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防衛過當
A. 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防衛過當怎麼處罰
您好,
一、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
根據防衛過當的概念,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是行為過當與結果過當的統一,僅有行為過當或僅有結果過當均不能構成防衛過當。在審判實踐中,要正確把握防衛是否過當,要緊扣兩個環節,一是行為和結果都要過當,二是正確理解和認定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對立法關於防衛行為限度與結果限度的理解應是一致的,行為限度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重大損害行為,結果限度就應是重大損害結果。其次,行為過當並不意味著結果就一定過當,反之亦然。例如,防衛人採取剝奪侵害人生命的方法防衛,用刀向侵害人心臟猛刺。根據當時的防衛需要是不應採取剝奪侵害人生命的方法防衛的,這時,防衛表現為行為過當。可是在防衛人刺出後,侵害人忙用手擋,只將侵害人胳膊刺傷,行為過當的結果並未產生,因此,結果並不過當;相反,防衛人採取傷害的方法防衛,如用木棒猛擊侵害人頭部,根據當時防衛需要是必需的,但由於用力過猛,致被害人死亡。這時防衛僅表現為結果過當,而行為不過當。這也並不意味否認過失防衛過當。不能把過失防衛過當和結果過當混為一談。
過失防衛過當是指防衛人應當預見所實施的防衛行為不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可能造成不應有的後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而實施這種行為,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可見,過失防衛過當的行為和結果都是過當的,防衛人在主觀上具有過失的罪過。而單純的結果過當是行為並不過當,主觀上亦不存在罪過。
二、防衛過當如何認定
認定正當防衛是否過當,應當以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為標准。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必要限度的標准。從立法本意上講,必要限度就是以防衛行為足以制止住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必需的限度。必要限度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不法侵害的強度。在確定必要限度時,首先要考察不法侵害的強度。所謂不法侵害的強度,是指行為的性質、行為對客體可能造成的損害結果的情況及造成這種損害結果的手段、工具和打擊部位等因素的統一。對於不法侵害的正當防衛,如果能用較緩和的手段制止住不法侵害時,就不允許採取激烈的防衛手段。比如對於徒手的侵害,通常是無需動用器械致人重傷、死亡的。但是,如果侵害者身高力大或有武功,防衛者身單力薄,在弱不敵強的特殊情況下,用器械防衛徒手的侵害,就應當認定是必需的。如果用輕於或相當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住不法侵害的,可以採取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當然,如果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是為制止住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第二,不法侵害的緩急。所謂不法侵害的緩急是指侵害的緊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對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的危險程度。在某些情況下,不法侵害已經著手,形成了侵害的緊迫性,但侵害強度尚未發揮出來,因此無法以侵害強度為標准,只能以侵害的緊迫性為標准,確定是否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第三,不法侵害的權益。不法侵害的權益,就是正當防衛保護的權益,它是決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為了避免較輕的不法侵害,就不允許防衛者造成嚴重的危害結果。例如小偷偷竊曬在陽台上的幾件衣服,其危害性不是很嚴重的,但如果發現後即把小偷打成重傷,則是防衛過當,因為防衛的目的是避免或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而不是要對侵害者進行報復或者法外的懲治。對於明顯危及人身安全或者國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不法侵害行為,而致不法侵害者重傷或死亡,可以認定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因而沒有超過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不屬防衛過當。
對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從上面三個方面考察外,還要根據不法侵害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等因素,進行全面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判斷。由於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襲擊,防衛者沒有防備,精神極度緊張,情況十分緊急,必須立即作出反應,在這種刻不容緩的一瞬間,一般很難立即判明不法侵害的確實意圖和危險程度,往往沒有條件選擇一種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強度來進行防衛,甚至也難以預料防衛所造成的後果。因此,對正當防衛行為不宜規定苛刻的條件,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是為了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損害的,就應當認定是正當的合法的防衛行為。
B. 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如何界定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
