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體系建立的成功標志是
㈠ 如何構建新的道德體系
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和整個封建文化衰落,傳統道德文化漸見式微和衰敗,而新道德的建構尚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代中國人生活在新舊道德的歷史嬗變期,陷入無法避免的道德困境。各種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及現象比比皆是,21世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具有內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體。他們不僅要有現代知識技能,而且要有現代生活方式,現代道德心態和人格理想。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建設與現代文化目標相一致的道德文明,從而構建出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社會。經常乘坐公交車的市民會發現,公交車佔座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終點站。公交車一開過來,等候的市民就成了「一窩蜂」,誰也不顧地往車上擠。先擠上車的市民,往往一個人霸佔好幾個座位,菜籃子、方便袋、雨傘等都成了佔座的好東西。公交車上佔座,不能當做一樁小事看待,而是一種陋習,而且佔座很容易引發乘車秩序混亂,帶來諸多安全隱患,讓小偷趁機鑽空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某些我們不曾在乎的小事恰恰反映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整體道德的不足之處。一、造成現有道德體系缺失的原因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道德基礎的國家,在近代以前,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經濟、政治、教育、文學、藝術、哲學乃至宗教,無不打上道德文明的印記。就連在八國聯軍叩開國門的時候,整個民族依然陶醉在厚德文明的氣息里。直至近代西方文化逐步的沖擊,我們傳統的道德文明體系支離破碎,而新的、適應我們新時期發展現狀的道德文明體系還沒有建立。以至於生活中的某些陋習便被見諸報端,口誅筆伐,為有識之士所不恥,成外國友人所鄙夷。一、造成現有道德體系缺失的原因(一)道德價值上的困境。道德價值即道德主體對自身行為合理性、正義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們對高尚的道德行為、優秀的道德品質、崇高的道德理想所產生的「敬意」,對卑下的行為、庸俗的品質、低級的趣味所產生的「恥感」。在道德價值整合度較高的社會中,人們對何者為榮,何者為辱;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為潔,何者為污;何者為美,何者為丑;何者為高尚,何者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人們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數人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道德原則的判斷。而在道德轉型的過渡時代,人們受雙重標准或多元標準的影響,似乎無論哪一種標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這種情境使當今道德評價變得模稜兩可,流盪失據。人們在道德評價上不再相信有一個普遍有效的恆定的標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二)道德選擇上的困境。在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的社會評價系統下,任何一種活動,一種現象,都會因價值標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評價。而評價失范必然導致道德選擇迷惘。任何一種選擇,都可獲得一種價值觀的文化支撐,受到一種價值標準的肯定或贊揚,同時又會受到另一種價值標準的否定和譏評。這種選擇矛盾沖突在今天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人們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們的職業選擇、婚姻選擇、人際關系選擇、行為方式選擇、理想人格選擇,總難以找到一種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選擇失衡使人們普遍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喪失信心和誠心。文化和道德選擇彷彿成為錢鍾書筆下的那座「圍城」,裡面的人想爬出來,外面的人想擠進去。(三)各式各樣的非道德主義泛濫。非道德主義是這樣一種傾向,即反對任何道德約束,主張放任自流,用虛無主義來對待社會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為規范。非道德主義的實質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和頹廢主義的結合體。在現代變遷中,中國人的倫理精神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嬗變,人們的傳統道德意識相對鬆弛,非道德主義在一定范圍內開始抬頭和泛濫。社會越軌和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情況表現在道德生活的許多方面。例如職業道德松馳和行業不正之風泛濫,以權謀私、以職謀利;商業活動中的見利忘義和以坑、蒙、拐、騙獲取暴利的現象時有發生;家庭婚煙方面的「第三者現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種程度的寬容。甚至許多在新中國本來已經絕跡的罪惡現象又死灰復燃,沉渣泛起,給社會生活、個人生活帶來嚴重危害。(四)社會道德控制機制低效,道德評價和輿論監督弱化。一個社會要形成穩定的道德秩序,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機制。社會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會輿論監督,二是要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良知自律。輿論監督是指通過大眾傳媒做好道德導向,宣揚具有時代精神文明價值的新人、新事、新觀念、新生活方式,批評和譴責不利於社會穩定與發展,阻礙現代化建設的非道德行為,批判與時代精神和現代文明價值相悖反的封建道德遺毒,批判腐朽頹廢的道德虛無主義。良知自律是道德主體的自我監督,它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評價來凈化人格心靈,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理想境界,從而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需要。然而,由於我們面臨著道德價值觀上的新舊交替,執行著雙重的價值標准,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輿論監督的混亂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會道德控制系統無法發揮其職能。人們做了正義犧牲和奉獻,卻得不到社會贊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慚愧。(五)道德教育扭曲變形。道德品質是後天培養的結果,而不是人的先驗本質。要使人類養成高尚優美的人格,離不開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據社會的道德價值對社會成員進行的關於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養和形成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人們的道德活動。在道德價值整合度極高的傳統社會中,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個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的,這保證了傳統道德教育的成功。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由於雙重價值標准並存,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穩定性,有時出現把相互對立的東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輸的現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與現實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間的巨大反差,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往往使道德教育流於形式,甚至助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對道德教育產生排拒和抵觸。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嚴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準和影響力。