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條款內容
① 道德內容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道德與博弈的共存一元論是經濟學里的默認定律。 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大的博弈實體,每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必須納入到經濟體系中。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一定要符合國際規則(即道德與國際慣例),而孤立主義、利己主義是《博弈聖經》上說的經濟學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則。所以,將來的國家發展戰略既要考慮他人,還要保持國家的自身利益和穩定發展,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道德讓人依賴自身,按照各種規則負起責任,自覺遵守或自我懲罰。道德是人類對自然的義務。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適應這個世界。《博弈聖經》中《博弈文化屬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滿哲學意味的隱喻:"假如這個與競爭基本對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將會繁榮整個世界。"我們在《博弈聖經》的後記中找到了答案:"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道德與法律在陽光下完美的體現就是道德與博弈。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見彩圖)。《老子》一書中有「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命題。在《荀子·勸學》中「道」與「德」二字始連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國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規范,也包含個人品性修養之義。在西方,道德一詞源於拉丁文moralis,該詞的復數mores指風俗習慣,單數mos指個人性格、品性。
道德名言
一:為人們多多少少做了一點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無所謂。因為我們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為布施點財物,為大家做點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們在向大眾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們的供養,我們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四:人最偉大,得人心者就會得到一切。得財富者失人心,財富也失。故此我們要結好人緣。
五:芝蘭生在幽谷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芳香。蓮藕雖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塵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為五濁惡世而隨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與人說話時,記住要說一些使對方有利益的話,令對方生歡喜心。我們布施快樂,就會得到快樂的果報。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們要盡其力量幫助貧窮疾病的人。俗語說:滴水如甘露。我們幫助貧窮的人會得大財富,幫助疾病的人會得健康長壽。
八:我們沒有能力利益大眾不要緊。但是要記住不要傷害大眾。我們不傷害大眾就不會得業報。
九:我們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財物,一定會得到福報。雖然,目前不是很順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財物以做以施,到後來就會順利順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們若能關心和幫助處於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國道德受從上古發展而來,孔子整理六經,形成了系統的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思想來源。
② 個人品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品德修養,一直強調「修、齊、治、平」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弘揚個人品德、磨礪個體品行。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這一鮮明主張,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對公民個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為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努力方向。
(2)道德條款內容擴展閱讀:
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須多管齊下。
一是應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要使人們具備高尚的品德,就必須使人們了解和把握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了解和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榮、什麼是辱,然後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道德實踐方向。
二是應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種道德認識,還需要熾熱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種對善的執著追求,在實踐中形成穩固的道德情感。
三是應鍛煉人們的道德意志。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實踐中克服困難,堅持善良和正義,抵制邪惡和私慾,也就難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③ 道德的內容與分類
任何一個事物都可從內容和形式給其分類
一、道德的內容,即概念:
概念: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二、道德的形式分類:
一是階級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二是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④ 公民道德包括哪些內容
一、「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專、用法、屬守法和護法。 二、「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三、「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四、「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五、「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⑤ 關於道德的內容
