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道德英語
1. 范跑跑可以被原諒嗎 英語辯論
說實話 一個北大畢業 自願去西部當中學教師的人
就這點 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了 捫心自問 你們肯定是做不到的
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他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1 中國人 集體主義觀念 嚴重 對個人自由 和生命安全看的比較低
學雷鋒 舍己為人 是國家大力宣傳的 這無形中給人產生了種道德左右 其實說白了 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給人制定的一種精神枷鎖 他覺得有必要站出來 首先是維護自己的言論自由
其實 是挑戰中國的主流輿論 輿論的作用他說的很清楚 他覺得 輿論
媒體的作用是 監督 批判 報道真實 而不是 宣傳
2 他說過 你舍己為人 犧牲自己 這是值得贊嘆的 這是勇士
但是值得鼓勵嗎? 他覺得以命換命 是值得商榷的
但如果你做到了 舍己為人 你絕對是偉大的 但你做不到 也不能受千夫所指
3 什麼叫道德底線? 犧牲自己去救別人如果叫道德底線的話
那對不起 中國很多人都沒道德
雷鋒不叫英雄 他只不過做了道德底線 怎麼能談上是英雄呢
犧牲自己去為別人絕對是道德高尚的表現
你可以言己 不能律人
4 美國是個人利益很重的國家 所以他們國家會宣傳英雄主義 會宣傳犧牲精神 但中國 不存在這種問題 集體主義和儒家思想的深深埋在了人們性格中 到底生命是平等的 還是 按等級劃分 或者用道德綁架來約束人們的精神 這些問題是可以討論 你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的
沒必要人生攻擊 古代我們已經有君要臣死 還有儒家的偽道德 這種思想的延續性 影響了中國人太多了
白痴們 受不了你們 真的
如果你們現在哪個人 能辭職 自願去地震那邊做志願者 我為你鼓掌
2. 什麼是偽道德老人為什麼喜歡利用道德來說年輕人
用一種道德觀念統領全民,要求萬眾一心,步調一致,是荒唐的。人間沒有"君子國",刻意求之,結果可能是"偽君子國"。——"范老"道德思想研究(之一):自由是道德的靈魂此開卷第一回也。寫完《序言》,我就知道這回的玩笑開大發了,沒讀過幾本有關道德的書,連"范老"的文字也僅限於《序言》中列舉的幾篇,談什麼"研究"啊。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郭象不會注莊子,那就讓莊子注郭象吧。先向"范老"說聲抱歉吧。一范美忠被都江堰市教育部門責令解聘的消息傳出後,博聯社博友周治國提出為他捐款,不少博友表示響應,我也是響應者之一。一場地震把他的"道德"震沒了,一篇言論把他的工作震沒了,這不是"雙料災民"么。但捐款不是一廂情願的事,總得受捐人接受才行吧。於是我給在成都的一位朋友發簡訊,"我要給范美忠捐款,請你幫助查一下他的手機。"朋友立即回復"好的"。第二天又回信,"經上網檢索,成都市有547個范美忠,你說的是那一個?"暈!你居然連"范美忠"都不知道,你還算成都人嗎?就是那個不顧學生死活自己先跑的那位。電話里我給他介紹半天。朋友說,范美忠那一瞬間的表現一點都不奇怪啊。你知道天搖地動那一刻我是什麼感覺嗎,一句話:傻了!誰經過這事啊?都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更別說考慮別人。我的鄰居夫婦倆在地震發生那一刻奪門而逃,從十樓跑到五樓,才意識到半歲的小女兒還在搖籃里睡覺呢,你能說他們不愛女兒嗎?英雄確實有,但絕大部分災民都是范美忠,這是人自救的本能啊。你也不想想,這次地震七千多間教舍倒塌,上萬學生死亡,有多少老師是等學生都跑出教室自己才跑啊,"先跑"老師應當是大多數吧。樓說一聲垮就垮了,就幾秒鍾的事,要求老師最後一個離開,不等於讓老師給學生陪葬嗎?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規定老師對學生有保護、監護的責任。我說。那得分什麼事。老師的責任是"有限責任",不是"無限責任"。讓老師搭上命去救學生,除了老師自己願意,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這個權利。老師的命就不是命嗎?你給老師發多少工資?