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商湯

道德經商湯

發布時間: 2021-12-25 14:04:01

① 都說老子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可是資料顯示他不是

道教創始人:南天祖段君.字妙鋼.道號萬法聖君!與妻子觀音劉巧創道教感化世人!老子李耳字伯陽道家學派人!

② 伊伊是如何到商湯的身邊

聰明穎慧,勤學上進,耕作於有莘國。商湯三聘之後,輔助商湯打敗夏桀,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勛。拜為尹(丞相),尊號"阿衡",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即《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富強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③ 為什麼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一些像《易經》等奇書,現代人卻很難參透

不論是對當時文字、文化、社會的了解,現代人都有先天的難度。等於是去重新學一種思想環境。古籍經典在傳承上,本身就存在變化,有內容增減,有傳承時對錯,等於需要從不確定對錯、不完全內容的條件下去研究。

整個一代或者幾個時代所有人的智慧加起來不如一個人天賦的靈性。今人再也寫不出《周易》之類的書,也破解不出3000年前的古代、乃至上古之秘。我用先天古醫為求助調身解難,也是"易";表面看,赤手空拳,不接觸對方,不問對方的具體情況,隨口說個好字,患者馬上有好的效果產生;民國奇人、性理療法創始人王鳳儀老先生比我做的好得多。原理是:自身原靈自由連接大宇宙能量自動加持給有緣患者,馬上產生好效果。

④ 治大國如烹小鮮是誰提出來的

商朝的伊尹,是伊尹!不是老子!老子只是把這句話寫進《道德經》而已。當年商湯王問伊尹治國之道時才有了這句話的。

⑤ 為什麼關於老子的畫像都會露出兩顆牙齒

老子的畫像都會露出兩顆牙齒,一是特意畫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長出一樣的牙齒。還能成為老子的特色。

老子的畫像的兩顆牙齒,是特意畫的。

孔子的祖上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因此本身身份比較高。他的父親叔梁紇是為了避難才逃到魯國生活,生活多年子嗣都還不能讓他滿意。他的正妻連生九個女兒,小妾的孩子的腳又有問題。叔梁紇乾脆再找個二十多歲的小妾,重回爐灶才生出了孔子。可惜基因如此,孔子的面貌並不是很好。

古書形容得更多,不僅露牙齒,還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等等,這些如果都描畫出來,搞不好反而成了怪物的形象。因此後期的孔子畫只保留了露牙齒,這一定已經讓孔子有了很高的辨識度。

⑥ 《老子》的全文解釋

老子《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佔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平!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鵝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面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

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這只鳥,海動時就將遷移而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齊譜》這部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齊諧》的記載說:「大鵬遷移到南海去的時候,翅膀在水面上拍擊,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遠,然後趁著上升的巨大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離開北海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馬奔跑似的蒸騰的霧氣,飛盪的塵土,都是生物用氣息互相吹拂的結果。天的深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它太遠而沒有盡頭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象人們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再說水聚積得不深,那末它負載大船就會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處,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裡面就會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風聚積得不大,那末它負載巨大的翅膀就會升力不足。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風就在下面了,然後才能乘風飛翔;背馱著青天,沒有什麼東西阻攔它,然後才能計劃著向南飛。

蟬和學鳩笑話它說:「我一下子起來就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裡用得著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那樣遠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帶三頓飯,吃完三頓飯就回家,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頭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乾糧;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個月積聚干糧。這兩只飛蟲又懂得什麼呢?

知識少的比不上知識多的,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有開頭一天和最後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這是壽命短的。楚國南部生長一種叫冥靈的樹,把一千年當作一年。古代有一種叫大椿的樹把一萬六千年當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可是現在卻以長壽而特別聞名,一般人談到長壽,就舉彭祖去相比,這不是很可悲嗎!

商湯問他的大夫棘,是這樣說的:「北極地帶的北部有個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魚生長在那裡,魚身的寬度達到幾千里,它的長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鯤。還有鳥生長在那裡,它的名字叫做鵬。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趁著象羊角般彎曲的巨大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穿過雲層,背馱著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將要飛往南

