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八十篇
① 老子寫道德經為什麼一共寫有81章,為何不是80章或者82章,是不是故意設置成81章有什麼原因嗎/
《老子》先分篇兩篇,幾百年後才破成81章,而且順序改了,漢儒和
何晏這個人起了很大作用~
② 道德經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③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篇的小國寡民怎麼翻譯啊
國家小,人口少,雖有器具用不上.人民安定不去遠方流浪.即使有車船,不必去乘.即使有兵器,也不用(不打仗).用結繩的辦法記事.達到治理(國家)的及至.(百姓)飲食甜美,服裝漂亮,居住安定,民俗淳樸歡樂.鄰國之間可以相望見,互相能聽到雞犬聲,(兩國居民)到老死不相往來(互不幹擾)
這是老子所嚮往的理想社會
④ 道德經有多少篇
《易經》與《道德經》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偉大哲學經典,先後編定於洛陽。《易經》基本上是集體創作的,是我國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社會生活過程中保存自我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前後大約千年左右,最後經周公姬旦於西周初年編定於洛邑成周。⑴《道德經》是一部個人著作,乃由東周守藏史老子創作,大體上成書於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國都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獨步千古,二千年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此二書為其本根,學者有志於中國哲學,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了。
《易經》經文包括卦象64個,卦名75字,爻題384個768字,卦爻辭字數4000掛零,合計近5000字。歷來視其為一部古占卜書,「卦以示象,爻以示變,辭以明吉凶」,這說明「古者事必有卜,國家大事,悉以卜決之」。⑷「《易經》雖然以占卜書的形式出現,但卻堪稱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經》是一部純真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從宗教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哲學專著,全書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兩篇,故又稱《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與《道德經》的內容,均是通過對宇宙現象的仰觀俯察,歸納總結出來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總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兩種性質所決定。盡管《道德經》的出世晚於《易經》500多年,而它的思想體系源溯於《易經》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經》傳世之後,道家學派遂崛世而立。此後,儒家興起,而《易經》由於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到東漢早期道教創建時,已被列為道教重要典籍,後被三國魏在洛陽任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年)分別注釋,成為一家之言,遂盛傳於世。今就這兩部哲學著作的共同點略析於後。
一、 關於宇宙本體論
《易經》是以「棥薄? -」二爻所組成的八個卦象來體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實際上,可以合為四種物質:氣土水火。世上的萬物皆本源於此,而最概括的體現則為一代表陽,- -代表陰。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易經》尊陰,直接繼承商代的易觀,所以稱「陰陽」。這「陰陽」卻被《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的「道」所統帥。當代易家宋祚胤通過《易經·隨》的研究,揭示出「道」為《易經》的宇宙料本體觀。他一掃2000年來斷句之誤,對《隨》卦爻辭作了正確的斷句。《隨》卦九四爻辭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國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頤對這條爻辭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們斷句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為「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為:「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無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何過咎之有? 」宋對王、程之注稍有糾正,他的正確解釋是:「只是由於內心有『誠'存在,作為宇宙本體的『道'能能夠彰明,從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於是什麼壞事都能夠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道」,也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解釋才符合《易經》本意。而《易經》之《小畜》和《復》兩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講。⑼《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不起眼的爻辭行文中提出的,因此雖引起後來的王、程二位學者的注意並予以闡揚,但因他們的釋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沒了,最能根據《易經》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並獨創一家的要數春秋學者老子了。
⑤ 《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是對還是錯
正確。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內德真經》、《老子》、《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⑥ 求<老子>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篇的全文及註解
為你找到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願你看完之後也能悟出自己的道!