什麼是道德?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1]。道德存在的目的是直接關繫到人們了解並掌握基本的為人之道,在此基礎上,形成完善的正常的人格,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我們對道德看似非常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簡單化和片面化,重視高層次的道德理論教育,而對社會道德等基礎性的道德規范重視不足。 無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和長久的,本惡,道德促使他多從善。本善的,道德促使他繼續從善。作為某些受過幾年到十幾年教育的人,在接受了十幾年的系統教育後,依舊曝露出某些醜陋的一面,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道德的缺乏。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和效益的凸顯使得教育等社會上的東西也變得功利化甚至市場化。自古以來,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是學校和老師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但現代許多學校的教學理念里往往重視強調「才」而忽視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是導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發生的重大因由之一。而一系列缺乏道德的事件的發生則說明道德的缺失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這不得不讓人審視現代缺乏道德存在的問題。雖然國家一直在提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在用人機制上也倡導「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但在實際的貫徹落實中成效卻不顯著,這也是當今社會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可言的,也不會走的長久。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們主動去遵守行為規范,法律永遠只能是使人們被動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規范人們行為和實現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2]。人才與道德應該是相對應的兩個范疇,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養應該與知識的培養、能力的塑造同步進行,而其中若是出現道德的滯後,最終的結果可能會給社會、國家帶來嚴重的損失。一個沒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將來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只能是中飽私囊、唯利是圖、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從國家高級官員貪污腐敗到企業老總不顧消費者利益再到教師、醫生的灰色收入,無不在說明一個問題:職業道德嚴重缺失!雖然社會整個大環境對人們的思維和觀念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人們對道德操守的無視則是問題更根本的所在。而這些行為與某些人的缺乏道德的致使這些所謂的人才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後不能將職業道德以及社會道德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對道德和法治的無視也造成了他們在迷途中越走越錯誤。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如果你一心勝在博弈, 甲骨文中的「德」就可能輸在道德;你一心想贏得道德,就容易輸在博弈。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⑥ 道德規范的內容
道德規范被認為是相對的。與文化相對、與環境相對、與個人的特殊需求相對。「在我們今天的世界上似乎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結果社會和文化的基礎在我們腳下崩潰,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國家走入了迷途。我們不再建立在對錯分明的堅實基礎上。我們國家的道德基礎從前來自信仰神和遵守他的道。」(格雷戈勞里,收獲事工)
道德規范曾是美國的主要根基。盡管有人歪曲歷史,說美國建立在「從宗教中解脫出來」的基本原則上,但史實是美國建立在著名的「宗教自由」這個宗教表達的權利之上。一個簡短的歷史課會揭示出在我們的憲法中沒有「從宗教中解脫」這個概念,連隱含的意思都沒有。我們的開國先驅向神作公開和封閉式禱告時,引用了成千上萬條《聖經》經文,並公開宣布他們撰寫這個偉大國家的律法時應用了0000十誡0000。事實上,當他們閱讀0000《聖經》0000、引用經文演講、站在一起禱告時,他們就站在這片政土上。
如果我們的國家建立在「從宗教脫離出來」的原則上,開國先驅就不會在這片政土上公開信仰他們的宗教。關於《聖經》、神、和建立在基督教教義之上的道德規范的重要性,有超過四千五百條記錄下來的開國先驅們所做的公開引證。政府領導人站在國有土地上發表了這些聲明。
歷史絕對證明這個國家的創立者和憲法的撰寫人從未相信過「從宗教中解脫出來」,也從未壓抑在政土上有關宗教屬性的自由言論。我們相信這一對歷史的歪曲與廣泛衰退的道德規范相互關聯。
道德規范是這個偉大國家的基礎。但是,道德不是相對的——它建立在絕對的《聖經》真理的權威之上。如同我們要接受二十一世紀的技術文明一樣實實在在,這個國家和它的道德支柱建立在基督教教義上。「最後,別忘了我們血統中宗教的特徵。我們的前輩是被基督教崇高的敬意帶到這里來的。他們藉著它的光亮長途跋涉,在對它的期望中辛勤耕耘。他們尋求把這個教義跟社會的基礎組合在一起,通過各種國名的、政治的或文學的機構散播它的影響。」(丹尼韋伯斯特)
道德規范是巴納調查團體2001年做的一項全國調查的中心。調查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成人「主要依靠宗教原則和教義或者《聖經》內容作出道德的選擇。」
⑦ 道德的內容包括哪些
道德用於自律時,好過一切法律;道德用於律人時,壞過一切私刑。 語言出現後,道德成了一個害人的東西。
道德存在於兼際。兼際者,於其間且兼而有之也。這種結構點明了人生存之特性。
於其間,這個「其」就人類的語言意識而言只能是種種象徵。此岸/彼岸、人性根基/神性根基,更多時候並非這樣的教條,而是真實經驗之兩極,要點是共同經驗。
例如:
[你有時是天際,伴著我孤帆夜航]。這個「伴」,可以是一種祈禱,關鍵是點明了共同經驗。
再如:
[心寄明月,身如秋蓬]。這里有兼際的影子,但共同經驗還不夠強烈。若那秋蓬是月光沐浴下的秋蓬,那也釋然了。
⑧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2、"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3、"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4、"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5、"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8)道德條款內容擴展閱讀
關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舉措
1、大力加強基層的公民道德教育,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⑨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一來)價值:就是指真、善、美源等內容,這是道德中最高層次的內容,這也是評價人們意願和行為的最高標准。當然,這些價值都有相應的附屬理論的證明和支持。
(二)原則:這是僅次於價值的評價標准,它體現價值的內容,但又更具體化。比如為人應當誠實,這就是一個原則。人為什麼要誠實呢?從道德上說,因為這是善的、美的和正義的等。這一原則的正當性是在價值中得到證明的。
(三)規則:這是評價人們行為和內心活動的最直接的標准,它又是原則的具體化。比如,不要說謊,這是一個規則。人為什麼不要說謊呢?因為道德原則要求人們誠實,說謊是不誠實的。在這里規則延伸了原則。
(四)感覺和態度:這個層面已經直接與人們的內心活動以及行為相聯系,它是人們對道德價值、原則、規則的感性認識,或者說它是人們道德情感層面的東西。前面三個層次作為調整形式還可以說相對獨立於主體之外,而感覺和態度則是與主體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這種感覺和態度又構成了道德體系的一個部分,因為沒有人們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價值、原則、規則就沒法在社會中存在。
⑩ 《新婚姻法》條文內容