⑦ 人與社會的道德倫理需求是什麼 孔子和老子的道德倫理是什麼

孔子的倫理思想


忠是孔子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孔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忠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一個內容,二十世紀以來,人們一提到忠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並將其歸罪於孔子,其實這並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論語》中共出現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單獨出現十一次,與「恕」合作「忠恕」出現一次,與「信」合作「忠信」出現六次。就其內容看,分別回答了關於從政、待友、處世、事君、修養、治民等問題,大都屬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范圍。而把這些屬於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語句進行分類,最為突出的還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類,它們分別屬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交友〕朋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將忠列為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原則,這是孔子對其前忠內容的擴大。在關於忠的談論中,最多的是關於交友的。孔子直接談論交友的有七章(內一章重復),涉及到待友的原則、擇友的標准、待友的方法,內容是很豐富的。
朋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並稱為五倫,列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在五倫中,朋友關系是最不穩定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有血緣的紐帶來維系,夫婦關系有愛情的紐帶來維系,君臣關系有祿位的紐帶來維系,而維系朋友關系既沒有血緣的、情感的紐帶,也沒有政治的紐帶可資藉助,孔子認為朋友關系只能依靠忠信來維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視作待友的基本原則,教育弟子的主要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關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盡心竭力,真誠專一。「與人忠」被孔子當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質「仁」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對朋友的過失應該批評指正,「忠焉,能無誨乎?」(《憲問》)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對朋友忠心勸告,好好引導,如忠言逆耳,朋友聽不進去,就應及時停止,不應自取其辱,「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嘮叨不休,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傷了和氣,被朋友所疏遠。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為人謀而不忠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內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則的真諦的。。
〔治民〕治民屬於官民關系,官民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在關於忠的論述中,提到官民關系的只有兩章。
季康子問曰:「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這兩章的「忠」也屬於兩種類型,前者講治民者怎樣才能使人民忠,後者講治民者要忠。實際上,這兩章都是對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誠,但要人民忠誠,治民者必須從自身做起,要孝順長上,慈愛幼小,當官勤勤懇懇,執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屬於君臣關系,君臣關系是一種被注入政治倫理的特殊的人際關系。但它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因為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務國家。當然,在這種關系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客體君位於主導地位,主體臣位於從屬地位。
在關於忠的論述中,孔子對事君論述的非常少,僅有一章: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關系的原則。「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對春秋中期以來忠君思想的繼承,但它決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發展,這個發展就是「君使臣以禮」,將臣子單方面的忠君義務修正為君臣雙方互有條件的義務。「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禮」,國君只有依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國君不依禮使用臣子,那麼臣子也沒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用道義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乾脆辭職不幹。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魯國國君沒有依禮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膰肉時,孔子毫不戀棧,毅然掛冠而去。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則,要「事君盡禮」(《八佾》),「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進》),以禮事君,君主做壞事,絕不能順從;對國君的不良行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他,而要當面勸諫他、觸犯他。
經過孔子的發展,忠由利民、利國、利公、利君的單純政治倫理擴展到利他的社會倫理,由處理人與集體的關系准則擴展到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
要想真正發揮忠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忠君的問題。
東漢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關系被僵化成「君為臣綱」,忠君思想從此強化了封建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將孔子當作「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封建專制主義的祖師爺而大加撻伐,其實,這是不公正的。
孔子論忠主要是指朋友關系,雖然孔子也談了忠君問題,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結合《論語》中孔子關於事君的論述、評價來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沒有後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管仲不僅沒有以身盡忠,反而為齊桓公效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像管仲這樣一位「貳臣」,不僅沒有受到孔子的指責,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被推舉許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沒有後世儒家所強調的「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商湯、周武王分別推翻了殘暴的夏桀、商紂,孔子不但沒有非議這種「弒君」行為,反而稱贊他們為君子,在《論語》中稱贊商湯舉伊尹的行為,稱贊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沒有後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贊成推翻殘暴的君主。後人將「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強指為孔子是毫無道理的。
其實,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義,是利國、利公、利他意義的轉化,將利國、利公、利他的對象限定為國君一個人,將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界定為與國君一人的關系。在歷史上忠君是與愛國聯系在一起的,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忠君就是愛國。

老子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朴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朴、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⑧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哪裡﹖

出自老子道德經,以下為網路資料,望採納。「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

⑨ 孔子.莊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分別代表什麼階級的利益>

1. 孔子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2. 莊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

莊子出生於宋國蒙,是宋國公室的後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孟子代表新興封建上層階級

3.孟子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4. 墨子代表的是下層平民階層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

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5. 韓非子代表新興封建上層階級

韓非出身韓國宗室,約公元前280年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鄭韓故城)。當時六國戰亂紛飛,為了躲避戰亂,韓非一家只好逃到了駐馬店的一個村落中。作為貴族子弟的韓非從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振興家族,富強韓國,因此,小小年紀就單獨一人周遊列國,一路上努力地學習各家的思想。

⑩ 中國每個朝代可以讀《老子》

老子的思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會發現,自漢、唐開始包括接下來的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政事上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孔孟的儒家思想只是外在招牌,而實際的領導思想,則是黃帝、老子的思想。在歷史上,每當時代變化亂到極點時,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如商湯時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明朝時的劉伯溫。他們的一貫作風,就是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在帝王中,開創「文景之治」 的漢文帝劉恆和被稱為「千古_帝」的清康熙皇帝,都是善用 「黃老」的高手。
在學術思想上,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可謂「綜羅百代,博大精微」(清·紀曉嵐語)。春秋戰國時期的九流百家,大抵都受到過老子的影響,今天在世界上被奉為 「兵法之祖」的《孫子兵法》,其思想源頭也是《老子》。

熱點內容
上海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7 10:55:33 瀏覽:818
外企尊重勞動法 發布:2025-05-07 10:44:30 瀏覽:635
龍崗法院垃圾 發布:2025-05-07 10:29:24 瀏覽:553
經濟法基礎背誦內容 發布:2025-05-07 10:28:39 瀏覽:22
中級經濟法幾天突擊 發布:2025-05-07 10:28:02 瀏覽:558
法學跨專業考研方向 發布:2025-05-07 10:27:19 瀏覽:845
長沙黃晶律師 發布:2025-05-07 10:20:52 瀏覽:668
精神殘疾人的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10:19:20 瀏覽:573
刑法影片 發布:2025-05-07 10:10:42 瀏覽:631
民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5-07 10:10:33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