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宗教與法治學術研討會

宗教與法治學術研討會

發布時間: 2021-12-26 05:10:18

『壹』 王明清的學術交流

1.2006年10月24日參加〈吉林省服務型、責任型、法治型政府建設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
2.2007年11月26日-12月3日,參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聯合舉辦、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承辦的〈當代中國政府與現代政府理論〉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

『貳』 怎麼樣寫互動

流波老師您好!

讀了您的大作《源》這本書之後,對您的學識涵養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非常敬佩! 不禁對您的生平感到好奇, 能否請 老師在繁忙之餘播點空回個信介紹一下。感激不盡!!
台灣讀者劍鳴敬上 2009.9.11

ps.告訴老師小秘密,由於您這本書實在太精采了,我還多買了二本回來珍藏^_^

Sent: Monday,September 14, 2009 10:53 AM
Subject: 回復: 流波老師您好!

台灣劍鳴您好!承蒙關注,我的生平在《源》書的作者介紹中,雖然簡單,卻為實在,請多體會!
流波

2009年9月15日,周二,上午10:08
流波老師您好:

透過研讀《源》這本大作後,對 於 老師的生平和生長背景的經過過程很感好奇, 在怎樣的一個環境當中能夠培 養出像 老師這般的學識和涵養,可否敬請老師就 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較為詳細的介紹一下(雖然您的作者簡介有稍作介紹)。

ps:我們有一群對老師這本書相當崇拜敬仰的讀者在研討《源》,一直希望能夠較為詳細的了 解 老師的生平和成長過程,以滿足崇仰之情,我們是一群熱愛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者。

2009年9月15日 周二下午6:58
「我們是一群熱愛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者」,這就是我們相通的心靈。劍鳴,告訴朋友們,我們共同努力,澄清歷史,恢復中華,用無與倫比的中華文明重建中華伏羲神糯全球大九洲!

關於我的成長經歷和書的寫作過程,我陸續寫點告知!流波

Sent: Wednesday,September 16, 2009 9:59 PM
Subject: Re: 回復: 流波老師您好!

劍鳴,你們提出的這個請求,還著實讓我有點為難,為什麼呢?因為說來呢,我本人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地方;不說呢,又辜負了你們這樣熱誠的情意。下面我就結合《源》一書的寫作過程談點話題。

一、對小時候的一些簡約記憶

聽外祖母、父母說我小時候非常頑皮也聰明,說我剛會說話時,就指著窗外一棵開花的樹說是媽媽,指著另一棵沒開花的樹說是爸爸,這讓他們記憶猶新,常做為驚異事件而提起;三、四歲時就學會認不少字,報名讀書是大人背著去的,報名老師認為太小,故意逗樂問你出身是地主還是貧農,我當然分不清好壞說是地主,逗笑大家,結果也是親人們拿來開我玩笑的口實;父母是新中國的基層普通工作人員,父親15歲當炮兵入朝碰巧和談,復員後成為共和國的基層幹部;母親是新中國第一代大中專生,後來當供銷社營業員和中學老師。由於父母忙,常將我寄託於外祖母家,由於頑劣,常討外祖母打,反抗,一次在小崗上躲藏一夜,讓外祖父祖母那個急呀,迫使外祖父祖母改變待我方法;外祖母家生有11子女,解放前死去兩個,活來的九子女解放後參加工作的達七個,只有兩個大姐妹在農村。外祖母家有不少書,故較小時蒙蒙忳忳找來一些古典如東周列國志、說岳全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讀,似懂非懂;印象非常深的是,我從小就喜歡毛主席詩詞,雖小卻似乎通靈詩詞的那種經天緯地的氣概,曾模仿填詞, 好象是立志要將蘇聯侵佔我北方的領土奪回來,還要揮師越過烏拉爾山;記得讀小學時,萌發了到母親的單位租間房子閉門寫長篇小說的想法,當時還彷彿是真的,信念非常堅定,扯得大人們又喜又驚的,這孩子是中邪了么?上初高中時看到了西方的一些小說,印象深刻的是福爾摩斯探案集,基督山伯爵,克里斯朵乎、巴黎聖母院等,被克里斯朵乎的音樂天才所折服,當時也寫了詞,自己哼出調子,還私下唱了許久,寫的內容大概是說遠大的理想、若谷的胸懷、嚴峻的時候,交呀么交織在一起,要把那奔騰的情感,化作那長江的流水,飛越山崗、飛越平原,飛向太平洋!

流波老師您好:

收到您的來信,我們真是感激萬分,站在老師您現在的地位和情境設想, 您願意熱情的為我們這一批無名小卒的讀者回復如此熱情洋溢又完善祥細的信件, 令我們的內心澎湃不已。

從老師的來信介紹中,對比我們與老師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經歷, 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偉大的人在小時候總是有一番不同的天資稟賦。

希望能夠繼續收到老師的回信,了解老師後來的經歷發展。

萬分感激!!!

一群台灣讀者敬上2009.09.18

2009年9月18日 周五下午2:38
呵呵,謝謝!希望也寄回你們讀《源》的體會和你們研討的文字,我們互動。

Sent: Saturday,September 19, 2009 3:08 PM
Subject: Re: 回復: 流波老師您好!