二、建立新道德體系的注意事項現代中國人的道德困境,妨礙著21世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有序發展。那麼,在建立新的道德文明體系方面我們該注意哪些東西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說,歸納為「集地域之情,采眾家之長」。(一)分清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現狀都有差別,多民族在大融合的基礎上又有差別,故而需分清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內部體系,只需制定一個總體的道德綱要,而非大一統的建立嚴格細化的具體內容。(二)我國的現狀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立的道德文明體系必然要求有其獨特性,雖然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平均不高,遠沒有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我們制定的內容必須要有指導性和優越性。(三)在對待「眾家之長」方面,也需要有所區別。1、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例如,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就已有了「以父為義,以母為慈,以兄為友,以弟為恭,以子為孝」的較為系統的倫常道德。至於日臻完備的道德體系,全於孔孟:孔子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語;孟子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之言;清代思想家顏元曾有「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的話。字字珠玉,銘記在心。這些完全可以成為我們新的道德文明體系的一部分。對待少數民族的一些優秀傳統上,我們也完全可以吸收借鑒。例如,伊斯蘭教義中對婦孺老人的尊重;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對客人的熱情等等。2、對待西方成熟的道德文化體系,我們要有選擇的吸收。並不是說不吸收的部分是糟粕,而是不適應我們的國情,不符合我們的特點。例如西方人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是否要提倡,值得商榷。當然,西方社會中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現代中國人面臨的道德選擇的必然趨向。這種選擇的根本出發點應是對現代中國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的性質和時代主題的把握。因此,我們的道德選擇,我們的道德文化和倫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須始終把握住這一時代主題和歷史發展趨勢,確立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三、建立新道德體系的基礎原則(一)人本原則。一切道德規范的構建都必須從人的特性出發,從人類社會的需要出發。是否滿足個人的需求,是否滿足社會的需求,是否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檢驗道德的唯一標准,是構建道德體系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二)有利於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發展原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是最大限度地豐富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慾望,否則這一切活動就失去意義。因此,我們在構建新道德體系時必須堅持有利於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原則,在落實這一原則時必須透徹地認識人的本質特性和新世紀社會特點,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有利於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原則。人們作為共生性存在的社會的一員,生存於人類社會突變的新世紀。工業現代化的迅猛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物質,同時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異,極端個人主義、絕對自由觀等,危害著人類的持續發展。這些變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因此,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構建必須肩負起維護和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重任。(四)鼓勵人們極大地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原則。世界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的歷史,但由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生產力水平很低,物質不豐富、統治階級為人類整體的生存和社會的穩定而向人們貫施禁慾的愚民道德,這種愚民道德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束縛了人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鼓勵人們極大地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這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五)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原則。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新道德體系確立的重點亮點,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人類的整體意志,只有遵守這個原則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才能持續發展,個人主體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實現。地球是整個生物世界所共同擁有,任何一個人甚至任何一種物類妄圖獨占都會受到報復,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應該在不損害社會利益為前提下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需求。(六)道德體系的層次性原則。道德體系的層次性,認為不同行業的從業人員應有不同的道德內容和水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應有不同的水準,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道德水準應隨之提高。從事社會管理和社會導向的職業的人員的道德水準要比其它行業人員的道德水準要高,高層管理人員道德水準要比低層次管理人員的道德水準高,尤其是官德應是最高尚的,是無私奉獻的。(七)道德與法律相溝通原則。在人類社會里,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個性得到很大張揚,道德僅僅依靠社會輿論來維護已顯得無奈,特別是公共利益的維護絕難於建立在個人操守之上。現如今,道德需要用法律來保護和強化。違反道德的多次疊加就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以至傾家盪產、生不如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這樣才顯得社會的公正。受到法律制裁是常違道德的必然報應,人們才相信惡有惡報是真理。這樣道德才成為盛德,人們才去奉行道德。(八)個人利益與人類利益並列,國家利益服從人類利益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在於競爭,個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才能持續。同時個人利益不能損害人類利益,否則個人利益就得不到保護。國家利益服從人類利益,否則國家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久之國家也要滅亡。同時國家利益也要照顧個人利益,只有照顧個人利益的國家才有活力,這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四、建立新的道德體系舉措的思考(一)理論研究。新的道德建設必須依託道德理論科學研究,探索道德的科學體系,不斷創新道德觀念,認識陳舊的道德內容,廢除束縛人類發展的陳舊道德,提出滿足人類發展要求的新道德觀念,創新道德檢驗標准。通過理論研究推進新道德體系和道德教育的建設。(二)機制完善。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構築起強國的堤岸。