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地稅法治文化

地稅法治文化

發布時間: 2021-12-25 07:16:25

A.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1)地稅法治文化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B. 地稅文化的地稅文化的作用

(1)靈魂導向作用。地稅文化的導向作用是指潛移默化的使地稅人接受共同的價值觀,把思想、行為引導到實現地稅事業的目標上來。
(2)團隊凝聚作用。地稅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是通過塑造地稅人員積極向上的共同的價值觀,在地稅人員的內心深處形成一種內在的、深層的的心理目標和精神力量,使廣大地稅人員的思想、行為自覺地統一到積極工作的總體目標上來,從而在地稅人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行為約束作用。地稅文化對地稅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地稅文化的約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約束產生於地稅部門的文化氛圍、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群體意識、社會輿論、共同的習俗和風尚等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地稅人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
(4)振興激勵作用。當地稅人從內心認可地稅部門共同的價值觀時,他們必定會為實現財政部門的共同目標和實現自身的價值而努力工作,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准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地稅人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
(5)形象美化作用。優秀的地稅文化向社會大眾展示著地稅部門成功的管理風格、良好的運營狀況和高尚的精神風貌,從而為地稅部門塑造良好的整體形象,樹立信譽,擴大影響,是地稅部門巨大的無形資產。

C. 法治文化建設"五個一,四個一,三個一"指的是什麼

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三個一」是指

D. 如何加強本部門,本單位法治文化建設

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具有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和經常化的特點,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一是強化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六五」普法、平安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文明和諧社區評比和黨的建設等整體規劃中,同重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宣傳、文化、廣電、新聞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體制,形成條塊結合、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業務部門積極抓、其他條口協同抓、各個社區自覺抓、列管單位配合抓的工作機制;二是落實保障。要將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要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採用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彌補經費的不足,實現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統一。要充分發揮地區普法講師團、法制宣傳工作者、法制新聞工作者、法律服務志願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藝骨乾等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法治文化宣傳,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規律、工作推進方式及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等的研究探索,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三是整合資源。要立足地區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借勢、借力、借腦、借資,不斷動員各部門、發動全地區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構築「積極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序運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聯動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履行主管職責,充分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職能,克服「小馬拉大車」的消極心態,學會「藉助外力」、「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凝聚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從而實現法治文化工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專一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實現由「主演」到「導演」,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E. 地稅文化的地稅文化的內容

地稅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層面;制度(行為)文化是組織精神、組織價值觀的動態反映;而物質文化是組織文化的最外層,是無形文化的有形表現。

F.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G. 如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一是強化責任。二是落實保障。三是整合資源。
2、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
3、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一是加強融合。二是抓好結合。三是注重整合。

H. 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是

法治精神意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務和法律監督等法制運作的各個環節。全面普及現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