二、由自由主義者向民族主義者嬗變

我成長在毛澤東時代,從小腦子里想到的就是長大後保衛國家,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做貢獻。人們思想單純,友善。記得小我幾歲的妹妹在路上拾得5元錢,要知道,在毛主席時代,5元錢就能讓一個人生活大半個月;妹妹小,要把錢拿回家,做哥哥的這個時候的正義感來了,為此還罵了妹妹,去交給學校老師。由於看三國演義等,也幻想長大後有桃園三結義的事情,希冀一番大事業冪冪之中走來。

然而現實是實際的,成長過程也充滿了當時的感受:變幻和孤寂。總感覺父母為工作,這一年在這里,過一年就調往了百十來里的地方,一個時期在縣城,一個時期到了公社(鄉鎮);由於上學的緣故,於是又常常將我們小孩寄在人家家裡,在較小的心裡產生不安情態。這個時候,父親大度、粗獷、幽默的性格和母親謹慎、多愁、嚴謹的性情交織體現出來。記得在一家寄居,在大家面前是活潑、安詳;但不知怎麼,較小的年紀很傷感,常在蹲廁所時掩面哭泣。曾與一童年交往,講好是幾點在什麼地方交換連環畫,結果對方沒到,於是很長一段消除誤會才重歸於好。1976年9月的一天,母親與我從街上買菜,忽然聽到廣播響起異常的聲樂,我看到母親突然坐倒地上大哭不止,買的菜也撒落一帶,著實讓我大驚和大惑不解,鎮靜下來才知道是毛主席逝世了,這個景況定格腦海永生難忘。因為在那個時代,毛主席是真的不能死的呀!也正是這樣,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卻更加深深植入心路歷程。

毛主席的逝世,大陸進入改革、混亂的年代。就如潘多拉魔盆被打開了,在「撥亂反正」大背景下的各種毛澤東時代沉寂的東西不斷泛起,社會道德開始淪喪,安定的社會格局完全打破,打、砸、搶、殺在神州大地全面開花。上個世紀初第一次「嚴打」,幾十萬青少年撞了搶口,從此一直「嚴打」到今天。尤其是社會思想、理論、文化領域的平庸化、西化,民族的正義感、社會的正義感喪失殆盡,中華民族的腦子出了大問題了。可以想像,做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大陸文科大學生是怎樣如飢似渴、囫圇吞棗的吞噬著西方的政治理念、哲學觀、思想,從古典到現代、從文學、哲學到美學等等多有涉獵。

歷史呢?一天,終於想起要找一本西方人、劍橋呀什麼寫的世界史來讀讀。啊喲,這一讀可不得了,人類歷史彷彿都是西方在主宰?西方人就是上帝的「嬌子」?不行,也許是這本的編寫者太「西方中心論」;找了幾種不同時期的不同人寫的,都差不多一個調子,甚至他們對基本形成定格的中華四大發明都是輕描淡寫,實際也是西方演進後才彰顯成果,等等。這讓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我從此開始中華文明的較深層的尤其是更古老時段的關注,對中西同期歷史時代進行對比思考,對現有的「西方中心論」下的中西歷史書進行自己的思路研讀,逐步發現歷史不是如西方人所描繪的,隱隱約約感覺到中華文明就如一座無邊無際的山開始橫亘在眼前。

從此我走出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羈絆,回過頭來審視中華文明文化的無窮底蘊。我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我終於沒有遺失方向,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完成了由自由主義者向民族主義者的嬗變。

2009年9月24日,周四,上午12:17
流波老師您好:

最近由於朋友老婆生產,大家忙得一團糟,所以這么晚才給您回信,實在很抱歉。 由於我們這一群讀書小組,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這一方面的文化特別感到興趣, 而這一高度成熟的文化是來自於歷史悠久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素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這一 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絕對不可能是世人所認為的只有短短五千年,我們對這一歷史事實 感到很疑惑,在這一歷史方面的領域里,我們也閱讀一些相關性的研究書籍和期刊論文,但 一直沒有讀到相關總結性論斷方面的書籍,當在網路上讀到 關於 老師《皇皇中華》一書相關 性的論點後,一直祈盼老師的大作問世,等到我們拿到《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這一 本書籍開始研讀時,內心的激動真是澎湃不已,這一總結性書籍的主要論點,讓我們找回了 我們的根源,影響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和背景非常重大,由此我們才能進一步建立中

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意識型態,真是感 謝流 老師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幫助。

最後,還是再度感 謝流 老師的回信,讓我們得以了 解 老師的成長經歷和發展過程,希望能夠再度收到老師的回信,萬分感謝!

一群台灣熱情的讀者2009.09.24

PS.關於我們研討的方式和心得,我們將會陸續整理回信給老師,感 謝 老師的關心。

Sent: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8:12 PM
Subject: Re: 回復: 流波老師您好!

