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談章
A. 老子道德經二十章
「唯」可以來理解為「唯唯源諾諾」的應承;「阿」理解為「阿諛奉承」的諂媚。兩者表面上看有區別,但是本質上卻都是一樣的。所以老子反問「相去幾何?」
「眾人皆有以」這句的關鍵在於「以」字的理解上。一般來說,這里「以」是有所憑借的意思,亦即,眾人(尋常人)都有藉以生活的東西(財富、目標、信仰、自尊…………)。「而我獨頑且鄙」可獨獨只有我不懂變通、性情粗鄙。「而貴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從的「道」,《道德經》第一章謂「有名萬物之母」。
其實這一章是《道德經》中最長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羅列出老子和眾人的對比,藉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道」。用通俗點的話說,也體現了老子「不走尋常路」的自信……雖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為大哲學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樓主還可以參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B.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C. 談道德的開場白
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它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風,組織部門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組工幹部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我個人覺得,組工幹部加強自身道德品行修養要做到公道正派、心態平和、作風優良。
堅持公道正派選人用人,是組工幹部最寶貴的職業操守,也是組工幹部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品質。組工幹部是量幹部的尺子,如果尺子不直,再好的材料也難以量准,要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准,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推薦幹部,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直的尺子量到底。具體工作要做到三點:一是對己清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堅定,思想上坦盪、磊落,作風上清正、廉潔,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二是對人公正,就是客觀公正地考察、評價和使用幹部,公道合理地了解、看待和處理問題,處人處事都要出以公心,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敢講真話,主持正義;三是對外平等,就是胸襟開闊,海納百川,謙虛謹慎,平等待人,用組工幹部特有的人格魅力增強黨員之家、幹部之家、知識分子之家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D. 請從論語12章中列舉至少四條談品德修養的語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什麼不從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E. 論語十二章中談道德修養的有哪幾句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修養】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F. 道德爭章日記,急
直接搜索 「日記 道德 」或者「日記 熱愛」等關鍵字,就會找到相關可以參考的日記,祝你成功
G. 談談你對道德經六十六章的見解和看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統治者如果自私自利,終會使民眾不堪重負;如果少私寡慾往往能團結民眾,上下一心
H. 道德經第十九章談談自己的感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意即: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感悟: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孝子」,年邁的父母一輩子節儉,不喜歡穿新衣,但「孝子」為了讓別人不要說閑話,讓別人誇自己「孝順」,硬是買一些新衣給父母穿上,也不管父母感受如何,但人後,對父母態度很差,常常使陰氣,父母並不真正開心。。
這只是一個片面的例子,生活中類似的人很多。老子是要我們剔除這些表面的偽裝,能夠從質朴的真心出發,做人做事,社會才能真正美好陽光。
I. 老子道德弟七章感悟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能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釋】
不自生:天地的存在不為自己。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
邪(yē):同「耶」,疑問詞。
【譯文】
天地的存在是最長久的,天地所以能存在得長久,是由於它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就能存在得長久。依此理,聖人應見到利益取謙退的態度,這樣反而能處眾人之先得大利益,置身紛亂的世事之外,反而能使自身保全。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圖私利嗎?所以能成就最大的利益。
【解說】
對於本章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就是養生之解,另一個方面就是用世之解。
從養生角度來理解本章比較狹義一些,但很合乎老子本義,也很契合道家的長生久視得道升仙的主旨追求。本章起手,老子先說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已提示我們老子本章主要是講如何能長生的問題。那麼如何長生呢?當然是師法天地「不自生」,具體做法老子提到兩點,一是「後其身」,二是「外其身」。後其身應指見俗世利益而不爭不競,不爭不競看似會在俗世利益方面落人之後而有所失,但如此這般不爭不競不起俗人的慾望,則五臟安和,人的精氣就不會外泄。人能長保自身精氣合於養生之道,那麼體道得道則在俗人之先矣,這樣一個思路則身先做得道在人之先解。外其身更進一步,不僅不爭不競,甚至要完全置身世事之外,這樣就更不會受到俗事的紛擾。後世的道家、道教修道者遠離俗世,深山修道,是不是外其身的最佳體現呢?我們似可做此理解和聯想。外其身既做此解,則身存做自身本有的真性得以保全解就順理成章。
從用世層面理解此章自然廣義一些。而且老子在全書中談到的治政用世思想在很多章節中也有體現。更何況自古中華先人修道甚至習武都很講究修之於內,用之於外。也就是把習武練功修道得來的內在功力和體會用於治政、統軍、齊家。用一個學術的說法就是「內聖」、「外王」。這是否在實踐上可以做得到呢?應該說是完全做得到的,萬法歸一,一切事物中都有那個道,真正修到家,一通百通。象歷史上的張良、諸葛亮、劉基等等都可說是有道家一類的內在功力的人物,但他們於亂世都做了帝王的老師,對於平定天下安民濟世做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功業。
但從這個思路和層面理解,很容易導致「陰謀論」,即「後其身」和「外其身」都成了「身先」和「身存」的手段。這樣一來「後其身」和「外其身」其用心就很難讓人恭維。不過,即便這樣理解,我們看老子的本義也決非教導人們行詭譎之術,因為老子在全書中的主旨是要人們返樸歸真,行自然無為之道,既然如此,那麼《道德經》中的任何一章、任何一段都斷不可做奸謀詭術來理解。至於後世的別有用心的人在《道德經》中揣摩出陰謀詭計出來,那是後世俗人小人的事,不關老子之責。
我們看從用世的層面理解,老子在本章中主要指出了事物矛盾轉化的辨證關系。即事物有自然向反方向運動的法則。所以要長生必不當自生,自生之心必是有私利之心,私利之心一動,反而不能長生。這與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和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一以貫之的思想脈胳。所以,要成為得道的聖人不僅不能行詭譎之術,反而要去私心去私慾,以大道的自然無為的法則來立身處世這才是老子說的「後其身」和「外其身」的真諦。這樣一個思路來理解,則「身先」、「身存」都應是行自然無為之道自然得來的果實,而非陰謀手段得遂心願,此中辨證關系需細細揣摩,沒有傳流文化的根底,確實有些難以理解。
我們可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來加深這一段的理解。據載,朱元璋年少時給財主家放牛,一日與玩伴合夥殺了財主的牛來吃肉,吃完了大家不知道朱元璋怎麼向財主交待。朱元璋把牛尾巴插在石上,回去後向財主說牛跑到石頭里出不來了。結果他自然少不了挨財主的修理。這種敢作敢當的個性一直到他做了義軍的領袖時都體現得很典型,他總是身先士卒,有難也挺身而出,自己去承擔。結果他得到了大家的推重,後來做了皇帝。但如果不是天性如此,誰敢去行這種可能會危及生命的陰謀嗎?我看沒人有行這種「陰謀」的膽量。
最後我們再來理解一下本章中的「私」字。「非以其無私邪?」這個私確有私慾私利之意,與通常的理解應在一個意義上。但「故能成其私」這個私應該做正常的利益解,沒有貶義。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物也好,都有其存在和增益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人或物的「私」。修道的人不以世俗中人追逐的私慾為目的,而求天人合一,得道成仙,那麼他求的道果也可稱為他的「私」。同樣修佛,修菩薩道者,求的佛果,成就的菩薩果、羅漢果也是其私。這個私大體應是這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