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道德
⑴ 道德文明禮儀規范有哪些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一、個人禮儀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系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並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鍾"。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⑵ 關於「禮與德是什麼關系」
中國古代法律的突出特點是倫理道德性。「德主刑輔」「出禮入刑」一類的說法容易讓人感覺,所謂的「禮」就是道德,而禮與刑的關系其實也就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實際上這種理解並不準確。 道德是指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的規范的總和。[1]其特點在於:第一,它評價人們行為或思想的標準是善與惡。第二,它依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持,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禮」淵源於祭祀,至遲在夏代已經出現,但並未形成整齊劃一的規范。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周公制禮」,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對以往的宗法傳統習慣進行了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 禮與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2]禮所維護的價值理念,就是仁義,其蘊涵的價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禮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法律的質的特徵不外乎三者:一是行為規范,直接指示人們應為和不應為之事;二是有強制性;三是有公共機關去執行。禮是不是法律,關鍵在於它是否有強制性、執行性。孔子主張「導之以德,齊之以禮」[3],顯然表明德與禮是不同的,禮是有強制性的,因為沒有強制曰「導」,導之不靈,則要以禮「齊」之。孔子要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4],禮管到了人們視聽言行的各個方面,是明確而具體的行為規則。「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⑶ 「禮」有哪些倫理道德內涵
禮,lǐ,
(1) 會意。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2) 同本義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1. 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喪(sāng)~。典~。
2. 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准則:~教(jiào)。~治。克己復~。
3. 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讓。~遇。~贊。~尚往來。先~後兵。
4. 表示慶賀、友好或敬意所贈之物:~物。~金。獻~。
5. 古書名,《禮記》的簡稱。
6. 姓
⑷ 禮儀道德是什麼我該怎麼做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律己、敬人。約束自己的行為,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圍回繞這個說。答
可以先說說社會上各種不文明的現象。再說說禮儀道德是什麼,然後說說這個能起到的作用,和諧社會應有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行為。最後來一個呼籲就行了。
⑸ 禮儀,道德,法律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三者起作用的機制不同,禮儀更多是個人的沒有外在壓力靠自我感覺來調整的行為專規范,而道屬德是更多是雙向的,受輿論的強制,受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方式,來規范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法律則更多是體現國家意志,通過一整套執法機關強制實施。
其次,三者的評價標准不同。禮儀以美醜為標准,道德以善惡為標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無罪為標准。
第三,三者調整的關系不同,禮儀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調整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法律調整的是同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禮儀、道德、法律三者在調解社會關繫上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任何社會都不是簡單的一種在發揮作用,而是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⑹ 禮貌和道德是什麼
禮貌是人與人相互交往的一種言行表現形式。也是人們非正式的一種規定言行形式。
禮貌是外在的表現,道德是內心的原則。
禮貌可以是假的,但內心的道德是真的。
禮貌是為了不讓對方生氣,道德是為了雙方達到和諧。
但如果一個人的道德達到一定程度,他的言行表現的極其自然,言行也屬於有禮貌的范圍。
⑺ 禮的道德范疇主要包括哪三個層面
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以禮「引」德: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內引導」人們容加強道德修養。
以禮「顯」德: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顯現」人們的道德水平。
以禮「保」德:禮儀作為一種操作性強的道德規范,可以「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禮儀這種規范和准則的操作性很強,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准確的描述和規定。
⑻ 如何理解禮的內涵
「禮」的含義,按枟辭海枠中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本來的含義是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的統稱。如敬禮、禮貌。
2、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如典禮、婚禮、喪禮。
3、泛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貴族的等級制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
4、指禮物。如送禮、禮品、禮單。而且要隨著歷史的發展,「禮」的內涵已經有了延伸和擴展,在許多場合它已成為「禮貌」 、「禮節」 、「禮賓」 、「禮儀」等的代名詞。
禮儀之邦
禮屬於道德的范疇,是社會公德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的總和。
禮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確定著人們交往的准則,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人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並成為自覺的行動,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⑼ 禮的道德范疇主要包括哪三個層面急急急
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以禮「引」德: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內「引導」人們加強容道德修養。
以禮「顯」德: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顯現」人們的道德水平。
以禮「保」德:禮儀作為一種操作性強的道德規范,可以「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禮儀這種規范和准則的操作性很強,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准確的描述和規定。
⑽ 禮儀、道德、法律的區別
首先,三者起作復用的機制不同,禮儀更制多是個人的沒有外在壓力靠自我感覺來調整的行為規范,而道德是更多是雙向的,受輿論的強制,受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方式,來規范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法律則更多是體現國家意志,通過一整套執法機關強制實施。
其次,三者的評價標准不同。禮儀以美醜為標准,道德以善惡為標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無罪為標准。
第三,三者調整的關系不同,禮儀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調整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法律調整的是同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禮儀、道德、法律三者在調解社會關繫上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任何社會都不是簡單的一種在發揮作用,而是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維護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