I. 如何加強本單位法治文化建設財政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具有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和經常化的特點,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一是強化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六五」普法、平安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文明和諧社區評比和黨的建設等整體規劃中,同重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宣傳、文化、廣電、新聞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體制,形成條塊結合、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業務部門積極抓、其他條口協同抓、各個社區自覺抓、列管單位配合抓的工作機制;
二是落實保障。要將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要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採用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彌補經費的不足,實現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統一。要充分發揮地區普法講師團、法制宣傳工作者、法制新聞工作者、法律服務志願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藝骨乾等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法治文化宣傳,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規律、工作推進方式及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等的研究探索,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三是整合資源。要立足地區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借勢、借力、借腦、借資,不斷動員各部門、發動全地區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構築「積極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序運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聯動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履行主管職責,充分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職能,克服「小馬拉大車」的消極心態,學會「藉助外力」、「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凝聚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從而實現法治文化工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專一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實現由「主演」到「導演」,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二、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近年來,鼓樓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高位謀劃,積極推進工作理念創新,不斷拓展普法渠道和載體,社區法律學堂實現了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分散式、隨意性向陣地化、長效化運作的轉變,法治文化廣場成為全區法治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形成了部門聯手、全社會參與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丁山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提升了地區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
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要在現有法治文化宣傳廣場提擋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進取,不斷尋找新的法治文化構建空間,多角度、深層次立體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要充分整合地區資源,在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培訓基地、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企業員工學法園地、禁毒教育基地、外來務工人員法制宣傳服務中心的同時,不斷拓展新型普法宣傳陣地、基地,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展廳、法治文化小區、法治主題公園等場地的規范化建設,廣泛宣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物權法、婚姻法、治安處罰法以及信訪條例、婦女兒童保護、低保審批等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的法律法規,讓居民茶餘飯後有法律知識可學,走路散步有法律規定可看,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知法守法、辦事循法」的法治氛圍;
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功能,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組織規劃部、法治文化產品聯合開發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督查部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協會」等的職能作用,注重依託「法律大講壇」、「高校學生普法講師團」、「公共安全律師服務團」、「司法執法工作者普法宣傳講師團」和「法治文藝演出團」等專業團隊進行法治文化宣傳,讓群眾在欣賞法治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法治文化,真正實現法治文化宣傳由灌輸式向滲透式、單一化向多樣化、重過程向重實效的轉變;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要在鞏固和深化社區法律學堂品牌優勢、平台優勢和機制優勢的基礎上,依託社區辦公場所,對社區法律學堂進行提檔升級,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要通過設置「法律(援助)咨詢室、人民調解室、禁毒工作室、電子閱覽室、關愛之家、法制議事園、電影放映廳、電影文化陳列館、多媒體播放系統、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務中心、多媒體播放系統」等功能室,讓居民通過互動性的法治文化生活體驗,增強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律素質,引領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讓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
三、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
一是加強融合。要因地制宜設置一批與城鄉環境協調、與生態相融的法治文化設施,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影響度。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維護民權、爭取民利,通過「萬人問卷、千人督查、百事展評」、「百姓點題、政府破題」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設實事項目,依法整治事關民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讓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實踐相融合,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要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 通過開發製作台歷、掛圖、雨傘、摺扇、撲克、書簽、杯墊、環保袋等各類載體, 運用群眾樂於接受的戲曲、故事、春聯、年畫、簡訊、書畫、動漫等各類藝術形式,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群眾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
二是抓好結合。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律六進」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構建「法治、廉政、陽光」的機關法治文化、居民群眾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企業單位誠信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斷提升地區法治化管理水平。要找准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結合點,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制宣傳相結合,通過法制宣傳活動,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濃烈氛圍,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始終與時代發展同行,與社會進步同步。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堅持以法治理念引領社會管理創新,以法治精髓主導社會管理創新,用法治精神統帥社會管理創新全局,用法治眼光審視社會管理各種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管理的戰略,加快從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要注重克服創新就是突破法律的片面認識,更加註重觀念的轉變,制度的創新、機制的整合、要素的集成和方法的改進,努力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
三是注重整合。要統籌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善於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圍繞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巡迴審判、模擬法庭、文藝作品等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要利用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境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和「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點時機開展法治文化廣場活動,集中組織專業律師、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現場解答居民的法律問題,努力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推進依法治理、創建法治區(縣)和民主法治示範單位等活動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依法決策、執法部門依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水平,大力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基層民主法治建設。

J. 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大致有三個:
1、增強全民的社會主義法治版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權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注重引導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起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
2、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不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重要的是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傳播法治文化,創新法治實踐,培養起全民發自內心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意識和法律信仰;
3、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價值體系。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促進全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尊法,深化普法宣傳,強化法制宣傳教育是可以實現的。但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價值觀的真正形成,需要從根本上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來實現。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范疇 發布:2025-05-08 09:50:37 瀏覽:34
司法局宣傳標語 發布:2025-05-08 09:49:43 瀏覽:611
湖南郵政槍殺法官 發布:2025-05-08 09:48:52 瀏覽:931
勞動法每周工作 發布:2025-05-08 09:37:33 瀏覽:630
山東大學刑法研究 發布:2025-05-08 09:33:50 瀏覽:626
工商局政策法規科履職承諾書 發布:2025-05-08 09:15:49 瀏覽:274
依法治國與立法的關系 發布:2025-05-08 09:11:32 瀏覽:47
福建養犬立法 發布:2025-05-08 09:11:22 瀏覽:210
靜聽道德經 發布:2025-05-08 08:58:52 瀏覽:506
范凱洲律師 發布:2025-05-08 08:51:40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