫的當月起,張某某又繼續盜竊作案。在一年之內共盜竊23次,價值人民幣45000元。
[問題]法院應對張某某如何處罰?
案例8:刑事責任年齡
魏春峰,男,15歲。魏春峰因夥同他人搶劫於某年3月被公安局收容審查。同年4月,魏從看守所挖洞逃跑,同年11月被抓獲並被逮捕。
[問題]對魏春峰的行為應如何定罪處罰?
案例9:戀愛期間與幼女發生性行為
馬某某,男,17歲。馬某某在山上幹活,見本鄉林水村女孩段某某(13歲,身高1.62米)在挖野菜,便問段是哪個村的、姓名、年齡等。段謊稱自己17歲。段問馬的年齡及姓名,馬說19歲,並謊稱在縣糕點廠工作。兩人在閑談時,馬某某說要在本村給段介紹個對象,段同意,並且要給馬某某介紹個對象,說:「像我這個樣的行不行?」馬說:「行。」幾天後兩人趕集相遇,彼此情趣相投,遂建立了戀愛關系。晚上兩個人回馬家住宿,並發生了兩性關系。數日後,段得知父母尋找她,要馬某某帶她到外地躲藏。馬某某即帶段到其姨母家同居兩夜,並多次發生性行為,後馬又帶段到其舅父家中同居。
[問題]馬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姦淫幼女罪,請說明理由。
案例10:運輸毒品罪
田某某從楚雄到德宏做羊皮生意時與袁某某(另案處理)相識,袁某某要求田某某帶一樣東西到保山,田表示同意。袁某某把自己買的750克鴉片用塑料膜包成條狀,使其減少鴉片氣味,然後裝入用毛巾縫的袋子里,指使田某某系在腰上。田某某問袁是什麼東西,袁說:「別羅嗦!帶到保山就行了。」田某某攜帶時隱隱約約聞到一點氣味,但不知是什麼。當他從德宏市乘汽車到保山經過紅旗橋時被查獲。
[問題]田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運輸毒品罪,為什麼?
案例11:故意殺人罪
某日晚8時許,李劍、李軍華、黃賤德等10人到某工廠尋釁滋事、調戲女工。當該廠廠長和工人前來制止時,李劍從同夥手中接過殺豬刀朝人群亂砍,致一工人面部受輕傷。李劍在逃跑途中,聽到後面有人跑來,誤以為是工廠的人追他,即轉身朝來人的腹部刺了一刀,結果將緊隨其後的同夥黃賤德刺死。
[問題]李劍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
案例12:公安幹警開槍案件
朱某,男,31歲,某縣公安局幹部。某日晚11時40分左右,朱某已睡下,忽然聽到自家門外有響動,便起身持手槍出門察看,發現對門李家院內大樹下有個人影晃動。朱上前問道:「誰?干什麼的?」那人轉身就跑。朱認為是有人偷東西,便追趕。一面追,一面喊「站住」。當追到鄰居丁家房屋後門附近,看人影像是往右拐,隨即在相距一百多米處朝人影開了一槍,王某(男,19歲)當即中彈倒地,在送醫院途中死亡。
[問題]朱某對王某的死亡是何種心理態度?應否負刑事責任?
案例13:索要欠款打架誤擊其父親案
吳某某酒後到其叔家索要欠款,與其叔發生口角,於是到自己父親家拿了一根木棒(長140厘米、直徑50厘米)。回來後見其叔正與父親在路上說話(二人相距約1米),便手持木棒向其叔打去,其叔避開,木棒擊在其父頭上,致其父死亡。
[問題]吳某某的行為應如何處理?請說明理由
案例14:手持氣槍誤傷他人案
馬某某手持氣槍在自家門口帶孩子玩。見好友趙某騎自行車路過,就與其打招呼,同時隨便向趙某的車輪放了一槍。誰知子彈偏向上方,正中趙某的左眼,造成趙某左眼球被摘除。
[問題]馬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麼?
案例15:毒蛇傷人案
楊某某與本村的庄某某、楊某某、張某某等5人,給呂某某家砍木料。歸途中,發現路邊草叢中有一條毒蛇。楊某某在明知是毒蛇的情況下,將其捉到手中。5人成縱隊向前行走,楊某某走在最後,距他前邊的庄某某僅l米。當庄某某彎腰拿起放在路邊的衣服時,楊某某手中的毒蛇將其右腿咬傷,當即中毒腫大,不能行走,被人抬回家。庄某某經手術右腿截肢。
[問題]楊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其主觀上是何種心理態度?