老師死了,他的父母、孩子誰管?我說誰說你對范美忠不了解,你簡直就是范老師的"知音"啊。朋友說,因為我經歷了地震。二昨晚正要"研究范美忠"呢,有師弟從南方出差來京,說一塊坐坐。席間談到了這次為地震災區捐款的事。他說,他已經捐了六次了,回去還有一次,還不知會有幾次。這哪是捐款啊,簡直就是攤派!因為范美忠在博文也說到捐款的事,或許可以相互啟發,我讓他說得詳細點兒。他說,第一次本單位組織捐款,場面相當感人。與往常捐款一樣,單位提出了一個參考數字,處級1000,科級500,一般幹部300。這個數字一出,大家都覺得標准太低了。一位科長對單位領導說,愛心不該論等級,分高下,我這次要冒犯您了。他一下就捐了2000。幾乎所有人都是"上浮一級"地捐。那一次大家都是出於真心,自覺自願。很多人還通過社會渠道悄沒聲息地表達了愛心。但接下來就讓人感覺不好了。豎著來的,橫著來的,行政渠道的,社團管道的,名義上是自願,實際上你能自願嗎?別人都捐,你不捐,往小說是沒有愛心,往大說是你不服從組織安排。哥哥,你說這還叫捐款嗎? 這不叫捐款,這叫「政治」。他又說,我們不知道這各種名義的捐獻都干嗎使了,是不是能按我們所願全部捐給災民,我們只有捐獻的義務,沒有知情的權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些組織捐獻的部門,有功可表了。 我想,這就是范美忠所說的"道德綁架"。大地震以來,與愛心一起潮湧的,就是"道德綁架",即以公眾道德的名義,譴責別人,要求別人,甚至強制別人。遭遇道德綁架的人,又豈止王石、劉翔、姚明。一個習慣了被道德綁架的民族,都已見怪不怪,安然受之。但范美忠看不慣,他自述寫那篇博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道德綁架的反感"。他說:"既然是捐款,就應該是自願,不是強制的義務。既然這樣,不捐也沒什麼可以譴責的。如果他捐了,無論多少,哪怕是一塊錢,也表示感激,如果我是受惠的災民。但看到王石居然被逼得道歉的時候,我心裡實在不是滋味,對這些道德家產生了強烈的反感。""道德綁架",顯然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被匪徒綁架,會失去自由;被"道德綁架",也意味著失去自由——心靈和意志的自由。 三中國的漢字都是有來歷的,往往蘊含著中國人最初始的文化價值。你看"道"字,從首從車,"老大"坐在車上,是為"道",象徵一種至高無上的主宰;再看"德",從雙人從心,從雙人意味著"德"是用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從心,即"德"一定發乎人的內心,是人自覺遵從自願奉行的規范或行為。查漢語詞典,"德"還有一個寫法,就是"直"下一"心"。存乎道,發乎心,施於人,至於善,這就是"道德"。法律上對人有"責任行為能力"的區分,道德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道德主體也一定是具有部分或者完全"責任行為能力"的人。父母領著三歲的孩子去捐款,捐給誰、捐多少,父母說了算,那孩子就不是道德主體,充其量算個道德見習生。一個瘋子罵你,罵得再狠,恐怕也不能斥之為"惡",因為他沒有"責任行為能力"。責任行為能力,即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作主張、自負其責的能力,即道德主體的權利。飛機、輪船、火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員,法律沒有賦予他們"緊急避險"權利,在發生突發事故時,駕駛員不能"先跑"。先跑了,就是違法,後果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但法律沒有規定教師不能"緊急避險"。所以,地震發生時,范美忠的"先跑"還是"後跑",只是一個道德選擇。如果說"先跑"意味著自私,"後跑"意味著高尚,那麼自私也是一個選項。如果認為范美忠只能高尚,不能自私,你自私了我就要罵你,甚至要處罰你,實質是無視他作為道德主體的權利。這就是"道德綁架"。遺憾的是,反對"道德綁架"的人,最後被徹底"綁架"了。四道德主體的權利,我認為至少涉及三個面:一是道德觀念的選擇。比如什麼是老師的"底線道德",范美忠認為,"做文科老師,在課堂上,教歷史,教政治,應該說真話,不應該說一些人雲亦雲的話,不應該欺騙自己,欺騙學生......我對這種道德觀很看重,一個老師做到這方面就可以了。"他不認為老師的"底線道德"是有人認為的"冒生命危險去履行責任"。