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故事試聽
『壹』 誰有關於法治的故事
魏人商鞅,以一番變法圖強的宏論,
打動秦孝公,官拜佐署長,授命主持秦國的變法。
面對上上下下,或懷疑、或觀望、或反對的目光……
商鞅為法樹威出手不凡,
南門徙木、賞賜給予奴隸,一舉取信於民。
殺甘龍、責太子,法令如山,一殺而涉滿朝權貴。
法行數年、國家大治、民風大變,
人人勇於攻佔、怯於私鬥,秦國的羽翼豐滿了。
但商鞅也因觸犯權貴、結怨於太子,而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危機……
『貳』 關於法治的小故事有哪些急,急,急,明天就要啊
幾個法治小故事
2015-11-12 禪修纏休 閱 21428 轉 252轉藏到我的圖書館微信分享:
幾個法治小故事
一、敬畏法律
什麼是法治國家?有兩件事情和兩個人給了我答案。
前些日子,公司接待了一位美國的客戶。這位叫尼爾森的美國商人一直生活在美國。談判結束後,公司宴請尼爾森,了解到尼爾森喜歡吃魚,我們就點了一道清燉虹鱒魚。
這道菜上來以後,尼爾森眼睛一亮,連說「謝謝」。看得出,他真的很喜歡這道菜。尼爾森在我們的謙讓之下,夾了一塊魚肉。然而,肉還沒有送到嘴裡,就被他放回了盤子里。他很失望地對我們說:「很抱歉,我不能吃這條魚了。」我們十分驚詫,很擔心是衛生方面出了問題,引起了他的警覺。尼爾森卻解釋說:「根據我們美國的法律規定,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魚。你們看,這條魚有籽啊,我不能吃。」公司的老總忙說:「沒關系,這是在中國,中國沒有這樣的法律,你可以盡情品嘗。」尼爾森卻說:「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美國人,我要遵守我們的法律。」尼爾森自始至終沒有吃一口魚肉。他的行為讓在座的每一位都肅然起敬。
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國商人,在異國他鄉都能夠不受主人熱情的影響,如此遵守法律、敬畏法律,這就是一個法治國家在自己公民身上打下的烙印。
聖安東尼奧市的市長卡斯特羅有個不良的嗜好,就是抽煙。當時,中方的接待人員正在前台辦理住宿手續,卡斯特羅的煙癮上來了,坐卧不安。他的助手說:「再忍耐一會,等到自己房間里就可以抽煙了。」我看了看酒店的大堂,沒有發現禁止抽煙的提示牌,就說:「在這里可以抽,這里沒有禁止吸煙的規定。」卡斯特羅說:「這是酒店大廳,公共場合是不能抽煙的,這是法律規定的。」我說:「建議你去洗手間抽。」卡斯特羅搖搖頭說:「洗手間也不是自家的,再等會吧。」我沒有再解釋。之前尼爾森的行為已經告訴了我,即使在中國,卡斯特羅也會遵守美國的法律。之後,我通過卡斯特羅的助手了解到,美國許多州都將公共場合禁止抽煙納入到法律條文中,對違法者最高可判處十五天監禁。
普通商人尼爾森敬畏法律不吃有籽的母魚,而身為市長的卡斯特羅也因為法律規定而不在公共場合抽煙。哪怕他們身在中國,依然遵守本國的法律。這說明,他們守法不是因為在意違法所要付出的代價,而是因為他們自覺地對法律存有敬畏之心。美國有許許多多奇怪的法律,洛杉磯的一條法律禁止市民在街燈下捕捉飛蛾;加州中部的帕洛阿爾托市有一條法律,禁止在牆壁和其他任何垂直表面溜冰……這些不可思議的法律條文即使有人違反了,當事人也不會付出多大代價,甚至沒有相應懲罰,但卻很少有人去碰觸。像尼爾森和卡斯特羅一樣,在一個法治社會里,法治意識已經深入到公民的靈魂里,每個人都對法律存在著極強的敬畏之心。
在法治社會,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都要服從法律,居於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上。如果有某種勢力凌駕於法律之上,那麼,人們就不會對法律有敬畏之感,法治也就會遭到破壞。蘇格拉底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從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到普通民眾,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一切以法律為准繩,社會才會是一個法治社會。
二、遵守規則
1:《列寧守紀的故事》 「按次序理發」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3:《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4:《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叄』 寫一篇1500字的「我身邊法治小故事事」