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部門都要將這項事業行之有效地統領起來,曾經有人提出設「道德法庭」,這種提法雖說不夠准確和妥善,但起碼反映出一種社會倫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趨向。政府應該有這樣一種職能機構,這樣的機構應發揮作用,來調整、規范、監督、檢查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淳化民風,凈化社會風氣。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設置機構、開設學校,辦學習班,制訂道德規范,考核評價標准,精神及物質褒獎制度等。(三)重視教育。成人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緩,全社會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拉響公德教育的警鍾——救救社會公德,教育者絕不能坐等自己被別人教育,而要主動學習,主動修養。我們不能等待先有一批達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們去培養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視。公德教育者同時又必須是示範者。一言一行可資效法,具有較高公德評論價值。成人要與學校中的學生一起補上公德教育課,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成為凈化社會風氣的「活性碳」,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沒有污染的社會。(四)法律保障。封建道德的保障靠的是神的思想束縛和國家的暴力推行,在現在社會里人們的世界觀得到很大的改進,在他們中再不存在神和上帝,如今只能依靠法律來作為道德的保障,要對違反道德操守的人給予懲罰的標准作出明確規定,否則道德對人的約束就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保障的道德最終不成為道德。(五)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使法律保障得到有效的實施,是道德建設的關鍵性環節。社會管理不力,世風日下,理論研究成就就成了一紙空文,學校教育的結果就化為烏有。近年來出現的「學校一年功不抵社會一陣風」就是社會管理不善的惡果,社會管理不善將導致道德淪喪、社會無序,所以要建立社會評審體系和制度,整個社會對每個公民進行道德評價。一是定性評估道德操守;二是量化評價道德表現;三是自評、自省,倡導「三省吾身」,提倡長善救失和修養踐履,促進每個公民的公德意識的強化。(六)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道德約束的重要途徑,在新時期里仍然可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認真利用好廣播、電視、互聯網、出版等宣傳媒體建設正確的道德輿論。要加強對影視、音像、網路、圖書、報刊等文化產品的管理,要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嚴防不道德文化的傳播。教化必先去其敵,這是古訓。
㈡ 成功的標志是什麼
成功的標准因人而已,不一定是財富累累,只要獲得預期結果叫做成功。比如家庭和睦,比如身體健康,比如事業順利。在我看來,只要家人健康快樂生活安穩就算做成功。
㈢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建設實施綱要》中確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對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通知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主要內容是:
1、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2、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它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每個公民不論社會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在新的形勢下,必須繼續大張旗鼓地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中。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3、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體主義成為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要把集體主義精神滲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把個人的理想與奮斗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之中。
4、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必須把這些基本要求與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穿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要引導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提倡學習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艱苦創業、勤奮工作,反對封建迷信、好逸惡勞,積極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5、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
6、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
7、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㈣ 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標志是什麼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徹底的革命。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4)道德體系建立的成功標志是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的歷史意義:
1、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㈤ 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創立的標志是什麼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的含義: 1、「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2、「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3、「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
㈥ 你認為一個項目管理成功的標志是什麼
運作正常,員工和諧,有盈利,發展前景好。這個就很成功
㈦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首次實踐首次成功分別是什麼
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問世,首次取得成功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大體上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從1844年起合著《神聖家庭》《德意志意識形態》,並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以後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
㈧ 道德體系建立的成功標志是把什麼能夠植入人的靈魂深處
從本質上講,職業道德是對社會行為個體履行崗位職責的一種規范,是按照職業操守規定對人的行為應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基本層次的要求,主要通過職業教育的手段,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職業感情,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來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在現實社會里,職業道德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軟性約束」,主要體現為行業規范所約定,單位紀律所強調,社會輿論所監督。也正因為如此,對職業道德的履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表現形式。
㈨ 成功的標志是什麼
在我看來,成功就是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達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