案例16:意外事件
張某,男,26歲,司機。某日上午,張某駕駛小轎車開往長江邊碼頭,車內乘坐供銷社主任及其妻、女和其他親屬共5人。小車行至離江邊29米的斜坡上時,總泵皮碗突然破裂,剎車失靈。張某踩了三下腳剎車。並立即拉了手閘剎車,均不能把車剎住,汽車遂俯沖落入長江,4人淹死,僅主任的女兒和張某被打撈得救。經技術鑒定,總泵皮碗破裂致使剎車失靈,系機械故障。
[問題]請分析張某的行為是過失犯罪還是意外事件?
案例17:不可抗力事件
王某某,男,21歲,漢族,某某市攤販。楊某某,男,23歲,漢族,某某市攤販。某日下午5時許,王某某在自由市場賣豬肉,見鄰攤有一賣菜的婦女與兩名顧客爭吵,便右手拿著剔骨刀走過去看熱鬧。往回走時,楊某某與王某某鬧著玩、將王某某抱住。王對楊說:「別鬧,我手裡有刀,別扎著你。」王某某邊說邊把右手的剔骨刀尖由原來的向下轉為向後,以防刺傷楊某某。但楊仍用雙手摟住王的雙肩向後推;王站立不穩向後倒去,恰好被害人趙某某站在王某某身旁,王手中的剔骨刀刺入趙某某的腹部,造成趙某某腰部開放性外傷,脾刺傷。 案例18:意外事件
沈某,男 33歲,汽車司機。某日下午,某縣城鎮供銷社業務員吳某在外縣鄉購買農副產品後,要找地方住宿。該鄉保管員田某將吳安排在該鄉汽車庫院內小東屋。田曾對吳說:「晚上ll點左右,汽車才回來。」吳在小東屋躺了一會兒,因天氣太熱,便搬到院內睡覺,並用塑料布(長ll米左右,寬1.6米)蒙頭蓋腳睡在地上。晚上11點左右,天下小雨,院內漆黑,司機沈某駕駛柴油解放車返回,乘車的副司機下車將車庫門打開,沈關滅大燈,只開小燈駛進院內。在調頭准備倒車時,左前輪將睡在地上的吳某當場軋死。
[問題]沈某對吳某的死亡是否應負刑事責任?請說明理由。
案例19:犯罪的停止形態
蒲某意圖搶劫,尾隨一婦女身後。當該婦女回家打開房門後准備關門時,蒲某以為其家中無人,強行擠進房內,並隨手鎖上門,該婦女被嚇得驚叫一聲。她的丈夫聞聲起床,拉開電燈,見蒲某站在門口,便問:「你是干什麼的?」蒲某答不上來,該婦女的丈夫上前打了蒲幾個耳光。在鄰居的幫助下,蒲某被擔送到公安機關。在公安機關,蒲某供認他到該婦女家的目的是為了搶錢。
[問題]請分析蒲某的搶劫行為屬於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案例20:犯罪的停止形態
沈某,男,24歲,某廠工人。沈某因賭博欠債,難以償還,便圖謀盜竊本廠財務股保險櫃里的現金。某日晚9時許,沈某撬開了財務股的房門,但因無法打開小保險櫃,未能竊取櫃中的現金。於是,沈某將小保險櫃搬離財務股,隱藏在廠內倉庫旁的小試驗室里,想等待時機再撬開小保險櫃,竊取現金。第二天,財務股的李會計上班後發現辦公室門被撬、小保險櫃失蹤,當即報案。公安人員在廠內倉庫旁的小試驗室里找到保險櫃,櫃門尚未打開,櫃內人民幣也原封未動。
[問題]請分析沈某的行為是盜竊既遂還是未遂?
