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道德
① 封建主義思想的道德原則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道德原則是宗族本位主義。宗法制的社會結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君主治國之「本」。所以,維護宗法制的社會結構,也就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價值導向。《大學》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以修身為本」,修養個體道德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宗族本位主義道德原則,其理論基礎可稱為義務論或道義論。義務論是基於一種普遍的和絕對的東西,並以此來限制和規范個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道德歸為超越於特殊的一般理念,個別的德性都是由這種普遍的理念引申出來的。所以,在他們看來,整體高於個體,一般先於特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端,就與宗教道德相溝通。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就把俯首聽命、恭順馴服、逆來順受作為最高的道德真理。儒家倫理也是典型的義務論。它以滿足宗法等級整體的利益需要作為自己的行為價值目標和義務,從父慈子孝到君仁臣忠,強調的都是義務而不是權利,以維持宗族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仁」和「義」又在「禮」的基礎上統一起來,所以在實踐中,只能是卑者服從尊者的片面的義務論。義務論提倡的是禁慾主義。由於義務論忽視人的個體需求,所以必然導向禁慾主義。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把禁慾主義看成是達到彼岸「幸福」的惟一途徑。中國儒學也突出了「正義不謀利」的道德價值觀。宋代理學家強調「三綱五常」為「天理」,「天不變道亦不變」,並進而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是要位卑者放棄對自己正當利益的追求,壓抑他們的獨立人格,對尊者「順而不逆」,以維護家庭、宗族和封建社會的穩定。
等級權力崇拜是宗族本位主義的必然產物,是封建主義思想道德的基本特徵。宗族本位主義道德原則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的主體性和能力受到極大限制。作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宗族本位主義道德原則首先代表了占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利益,所以,人的依賴關系表現為嚴格的等級關系。為維持封建宗法社會制度的穩定,它對階級矛盾又有著調和作用,如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義務是雙向的。宋明理學也包含著「格君心」之義。但是,宗族本位主義道德原則基於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而統治階級作為群體的抽象代表,君主是「公」和「天意」的體現,所以,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卑者的恭順與尊者的專橫是互為因果的,被統治階級的禁慾主義和統治階級的享樂主義是相伴而生的。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政權(君權)、族權(父權)、神權和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因此,封建等級權力崇拜就成為封建主義思想道德的基本特徵。
宗族本位主義道德原則具有「泛道德主義」傾向。這是由宗法封建社會人的依賴關系所決定的。這使得政教合一的歐洲中世紀和政治倫理化的中國封建社會,都蒙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中國儒學既強調對民眾的道德教化作用,也主張統治者行仁政、王道。但這種道德學說,隨著封建社會矛盾的激化,越來越走向極端,成為空泛的道德說教,對於被統治階級是「吃人的禮教」,對於統治階級而言只能造成大批的「假道學」。等級觀念與權力專制的極端化,表明了封建主義思想的沒落。
② 封建倫理道德指什麼
封建倫理道德就是倫常,意思是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干名義,瀆倫常,敗風俗,皆王法之所必禁也。」
(2)封建社會道德擴展閱讀:
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為不可改變的常道,故稱「倫常」。
倫常,意思是人類的倫理常態。詞條名字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性的定義。通常指倫理道德。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干名義,瀆倫常,敗風俗,皆王法之所必禁也。」《紅樓夢》第一○七回:「賈政最循規矩,在倫常上也講究的。」
聶紺弩《讀魯迅先生的》:「『古跡』之類本是用各種方法造出來的;關心倫常的人說是孝子孝女什麼的。」
③ 什麼是封建倫理道德
1.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倫理滲透一切
1)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倫理思想成為支配中國人精神活動的價值淵源之一。中國古代是個宗法社會,奴隸社會的西周強調親親,封建社會自漢朝直至清末歷代統治者無不主張以孝治天下,可見宗法倫理思想的盛行不以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變化。
2)各種維護和體現宗法倫理的法律原則紛紛設立。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將宗法倫理上升為法律規范,並對此必要性從法理學進行了充分論證。
2. 皇權至上
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君主擁有最高的立法權、司法權,成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
3. 平等觀念欠缺,等級特權思想濃厚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而儒家思想主要源於禮治,禮的特點是尊卑貴賤有別,等級森嚴,這也就使得等級特權思想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法律
④ 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怎樣維護
儒家思想維護整個封建社會!
⑤ 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
三綱五常簡介: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⑥ 封建社會的道德是什麼樣的
封建社會的道德講究「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臣,為子,為妻必須服從君,父。夫的命令。
女子講求「無才便是德」。
⑦ 封建社會道德教育失敗的啟示
原始社會是一種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社會的成員人人平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但生產力水平卻及端低下。
奴隸社會是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之上出現了私有制和私有資產從而導致了奴隸主的產生,奴隸主對奴隸進行壓迫買賣,奴隸社會就原始社會而言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封建社會是典型的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社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只有地主擁有,農民只有從地主那裡租得土地,受地主的剝削。封建社會就奴隸社會而言社會生產力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⑧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徵分別是什麼
原始社會是一種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社會的成員人人平等,生版產資料平均分配,但生產權力水平卻及端低下。
奴隸社會是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之上出現了私有制和私有資產從而導致了奴隸主的產生,奴隸主對奴隸進行壓迫買賣,奴隸社會就原始社會而言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封建社會是典型的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社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只有地主擁有,農民只有從地主那裡租得土地,受地主的剝削。封建社會就奴隸社會而言社會生產力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⑨ 「中國封建社會在政治上講道德,卻使巨大的不道德成為可能。」如何理解這句話
封建道德是封建統治者用來束縛被統治者的枷鎖,是方便他們為所欲為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