三、由民族主義向愛國主義的升華

嬗變後的我,就如一條草原上開始出動捕食的貓科動物,警惕的巡視著周邊的動靜,一有風吹草動後的時機,就會毫不猶豫的猛撲上去。我以一種完全逆向的思維讀上古史,對距今2000年以上的考古發現會有莫名的沖動,對神話中的一些文明文化的神奇有了另一番感受,對古今中外的人類未解之謎少了神秘多了明晰的思考,我想,我的精神在升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射鵰英雄傳在大陸的熱播,金庸、梁羽生先生的武俠小說開始流入大學校園,立刻成為大學生如飢似渴的課外讀物。當時已有名氣的一些大陸文化人斷言說金庸小說只能是街頭巷尾的讀物,不可能走上神聖的大學殿堂。而我呢,卻被金庸小說中宏大的場面、曲折的構思、博雜的內涵、渾厚的文化所深深折服,強烈感受到金庸作品寓中華文明文化於武俠、就中華愛國情懷於武功的精妙,堅信金庸作品將在不久的將來會全面走向大陸的各個階層,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無論是市民還是教授。而這樣的判斷,來源於我和金庸作品的相同的愛國情愫和對中華文明文化的感知。

通過涉獵,我看到了西方一些正義學者實事求是的對中華文明文化的一些研究,其中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給了我思考的巨大鼓舞。我還看到一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說,西方一些求真的歷史學家在研究中華文明文化時,雙手都在顫抖,因為他們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中華文明文化的真正的悠遠和無邊無際。

而八年西藏工作,使我的中華民族整體觀深入心脾,中華民族主義開始向中華愛國主義傾斜。我時常認真的初看細看藏族學生,絕大部分完全是內地模樣,所不同的是由於高原紫外線長期灼熱而紫黑,而剛生出來時與漢族無異;當然,有部分有異族婚姻模樣,頭發等因飲食因素有圈發現象,等。

1995年,我從西藏回到內地。1998年,我看到了一則喜人的消息:「海峽兩岸史學家合撰中華民族史第四次學術研討會」提出了「中華文明史可追溯到萬年前」的論點;有關學者起草了《重寫中華古史建議書》,該建議書已得到了海內外百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的簽名並公開發表,同時向全世界華人發出了呼籲:希望大家來了解這一工作,支持這一工作,都知道中華文明一萬年。不久,我寫了「為『一萬年』鼓與呼」的文章發表,自覺的興高采烈的加入到這一「中華文明一萬年」的工作中來;後來,我又陸續寫了「談談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談談對中華文明的再認識」、「新世紀 需要重新思考、認識的兩個基本問題」等文章,開始了對中華文明文化的思考,在海內外產生一定影響,為創作《皇皇中華》(《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的前身)一書進行前期的預演。

2009年9月29日,周二,下午1:01
流波老師您好:

再度感謝您的回信,每次閱讀您的回信都有一種回顧歷史的感覺,這種感受和體驗會讓自己重新檢視自己過去成長的歲月,以及回顧當時走過的成長痕跡,這樣子的過程可以讓自己重新再度成長起步,這種讓內心溫暖感動的感覺會讓自己累積生命的活力。

從這一次老師的回信中,知道老師過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喜歡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發現這一特點似乎是構成我們大家共同的體驗,想當初在國小四年級十歲時,第一本閱讀的武俠小說就是金庸所著的《射鵰英雄傳》三部曲第二部曲的《神鵰俠侶》,當時讀到楊過與小龍女的千古幽情,真令人柔腸寸斷,到讀至楊過與郭靖探討的俠之大者,更是讓人緬懷不已,在這社會上太需要像金庸所著的這一類武俠小 說。記得香港科幻小說作家倪匡曾對金庸所著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做了一首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鴦。」在對聯里每一字剛好對應一部小說,同學朋友都在努力競賽閱讀,看看誰能夠最快完成這一首對聯,回憶當時的情境,內心裡充滿了青少年的激情。想必老師在當時所得到的感受和體驗一定比我們多很多, 畢竟以老師的立場和觀點所看到的總是跟我們不一樣。

在最近老師的回信當中,了解到 老師過去的想法和感受,對老師創作的背景和動機有很大的感觸,這些轉折在老師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大的契機所引動的啟發,這些啟發在我們身上是很不容易看到的。另外,在老師所創作的《源》這一本書前面的「作者簡介」里,有提到老師 「生於20世紀60年代,成長於火紅歲月;援藏八年,將青春熱血拋灑高原;高教八載,寓中華文明文化於日常教育而為榮為樂。後從事 地方人大工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添磚加瓦。」想請問老師:一、老師提到的「成長於火紅歲月」,是否指老師曾經歷過十年文革歲月?在這段歲月里老師有何感受和想法?二、老師提到的「援藏八年,將青春熱血拋灑高原」,是指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西藏那段時期的歲月嗎?在當時老師的援藏經驗里有何感受和想法?三、老師提到的「高教八載,寓中華文明文化於日常教育而為榮為樂」,是否指老師在大學任教時期是以教授中華文明文化課題為主的專 任 老師?在這一時期,老師是否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轉折影響老師的研究發展方向?就以上三個方面,不知道是否可以了解老師一些相關性的想法?由衷感 謝 老師,期盼再度收到老師的回信,萬分感謝!

一群台灣熱情的讀者2009.9.29

Re: 回復: 流波老師您好!2009年10月5日 周一下午2:08

四、追求真理!澄清迷霧!還原中華!