答案
案例1
卞某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且應當適用我國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卞某某為報復他人,聚眾斗毆,並在斗毆的過程中,使用菜刀亂刺,將被害人刺死。依照刑法第293條的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應根據情況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卞某在用菜刀刺人時,主觀故意不明確,對他人的死、傷均持放任態度,因此,對被害人死亡他應負(間接)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第6條和第11條的規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均應適用我國刑法。卞某是一普通外國留學生,不屬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自應適用我國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案例2
我國刑法對李學沛、王義勇應當適用。李學沛、王義勇的行為,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的情況。根據我國刑法第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構成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的,均適用我國刑法。李學沛、王義勇受雇於美國輪船,在輪船停泊巴西時殺人,應當依照刑法第7條的規定適用我國刑法。
案例3
對本案三名行為人應當適用我國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理由是:三行為人的販毒行為有一部分是在我國領域內實施的。根據我國刑法第6條的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犯罪行為,除法律有特殊規定的以外,均適用我國刑法;犯罪行為或者犯罪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均屬於在我國領域內犯罪。本案三名行為人預謀販毒雖在國外,但實施販毒的行為在我國領域內,屬於在我國領域內犯罪,應當適用我國刑法。溫源和雖是外國人,但不屬於刑法第11條規定的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亦應適用我國刑法。
案例4
對劉某某盜伐林木的行為應當追究。根據我國刑法關於追訴時效的規定,犯罪所應適用的法定刑不超過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為5年。劉某某於1993年3月3日犯盜伐林木罪,依照1979年刑法的規定,盜伐林木罪的法定最高刑為3年有期徒刑。劉某某犯該罪的追訴時效本應為5年,即到1998年3月3日屆滿。但是在其所犯的盜伐林木罪的追訴時效尚未屆滿前,劉某於1997年3月12日又實施了強奸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在追訴期限內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訴期限從後罪之日起重新計算,即前罪的時效中斷,已經經過的時間歸於無效。這樣,劉某某盜伐林木罪的5年追訴時效應從1997年3月12日開始重新計算,1997年7月4日仍在追訴期限內,依法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案例5
賴某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論處。理由是: (1)賴某打擊便衣警察的行為屬於假想防衛,應當負刑事責任。賴傷害行為。事實上,便衣警察的行為並非不法侵害,賴某對假想的不法侵害進行防衛,應當依法負刑事責任。(2)賴某對便衣警察的傷害行為是故意的。在本案中,賴某對便衣警察是否為侵害人的同夥的認識上有過失,但對便衣警察的傷害行為卻是故意的,而不是過失。(3)賴某沒有認識到便衣警察的身份,主觀上沒有妨害警察執行公務的故意,不能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
案例6
石某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理由是:犯罪行為分為作為與不作為兩種基本形態。不作為犯罪,是指行為人有能力履行某種義務以阻止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而竟不予以履行的行為。本案石某與其妻之間具有法定的扶養義務,在其妻生命垂危時,石某有義務積極予以救助。而石某非但不予救助。而且還不讓鄰居救助,最終導致其妻死亡,其行為屬於不作為的犯
案例7
張某某的行為屬於在刑罰執行期間又犯新罪的情況。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此情況,應當對新犯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沒有執行的刑罰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進行並罰,並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即先減後並的方式進行並罰。
案例8
對魏春峰的行為應以搶劫罪一罪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且不得適用死刑。理由是: 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本案中,魏春峰實施了搶劫和脫逃兩個行為,根據法律規定,他對脫逃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法院應以搶劫罪一罪定罪。在量刑時,不能對其適用死刑,並應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案例9
馬某某的行為不能構成姦淫幼女罪。理由是:姦淫幼女罪是指明知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而與之發生性行為的行為。段某某雖然不滿14周歲,但身高1.62米,又對馬某某謊稱自己17歲,根據雙方當時的情況,馬某某不能夠知道段某的真實年齡,而缺乏姦淫幼女罪主觀方面必須具備的「明知」,因而不能構成姦淫幼女罪。
案例10
田某某的行為不能構成運輸毒品罪。因為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運輸毒品罪是一種故意犯罪,即行為人明知是毒品而又予以運輸的行為。本案中,田某某受委託幫別人攜帶毒品,而他自己根本不知是毒品,主觀上缺乏運輸毒品犯罪的故意。因而不能構成犯罪。這種受蒙蔽而成為他人犯罪工具的情況,被利用者不能構成犯罪,而應當直接追究利用者的刑事責任。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間接實行犯。
案例11
李劍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李劍在尋釁滋事的過程之中,被人追趕,便意圖將追趕的人刺傷或者刺死。在實施行為的時候,他對追趕者是死是傷處於一種放任的心理態度,應當按實際發生的結果定罪。本案中,李劍的行為導致了他人死亡的結果,應當屬於間接故意殺人。至於李劍本想殺死追趕者卻殺死了自己的同夥,屬於犯罪對象錯誤,而殺人罪的對象不屬於構成要件的范圍,對象錯誤不影響行為人犯罪的性質。
