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長是怎麼產生的
㈠ 國民黨行政院類似於現在什麼機構
台灣的行政院類似於我國的國務院,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專行政屬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和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的機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53條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因此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並依《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之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1)台灣立法院長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行政院的第一任院長是譚延闓,國民黨逃往台灣時的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院長是陳誠,現任院長為蘇貞昌。中國民主社會黨籍知名學者張君勱在1947年起草憲法時,設計偏向內閣制,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總統政令以行政院院長副署為條件,近似內閣總理。國共內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以動員戡亂為借口,通過臨時條款賦予總統大權;國民黨政府逃台後,蔣中正長期擔任總統,並以帶有軍事專政性質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作為統治根基,導致憲法原始設計無法施行。
㈡ 台灣立法院的「黨團總召」就是「黨鞭」嗎那幹事長呢台立法院的「多/少數黨領袖」稱作什麼
黨團
簡單來說(細部當然還有很多規定),每屆立法委員選舉當選席次達3席且席次較多之5個政黨得各組成黨團。黨團有資格作朝野協商(法案),協商破裂就等院會表決。
黨鞭
首先要有個概念,每個黨作風不同,所以立院黨團的運作方式也不一。某些黨團的黨鞭還蠻明確,例如國民黨書記長這個職務就是黨鞭。相反,也有的即便看似所在職位是黨鞭,實際上是個掛名,黨鞭另有其人。
其次,黨鞭往往不只一個,就有所謂的大小黨鞭們、其他黨鞭們。誰大誰小,誰能當最大的那個,更多時候是看資歷威望、手腕身段和影響力。於是,與其說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是黨鞭,倒不如說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柯建銘是民進黨的黨鞭。
甲級動員令
有重大法案表決時,黨團/黨鞭通常會發出甲級動員令,要求黨團立委遵照黨團指示(不一定要投票 有時可能會選擇退席)。不遵守者,罰款、公布媒體、開除黨籍都有可能。剛剛上面提到了,每個黨團運作方式不同,國民黨有內規,所以很多時候是罰錢;民進黨則是將之公布媒體。
立院龍頭
每屆立委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立院內部的立法院正副院長之爭。立法院長既是五院首長之一更是民意的最高機關,素有立院龍頭寶座之稱。拿下立院最多席次的黨派具有人數投票上的優勢,立法院長之位就是他們的囊中物。按此來看立院多數黨領袖也就可以說是立法院長、立院龍頭。黨鞭和立院龍頭是不同的角色,立法院長不能蠻干,更多時後要作調合,和其他黨派立委的關系不能太差。
㈢ 國民黨時候的立法院院長是什麼級別
立法院院長,是中華民國立法院之首長,相當於國會議長,由立法委員相內互提名投票選舉後產生,容依法督導監管立法院委員會,組織立法院決策程序與行政議事,並負責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由於憲法沒有規定副總統不能兼任行政院院長。
在戒嚴時代時,副總統陳誠、嚴家淦都曾兼任行政院院長。1996年間連戰則以行政院院長身份當選副總統,並續任院長,引來憲政爭議。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419號解釋》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爭議最後因連戰請辭而劃下句點。
(3)台灣立法院長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立法院由立委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
「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自第7屆(2008年)起由225人減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長及當局各部門負責人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復議「行政院」重要政策。
㈣ 台灣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家史
人物資料:王金平
王金平,1941年3月出生在台灣省高雄縣路竹鄉的一個農民家庭,1963年大學畢業。1975年,王金平在34歲時當選為「增額立法委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立法委員」。之後,他連選連任,創下了「十連任」的紀錄,自1993年起任「立法院副院長」,1999年起任「立法院長」。1993年起當選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6月起當選國民黨副主席,2003年11月擔任連宋配競選總部主委,被島內輿論稱為「政壇長青樹,立委不倒翁」。
王金平仕途一帆風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於高雄縣第一大地方派系「白派」掌門人、高雄縣前縣長林淵源的大力提攜。1975年12月,王金平當選「增額立委」,主要就是林淵源的支持。1980年王金平因違反「票據法」被起訴,1986年2月被判刑6個月並被罰款320萬元新台幣,政治前途一度跌入谷底。在1986年底的「立委」選舉中,雖未獲國民黨的提名,但王金平憑著「白派」的支持,自行參選獲得連任,奠定了在「白派」的掌門接班人地位。
其次,王金平廣結人緣的作風,在政壇幾乎沒有樹敵,容易爭取到各種勢力的支持。王金平精明靈活,人稱「小諸葛」,有著與其他有稜有角的政治人物不一樣的特性。他交友廣泛,不分紅派、黑派,都能左右逢源。島內輿論分析,王金平有今天的地位,不是靠專業,而是長期經營的人際關系。
㈤ 台灣的「立委」和「民意代表」有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
民意代表其范圍包含立委。在台灣「民意代表」基本上泛指各級立法機關的議員與代表,立法委員、縣市議員、鄉鎮市區代表都屬於民意代表。
立法委員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級民意機關代表民意的委員。
2、選舉方法不同。
「民意代表」選舉也可分為「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主要是「立法委員」選舉 ),地方「民意代表」選舉(主要為市、縣議員選舉和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用直接選舉的方法,進行最基層的村、里長,鄉、鎮(區)民意代表選舉,而對省參議員和高層公職則用間接選舉的方式產生。
立法委員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級民意機關代表民意的委員。他們執行對同級行政機關的預算審核權、聽取報告及質詢,有些議會有立法權及人事同意權。
3、職責不同。
立法委員執行對同級行政機關的預算審核權、聽取報告及質詢,有些議會有立法權及人事同意權。
民意代表是人民藉由選舉選出民意代表,來行使間接民主的權利。又稱為代議員。
(5)台灣立法院長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台灣的「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則比較特別,其所採取的「單記非讓渡選舉制」可謂「舉世無雙」。這種制度規定,每個選區產生若干名「立法委員」,但選民只能投一票,該票只能投給一個候選人。
這種選舉制度使小黨容易生存,使一些人可以通過較固定的支持者低票當選。例如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台北縣應選16席,候選人只須達到6%的選票即可保證當選,但事實上在趙少康超高票當選的情況下,有些人僅以不到3%的得票率即當選。
這種選舉制度,使候選人可以不顧所在選區大多數人的訴求,而只須嬴得穩定的部分支持者。這也是造成地方派系長期存在、紛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