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建設的理解

法治建設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1-12-25 06:57:52

Ⅰ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Ⅱ 什麼叫法治建設

BB BC JJ

Ⅲ 中國法治建設的意義

就拿現在的腐敗來說,官員手中握有的權利太大,就很容易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光靠道德去約束是不實際的。嚴格的法律是保證社會和諧的最後底線,因此這個底線必須加強。

Ⅳ 談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內容是在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當遵循的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等這些具體理念。前提就是必須堅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下,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我們各項工作要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樹立大局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對於審判工作,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最基本的客觀要求,不能單純的就審判而審判,不能把審判工作獨立與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客觀實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強調調解,要強調通過調解實現和諧。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觀念。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念所決定,一旦形成,便相對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有什麼樣的法治理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因此可以說,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動的靈魂,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樹立又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需要全體政法幹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人人都要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三是嚴格依法辦事,堅持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執法為民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權為民所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政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認識,從執法的角度加深對依法治國豐富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進一步加強有助於嚴格依法辦事的各項制度建設,將對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Ⅳ 如何理解法治國家建設的新十六字方針

1、涵蓋了從立法到來守源法的全過程,而且富含法理。
2、新十六字方針的出台,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以史為鑒,准確把握中國發展趨勢,堅定法治信念,堅持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不動搖。
3、「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4、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者之間是四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關系,只談其中一點而不及其餘,都是不科學、不全面的。

Ⅵ 法制建設的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定專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屬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呈現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制建設不斷推進。國家領導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監督制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不斷加強,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Ⅶ 如何理解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依法治國呀

Ⅷ 法治建設要什麼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在當代中國法治發展的進程中,從本國的法治國情出發,適應國家的根本性質、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要求,堅持走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與法治發展模式,這對於堅持法治建設與發展的正確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充分表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也是我們黨對執法規律的基本經驗總結。

Ⅸ 法制建設是什麼意思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的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對廣大人民一直的法律和制度回,它是答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
有法可依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根本前提,有法必依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社會主義法制權威性的體現,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強制力的體現

Ⅹ 如何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熱點內容
19年中級經濟法變化大嗎 發布:2025-05-08 10:02:35 瀏覽:398
性犯罪刑法 發布:2025-05-08 10:01:52 瀏覽:355
武漢勞動法工資標准2015年 發布:2025-05-08 10:01:43 瀏覽:402
勞動法拖欠工資語音 發布:2025-05-08 09:56:40 瀏覽:6
司法考試的試題 發布:2025-05-08 09:54:50 瀏覽:595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范疇 發布:2025-05-08 09:50:37 瀏覽:34
司法局宣傳標語 發布:2025-05-08 09:49:43 瀏覽:611
湖南郵政槍殺法官 發布:2025-05-08 09:48:52 瀏覽:931
勞動法每周工作 發布:2025-05-08 09:37:33 瀏覽:630
山東大學刑法研究 發布:2025-05-08 09:33:50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