特祝新出快樂!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
凡是可以言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恆的名稱。
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所以:從永恆普遍的虛無,可以理解道的消隱。從永恆的存有,可以觀察道的連續。兩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稱不同。它們竟是如此玄奧。玄奧呵,玄奧!這正是洞察宇宙間一切神秘的大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丑惡。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並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是永恆普遍之理。]
所以:聖者作無形跡之事,傳言無聲的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並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任其成熟而並不割劌,正是由於從不佔有,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三
不崇尚奸詐,使老百姓不去競爭。不貴重難得的寶貨,使老百姓不去偷盜。不激發人們的慾望,使人心不被攪亂。所以聖者的統治之道是:空虛人們的心靈,填飽人們的肚子,削弱他們的抱負,強健他們的筋骨。永遠使老百姓無知識無慾望,即使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有為者都不敢作為,則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四
道看起來很是空洞,但使用起來卻永不窮盡。深遠呵,好似萬物之總根源。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五
天地並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如同對待稻草狗。聖人並不仁慈,它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稻草狗。
天地之間,難道不正象那種風箱嗎--空虛但並不匱乏,風涌涌而冒出。講話太多就會窘困,不如將一切深藏於內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六
月神不死,所以被稱作"太陰之神母"。陰母生育之門,就是天地化育之根。綿密而如長席,永遠也不會窮盡。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
天永恆而地無垠。天地之所以永恆無垠;因為它們並非存在於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恆。所以:聖人藏於後反而彰顯,置身於外反而存在。正由於他無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八
最高之善彷彿水,水容納於一切容器而沒有固定之形。能存在於人們所厭惡之地,那就接近於懂得"道"了。居處適應於任何之地,心靈沉靜有如深淵。交往善於擇人,立言善於守信,執政謀求治平,作事善有耐性,舉動善擇時機。他總是不與人爭,所以永遠不招怨恨。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九
與其把持而經營,還不如放棄。以鍛打而使之尖銳,也不能永保其鋒利。滿堂金玉,沒有人能長久保守。富貴而驕傲,會為身家招來災禍。功成而身退,這才合於天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
靈魂與形體相合一,能永不分離嗎?團縮氣息使之輕柔,能夠象一個嬰兒嗎?盪除雜慮而觀見深幽,能夠無所遺漏嗎?懷愛百姓而治理國家,能夠不用計謀嗎?如同天門一張一合,能夠象一個母性嗎?內心明白而通達,能夠表現得如同一無所知嗎?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一
三十根輻條拱起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是空殼,所以才有車的用處。團和粘土作成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容器的用處。鑿開門窗作成一個居室。正由於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處。總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於善於利用空無。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
色彩繽紛令人眼花,聲音喧囂令人耳聾,五味錯亂令人敗口。賓士游獵令人心狂,寶貨稀有誘人盜竊。所以,聖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取。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
愛和恨使人困擾,人們常把大害當作自身。人為什麼被愛與恨所困擾?追求愛,躲避恨,得到它困擾,失去它也困擾。所以說愛與恨都使人困擾。什麼叫把大害當作自我?為什麼我們會有憂患呢?因為我們愛顧自我。如果我們沒有自我,我們還有什麼憂患?