正如你開始寫信告訴我的,說你們對中華文明只有五千年表示疑問,總感覺中華文明的積奠遠遠超出今天歷史界、知識界這個基本的共同的認識,但又一時找不到理論和其它的依據;所以當你們在網上看到我的《皇皇中華》的一些章節的內容時才感覺到多麼的欣喜,希冀這本書近快出版;而當真正讀到《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一書時,才有了我們今天這種真誠的書信對話。這些事情的本身正好折射了今天中國和西方主體知識界對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認識的極度誤解和局限。如果說西方知識界對中華文明的誤解和局限是近百年來「西方中心」論指導下的必然,則中國知識界這種對自己文明文化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不斷出現的眾多七八千年和上萬年的遠遠超出了西方理論涵養的什麼「石器時代」遺址的范疇的文明文化遺址時而沒有任何研究的突破和建樹,才使今天中華文明文化和人類文明文化的研究還繼續在迷途中折騰是多麼的令人不安和傷心,又加上「黃河中心論」的羈絆,中華並人類文明文化的「澄清迷霧、還原中華」的歷史使命艱巨而又長遠。

那麼,又是什麼理念和依據使我如此堅信自己對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史源的認識是相對的真理是相對更符合歷史的真本的呢?我的答案也許會讓你們吃驚:西方中心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其實恰恰是這個近百多年來流行了直到今天還在流行的「西方中心」指導下的研究成果,論證了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文化的始祖地位。一百多年來的西方中心論成果研究,說中華文明來自古西亞、中東或北非文明,主要說中華文明是古蘇美爾文明或古埃及文明或古中東文明的西東遷等等,說他們的人種都是一樣的,都是黑眼睛、黃皮膚的;研究表明人類的上古時代,從中華到今天的幾大洲曾經有一個大文明文化圈,被命名為巨石文化圈,這個時期俱有高度的數理天文知識和操類似於今天長江流域及以南方言的共同的語言,尊尚巨石而形成宗教崇拜;研究表明現今幾大洲都是類似的古老的宇宙產生和人類產生的傳說、洪水災難故事等等;上中古時期相同的象形字的全球顯現等等......好了,有了以上共同的研究認同和成果就足夠了,就讓我完全有了信心加上考古來說明中華文明文化的人類源頭不二的理由憑據了。

正如我在《源》一書導言和第二章中闡述的,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要說是人類文明最早文明的發祥地,起碼具備的條件是:一是所發現的文明遺址時代最早,二是文明不是孤立的、突發的斷頭文明,三是具有連續性、向周邊擴展性等基本特點。過來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受「黃河中心論」的掣肘,而且將中華文明定格在商周時期,如此一來,中華文明的起點就只有三千多年了,問題就出在這里。現在的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了,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這幾個古老文明到底誰的文明更加古老,就讓考古來說話。我們說蘇美爾人創造的最早的兩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和古埃及在尼羅河上創造的最早的農業文明大體時間是差不多的,距今約五到六千年,而且我在書中還誇張地將他們的上限延伸到7000年又怎樣?結合考古成果綜合分析,長江流域以湖南道縣玉蟾岩(公元前2.05萬~1.65 萬年之間,年代數據見董立章《三皇五帝史斷代》第 512頁)為人類最早農耕文明遺址,相繼發展開來的是江西萬年仙人洞(距今1.4萬年)、廣東英德牛欄洞(距今1.2萬~0.8萬年)、浙江上山(距今1萬年)等上萬年水稻農耕文明,彰顯長江流域水稻農耕文明向周邊推移擴散的態勢。

而上萬年前的兩河流域、埃及、印度都還基本處於蠻荒階段,更遑論其它地方了。既然我們說另三大文明比起中華文明的發端時間相差如此之遠,那是不是可以判斷這幾大文明也許就與中華文明沒有多少關系呢?當然,如果這些文明無論是從形態到內涵毫無相似關聯或只是偶有相似關聯,我們則完全可推測這些文明也許是各自分別發展而來,或是間或有影響而已,其文明並沒有一個根本源頭或者母子關系問題。但事實正好相反,這些文明不僅形態上相似,內涵上更有許多關聯。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史前、上古文明有一個總根總源,這些文明的人種、天文地理知識、圖騰崇拜、象形文字等都與中華史前、上古文明相似關聯。而且一些看似難以解釋的如一些海洋孤島中發現的史前文明、上中古文明,以及巨石陣、巨石人像頭像、神廟建築、象形文字、高超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等等,只要聯繫到了中華史前、上古文明的全球傳播就迎刃而解。我們今天知道,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都呈突然性斷代性特點,它們的制陶技術、天文歷法、語言文字、圖騰崇拜、生產生活習俗等等都與中華文明相同或相似,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長江流域農耕糯民最初的原始圖騰崇拜之一就是石頭,又處於母系社會,故把石頭比作偉大的母親,叫「薩母」,形成薩姆崇拜。南方古音「石」為「sha」,就是「薩」,「姆」就是媽媽、大巫婆、大祖母,薩姆崇拜後來發展成薩滿教,在北方、中亞一帶發揚光大。人類最早的長江流域中游水稻農耕文明向東、向南形成長江流域和東亞南亞廣大的水稻農耕薩姆區,向北形成中原旱作農耕薩姆區和中亞游牧薩姆區。南方水稻薩姆文明、中原中亞旱作游牧薩姆文明又相匯於西亞、地中海沿岸。這個過程就產生了人類歷史上以四大古文明為主體的眾多文明文化。

這個文明的流變路線圖是這樣的:

先分析向南向東發展的情況。中華南方水稻薩姆文明於萬年前就向東向南傳播,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南亞(包括朝鮮、日本)發展,因氣候適應,形成了東南亞比較純正的水稻文明區;進而從東南亞沿路橋或涉海到了今天的澳洲並向海洋深處進發,海洋水位升高後也還相互遷徙形成今天看似孤立的海洋島嶼文明;同時,中華先祖向東通過白令海峽或天之浮橋島(千島群島)或洋流一群群一波波前仆後繼東赴美洲開拓文明,東北亞成為中華先祖開拓美洲、北極圈的中轉站,從海上遠涉美洲的先民部分留在太平洋島嶼上又強化了先達到的先民的文明。另一支向南亞進入印度河谷開花結果,產生了印度最早的文明;在印度河谷產生的農耕文明再向西發展,由伊朗高原擴散至地中海沿岸。印度半島成為中華先祖開拓地中海沿岸的中轉站,最後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時代開花結果,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再分析向北向西發展的情況。中華南方水稻薩姆文明向北發展產生了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文明體系,炎黃時代後黃河文明因黃帝勢力的逐步壯大而成為中華主體文明,也正因如此,才使中華乃至世界文明的源頭——中華長江流域及以南的水稻農耕文明被後來中華正統史書有意無意地忽視遺漏,才造成後來中華和世界文明史起源的混亂;另外向北還產生了保持更多原始薩姆崇拜特性和游牧特點的東北亞(東北亞文明部分與東南亞純正的水稻文明區交叉,如朝鮮、日本就是水稻農耕文明發展得較好的地區)、中亞、西伯利亞文明,這些文明在中華北部、中亞幾經折騰後轉而向西同樣到達西亞地中海沿岸,但他們卻不再似南線的農耕糯民帶去的是文明的和平創造,而多半變成了兇悍善戰的游牧民族,有著文明傳播與野蠻掠奪的雙重身份;又炎黃時代白民、黑民因黃帝勢力對炎帝勢力的逐步壓制打擊而從中華西面、西北面「震盪」出來後,也加入到西徙的進程中來,才形成了古西亞、地中海沿岸你剛唱罷我登場的戰爭殺伐史況。歐洲文明就是在古西亞、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基礎上產生了古希臘、羅馬文明。但在此之前,中華先人已在歐洲大陸及大西洋中開拓文明,留下巨石陣、太西洲國等遺跡和傳說等。

大量的史料表明,中華先祖從2萬年前左右就開始了全球性開拓,到15000~8000年前的中華伏羲、神農時代,中華文明和人種已幾乎遍及全球,是為中華全球一統大九洲時代。故無論是古印度、埃及、西亞、美洲或是西方的神話祭祀、圖騰崇拜、天文地理亦或《聖經》故事的源頭都可從中華文明中尋找到最初根蒂。

問題是清楚了,但要改變近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在「西方中心論」和國內「黃河中心論」指導下的中華文明文化和人類文明文化史觀、歷史研究的現狀,其艱巨性是可想而知的,《源》一書的出版過程時間跨度近三年就是見證。因此說,我們澄清歷史迷霧、還原中華本來面目的任務艱巨,任重道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叄』 王傑的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情況


2000年:「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北京)」、「海峽兩岸儒家文化與經典詮釋理論研討會(2000,北京)」
2003年:「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黃山)」
2004年:許衡思想學術研討會(2004,焦作)、「第八屆東亞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長沙)」
2005年:「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2005,西安)」、「儒學與東亞人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北京)」、「第三屆國際陽明文化節(2005,貴陽)」、「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2005,寧波)」、「儒家中和思想與世界和平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北京)」
2006年:「儒學與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日照)、「中唐以來思想變遷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06,天津)、「儒學、儒教與宗教學」學術研討會(2006,北京)、「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2006,合肥)
2007年:「儒學·人與自然學術研討會(2007,青島)」、「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2007,武漢)」、「綜合創新與中國現代哲學的走向」(2007,天津)、「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2007,北京)
2008年:「王屋山道教文化研討會(2008,濟源)」、「國際儒聯第二次儒學普及工作座談會(2008,廣州)」「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高層論壇(2008,北京)」
2009年:「全國首屆孟學學術研討會」(2009,徐州)、「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學術研討會」(2009,北京)、「海峽兩岸儒學與中華人文精神學術研討會」(2009,北京)、「中華母親節高層論壇」(2009,乳山)、「國際儒聯第三次普及大會」(2009,萊西)、「安樂哲尼山論道」(2009,山東)、第十六屆世界中國哲學大會「(2009,台灣)、 「儒釋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延邊)、「紀念孔子誕辰2560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北京 曲阜)、第十一屆東亞實學研討會」(2009,韓國)、「第五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廣東)、」百年儒學學術研討會「(2009,廣東)「國際儒學高層論壇」(2009,北京)
2010年:「心學的特質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0,北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10,北京)、「國際儒聯第三屆普及工作座談會」(2010,江蘇)、「先秦儒家思想精華研討會」(2010,上海)、「弟子規與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山西)、「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2010,台灣)、「國際儒學高層論壇」(2010,北京)、「領導幹部與國學普及座談會」(2010,北京)、「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座談會」(2010,北京)等國內外高層學術研討會40餘次,並多次擔任會議主持、主題發言、會議點評人、大會總結發言。
2011年:「第十一屆東亞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鄂爾多斯)、「錢穆與新亞——當代書院建設研討會」(2011,山東)、「兩岸三地高校《四書》教學研討會」(2011,廣東)、「國際儒學高層論壇」(2011,北京)。
2012年:「慈孝文化與道德重建」學術研討會(2012,山西)、「儒家的經世致用」學術研討會(2012,四川)、第五屆國際儒學大會(2012,山東)、「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 2012,澳大利亞)、「孝廉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2,湖北)
2013年:「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深圳)、「第十二屆東亞實學國際研討會」(2013,日本)、「儒學與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2013,寧夏)
2014年:「孟子思想與鄒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山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學術研討會」(2014,山東)、「孟子思想與鄒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山東)、「歷史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德國)、「儒釋道與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2014,南京)、「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北京)
2015年:實學視野下的「三嚴三實」學術研討會(2015,北京)、秦皇島第三屆國學論壇(2015,秦皇島)、第四屆海峽兩岸儒學論壇(2015,山東)、2015國學高峰論壇(2015,海南)