正當防衛在刑法理論上屬正當行為中的一種,所謂正當行為,國外一些刑法理論也稱之為排除社會危害性行為或違法阻卻事由,它是指行為的外部特徵符合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但在實質上不但沒有社會危害性,而且對個人和社會有益。由於這種行為的實施,使正在發生社會危害性(或違法性)得以排除,因而被認為是合法的,不負刑事責任。
我國1979年刑法第17條第1款規定:「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該條規定只說明了實施正當防衛的條件,至於正當防衛的定義卻未加以解釋和表述。在司法實踐中,人們頭腦中關於正當防衛的概念只是刑法理論中的學理性解釋,且該條款對正當防衛所保護利益的主體和對象,只限於「公共利益」及「人身權利」,另外,對「其他權利」沒有具體化,過於簡略。因而在司法實踐操作的具體做法中存在不統一的現象。
新刑法第20條第1款通過立法解釋,明確地表述了正當防衛的概念,即「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該條款的規定較1979年刑法所規定的正當防衛制度,在被保護利益的主體前增加了「國家」,在被保護利益的對象上增加了「財產」,同時在防衛的對象上,明確規定為「不法侵害人」,從而這次修訂後刑法對正當防衛概念的表述,更趨全面和科學。
二、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
修訂後刑法第20條第1款在明確地表述了正當防衛概念的同時,對實施正當防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作了具體的規定。
第一,防衛目的正義性。實行正當防衛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這是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
第二,防衛的針對性。實行正當防衛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行為才能實施,這種不法侵害行為既包括暴力行為,也包括非暴力行為,同時,須具有社會危害性、違法性、現實性、緊迫性,但並不要求已達到犯罪的程度,違反治安管理等違法行為,也可以實施正當防衛。這是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
第三,防衛的適時性。實行正當防衛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侵害行為,即不法侵害的行為已經開始且尚未終結,不能實行提前防衛和事後防衛。
第四,防衛的對象。實行正當防衛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也包括共同進行不法侵害的共同參與人,但不能損害第三者。這是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例如某甲在路上行走時,被兩名歹徒圍攻和毆打,讓其交出錢財,甲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財產和人身安全,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向歹徒刺去,結果把路上另一名行人刺成重傷。某甲正當防衛的對象不符合條件,故某甲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C. 防衛過當
防衛過當是指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防衛過當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必須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這里所說的「必要限度」是指為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衛強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夠認識到其防衛強度已經超過了正當防衛所必需的強度,也就是應當以防衛行為是否能制止住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為限度。
(2)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損害。這里說的「重大損害」是指由於防衛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人身傷亡等嚴重後果。
總之,在面臨非法侵害時,如果用較緩和的手段能制止侵害時,就不要用激烈的防衛手段;當侵害行為已經被制止時,就不要再繼續對侵害者進行傷害。否則,就可能超過正當防衛限度,變為防衛過當。
對防衛過當的界定
[內容提要]:《刑法》第20條在對正當防衛作了規定的同時,也同時規定了對防衛過當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刑法並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及「重大損害」作出界定,造成在司法實踐中認定防衛過當行為的偏差,也引起了罪與非罪的爭議。本文從防衛手段及其打擊強度與防衛限度之合法性的關系作出分析;同時指出了「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傷害程度應當為「重傷」以上。以求對認定防衛過當行為作一個科學的界定。
[關鍵詞]:正當防衛 防衛過當 重傷 刑法
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里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含義,與1979年的舊刑法相比對公民實施防衛行為加以了擴張,在鼓勵公民更好地利用防衛權,保護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其積極意義是明顯的,但由於立法過於簡略,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也造成了在正當防衛理論上的爭論和實踐中的困惑,特別是罪與非罪的困惑,為此,對何謂「明顯進超過必要限度」以及「造成了重大損害」的標准與程度如何,筆者擬作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完善正當防衛的理論與實踐。
一
