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發布時間: 2021-12-31 00:00:29

㈠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立法程序及其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是:
第二十四條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
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
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五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第二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
行初步審議。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
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
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
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二十九條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
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一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
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重要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法律委
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二條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三條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四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有關機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將意見整理後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五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將法律草案公布,徵求意見。各機關、組織和公民提出的意見送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
第三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
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三十八條法律案經常務委*員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
會進一步審議。
第三十九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
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條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
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第四十一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說完善嗎:確實沒有什麼經驗,建議但是這需要實踐來積累經驗,查找基本立法程序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查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完善基本的基本立法程序。

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哪些階段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案的審議
3.法律案的表決    
4.法律案的公布

㈢ 簡述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

《立法法》第二章第二節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三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四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十五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六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七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一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㈣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的變化

中國人大立法50年回眸

立法體制日臻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重大改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年來,
新中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1954年,新中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憲法,還制定了5部國家機構的組織法,標志著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當時,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立法體制,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賦予國務院和地方人大立法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康生介紹說,由於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無法適應繁重的立法任務的需要。因此,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的需要,制定單行法規;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授權常委會在大會閉會期間,對現行法律中的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加以修改。

說到我國的立法體制,很多法律專家和老「人大」都不約而同地提到1979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加快立法步伐的需要,我國對立法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體現在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制定的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2月制定的現行憲法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關授權決定之中。」胡康生進一步解釋說,「第一,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第二,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第三,賦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和行政法規作變通規定;第五,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制定特區法規。」

立法體制的改革催生了累累碩果。從1979年到2004年6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通過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323件(現行有效的法律212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38件,法律解釋10件;國務院制定了970多件行政法規(現行有效的650件);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上萬件地方性法規(現行有效的7500多件);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過不懈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

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與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是否應該負全責?騎自行車能否載人?這些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成為9月3日北京市人大舉行的立法聽證會上的辯論焦點。

這次就《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徵求意見稿舉行的聽證會,僅來采訪的記者就有好幾十人。

除了關注聽證會的內容之外,人們對立法聽證這一形式也備感新奇。

其實,放眼全國,人們發現,立法聽證會已經在許多地方舉辦過。比如,8月底,山東省人大舉行立法聽證會,就《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中的有關條款聽取意見,普通漁民參加了聽證會。5月13日,遼寧省人大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內容是與廣大消費者利益關系密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定,20名陳述人中普通消費者代表就有11人。

「立法聽證」不是各地今年的創新。早在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立法法》就將立法聽證引入立法程序。可以預見,全國各地今後還將舉行更多的立法聽證會。

近年來,各級人大常委會廣泛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向全民公布法律草案等多種形式徵求各方面意見。公眾參與立法,已經從具體法律的探討,延伸到了法律規劃的制定。對此,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我國立法程序的變化和進步還有許多。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到一個立法術語———「三審」,也就是三次審議。在全國人大成立初期,一部法律草案一般一審二審就通過了,隨著我國立法程序的日益完善,現在一般改為三審,爭議較大時甚至進行四審、五審。

回首人大50年法制之路,「立法聽證」、「三審」等變化,無不在告訴我們:我國的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立法質量日益提高 修改法律數量近年來大幅度增加

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突出強調「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

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民主的發展等形勢的變化,我國立法工作中不再是單純重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也開始重視修改修訂原有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不符合形勢需要的法律法規進行廢止和清理。九屆全國人大期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修改修訂法律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制定法律的數量。有關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立法工作努力適應形勢的發展,注重立法質量的一個明顯體現。」

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關於加強立法工作的精神,在前幾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的基礎上,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實現一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的立法工作思路。「一個目標」就是爭取在本屆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一個重點」就是提高立法質量。

多年來,為了提高立法質量,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用立法法的形式把立法程序完善起來,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堅持立法、修改法律和適時廢止法律並重,等等。堅持舉辦法制講座也是一項有效舉措。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每次會議閉幕後都要舉行法制講座,講座緊緊圍繞人大常委會正在或將要審議的重要法律案進行,以增加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審議質量。

面對每一部法律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總是反復研究推敲,多次審議,保證了立法質量。「有些新制定的法律,與提請初審的法律草案相比,新增加的條文佔1/3左右,內容有修改的條文佔1/2以上。」有關部門提供的這一數字,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待立法嚴謹態度的有力佐證。

㈤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5)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㈥ 我國的立法程序

我國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2)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2.法律案的審議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

(2)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

(3)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4)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法律案的表決

(1)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2)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6)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提出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

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

㈦ 在中國立法有哪些環節得怎麼開始經過哪些怎麼樣才能成為法律

程序是民主的保證。合理、完善的立法程序,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保證。根據立法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㈧ 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程序及其完善800字左右...

過兩周考試,哈哈

熱點內容
cpa經濟法反壟斷法思維導圖 發布:2025-05-06 04:07:20 瀏覽:574
惠民工程實施方案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6 03:48:27 瀏覽:656
校車司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6 03:14:11 瀏覽:154
飛訊輸入法官方下載 發布:2025-05-06 03:14:09 瀏覽:223
鎮江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 發布:2025-05-06 03:14:09 瀏覽:815
美國大法官數量 發布:2025-05-06 03:14:06 瀏覽:583
張瑜律師上海 發布:2025-05-06 03:13:33 瀏覽:949
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5-06 03:07:41 瀏覽:70
教師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是 發布:2025-05-06 03:01:12 瀏覽:579
執法官滑鼠怎麼設置lol 發布:2025-05-06 02:51:19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