他說,"我之所以覺得我的跑是無可指責的,從職業道德上講,就是因為我覺得我確實有帶學生的義務,但沒有冒死的危險去疏散學生的義務。"二是道德目標或境界的選擇。有人把人的道德境界分為"高尚"、"普通"和"卑下"。范美忠也不否認有"高尚"的道德,他說,冒生命危險去履行責任,"如果別人自願選擇,那是高尚。" 他顯然沒有選擇"高尚",那他選擇了什麼呢?他說,"冒生命危險去履行我的責任,那根本不是道德的問題。"他認為他的先跑"只是本能反應而已",是一個下意識動作,根本不是在分析、判斷、選擇基礎上做出的決定,所以不是"道德的問題"。也就是說,就他的"先跑"而言,對他進行道德評議,是一個偽命題。我不認為這是"狡辯"。人是血肉之軀,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險境,表現難免反常。一位名博在博文中自述,在炮火連天的中東戰場上,他就曾被嚇得"頭發直立、兩股顫栗、幾乎尿褲子",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因此認為他膽怯、懦弱。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跟道不道德無涉。假如范美忠膽子再小一些,當時沒有被嚇得"先跑",而是給嚇暈倒了,最後被學生拖出教室,因為是「最後」,會不會有人因此認為他"恪盡職守"?或者被有關部門一番包裝,弄成一個"抗震英雄",被領著到處報告英雄壯舉也未可知。三是對道德行為的選擇。早年有一個笑話,上小學的兒子讓爸爸幫他"解詞",孩子說"驕傲",爸爸說"牛×唄";孩子說"謙虛",爸爸說"裝×唄";孩子說"奉獻",父親說"傻×唄"。這笑話當然是諷刺爸爸的粗陋和沒文化,但啟示意義在於,同樣一個行為,站在不同的角度,評價就會不同。北京一個老頭常年上街義務鏟除各類"小廣告",上了電視。有人贊許,說老頭「高尚」;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市容部門該管的事。依據你認為的"高尚",就判定與這個老頭認識和行動不一致的其他人"不高尚",不合適吧。"道德"作為一個形容詞,就是"善"。"善"在哲學上屬於價值判斷,不可能脫離判斷主體而存在。所以,"道德"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由於人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生活目標、行為方式的不同,人類道德必然呈現多樣性和差異性。對人進行道德評價是危險的。用一種道德觀念統領全民,要求萬眾一心,步調一致,是荒唐的。人間沒有"君子國",刻意求之,結果可能是"偽君子國"。五從道德實踐者是否擁有道德權利而言,可以把道德劃分為"聖人的道德"和"公民的道德"。傳統中國幾千年奉行的都是"聖人道德"。道德信條和規范是"聖人"制定的,目標也是教人做"聖人"。聖人道德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哲學基礎之上,但自私自利卻是人性的本相,所以從目標設計上,聖人道德就是違背人性的;實踐上多藉助強權,強買強賣的,"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在傳統中國,你要做什麼樣的人,由不了你,聖人道德的推行者(及其臣民)說了算。你自私,也不能表現出來,而要"裝高尚",否則就可能遭遇唾沫星子和懲罰。說徹底些,聖人道德治下,人根本就不是道德主體,只是盛裝道德的容器。公民道德,是區別於聖人道德的全新的道德觀念和體系。它是是建立在"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的哲學基礎之上,觀念由我,境界由我,舉止進退亦由我。我可以質疑,可以說不,可以"非千萬人,吾往也"。一句話,我的道德我做主,只有法律是底線。其實生活中的范美忠並不像他自我表現的那麼"壞",不少學生撰文稱贊他,他跟母親的關系也不錯。他所以要把那一刻的行為曝光、放大,把一些表達推向極端,其實多少有些惡作劇,目的就是要"刺刺某些道德家"。他的"以身試德",成效顯著, "道德家"們大為光火,口誅筆伐之外,把他吃飯的傢伙事兒也給砸了。范美忠撕開"聖人道德",呼喚"公民道德"。他是地震的"逃兵",卻是思想的鬥士。
3. 什麼是白左
「白左」是個貶義詞,用來取笑「覺醒的白人自由主義者」。「白左」一詞蘊含著某些西方價值觀的嘲諷,對其虛偽性的揭露以及是一種非常虛偽的政治立場。