所以,難能的是化自我於天下,那就可以寄託於天下。真正善愛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將自我託付於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
看見了又看不見,它名叫"夷"(隱)。聽到了又聽不到,它名叫"希"(暗)。捉住了卻捉摸不到,它名叫"微"(無)。這三者難以窮究,卻混然而一體。它出現也不明亮,消失也不暗昧。綿綿不斷不可名狀;來來去去歸於虛無。所以它是無形態之形態,無現象之現象,它的名稱就是"恍惚"。
迎上去見不到它的頭,追上去見不到它的尾,人們只能從它的過去,而把握它的現有。必須了解古初的歷史,這也就是道的紀錄。
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
古代那善於運用天道的人,見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隱,其心靈深不可測。由於深不可測,所以只能勉強為之作個形容--他謹慎小心,彷彿在嚴冬跋涉冰河;他猶猶豫豫彷彿提防所有的鄰人;他在重嚴肅,彷彿在做客;他散漫無形,彷彿一塊渙解的冰。敦厚象一塊頑石,空曠像一座山谷,混沌彷彿一道濁流。
誰能由混濁中,而靜靜地得到澄清?誰能由安祥運動中,而徐徐地化生?保持這種道術的人從不會自滿。正由於不自滿,所以總能不斷地從陳舊中創新!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六
進人虛無之境,安守於深靜厚重。讓萬物自由動作,我只觀察它們的歸復。萬物品類芸芸總總,但都要落葉歸根。歸了根就會安靜下來,這就叫歸復其命運。命運是不變的,名字叫作"恆常。"能識知這種恆常者,就是聰明人。不能識知恆常之道,胡亂來者就會遭遇凶險!識知恆常之道者是寬容的,寬容就會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順於天,天順於道。順於道則能長久,就永遠不會失敗。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七
最高的統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覺察其存在。其次之道是讓人民熱愛他。再次是讓人民贊美他。再其次是讓人民畏懼他。再其次是讓人民輕侮他。誠信是靠不住的,難免總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於出言,一切舉措成就,要讓百姓感到彷彿出於自然和自願。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八
自然之大道廢失了,於是而要講仁義。由於有了智慧,所以才有大騙。
正是由於六親間不和睦,才需要推崇孝道。正是由於國政混亂,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十九
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於樸素,減少私心與慾望,放棄游學從而減少困擾。
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
順從與違逆,相去有多遠?美善與丑惡,相去又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們不能不畏懼。荒唐啊看不到止境!世人都在嬉樂,好像在分享祭牛,好像春日登臨春台。我則懼怕那些未出現的預兆。好像未出生的嬰孩。惶惶呵,彷彿找不到歸宿。眾人都滿足,而我卻好像有所遺失。難道我的心靈是傻瓜嗎?愚蠢呵!世俗之人都聰明,只有我糊塗。世俗之人都明察,只有我昏昧。盪漾有如滄海,飄揚而沒有歸宿。眾人都有圖謀,只有我冥頑不化。我處處與人不同,只貴於葆養我的元氣。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一
大德的用處,只有跟從於道。道這種東西,恍恍惚惚。但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物。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象。昏昏暗暗,其中卻有精神。這精神是真實的--其中有信息。從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稱不變,卻觀照著萬物。我怎樣認知萬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據道。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
曲線能成為圓,彎弧能成為直,凹陷能成為滿盈,破舊能成為嶄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則會迷惑。所以聖人所抱持的只是一個原則。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難道是空話嗎?這是真理呵!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三
要少說話而聽從於自然—,狂飆不會刮一整天,暴雨不會下一整天。風雨來自於誰?天地。天地都不能令其長久,何況人事呢?所以順從於道的歸化於道,追隨於德的歸化於德,追隨於亡失的則必得到亡失。歸化於德的,他的道就是德。追隨於亡失,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四
翹腳站立不住,跨腳走不得路。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強大。自誇的人得不到承認,自我滿足的人不會長進。這些對幹道來說,是廢物、是惡物,所以有道的人不會以此自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團。它先於天地而生,靜靜而默默,傲然獨立而不變,反復運行而不止,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麼,只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六
重物是輕物的基礎,寧靜是運動的主宰。所以,聖人終日在外旅行,離不開輜重。雖然居處在高聳的樓觀,也沉靜超然。那身率萬乘的君主,怎能自輕於天下?輕率會喪失根基,暴躁則會喪失主動。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七
善於行動就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講話就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算者不須藉助策籌。善於封閉,無須鎖也打不開。善於捆綁,無須繩索也解不開。所以聖人善於救助人,而不會放棄任何人。善於利用一切物,而沒有丟棄的事物。這就叫暗中之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導師,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不尊重其導師,不愛護其資材,即使是聰明人也會迷惑。這就是奧妙之所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其餘請見
http://post..com/f?kz=97416831
⑦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7)道德經八十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⑧ 道德經李中華38到81我看德完整篇
你想說啥?問題呢?
⑨ 道德經全文為什麼只有81篇
老子著述5000字,經尹喜整理而成 道德經
因為就整理出了81篇 所以流傳下來 的也就是8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