「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一個問題的二個方面,並且這二方面具有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修訂後的刑法將防衛過當規定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意在強化必要限度內的防衛損害亦即合法損害的范圍,擺脫以往司法實踐中對防衛損害衡量尺寸的苛求所構成的羈絆,以鼓勵廣大公民充分行使正當防衛權利,更有力地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同時,也為司法機關具體認定防衛是否過當提供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標准——只有造成不應有的「重大損害」,才可認定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也才能認定為防衛過當。然而,何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因而仍有必要給出一個可操作的具體量化標准。
筆者認為,這里所謂「重大損害」,就最為普遍的對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所造成的防衛損害結果而言,這種損害結果應當以重傷以上作為認定標准,即認定「重大損害」的起點應當為重傷。換言之,只有當防衛造成了不應有的重傷和死亡結果時,才可視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重大損害」。理由是:
第一,從法律規定分析,現行刑法第20條第2款明確載明,「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是防衛過當。那麼,何謂「明顯超過」?筆者認為,在對暴力侵害實施防衛行為的案件中,「明顯超過」的標准應當盡量排除主觀認定的隨意性,而直按照法定標准予以評價。各種人體的傷害程度都可依法被鑒定為輕微傷、輕傷或者重傷。盡管其間還有程度不同之分,但由於防衛人在緊急狀態下往往缺少對傷害程度的准確判斷能力,因而傷害等級不宜分得過細。根據上述三種傷害等級的劃分及法律規定,筆者認為,從新舊刑法的規定來講,舊刑法只是規定不能超過必要限度,而新刑法規定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應而依下列情況掌握「明顯超過」的標准筆者認為是適宜的,即如果侵害行為只有造成輕微傷害的可能性,防衛行為造成輕傷的,可以認定為「超過」,依舊刑法規定已經構成防衛過當,但倘若造成重傷的,則應認定為「明顯超過」。就構成新刑法以規定的防衛過當,依此類推如果侵害行為只有造成輕傷的可能性,防衛行為造成一般重傷的,可以認定為「超過」,造成他人肢體殘廢或死亡的,則應認定為「明顯超過」;倘若侵害行為具有明顯的重傷他人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就屬於現行刑法第20 條第3款規定的「行凶」的范疇了。此時,防衛人依法享有無限度防衛權。因而從法律規定而言,「明顯超過」的標准起碼是重傷的結果。
第二,從侵害的客體上講,犯罪行為必然是造成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對象造成的危害結果如何,應當是認定犯罪的條件之一。在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而構成犯罪方面,我國刑法第234條所規定的故意傷害罪是以實際造成被害人輕傷結果來作為構成犯罪的認定起點,同時刑法第235條所規定的過失致人重傷罪則以實際造成被害人重傷害結果作為構成犯罪的認定標准。兩相比較不難看出,對於故意行為構成犯罪的,刑法所取標准較低,表現出對於故意犯罪的較為嚴厲的態度。而對於過失行為構成犯罪的,刑法所取的標准則較高,不僅如此,從我國刑法對傷害罪的規定而言,就算是故意傷害他人致輕傷而構顧犯罪的,也並不是一定要追究刑事責任,對一般傷害案件,法律規定受害人可以提起自訴,同時對自訴案件,法律規定可以調解,也就是說造成輕傷結果的犯罪行為,只要得到受害的原諒,也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以此,重傷害才是我國刑法以規定的必須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作為正當防衛過程中「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而構成犯罪的起點標准,就應當體現這一損害後果的「重大」性和「明顯」性,以輕傷害作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認定起點,其「重大」性和「明顯」性就根本難以體現,且與故意傷害罪的標准無異,有悻於對正當防衛的立法精神。
第三,在我國刑法中,除第20條第2款有關防衛過當的規定外,均未出現對「重大損害」的規定。但是在刑法分則中的一些條文里,「重傷」這一特定的損害結果是與其他「重大損失」並列規定的,如刑法第115條所規定的「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刑法第133條所規定的「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等等。此類規定表明,「重傷」是法律所規定的「重大」損失(損害)的一種表現,而與另一種表現即死亡相比,重傷應當屬於「重大」損失(損害)的最低起點。
第四,就防衛過當的主觀方面來說,防衛過當的主觀方面,包括過失犯罪行為在內,甚至於可以說絕大多數防衛人具有犯罪的過失,即具有應當預見自己的防衛行為可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重大損害,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度;而其所構成的犯罪則應當屬於過失性的,我國刑法中對過失犯罪只有重傷害對開始追究刑事責任。以重傷害作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認定起點,正好與刑法所規定過失致人重傷罪的認定標准相一致。
第五,從邏輯上講故意傷害(輕傷)都難以稱得上「重大損害」。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也不能排除在部分防衛過當案件中,防衛人具有明知自己的防衛行為可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重大損害,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即間接故意,而其所構成的犯罪則屬於故意性的。那麼,能否基於與故意傷害罪的認定標準保持一致的考慮,把輕傷作為不應有「重大損害」的認定起點呢?回答應當是否定的。一方面,對於故意傷害他人而造成輕傷結果的,依法雖然構成犯罪,但其法定刑僅為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另一方面,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將故意傷害案(輕傷)明確列為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2項所規定的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2條的規定,對於此類刑事案件,「可以進行調解」。因此,無論從刑法規定的刑罰來看,或是從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具體處理方式來看,故意傷害(輕傷)都難以稱得上「重大損害」。即使是防衛過當構成了故意犯罪(僅限於間接故意),其認定的起點也應以實際造成重傷結果為宜。