法律無處不在,法律故事隨時發生。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個發生在我們家裡的真實故事。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發生在我們家裡的這個故事也跟「偷」有關。我的一個爺爺家有個最小的兒子,爺爺奶奶看他很親,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給他,他有點什麼小毛病也不怎麼管。上學後,我這個叔叔見別的同學經常在校門口買一些小零食吃,自己也想要,但爺爺覺得他長大了,應該培養他良好生活習慣了,就拒絕了他的要求。被拒絕了幾次後,他不再開口要錢了,就擅自把茶幾上的幾毛錢「拿」走了。一次、兩次、三次……他見爺爺奶奶沒有什麼反應,自以為這種行為沒有被發現,就大膽地從幾毛到幾元錢,甚至十幾元也敢從家裡拿,自己吃不完還請同學們吃。其實,他的這些小動作早被奶奶發現了,她覺得不是什麼大事,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沒當回事。後來,他從家裡拿的錢越來越多,終於被爺爺發現了,訓了他幾句,也沒太認真。後來爺爺奶奶把錢放到他找不到地方,在自己家裡找不到錢,他就到親屬朋友家裡偷,因此經常受批評教育。
幾年過去了,他沒考上學,就在家裡干點活。但從小養成的「習慣」沒有改掉,總是從家裡偷錢、偷東西賣,在外面吃喝玩樂。後來就到哪兒偷哪兒,親戚朋友們沒一個敢招惹他的。終於有一天,他「離家出走」了,四處漂泊一段時間後,沒吃沒喝也沒弄到錢,就在他快走投無路時,鄰村一個他不太熟的朋友家辦喜事,他把人家的一輛新摩托車借了出來,說是他爸爸讓他往城裡送點東西,馬上回來,天黑之前如果沒有還車,就讓人家到我爺爺家裡取。結果,天黑之後,朋友去他家要摩托車,他的爸爸媽媽都不知道這件事,他也不見了蹤影。鄰村那家辦喜事的人報了警,警察找到了他,發現他把六七千元的摩托買了二千元,花了。
警察把他抓進了勞教所,他在裡面呆了兩年,整個人瘦了一圈。他告訴我們裡面很苦很累,每天幹活,沒一點自由!家人們見他有了這么多的感悟,覺得他應該改了!可是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因為在網吧上網沒錢就偷,再次被送進勞教所。那次我跟爸爸媽媽去看他,見面時間很短,他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他說對不起家人。他哭爺爺奶奶也哭,仨人哭成一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富貴與貧賤,今天我講的這個故事使我受教育很深。法律從娃娃抓起,從小要讓孩子學法、懂法,才不會犯那麼嚴重的錯誤。叔叔就是因為小時候偷錢,爸爸媽媽不管,大了偷得越來越多,爸爸媽媽再管也管不住了,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社會都要負起責任,讓孩子們從小遵紀守法,只有法律才能保護他們健康成長、維護社會良好秩序。
『肆』 法治小故事(90字)關於法治故事五年級的
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裡,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終於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
『伍』 求5個法治小故事(50字內)
1:16歲的小興,自打接觸網路游戲CS後,就著了迷,經常往網吧里鑽。苦於家裡管得版嚴,小興就想出這么一權招:每天一大早打著上學的旗號,背著書包直奔網吧,差不多到放學點兒了再回家。就這樣持續了半年多時間,小興不僅把父親給的學費等都送進了網吧,還因為錢不夠,不斷向父親索要周末 補習費 等各種費用。後來到期末,小興拿不回成績單,父親起疑找到學校,才知道兒子竟然已經半年沒有上學,學校也沒有和家長溝通!而就在小興父親深受打擊的時候,又傳來另一個「噩耗」:小興因為上網缺錢,從家裡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學生身上的20元零花錢,結果被少年法庭判處緩刑。
『陸』 法治小故事。(不是法制故事)
1、鼠獄
張湯在西漢武帝時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審判許多重大案件,用法嚴酷。他小時候即已顯露出作法官的潛質。一次他父親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將肉偷走。他父親回來,很生氣,動手打了他。張湯遂挖掘鼠洞,將老鼠捉拿歸案,老鼠偷的肉還沒有享用完,「鼠」贓俱獲。張湯按正式審判程序,審訊老鼠,記錄供詞,寫成文書,最後定罪判決,處老鼠以磔刑。其父回家看到他寫的供辭文書如同出自一個老練的獄吏之手,大為驚訝。以後遂讓張湯書寫判案文書。
2、三尺法