「白左」一詞由來已久,且持續被使用。在使用中,其內涵不斷地發生變化,甚至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對其概念的把握也有不小的區別,但也有一些核心含義和基本用法被固定下來,使其成為一個能在交流中表明態度、簡化語言的固定詞彙。
「白左」的最早使用出處
中文互聯網能檢索到的最早使用「白左」一詞的文章來自於2010年的人人網用戶「李碩」,他在《西方「白左」和中國「愛國科學家」的偽道德》一文中使用「白左」一詞,用於描述1949年以前對共產主義革命抱有同情態度,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革命的外國左翼青年。
「李碩」在文中對於這類人是抱持一種諷刺態度的,此處的「白左」沾染了一種貶義的、否定的色彩。其中的「左」更多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意義上的「左」,指向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
2013年以後,人人網之外的其他平台開始大量出現接近當前意義的「白左」概念,其中的「左」開始轉向西方語境下的文化進步和多元主義等內涵,與傳統的「左」「右」概念逐漸脫鉤。
在這種含義下,「白左」被認為是一種對西方「自由派精英」的嘲笑用語,使用者認為西方受過良好教育的一批人士無知且自大,同情全世界,把自己當救世主。為滿足個人的道德優越感,提倡和平、平等,卻缺乏對現實世界的基本認識。
4. 幫忙翻譯一下英語課文
一隻老鼠成就的帝國
1 當沃爾特迪斯尼還是個年輕藝術家時,經常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一天晚上他聽到廢置樓里有老鼠的聲音。他抓住了它們關在桌子上的小籠子里。其中一隻老鼠成了他特殊的朋友,給他帶來了創作著名卡通形象米老鼠,一隻生活在純潔世界的純潔的小老鼠的靈感。在1928年米老鼠首次在卡通電影中亮相。當聲音開始被用於電影中時,迪斯尼就立刻讓他的米老鼠在電影上說話。米老鼠大獲成功並且贏得數百萬人的喜愛。緊隨米老鼠之後是唐老鴨,布魯托狗,三隻小豬,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每一個卡通人物都給兒童和成人帶來無盡歡樂和笑聲。沃爾特憑借這些深受大眾喜愛的卡通人物創造了迪斯尼帝國。
2 迪斯尼最大的夢想之一是創建一種新型的游樂園,一個父母能夠帶著孩子一起暢游的地方。在1955年,第一家游樂園,迪斯尼,在加利福尼亞開業。在1971年末,一個更大的迪斯尼世界在佛羅里達州完工。沃爾特迪斯尼有生之年未能親臨佛羅里達州的迪斯尼樂園。他於1966年十二月去世。但是,他的去世並沒有給他的夢想畫上句號。他的帝國扔在發展,並且擴展到亞洲日本和歐洲法國。在2005年,中國的第一家迪斯尼樂園在香港成立。如今中國人想看到那些活生生可愛卡通人物以非難事。
(望採納)
5. 真道德 偽道德作文800字
真道德與偽道德
在說明真道德與偽道德之前,我先說一下回什麼是真道德,答什麼是偽道德。
什麼是真道德呢?所謂是真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良知和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比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倡導人人平等、樂於奉獻等等。由於這些道德觀沒有任何力量的強制推廣,完全由人類自己良知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自發產生的道德觀,所以這種道德觀稱為真道德。由於人類的良知和對未來的美好追求是相同的,所以真道德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同的。
什麼是偽道德呢?所謂偽道德就是虛偽的,假的道德觀,是建立在宗教需求或者政治統治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偽道德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又分為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
6. 急求下面這段文字的英譯文(中譯英)
好像英語課本上看到過.