第六,從防衛的目的性來講,防衛行為是為了阻止不法侵害的進一步發生,只是造成的不法侵害人輕傷害的結果,往往並不足以阻止不法侵害行為的繼續實施(進行)。現實中也存在不法侵害人雖然受到輕傷,甚至於「重傷」,但這種傷勢,對於制上不法侵害行為的效果並不理想,實施不法侵害的受傷者不僅沒有停止侵害,相反還仍然繼續實施不法侵害行為。所以從防衛者的立場來評判不法侵害的危害性大小,只能根據一般人的知識水平所能認識到的、客觀上可能發生的危害後果來評判,而不能以侵害行為實際造成的危害後果來判斷。不難想像,在防衛人突然遭受不法侵害行為的侵襲,精神處於極度緊張狀態的危急時刻,要求其准確控制防衛行為的傷害程度,只能輕傷,不得重傷,這實在是過於苛求,因而也是不足取的。結果只能是大多數正當防衛人都會因為有效制止了不法侵害而被誤定為是防衛過當,實際上混淆了罪與非罪的界線。
第七,從正當防衛的意義而言,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是正當防衛的應有之義。因而在任何情形下,法律都允許防衛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某種最低程度的損害,亦即合法損害的下限。從刑法第20條第2款的規定的精神來考慮,屬於這下限的具體損害必須同時符合下述要求:其一,它們在任何情形下的出現,都不屬於明顯超出必要限度而造成的重大損害;其二,它們在任何情形下的出現,都不足以成立防衛過當,即不符合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受到刑罰處罰的條件。以此觀之,防衛對不法侵害人造成輕微傷符合正當防衛限度標準的這些要求自不待言。至於輕傷,正如前述,言其為「重大損害」是難以接受的;而輕傷不足以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也是不可置疑的,即使在故意的情形下,造成輕傷結果雖然可以構成犯罪,但由於屬於輕微的刑事案件,故不應視為重大損害。因此,應當認為,任何情形下的防衛致不法侵害人輕微傷或輕傷的,都在法律允許的防衛損害之列。
第八、從新刑法規定的特殊防衛權而言,致不法侵害人死亡的結果,也是正當防衛行為,因而一般防衛行為中輕傷結果
綜上所述,以重傷侵害者的方式予以防衛,其防衛強度僅就客觀損害結果而言,至多隻能謂之「超過」或者「相當」,而絕不能認定為「明顯超過」。防衛超過必要限度所明顯造成的不應有的重大損害,應當以不應有的重傷以上損害結果為認定標准。當然,對作為防衛過當構成條件中的「重大損害」的認定,不能認為構成重傷就是防衛過當,還必須結合制上不法侵害行為的有效性程度去加以分析、把握,從侵害行為與防衛行為的強度及後果來對比判斷,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的進一步規定了無過當之防衛,就是說防衛行為均不存在法定的「明顯超過」標准,因而也不存在認定防衛過當的問題了。
二
從立法上看,對防衛過當行為的界定,通常就是關於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問題。筆者認為,在認定防衛是否過當這一問題上,對「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認定標准有待具體化、明確化。具體地說就是對防衛手段及其打擊強度的認定。司法實踐中實際是一個如何評判防衛限度之合法性的認識問題。
確定正當防衛是否過當,應當以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為標准。什麼是「必要限度」,法律沒有規定具體標准。如何理解和確定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在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曾有過「基本相適應說」、「必要說」、「需要說」三種不同觀點。①
「基本相適應說」認為,防衛行為同不法侵害行為,在性質、手段、強度和後果之間,要基本相適應(不是完全相適應,允許適當超越),才能成立正當防衛。否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侵害行為,造成不應有危害的,是防衛過當。「必要說」,主張以制止住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的行為作為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只要防衛行為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則無論造成的損害是輕是重,防衛都是適當的。如果不是非此不能制止不法侵害,造成不應有危害的,就應認為是防衛過當。「需要說」,則認為,防衛是否過當,要以是否有利於鼓勵和支持公民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為原則。只要防衛者認為需要,無論實行什麼行為,造成什麼結果,都是正當的。修訂的刑法將1979年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修改「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改為「造重大損害」,從而降低了界定防衛過當的標准,擴大了正當防衛的范圍。刑法原有規定的「超過必要限度」界定在防衛行為同侵害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和損害程度要基本相適應上,不利於對正當防衛人的保護。修訂的刑法總結了實踐經驗,明確規定防衛行為的力度可以大於侵害行為,在防衛的必要限度上,只要沒有「明顯超過」,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是正當防衛。這一修訂有利於打擊犯罪,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並且從立法上認定了基本相適應說已經過時,但並沒有真正解決這一問題上的爭論。