『肆』 沈巋的發表文章

· 論怠於履行職責致害的國家賠償[2011.06.19]
· 風險交流:法治政府與傳媒[2011.05.08]
· 《國家賠償法:原理與案例》自序[2011.03.03]
· 拆遷補償原則有望城鄉統一[2010.12.13]
· 「化解行政爭議新機制實務研討座談會」上的發言[2010.12.11]
· 「拆遷變法」需要推進系統改革[2010.12.03]
· 師東兵是怎樣煉成的[2010.11.15]
· 《公法變遷與合法性》之序[2010.05.03]
· 「開門立法」演進之我見[2010.03.30]
· 「整肅」+「大赦」?重慶治警猜想[2010.03.23]
· 暴力拆遷背後是一種城市化帝國主義[2010.01.17]
· 徵收·補償·拆遷:各歸其位[2009.12.11]
· 反酒後駕車之路要走多遠?[2009.10.17]
· 信用懲戒不是漫天飛舞的劍雨[2009.09.17]
· 法學榮耀的艱難守望[2009.07.22]
· 反思食品免檢制:風險治理的視角[2009.06.05]
· 故鄉在淪陷?如何拯救?[2009.02.10]
· 反歧視:有知和無知之間的信念選擇[2008.12.17]
· 行政法理論基礎回眸:一個整體觀的變遷[2008.12.17]
· 行政法理論基礎回眸:一個整體觀的變遷(下)[2008.12.17]
· 「法政思想文叢」-《憲治與主權》學術研討會發言記錄[2008.07.04]
· 國家賠償:代位責任還是自己責任[2008.04.28]
· 司法解釋「民主化」和最高法院的政治功能[2008.04.28]
· 受害人故意偽證的國家賠償豁免——基於司法實務的考察[2008.04.24]
· 司法解釋擔負政治使命?[2007.09.24]
· 二十世紀美國法律思潮與新公法運動[2007.01.03]
· 行政行為公定力與妨害公務——兼論公定力理論研究之發展進路[2006.11.28]
· 《行政國的正當程序》譯者序[2006.11.27]
· 解析行政規則對司法的約束力[2006.05.23]
· 由行政自由裁量權看行政合法性與合理性——讀《美國行政法的重構》[2006.01.13]
· 公共行政組織建構的合法化進路[2005.10.07]
· 暴力後的和解,為什麼?如何可能?——讀《暴力之後的正義與和解》隨感[2005.08.05]
· 試錯改革的憲政結構和政府德性之略論[2004.10.14]
· 21世紀行政法(譯文)[2004.10.14]
· 收容遣送之後……[2004.10.14]
· 試錯改革的憲政結構和政府德性之略論[2004.10.14]
· 因反思、開放而合法[2004.09.27]
· 《誰還在行使權力》(主編)[2004.09.27]
· 行政訴訟確立「裁量明顯不當」標准之議[2004.07.28]
· 因開放、反思而合法[2004.07.28]
·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司法裁量的空間與限度[2004.07.28]
· 准政府組織:一個新的研究題域[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學研究梗概[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走進汽車森林的人……[2004.05.31]
· 利益參與、信賴保護同比例合理——城市規劃制度完善之原則[2004.05.31]
· 學會在高雅的審美中生存[2004.05.31]
· 准政府組織:一個新的研究題域[2004.05.31]
· 復雜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術——《美國行政法的重構》評介[2004.05.31]
· 偶然事件的偉大創舉——美國憲法第一案之啟示[2004.05.31]
· 討伐制度更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經驗貼近法律——紅綠燈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學研究梗概[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討伐制度更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經驗貼近法律——紅綠燈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復雜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術——《美國行政法的重構》評介[2004.05.31]
· 學會在高雅的審美中生存[2004.05.31]
· 利益參與、信賴保護同比例合理——城市規劃制度完善之原則[2003.11.23]
· 走進汽車森林的人……[2003.11.23]
· 偶然事件的偉大創舉——美國憲法第一案之啟示[2003.11.23]
· 從收容遣送到救助:舊制度與新制度簡評[2003.06.25]
· 深以當下個體生命為切——一個學人的孫志剛案備忘[2003.06.25]
· 警惕以共和國納稅人的錢袋袒護邪惡[2003.06.25]
· 制度試驗的名與實——簡評首例法官「彈劾」[2003.06.25]
· 質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計算[2003.05.24]
· 生命中不能排遣之宗教情結——關於理性與激情思考的又一維度[2003.05.24]
· 憲法的美麗、權威和適用[2003.05.24]
· 個體生命如何獲得制度的尊重——點評周起財案[2003.05.24]
· 《美國行政法的重構》(翻譯)[2003.05.24]
· 憲法統治時代的開始?——「憲法第一案」存疑[2003.05.24]
· 色情、隱私、鄰居和警察[2003.05.24]
· 蹣跚前行:行政訴訟與中國人權保障[2003.05.24]
· 讓每一個人成其為人:中國憲政的精神出路——讀《超驗正義》有感[2003.05.24]
· 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籲人本主義的憲政[2003.05.24]
· 質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計算[2003.05.24]
· 色情、隱私、鄰居和警察[2003.05.24]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為政」[2003.05.23]
· 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則選擇——立足劉燕文案的初步探索[2003.05.23]
· 法治和良知自由:行政行為無效理論及其實踐之探索[2003.05.23]
· 對付隨地吐痰陋習:補道德約束與懲戒法制之遺[2003.05.23]
· 政治理論視角中的公法——《公法與政治理論》簡介[2003.05.23]
·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個性化研究之初步[2003.05.23]
· 重構行政主體範式的嘗試[2003.05.23]
· 公立高等學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維度[2003.05.23]
· 界定權利的時代[2003.05.23]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為政」[2003.05.23]
· 對付隨地吐痰陋習:補道德約束與懲戒法制之遺[2003.05.23]
· 界定權利的時代[2003.05.23]
· 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則選擇[2000.11.13]
· 《平衡論:一種行政法認知模式》[2000.11.11]
· 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引發的初步思考[2000.11.11]
· 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2000.11.07]
·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個性化研究之初步[2000.10.25]