7. 跪求英語翻譯
歐·亨利的《警察和贊美詩》揭露並諷刺了虛偽的資本主義道德、反人道的法律等等,如同說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動機是揭露封建社會的沒落一樣。 O Henry's "police and hymn" to expose and satire of thecapitalist morality, anti humanitarian legal hypocrisy and so on, like saying Cao Xueqin writi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otivation is to expose the decline of feudal society. 絕對不是盜版
8. 什麼是偽道德
道德狹隘上指好的思想好的品行。這里的偽可看成虛偽偽裝。所以偽道德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偽善」。
9. 人民日報22日 關於「中國進入陌生人社會」的英文翻譯。 原文附:
那是無中生有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偽「訓言」是怎樣流傳的
中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 近日,記者接到上海市田園高級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陳應宏老師的來信,反映部分媒體刊載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內容不真實。他擔心,披上「哈佛」外衣的這些原本不存在的「訓言」,會通過其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以訛傳訛,流傳越來越廣。
無中生有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些錯誤頻出的英文版「哈佛圖書館自修室牆上的訓言」,陳應宏恐怕不會想到,他會在某一天與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建立聯系。
陳應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學校要請廣告公司製作一批中英文對照的標語展板,內容是20句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中英文訓言。然而,當發現這些訓言的英文「一塌糊塗」,有的連主語都沒有時,他感到非常意外,並在去年12月14日給哈佛大學圖書館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其求證是否有這些「訓言」。
第二天,哈佛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Deborah Kelley-Milburn回復了陳應宏的郵件:「已經有很多人就這個問題詢問過我們。我想,這是一個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民間傳說。我們哈佛大學里的各家圖書館(哈佛大學共有70餘家圖書館——記者注)都沒有這類『訓言』。」
他進而求證:哈佛大學的校訓是什麼?結果被告知,哈佛大學的校訓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記者注)。這一校訓與陳應宏提出質疑的那20句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顯然大相徑庭。
偽「訓言」傳播路線圖
記者發現,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網路論壇上就有了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有網友在一個名叫「雨巷尋香」的交流英語翻譯論壇上發帖,討論「《哈佛大學圖書館警句》的比較正式的翻譯」。
發起話題的論壇管理員稱,網上流傳的關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一些中文語句「被譯成不明不白的英語,有些更被傳為『哈佛校訓』」。他擔心,網上亂傳的東西,會被一些人誤以為英文佳句範例。
記者發現,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內容與此後刊發在雜志和圖書上的幾乎沒有差別,但英文的內容卻與此後的版本差別很大。
該帖很快在「雨巷尋香」論壇中引起熱烈討論,管理員對一些重要的進展進行批註。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實際上是通過相關軟體從中文逐字逐詞「翻譯」過來的。
2008年3月,《讀者》雜志在當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為「愛誰誰」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內容。
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作者是丹尼·馮,他在簡介中稱自己1991年畢業於北京某高校,彼時就職於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體報道,中關村圖書大廈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類書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銷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晉都市報》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連載。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報》春節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個版面刊載了這20條「訓言」以及書中部分內容。