我國新刑法已經從立法上否定了基本相適應說,作出了可以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規定,防衛行為同不法侵害行為,在性質、手段、強度和後果之間,可以明顯超越,而不強求要基本相適應,對於新的立法規定,學界一般認為,它在繼續強調防衛行為的目的性的同時,通過增加「明顯超過」和「造成重大損害」等字眼,顯然拓展了防衛行為的正當性范圍;具體地講,就是取消了要求防衛行為在手段、強度及損害後果上與侵害行為基本相適應的限制,明確肯定了「超過」的合法性。對於徒手侵害行為,一般情況下可以要求防衛人盡量不動用銳器致人重傷或者死亡。但這一通常情況並不排斥特殊情況下防衛人使用銳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倘若在人數與力量上均超過防衛者,防衛人不藉助器械,只能徒手反擊,顯然是難以對抗不法侵害的。在此情況下,當然也談不上足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行為了。注重了防衛行為與侵害行為的基本相當性,而相對忽視了防衛行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這是我們在運用現行刑法的規則分析是否屬於防衛過當案件性質時必須克服的在觀念上的障礙。
「需要說」主張對防衛手段不加任何限制,其與刑法所規定的精神不盡相符,因而也難以成立。
筆者認為,對於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的把握,關鍵在於准確認定防衛損害是否為足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以及是否屬於明顯的不應有的重大損害。
應當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實質是正當防衛限度條件的一體兩面。「造成重大損害」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具體表現;「超過必要限度」是「造成重大損害」判斷標准。也就是說,「並不存在所謂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換言之,只是在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才存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問題;不存在所謂的『手段過當』而『結果不過當』或者相反的現象」②。
如何去正確理解和確定「防衛的必要限度」呢?實際就是正確把握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實質和具體標准。從本質上講,必要限度就是以防衛行為足以制止住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為必需的限度。對於防衛手段來說,其力度大於侵害力度是合理的,但防衛並非沒有任何限制,「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所必需」,本身就是限制,這也正是刑法規定的「必要限度」。因為採取正當防衛的最終目的是要制止正在發生的不法侵害,評判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應與不法侵害人的行為目的、手段、強度、後果相聯系,因而正當防衛應以不法侵害人停止或不能繼續進行不法侵害為限。
同時,這種必需性,還體現在是否是必需進行防衛。因為絕大多數涉及正當防衛的案件,都是由行為人對侵害者的打擊造成的。而確定行為人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對侵害者進行打擊,是否有必要採取以傷害不法侵害者的身體的方式進行防衛,對確定是否構成正當防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許多時候,當不法侵害者對行為人進行侵害時,行為人用避開、喊叫等方法,可以阻止侵害行為的繼續和防止侵害結果的發生,這樣就不應再對侵害者進行打擊,否則就屬於互相鬥毆或有意加害行為,構成犯罪的就要負刑事責任。
當然,防衛行為是必需還是不必需,不能以防衛者的主觀認識為標准,只能以客觀的實際情況為標准。要從實際出發,把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放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進行考察。因此,必須查明並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如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以及不法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後果,不法侵害者個人情況,防衛人所保護權益的大小、防衛人的處境等等因素,進行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判斷。防衛人往往是在仰不及防的緊急狀態下被動應戰,其防衛意識與意志均形成於瞬息之間,在如此短暫的時刻倘若要求防衛人對不法侵害者的確實意圖和危害程度立即作出判斷,繼而恰當選擇防衛方式、工具,並准確控制防衛行為的損害程度,使之不造成「不應有的危害」,這對於享有正當防衛權的絕大多數公民來說,都不能不可謂是一種苛求。現行刑法將防衛限度的評價對象集中於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只要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的,或者雖然造成了重大損害,但與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相比較並非是「明顯超過」的,都屬於正當防衛。這樣就既克服了上述要求防衛人須作復雜判斷的「苛求」之弊,同時又使防衛行為「適當」與「過當」的限度標准獲得了統一的評價,因而是可取的。因此,對正當防衛行為不宜提出過嚴的要求。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是為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損害的,就應當認為是正當的合法的防衛行為。如果防衛行為不是一般超過而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則屬於防衛過當。
D. 防衛過當的立法思考
建議你可以寫個論文
E. 如何完善防衛過當立法上不不足
沒有用的
再完善的法律
對於沒有監管的權力,也是無能為力
F. 正當防衛防衛過當與無限防衛的區別
無限防衛權在中國是屬於正當防衛范疇,故只存在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之間的區別。
一、本質區別:
1、無限防衛權又稱無過當之防衛、預防性正當防衛、特殊防衛權、特別防衛權等,這些概念都屬於正當防衛的范疇,無限防衛權是公民在特定情況下可採取無強度限制的防衛行為的權利。
2、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二、法律責任:
防衛過當是一種輕微的犯罪行為,它的本質應當是較輕的社會危害性。這是因為,從防衛過當的整個過程來看,防衛人雖然出於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為目的,但是有一定的罪過心理,在主觀上對自己反擊和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和結果持放任態度或疏忽大意、過於自信的態度,客觀上防衛人的行為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限度。
