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德日理論
『壹』 犯罪三階層說
三階層說: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1)刑法德日理論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貳』 德日三段論刑法理論跟我國犯罪構成四要件的聯系區別
這個屬抄於犯罪構成裡面的,我國目前的犯罪構成採用的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蘇聯引進的,經過這幾十年的研討、修正和發展,才形成今天這種有中國特色的犯罪構成理論四要件說。
德日的三段論和中國的四要件說之間的異同相當復雜。簡單地說,德日的三段論該當性、違法和有責性呈一個遞進的方式,從該當性到違法性再到有責性;而我國的四要件說要求的是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它們之間都是具體的構成要件,不像德日三段論那樣是遞進關系。
我國也有三要件說,但是四要件是通說。
『叄』 為什麼要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
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主要有以下原因:
深入理解法學根基:法學的根基在於哲學思想,德日的法學體系深植於這一根基之中。通過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從而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法學研究。
借鑒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德國與日本所代表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分為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及有責性三個層面。這一三元論體系相較於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更為繁復,但更直接地反映了判斷犯罪成立的動態思考流程。通過研究這一體系,可以借鑒其優點,完善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
彌補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缺陷:我國傳統的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在直觀上未能體現認識犯罪邏輯的過程,具有靜態性質。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並彌補這一缺陷,如更好地涵蓋合法的抗辯理由,以及彰顯刑法的人權保護功能等。
綜上所述,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對於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法學研究、借鑒其優點以完善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以及彌補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缺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肆』 張明楷刑法學思想!
張明楷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承繼並發展了德國和日本的三階層理論
德日三階層:構內成要件符合性、容違法性、有責性。
張老師的兩要素說把犯罪構成分為客觀違法構成要件和主觀有責構成要件。認為一個行為若構成犯罪必須同時符合且直須同時符合這兩個要素。而且不同於前蘇聯和我過現有的並列體系,張老師認為違法和有責是遞進的,先判斷違法,成立後再判斷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