與此同時,網路上對所謂「訓言」真實性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就有人聯系了哈佛大學圖書館或去過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人,求證這些訓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這並沒能阻止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的傳播:仍有許多網友在論壇或自己的博客上轉貼這些「訓言」;一些學校還把它們製作成雙語展板,布置在學校的教室和走廊的牆上。
盡管丹尼·馮在《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訓言和網上流傳的版本並不相同,還存在語法問題,但這些「訓言」卻誤導了相當一部分讀者。
有的讀者後來在寫文章時引用了該書中的某些「訓言」,發表在報紙雜志上,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較重要的理論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評論》刊載的《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黨的建設》一文),進而造成了更大范圍的謬傳。此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的「財富星空」節目也曾播出過這些「訓言」。
作者承認編造「訓言」
陳應宏曾給《讀者》雜志編輯部打電話詢問刊載《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事,該雜志副總編輯侯潤章稱,該文章是作者投稿過來的,文責自負。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作者丹尼·馮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雖然沒有實力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但我知道很多中國人都有哈佛夢,夢想進入那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美麗大學。國內的朋友來美國玩兒時,我帶他們到東部游覽,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聖而美麗的學府,參觀它那古老而樸素的圖書館時,看到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時,我都會有一番新的感悟。」
陳應宏給丹尼·馮發郵件求證:「這是真的來自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呢,還是您杜撰的一個國際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麼請您把英文原版發過來讓我欣賞一下。」
但他一直沒有收到作者的回復,於是便給出版該書的出版社打電話詢問此事。該書的責任編輯之一告訴他,她只負責內容的文字校對工作,也沒有見過這些「訓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聯系作者核實後再給答復。
今年1月4日,在與出版社總編輯的電話溝通中,陳應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聯繫上了作者,作者承認這些所謂的「訓言」確實是沒有的。因此,出版社將在網站上把相關介紹撤掉,並且不再印刷該書。陳應宏告訴記者,1月5日,出版社的網站上就沒有關於該書的介紹了。
「該書的策劃人在1月5日下午專門給我打了電話,表示道歉,承認自己把關不嚴。」陳應宏說。
偽「訓言」流傳的危害
有網友指出,偽「訓言」之所以在我國網路盛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1.名校效應。哈佛大學是國際知名大學,冠以它的名字,自然能吸引很多眼球;2.這些所謂的名言警句,確實也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喜歡;3.國人的盲從心理,一般不會去對事情的真實性較真兒的。
陳應宏對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危害表示擔憂:「以前只聽說過在中考或高考的語文作文中,有考生編造所謂的『名人名言』或類似的訓言,唬得個別閱卷老師也拿不準真假,現在沒想到,竟然有正規出版社策劃、編造出的『哈佛訓言』來欺騙大眾。這種現象如不予以揭露,不僅會讓更多的國人上當受騙,對此奉為經典,還會有更多的『牛津訓言』、『劍橋訓言』,甚至『北大訓言』、『清華訓言』問世。」
陳應宏表示,這些所謂的訓言本身並沒有害處。在他看來,書中提到的這些「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其實是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編造出來的。
「為什麼要披上洋外衣呢?說明作者或出版社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影響。」陳應宏說,他希望作者能嚴格自律,不要為經濟利益而放棄道德底線;新聞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實、更細致,堅決杜絕類似的「偽文化」和「偽洋文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馬鳳娟
10. 麻煩幫我翻譯下啊!!!!!譯成英語啊!!