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三、構成要件的主體條件不同:
1、防衛過當主體條件:
第一,在客觀上具有防衛過當的行為,並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的損害。
第二,在主觀上對其過當結果具有罪過,這是防衛過當應負刑事責任的根據。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主要是解決防衛過當的定罪和量刑問題,能不能定罪,就是通過是否具備了防衛過當犯罪構成的條件,因為它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根據犯罪構成的一般原理。
2、無限防衛主體條件:
應該包括受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犯的受害人。與防衛過當的主體相比,它不受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限制,因為,無限防衛行為不屬於犯罪行為。
那麼,非受害人是否可以成為無限防衛的主體,這一點法律沒有做出說明。從立法精神來看,非受害人也應成為無限防衛的主體。
因為,強化對公民防衛權利的保護,鼓勵公民積極同違法犯罪分子進行斗爭,是這次刑法典修改中正當防衛立法完善的指導思想,無限防衛權的設立,正是這種思想在立法中最強烈、最鮮明的表現。如果無限防衛的主體僅限於受害人,將會極大縮小無限防衛的主體范圍,不利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並且也有悖於立法精神。
G. 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法律如何判定啊
防衛是否明顯過度從防衛措施及防衛結果兩個因素來認定。實施正當防衛就有可能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傷害後果,但只要防衛行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依法就不負刑事責任。這里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握「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一要件實質上包含了兩個並列的判斷標准:一是防衛措施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一般而言,防衛人所採取的防衛措施應當與不法侵害行為基本相當。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刑法》規定的標準是不能明顯超過。「明顯超過」,表明立法強調對防衛人所採取的防衛措施不必過於苛求。二是防衛結果不能造成重大損害。重大損害不等於一般損害。所謂重大損害,在有關司法解釋沒有明確之前,應當把握在沒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人身重大損害,包括重傷以上這一限度內。以上兩個標准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認定為防衛過當。具體說,行為人的防衛措施雖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防衛結果客觀上並未造成重大損害,或者防衛結果客觀上雖造成嚴重損害但防衛措施並不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均不能認定為防衛過當。如行為人採取防衛措施,造成一人輕傷一人輕微傷,不屬於造成重大損害,因此,行為人的防衛行為完全符合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依法不應對不法侵害人的輕傷後果承擔刑事責任。
望採納,謝謝!
H. 懂法律的朋友進來看下,關於防衛過當的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很明顯,你提出的三種情況,是在犯罪嫌疑人正在行凶、殺人,嚴重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護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死亡,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同時還要表彰為見義勇為。
界定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必須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正在用刀捅人,受害人已經受輕傷,已經形成了不法侵害的事實,當然,重傷和死亡更是不法侵害的事實了。
2.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當受害人受了輕傷、重傷、死亡後,犯罪嫌疑人已經停止侵害,這時再傷害犯罪嫌疑人,就不能構成正當防衛,如果犯罪嫌疑人還在繼續行凶,這時採取傷害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來制止不法侵害就屬於正當防衛。
3.必須具有防衛意識,防衛意識包括防衛認識與防衛意志。防衛認識,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防衛意志,是指防衛人出於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
4.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防衛。
5.必須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一點,法律界本身就有爭議,這個限度很難掌握,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止不法侵害好多情況都是在千鈞一發的時候,不可能在那千鈞一發之際還用電腦來分析一下還擊的力度吧,不過新刑法在老刑法的基礎上也作了修改,把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改為「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I. 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
刑法總則,出現在刑法第20條,屬過失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