杜周是西漢時有名的酷吏,為人持重少言、內心陰刻。皆任廷尉、御史大夫。漢武帝對他頗為欣賞。什麼原因呢?一是因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獄,專以皇帝旨意為准。皇帝所討厭的人構訟,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開釋的人,他就網開一面,找借口釋放。有人就此責問他:「君為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旨為獄,獄者固如是乎?」所謂三尺法指的是寫在三尺長竹筒上的法律條文。對這樣的責問,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詞地說:「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應該說,杜周道的是實情,說出了封建社會里十分普遍的執法心態和現象。杜周能坦率承認這一點,還有幾分可愛之處。
3、太守斷牛
於仲文曾任北周時安國太守。他任太守時,有任、杜兩家各失其牛。後來任家得到一頭牛,兩家都說是自己家的牛,各執一詞,州郡長期不能斷決。益州有一位官員說:於太守必有主意。於仲文接手此案後。說「此易解耳。」他令兩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驅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認領的牛放出來,結果要認領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於仲文先前又令屬吏悄悄微傷要認領的牛,藉此觀察兩家的反應,任家見到後心疼不已,而杜家則無所謂。於是於仲文便據此下判將牛斷給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當有常
狄仁傑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歷經高宗、武後兩朝。他任大理丞時,
一年之中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時稱平恕。有一次,武衛大將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狄仁傑奏罪當免職。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誅權善才。狄仁傑又奏權罪不當死,高宗說:「善才陷我不孝,必須殺掉他才解我心頭之恨。」左右的人聽到這里,都朝狄仁傑使眼色,叫他離開殿廷,狄仁傑卻不慌不忙地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雄,臣遇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一番說既婉轉得體,又顧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態度才緩和下來,善才倖免一死。
『柒』 關於法治的故事600字
法制在我身邊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一樣,只有在法制社會下,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所謂法制社會,就是用法律來規范社會上的各種行為,使一切社會行為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法制」時時刻刻伴隨著在我們身邊,並一直在提醒著我們:「時刻遵紀守法,安全伴我一生。」
法制是社會安全和穩定的保障,是體現社會公平的准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不做違法的事,一旦做了違法的事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偷在行竊時被攝像頭拍攝了下來,失竊的人後來向公安局報了案,我問媽媽,如果警察叔叔將小偷抓住了會怎麼樣呢?媽媽跟我說:「小偷就會被關進牢房裡進行改造,因為偷竊屬於非法將他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是違法行為,我們可不能學他哦!」對!小偷幹了壞事就應該受到懲罰。
我經常可以從街道上的宣傳欄里、電視上、廣播里看到或聽到「遵紀守法」的宣傳標語,我漸漸知道了很多不可以做的違法行為:例如不能造謠、不傷害他人、不非法佔有物品、不違反交通規則……,作為一個學生,首先我們就要遵守校紀校規,不損壞公共財物,不和同學打架。其次,我們在上下學的途中也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斑馬線等等。我的爸爸媽媽也都是遵紀守法的人,每次我們外出用餐,爸爸只要喝了酒就不開車了,由媽媽開車,因為法律規定不允許酒後駕車,我也經常看到電視上報道有人酒後駕車造成了很嚴重的交通事故,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難以磨滅的痛苦,這都是司機平常沒有按照法律的准則規范自己行為的結果。
有了法制,才會有和平和安全。我們雖是小學生,我們也應該隨時隨地遵守規則,遵守法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遵守法則也是從小事做起的,從你、我、他做起,讓我們一起大聲說:「遵紀守法,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