『伍』 田薇的科研項目及成果

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宗教倫理學、基督教倫理與儒家倫理比較研究。主持和參加完成清華大學985項目「中世紀基督教文明及其現代意義」、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世界文明論研究」、清華大學文科振興基金項目「超越之維——宗教倫理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出版個人著作3部,合作撰寫5部,合作翻譯4部,發表學術論文90篇,並獲教學、論文、翻譯多種優秀獎項。
代表性著作 : 《信仰與理性――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興衰》河北大學出版社,保定,2001濟《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華夏出版社,北京,2000共濟《世界中世紀宗教史》(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公司,北京,1997
代表性論文 : ??1、精神生產在歷史唯物主義范疇體系中的地位《哲學動態》1987、10??2、精神生產與社會文明《教學於研究》1992、4《倫理學》1992、9轉載同濟西苑??3、康德哲學陷入不可知論的方法論根源及其啟示《清華大學學報》1994、2《外國哲學》1994、12轉載??4、論精神生產的歷史形式及其特點《鄭州大學學報》1994、4《倫理學》94、11??5、中西哲學的分殊與融通《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5《新華文摘》1994、11《外國哲學》1994、10??6、關於經濟與道德之間的二律背反問題述評《中州學刊》1994、2《倫理學》1994、5轉載收錄《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中國科學院龍門書局、科學出版社1996《中國改革成果通報》紅旗出版社1997《中國世紀發展文論大系》中國報道雜志社1999??7、論精神文明建設對於現代文明和健全人生的意義《道德與文明》1995、2《精神文明建設》1996、1轉載北京高教哲學研究會第7屆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95輔導??8、從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看波普的「世界3」《寧夏社會科學》1995、5??9、本體論的轉換、沉浮及其社會文化根源《鄭州大學學報》1995、6《哲學原理》1996、2??10、論人生存在的哲學意蘊與哲學塑造《清華大學學報》1996、4轉載於《哲學原理》1997、2;《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世界學術文庫出版社1999??11、析雅斯貝斯的文明形態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1《外國哲學》1998、3??12、雅斯貝爾斯對於西方科技時代的批判及其啟示《清華大學學報》1998、3??13、後現代主義研究綜述《教學與研究》1999、4《外國哲學》1999、6??14、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化《江海學刊》2000、1??15、中世紀宗教文化觀念的歷史影響和當代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3??16、西方中世紀宗教文化形態的三大起源《清華大學學報》2000、3??17、後現代主義與新儒學、現代化及馬克思哲學的關系《教學與研究》2000、11《中國哲學》2001、2轉載,獲全國教育發展科研論文二等獎,並載入《中國教育發展論壇》西南師大出版社2001??18、以「無用」為「用」:傳統文化的命運及其開展《新視野》2000、6,獲北京高教哲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19、試論基督教和科學的關系――從霍伊卡《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談起《學術月刊》2001、2《宗教》2001、5轉載??20、本體與境界:中西哲學之比較與溝通《學海》2001、3??21、關於中世紀的「誤解」和「正名」《清華大學學報》2001、4??22、基督教信仰文化取代古典理性文化的必然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5??23、網路時代人類生存的二重性《新視野》2001、4??24、中國文化激進主義思潮的歷史演進《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25、中西德治與法治思想的歷史生成及其人性論基礎《中州學刊》2002、2??26、20世紀中國文化激進主義思潮謅議《天津社會科學》2002、1??27、自由主義再釋義《哲學動態》2002、5??28、從人性論的差異看中西政治哲學理念的分殊《東岳論叢》2002、2??29、蘇格拉底「德性即知識」與王陽明「致良知」――關於中西不同倫理學傳統的一個個案研究《清華哲學年鑒2001》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30、論王陽明以「良知」為本的道德哲學《清華大學學報》2003、1??31、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內在邏輯――從古希臘哲學看理性通往信仰的道路《清華哲學年鑒2002》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32、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的基本類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5??33、罪輿愛――基督教倫理的基本品質美國《恩福雜志》2003季刊??34、基督教的博愛觀及其現代處境下的意義《基督教輿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