《德伯家的苔絲》描繪了一個純潔女人的悲劇性毀滅。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女主人公苔絲是一個勤勞善良、美麗純朴的農家姑娘,同時在她身上又有著可貴的堅強、自尊和大膽反抗厄運的品格,為了擺脫窮困,她的母親打發她去有錢的「本家」亞雷家做工,結果遭到亞雷的蹂躪,失去了「清白」。此時的她不僅要面對生活的貧困,還要抵禦「道德」的壓力。她來到牛奶場當女工和來自城裡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安璣•克萊爾真心相愛了。新婚之夜,苔絲為了忠實自己的丈夫,向克萊爾講述了自己以往的「過失」。表現了很高的道德的勇氣。當丈夫不能諒解,幸福已經破滅時,她又忍住痛苦。咬緊牙關,毅然地獨立謀生。在對待亞雷的態度上,苔絲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價格尊嚴。亞雷百般引誘,她不為之所動,並明確表示厭惡。最後,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死這個毀了她一生的仇人。這一切也導致了苔絲悲劇性的一生。並讓她最終走向了毀滅。《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性因素是深刻而又復雜的。本文從社會、家庭、性格幾個方面討論了苔絲命運悲劇發生原因,指出苔絲命運的悲慘結局是必然的。
1、社會因素
1.1 苔絲的毀滅與偽善的宗教緊密相連。
亞雷這個偽善的人物揭露了偽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業致富的資產者和暴發戶,是一個「肉慾的人」。他設下圈套引誘了苔絲,卻利用《聖經》的典故把責任推到苔絲身上。後來他還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只是反動統治階級麻醉、欺騙和愚弄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宗教為資產階級凌辱和玷污婦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1.2 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導致苔絲悲劇的一個因素。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承認剝削階級壓迫人民的權力為前提的,是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服務的。亞雷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卻受到法律的保護,而苔絲卻被判處死刑。這正說明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反動性,表明下層階級的小人物在社會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1.3 苔絲也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犧牲品。
作品中克萊爾就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他雖然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心理深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他自己也有過放盪行為,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他卻不肯原諒原本無辜的苔絲。資產階級的印記仍深深地烙在他的靈魂深處:認為「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他還用傳統的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結與否,對苔絲沒有絲毫的同情。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使苔絲又被迫回到亞雷的身邊。克萊爾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把苔絲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depicts the tragic destruction of a pure woman. Hardy said the subtitle in the novel the heroine as "a pure woman", openly hypocritical Victorian society to the ethical challenge. Heroine Tess is a hard-working good, the beautiful simplicity of the peasant girl, while her firm also has a valuable, self-esteem and bold against the ill-fated character, in order to get rid of poverty, her mother sent her to the wealthy "capitalists" Asian Ray at home to work, the results have been the ravages of Yalei lost the "innocent." At this time, she not only face life of poverty, but also against the "moral" pressure. When she came to dairy workers and from the city has a "free thinking" in an irregular pearl • Clare really love the. On the wedding night, Tess order to be faithful to her husband, to Claire about his past "mistakes."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 moral courage. When the husband could not understand well-being has been shattered, she has refrained from pain. Teeth, resolutely to make a living independently.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Alejandro, Tess also fully reflects the price of their dignity. Yalei every possible incement, she was not moved by the move, and clearly expressed disgust. Finally, she no longer tolerate the situation, killing the enemy of her life ruined. All this has led to Tess's tragic life. And let her finally go to ru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tragic element is a deep and complex. In this paper, social, family, character, Tess discussed several aspects of the fat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tragedy that the fate of Tess's tragic outcome is inevitable. 1, social factors 1.1 Tess's destruction and the hypocrisy of religion are closely linked.
Alejandro The figures revealed the hypocrisy of religious hypocrisy. He is relying on business to get rich and the nouveau riche of assets is a "sensual man." He set a trap to lure the Tess, but the use of "Bible" allusions to lay the blame Tess body. Later, he also urges people to do good actually became a priest. Can be seen that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religion is only the reactionary ruling classes of narcotic, fraud and a tool to fool the working people. Religion bourgeois women abuse and tarnished a theoretical basis. 1.2 unjust legal system is also a factor leading to the tragedy of Tess.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legal system ar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exploiting class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exploiting class oppress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premise is to protect their reactionary rule of service. Alejandro hegemony in the countryside by doing evil deeds, but protected by law, but Tess been sentenced to death. This is shows the reactionary nature of bourgeois political system, indicating that the lower classes of ordinary people in society can not get a fair treatment. 1.3 Tess is also a victim of the moral 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ie.
Claire works is the embodiment of moral 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ie, although he was a liberal intellectuals, but he had a deep-rooted psychological depth of traditional morals. He himself had debauchery and get Tess's forgiveness, but he refused to forgive the original innocent Tess. The imprint of the bourgeoisie are still seared deeply into the depths of his soul: that "status is not the same moral values are not the same." He also us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astity to look at a woman's pure knot or not, there is no right Tess the slightest sympathy. Purchase Tess was painful despair, so that Tess was forced back to Alejandro's side. Claire who embodied the hypocrisy of bourgeois morality out of Tess pushed into the abyss of the trag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