那個是司法解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13日起正式實施。重點對結婚登記瑕疵的救濟手段,親子關系訴訟拒絕親子鑒定後果,父母為子女結婚購買不動產的認定、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買房的處理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解釋明確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解釋稱,作為出資人的男方父母或女方父母均表示,他們擔心因子女離婚而導致家庭財產流失。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出資為子女結婚購房往往傾注全部積蓄,一般也不會與子女簽署書面協議,如果離婚時一概將房屋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勢必違背了父母為子女購房的初衷和意願,實際上也侵害了出資購房父母的利益。所以,房屋產權登記在出資購房父母子女名下的,視為父母明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比較合情合理,多數人在反饋的意見中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樣處理兼顧了中國國情與社會常理,有助於糾紛的解決。解釋指出,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雙方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更為符合實際情況。《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將產權登記主體與明確表示贈與一方聯系起來,可以使父母出資購房真實意圖的判斷依據更為客觀,便於司法認定及統一裁量尺度,也有利於均衡保護婚姻雙方及其父母的權益。(完)取消婚外同居約定補償條文今天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共19條,明天開始正式實施。徵求意見稿原來是21條,也就是正式發布的司法解釋比原來少了兩條。缺少的兩條正是原來在徵求意見過程中飽受社會爭議的。比如徵求意見稿中第二條關於「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為解除同居關系約定財產性補償」的問題的條文被取消。為什麼取消這一條?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長杜萬華說,因為婚外同居這種現象比較復雜,在具體實踐中難以以司法解釋相關的條文來一一對應,不規定不等於不正視。他指出,基層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的時候,以後要堅持維護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和善良風俗,維護婚姻家庭穩定,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他們將通過案例指導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還取消了關於夫妻之間離婚的時候一方要證明舉債是為了夫妻共同生活的條款。【詳細】附:最高法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釋包括六個方面這部司法解釋共有19個條文,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其重點內容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首次明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主張撤銷結婚登記應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二)明確規定親子關系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拒絕鑒定將導致法院推定另一方主張成立的法律後果。(三)首次明確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後產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共同財產。(四)明確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五)首次明確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的不動產應歸產權登記方所有。(六)明確規定當事人協議離婚未成則事先達成的附協議離婚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不生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法釋〔2011〕18號為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對人民法院適用婚姻法的有關問題作出如下解釋:第一條 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第二條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第三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四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第五條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第六條 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第七條 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益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護關系;變更後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第九條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第十條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第十一條 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並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二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第十三條 離婚時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領取養老保險金條件,另一方請求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養老保險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婚後以夫妻共同財產繳付養老保險費,離婚時一方主張將養老金賬戶中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實際繳付部分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四條 當事人達成的以登記離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協議離婚為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一方在離婚訴訟中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財產分割協議沒有生效,並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第十五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作為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尚未實際分割,起訴離婚時另一方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在繼承人之間實際分割遺產後另行起訴。第十六條 夫妻之間訂立借款協議,以夫妻共同財產出借給一方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或用於其他個人事務的,應視為雙方約定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離婚時可按照借款協議的約定處理。第十七條 夫妻雙方均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過錯情形,一方或者雙方向對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十八條 離婚後,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財產未處理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分割的,經審查該財產確屬離婚時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分割。第十九條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