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信佛
㈠ 佛教信佛,那道教信什麽
你好!
道教原始信道,而非什麼三清六御,《道德經》就是「道」的闡述。
至於三清天師等等,都是後來發起的,不是老子的本意。
而佛教也不是信佛,佛教信「空」,佛教只是尊敬佛,不是信佛。
簡單來說,佛教信的是佛所說的道理,而不是佛本身。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㈡ 學佛人能不能讀《道德經》
可以,道德經裡面有很多深刻的哲理,可以與佛法相互印證,最好也能落實到生活,處世中。
㈢ 學佛人能不能讀《道德經》
菩薩何故求於因抄論。襲為知因論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為弘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經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
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學)二分佛經,一分外書。(無罪)
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㈣ 不學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嗎
學不學佛都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尤其是太上感應篇,對一切人都有專大利益.因為記載的屬就是佛法里的"諸惡莫作,終善奉行"和"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是做一個人的道德准則.遵從感應篇修行,你就能消災積福,健康安樂,甚至造福後代.
學佛人也要學習和落實,學佛,先要把人做好,斷惡向善就是第一步.認真學佛,最起碼來世可以享受人天兩道福報.太上老君就是在天道享福,所以他把修成天人的智慧傳授給世人學習.
㈤ 家人信佛我能信道教嗎
能
信仰自由
只是是不是符合家人的期望就不一定了
真正的【道】(老子的道),和佛教最高教義【佛性(或稱彼岸、般若、自性、真如、實相、本我……)】是一樣的
如果真的深入理解閱讀《道德經》,,可以和佛教《大般涅槃經》北涼譯本40卷、《大佛頂 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10卷)對照理解
至於道教,不是很了解,,一般學術上,道教和道家是不同的
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道家就是專指老子李爾的《道德經》了
道教到底與【道德經】有多大聯系,得你自己了解了
㈥ 在家學佛 居士可以讀道德經嗎
參考: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好多人解釋這一章,用純哲學角度來詮釋。其實不出戶,知天下,就是神通,即是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不窺牖,見天道。無需要打開窗戶,就能看見天上的道理。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心愈攀緣向外愈遠的話,所知道的就愈少。這一章就是教修心的心法,把心收回來,神光內斂,修煉靜定功夫,久之得發神通,自然能知天下一切人事。
1.叩禮地藏大士!請問老子是否獨覺極果的辟支迦佛?答:所向處難開化 2.請問是已證到斯陀含或阿那含聖果嗎?答:觀所疑為不實 3.請問是聲聞極果阿羅漢嗎?答:觀所夢為吉利 4.請問老子今在天界否?答:觀所夢為吉利 5.請問老子是在多羅夜登陵舍天嗎?答:觀所疑即為實 #地藏菩薩木輪相法佔驗選輯# "一常觀世音師父
㈦ 道教為什麼干不過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如此不恭敬提問的人,無非是魔子魔孫轉世或附身,來挑撥兩個正法宗教了,唯恐天下不亂,眾生得度。
㈧ 信佛教,能否信其他宗教,如道教
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可以去其他宗教的宮廟或教堂,可以看其它宗教的書籍,也不排斥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但是必須要了解的是,皈依的性質是其實一種戒而不僅僅是一種儀式,皈依佛教以後不可以皈依其他宗教,也就是不能基於皈依、相信其他宗教的心態去作上面說的那些事。
但這不表示佛教排斥其他宗教。佛教對於其他宗教的教義是認為他不圓滿、不究竟,不能從生死輪回之中解脫,與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最多是透過辯論來說服他,所以在歷史上不曾看到佛教徒拿著武器去消滅其他宗教,將來也不會發生這種事。
其次,佛法可以分五個層次,人、天、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人天善法的層次,是跟很多宗教是相通的,但是三乘佛法才是佛法獨特的地方,是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而且這才是學佛法的目標。
從你現在的看法可以看出來,你對佛法還沒有太多的了解,基本上還在人天善法的層次。因此個人認為在目前這個階段,如果你皈依了,最好先不要持誦道德經,而是先去深入了解佛法,當你建立了正知見之後,你要看道德經、聖經、可蘭經通通都可以。
因此,照你所問的皈依以後繼續相信道教、持誦道德經,那你將不會得到三皈依的戒體或是戒體會失掉,也就是說,你的皈依是沒有用的。更何況,你也認為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那你皈依佛教之後,更應該先學習佛法才對,怎麼反而會把佛法擱一邊,去持誦道德經呢?難道佛教大藏經收的三千多部佛法經論,不夠你看嗎?或許你可以思考一下
:-)
㈨ 中國是道家的發源地可是為什麼信佛的人很多
同為炎黃子孫,就樓主的這個問題談談,偏頗之處,引方家一笑。
多數華人幼學孔儒,仁義禮智信。
作為麒麟化身的孔聖,後人學得好,可以做個「至人」。
少年慕道,易經、中醫、梅花易數、武術氣功、函虛密旨、內煉秘訣、道德經,鑽研揣摩。
用有為法,把《道德經》的「無為」、「無我」,當作境界來追求。(因不了義,乃至頹廢)
作為辟支佛的老子,後人學得好,可以羽化成仙。
中年歷練人生,偶遇佛學,方知人生如夢。以往種種,皆是鏡花水月。
佛理圓融,究竟了義。
中華的儒道精華,奠定了大乘佛教,在中土昌盛的基礎。