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惡
『壹』 道家的超善惡論是指超越善惡么具體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屬於管理學中管理哲學的部分,是哲學上的概念,還是中國管理哲學的部分。
首先,這個問題是人性論,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有很多人性假設,比如孔孟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韓非的自為人性論,當然也有道家的超善惡人性論。
其次,所謂超善惡論意思是人既不是性善,也不是性惡,而是自然無為。道家認為,人性是稟自然而產生的,「性者,生之質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道德經》就是講道和德兩個字的,德者,得也;德是得於道的,德其實就是性。
道和德兩個字含義比較深,推薦參照閱讀《道德經》第一章和第三十八章,以及韓非子的《解老》前面的一部分,這樣就會理解的深一點。
再者,關於人性假設的各種觀點,可以參照一下管理學原理的相關書籍,比如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社會文化人、復雜人等各種觀點。
最後,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看一下《中國管理哲學導論》這本書,或者相關書籍。
『貳』 善惡,是非,得失,凈穢,這是從心所認識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惡,不
我們活在世間受到了教育是慣性的 就是用我們固有思維來判斷所謂的好壞善惡 二元境界中 在菩薩佛祖的境界里是大慈悲大包容大和諧 假如你要開悟 先要放下固有的知解 融入自然可以是春夏秋冬 可以是花月涼風雪 存在都是合理的蟑螂鼠蚊子蒼蠅 覺者是無善亦無惡慈悲容天下 放下吧放下皆得解脫
『叄』 論語中關於善惡和道德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之初性本善。
『肆』 《道德經》為什麼能被稱為百經之首
因為道德經回答了世界起源的概念,並且進行了大量闡釋,建立了完整的體系制度。道德經在開篇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其字面意思就是天地是產生一切萬物的根源。而天地上的一切都有著因果關系,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種概念。雖說道德經在解釋世界起源的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但是中明確表述了善惡觀念的起源,還有善惡矛盾體的互相轉化,以及世間真善美對社會秩序的作用。
『伍』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美,斯不善已。意思就是,自然狀態下本來無美醜,無善惡。
老子說的是【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愛的境界,如父母般崇高,如嬰孩般天真。所以不分善惡,是有這樣的特定范圍的。比如在父母看來,孩子再惡劣,終究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因為孩子的惡而減少對她們的愛! 反過來,對孩子而言,天下也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再惡劣,也應該去盡心孝敬。 這是老子的意思。 站在【道】的高度,天下一家,眾人都是至親,彼此之間不應該因為善惡而生疏,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毛病有缺點,有醜陋惡劣的一面。只有不分善惡,無視人的缺點,才能達到真正的天下和諧的境界——天下一體。
孔子說的禮是【人】的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親密,彼此之間常常是對立的。所以需要禮來規范約束。而且聖人教導的其實也是出於道,就是叫世人做好自己。諸如「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己及人」等其實都是【道】的無限延伸,所以都叫【道理】!人的世界最終要歸到【道】的境界,所以有了大道——【大學之道】,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是無(限)的存在,是止於【一】,所以沒有禮(即律法)限制,也就沒有了善惡之分別。
而儒家聖人說的是眾人世界,是二人以上的集體,必須有禮(律法)來約束。
這是鄙人的理解,望理解!
『陸』 道教中有沒有關於善惡的定義謝謝
道教,崇敬的是道和德,經書注重道與德的闡說
道教,對道德的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來垂教的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
《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
《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
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以道為核心
「道」是生化宇宙萬物,造化之根
「道」是神明之本,三元化為三清
「道」是虛無為體、清靜為宗、無為不爭
「道」是真常永恆、無生無滅,無時不在
.
『柒』 求老子的關於評價善惡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不善斯不善已。正復為奇,善復為惡,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捌』 《太上感應篇》中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德經》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無關嘛!前者說因果自造,自負自責。後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極,萬物與其而言都很渺小
『玖』 《道德經》為何要講「美醜不分、善惡不辨」
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美醜不分,善惡不辨”表面看起來是美與丑,善於惡的比較,所形成的是一種矛盾的關系。但是在其中卻蘊含著老子的大智慧。
第二,老子人性價值的大智慧。善與惡都是人性的一種表現,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這兩種品質的劃分也有一定的標准。然而,在對於人性標准劃分的背後隱藏的更是人們心中的偏差。人們會更加的追求善良的品質而摒棄人性中惡的部分。然而在事物的發展中萬事萬物都是處在平衡的一種狀態,如果刻意的去追求善的話,必然會對所處的平衡狀態產生一定的破壞。當人們心中對善與惡沒有了明顯的劃分之後,就會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情。而不是刻意而為之的追求某些東西,在這種狀況下社會的發展才能夠達到更加平衡的一種狀態。所以老子提出了“善惡不辨”的這種觀點。
『拾』 道德經中關於道德善惡的字句
道德經不談善惡
談自然
所以道德經裡面的善和善惡的善不是一個意思
道德經裡面的惡,也是讀 [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