『陸』 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術研究

自建校以來,中國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身影。
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中國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託完成了《合夥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在法律思想與法治理念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港、澳、台地區司法制度研究 ,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學人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
國家法治建設放眼於世界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需要建立有比較眼光和能力的科學研究平台,中國政法大學率先開展德國法、美國法、歐盟法、日本法、韓國法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中國國別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的先河,不僅培養了在一批相關領域和相關國家享有盛譽的學者,而且推出了對國家進行跨國法治借鑒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在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領域在全國同樣具有重大影響。 截至2015年1月,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 ,與最高人民法院、 國土資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報社等部門共建的研究中心數十個,各類在編校級科研機構10個、法學類科研機構數十個。2013年,學校主導成立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一批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建設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
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學術論壇
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 、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中國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頂尖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聖經。在這里,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里,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
博聞論壇於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頂尖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於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柒』 共產黨員可不可以參加宗教學術研討

要看是什麼宗教,廣為人知的,積極地,具有正能量的宗教是可以參加的,宗教的學術研究有時也是很有益的,並且國家尊重民眾的自由,所以,你應該是可以去的。

『捌』 七五普法規劃對宗教教職人員及信教群眾法治宣傳教育的要求

規劃提出,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內領導幹部和青少年。容
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情況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
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制定和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確保在校學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識教育。
各地區各部門要因地制宜開展有特色的法治宣傳教育,突出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工等群體的法治宣傳教育。

『玖』 司佳的學術會議交流

2005年3月美國亞洲學年會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ate Student Indivial Paper Presentation(學會評審研究生優秀論文獨立發表)
2007年3月美國國會圖書館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學「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3月澳門歷史學會「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Macao.
2008年7月英國愛丁堡大學新教海外傳教史國際學術研究會年會,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復旦大學「歷史上的中國出版與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與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學「中西比較視野下的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10月日本關西大學「印刷出版與知識環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紀以來的世界宗教與文化」暑期研討班三次專題授課
2011年7月美國耶魯大學新教海外傳教史國際學術研究會年會,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復旦大學外事訪問團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諾丁漢大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專題演講兩場
2011年11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印刷出版與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2月復旦大學「新文化史與上海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6月復旦大學「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4月復旦大學中華國際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與上海社會,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東大學「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10月17-18日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承辦「第二屆中國翻譯史高層論壇」

『拾』 汪小洋的學術成果

《牡丹亭》敘述語法探討,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鄧志謨《鐵樹記》的另一版本與來源,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試論漢畫像石的宗教價值和藝術價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兩個世界的神仙系與漢畫像石的宗教品質》,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孔望山摩崖畫像宗教內容再探索》,文博, 2005年第3期;
《漢壁畫墓墓主人階層探討》,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漢畫像石中的女媧》,文史知識,2007年第4期;
《宗教美術發展的人類學思考》,民族藝術,2007年3期;
《宗教美術的宗教行為性質思考》,藝術專訪(被訪),民族藝術,2007年第4期;
《試論宗教美術的儀式性質》,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漢畫像石中佛像藝術風格考》,藝術百家,2007年第5期;
《漢代方士信仰的民間性質辨析》,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漢代墓葬繪畫「宴飲圖」考釋》,藝術百家,2008年第4期;
《大學語文》和素質教育,江蘇高教2000年第6期;
《試論西部開發中的移民課題》,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9期。 《漢賦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江蘇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潘天壽》,古吳軒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漢畫像石宗教思想研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科舉文體研究》,合著第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基金資助項目,主持,第一作者;
《古神話引》,合著第一,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合著第一,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上海市2008年度重點圖書項目;
《百神圖考》,主編,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圖說中國美術》,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走進佛陀世界》,主編之一,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8年版;
《江蘇地域文化導論》,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齊白石隨筆編校》,2007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葉淺予隨筆編校》,合作(第一),2008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李可染隨筆編校》,合作(第一),2007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熱點內容
制度產權司法等對財富的生產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5-05-07 05:53:50 瀏覽:283
勞動法哪些員工不可以辭退 發布:2025-05-07 05:46:34 瀏覽:109
廣西村民自治法規 發布:2025-05-07 05:22:30 瀏覽:356
法官王賽 發布:2025-05-07 05:18:12 瀏覽:782
行人在高速路上行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05:16:18 瀏覽:940
法院拘傳票 發布:2025-05-07 05:12:03 瀏覽:804
長垣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5-07 05:03:23 瀏覽:157
煽動員工罷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05:01:57 瀏覽:85
模擬商務談判法律顧問對話稿 發布:2025-05-07 04:58:12 瀏覽:469
法律顧問工作情況 發布:2025-05-07 04:42:53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