案例12
朱某對王某死亡的心理態度是間接故意,應當依法負刑事責任。朱某身為公安幹警,在沒有查明事實真相的情況下,開槍向人射擊,意圖傷害他人。盡管在當時的條件下,朱某對是否擊中王某並無確切的把握,但擊中與擊不中都在其意志范圍之內,即對擊中王某,朱某主觀上是一種放任的態度,對擊中後王某是死是傷也持放任的心理態度,屬於間接故意。朱某在開槍時,一無不法侵害的存在,不具備正當防衛的條件,二是僅憑別人形跡可疑就開槍射擊,沒有依法執行職務的依據。因此,朱某對自己的行為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案例13
對吳某某應以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定罪處罰。因為:吳某某與其叔父發生糾紛,意圖報復,手持木棒去打其叔父,主觀上有傷害他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打擊他人的行為,造成了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完全符合故意傷害罪的構成條件。至於他本意是打擊其叔父而錯誤地擊中其父親,屬於打擊錯誤。這種打擊錯誤,不能改變行為人的行為性質
案例14
馬某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因為:馬某某與被害打招呼並向其所騎的自行車輪子射擊,說明馬某某隻是想和趙某開個玩笑,主觀上沒有傷害趙某的故意。馬某某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傷害他人的後果,但是,自侍技術過關,認為可以避免結果的發生,但實際上並未能避免。這種心理態度,屬於過於自信的過失。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過失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馬某某的行為構成我國刑法規定的過失致人重傷罪,應當依法負刑事責任。
案例15
楊某某的行為構成犯罪,其主觀上屬於疏忽大意的過失。對於毒蛇會咬人致人傷亡的事實,楊某某具有認識能力。在玩蛇時,他應當預見到自己玩蛇,若有不慎可能會發生蛇咬傷、咬死人的結果,但由於專心於玩耍,沒有注意到這種危險性並未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以致於在庄某某彎腰時,毒蛇將其咬傷,導致右腿截肢的嚴重後果,楊某某主觀上是疏忽大意的過失。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楊某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應當依法負刑事責任。
案例16
張某的行為屬於意外事件。對於剎車失靈導致汽車墜入長江致人死亡,張某事先主觀上沒有預見。主觀上沒有預見危害結果的情形,在刑法理論上有兩種情況:一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二是意外事件。構成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之所以沒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原因是他有認識的能力,即應當預見但因其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構成意外事件,即行為人之所以沒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原因是根據他的認識能力和當時的具體條件,他不可能預見到,即沒有認識能力。本案中,張某駕車失靈,是因為汽車發生機械故障所引起的,張某對該故障的發生沒有預見能力,因而屬於意外事件
案例17
王某某的行為屬於不可抗力事件,楊某某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
(1)王某某在楊某某和他開玩笑時,已預見到了自己手中拿的刀子可能會傷及他人,便多次警告楊某某不要如此開玩笑,客觀上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刀將人刺傷。但是由於楊某某的推動,王某某因站立不穩向後倒去時將身後的趙某某刺傷,對王21某某來講屬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所致,是刑法上的不可抗力事件,不應負刑事責任。(2)楊某某明知王某某手拿剔骨刀可能會傷及他人,且在王某某一再提醒下,仍然摟住王某某向後推,在主觀上符合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輕信能夠避免而實際卻發生了危害社會結果的過於自信的過失的特徵。應當以過失致人重傷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案例18
沈某對吳某的死亡不應負刑事責任。理由是:吳某當天在院內睡覺,沒有任何人對沈某予以提醒,吳某在睡覺時,又用塑料布將自己從頭至腳蒙起來,在天下小雨、晚上11點左右的漆黑天氣的情況下,沈某沒有發現睡在地上的吳某。之所以沒有預見,是因為根據當時的條件,沈某不可能預見。既然沈某對吳某睡在院中不可能預見,在倒車時將其軋死也屬於刑法上的意外事件,不應負刑事責任。
案例19
蒲某的行為屬於搶劫罪的預備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都是行為人因為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兩種犯罪未完成形態區別的根本標志,是看行為人的行為處於何種犯罪階段:若處於著手實行具體犯罪行為之前的,一律構成犯罪預備;若處於已經著手實施具體犯罪行為之後的、一律構成犯罪未遂。本案中,蒲某尾隨被害人並趁被害人不注意強行擠進房內,尚未開始實施具體的搶劫行為,仍屬於為搶劫犯罪製造方便條件的階段,因此,應以搶劫罪的預備犯判處,不構成犯罪未遂
案例20
沈某的行為屬於盜竊未遂。根據我國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經驗,盜竊罪的既遂是以財物的所有人、監管人失去控制和行為人實際控制為標準的。如果僅僅是行為人控制了物品,但財物的所有人、監管人尚未失去控制的,盜竊行為仍未達到既遂狀態。對於保險櫃這樣的笨重物品,需要行為人搬出廠區,工廠才失去控制,犯罪人也才能最終取得控制。本案中,沈某因無法打開保險櫃、而將之移至廠實驗室,沈某並未取得財物的控制,工廠也尚未喪失對財物的控制。在此狀態下被查獲的,對沈某仍應以盜竊未遂處理。
案例21
曹某、羅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曹某、羅某主觀上具有毒死劉某的故意,客觀上也實施了毒殺劉某的行為,但是由於二人對犯罪工具——毒葯的效力有錯誤的認識,最終未能發生他們所希望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沒有發生,是他們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是違背他們的意志的。根據我國的刑法理論,這種情況屬於工具不能犯,對行為人均應按犯罪未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